张学良的大姐张冠英,又名首芳,生于1898年,在众子女中排行老大,是张学良一母同胞的亲姐姐,1912年赵夫人病逝后,张学良和张学铭的日常生活就由大姐来照料,张冠英从小就对张学良有着相当的影响,因此张学良对长姐始终敬畏有加。
张作霖对女儿的婚事,一向采取包办的方法,用联姻以达到自己争权夺利的目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公主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张作霖这个政治野心十足的封建军阀,可谓谙熟此道,为了实现他不断膨胀的政治野心,不惜牺牲女儿的终身幸福,他在世时,他的6个女儿中,除了最小的怀卿未到婚嫁年龄外,其余5个女儿全都按照他的旨意,或嫁给实力雄厚的地方霸主,或与民国的权臣结亲。
其结果,自然是为他换来了许多政治上的利益,而他的女儿们,则大多数在笼罩在痛苦婚姻的阴影里,抑郁寡欢,虽然其中也不乏幸运儿,但毕竟只是偶然而已。
张冠英被张作霖许配给了鲍贵卿之子鲍毓才。
鲍贵卿是张作霖的同乡,早年曾对门而居,非常亲昵。
同在幼年,彼此互吃母乳。
鲍家当时的家庭环境比张家好,张家生活有困难时,鲍家经常给予接济,因此张作霖对鲍家始终怀有感激之情,他与鲍贵卿的情谊也不断加深,逐渐成了莫逆之交。
在张作霖未发迹之前,鲍贵卿早已投身到段祺瑞门下,与段有老首长、老部下的紧密关系。
辛亥革命后,鲍贵卿在军界屡屡晋升,1912年10月,在直隶升任陆军少将,第二师第四旅旅长;1913年6月补中将衔,随后任安徽省芜湖大通司令官;同年9月在安徽都督倪嗣冲之下任芜湖镇守使兼第三混成旅长;1915年8月由于芜湖镇守使官制废止而进京,任陆军讲武堂堂长。
1916年张作霖就任奉天督军,为了称雄关东,他竭力扶植奉天帮,重用奉天出身的人才。
恰巧当时发生了黑龙江督军的后任问题,时任总理的段祺瑞便推荐鲍贵卿任该职。
张作霖鉴于鲍贵卿的资望、阅历及其与自己的乡缘便同意了,此后鲍贵卿便成为黑龙江督军。
鲍贵卿的统治区域虽地处东北,与张作霖隔省相望,但以其隶属关系来看乃实为正统北洋系,不可能随意听凭张作霖的摆布。
张作霖为了实现自己统一东北的夙愿,就不得不使鲍贵卿成为自己的亲密伙伴,张冠英与鲍毓才的婚事,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促成的。
虽然明知鲍贵卿之子鲍毓才是一介平庸之辈,既少知识,又无才干,只是由于张作霖的委任才当上了营口海防联军营营长,当初家里人特别是卢夫人并不赞同这桩婚事,认为其人才疏学浅而且住处又远离府第,但她反对也没用;张学良还小,有异议也不敢吱声。
张作霖一锤定音:人家孩子是官宦子弟,准错不了。
张冠英就这样嫁了出去,居住在营口。
婚后两人感情不和,鲍毓才提出离婚,并另外娶妻。
但张冠英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自己是明媒正娶,一直不肯离婚。
九一八事变后,张冠英曾先后迁居天津、西安、沈阳,解放后才定居北京。
张学良被幽禁后,张冠英十分挂念弟弟,1947年曾有书信托东北元老莫德惠带给张学良,张学良收到大姐的信,激动万分,浮想联翩,他想起了当年母亲去世时,他才十岁,大姐冠英仅长他三岁,却亲自照顾他和学铭的日常生活,如今,他已是四十七岁的人了,大姐还念念不忘幽禁在台湾的弟弟。
阅必家书,张学良深为感动,热烈盈眶,对大姐的敬仰挂念之情也油然而生,他提笔给大姐回信道:......我数年来精神甚好,身体也还不坏,惟独眼睛有点花了。
那末,就是所谓过四十岁才觉得老的道理吧!也许是这几年来菜油灯下看东西的关系••••••我的一切,请你们不用挂念,尤其是身体,我自己会照应我自己的。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上说过,哪个混蛋才把身体弄坏哪(类似这样话,文句我记不清了)。
您送来的东西,现在谢谢您。
我晓得您手头并不松快,下次不用再带东西了,留点钱给孩子们用吧。
情深深、意绵绵,张学良与大姐冠英的姐弟深情赫然纸上。
莫德惠要离开时,张学良又托他给大姐冠英捎去第二封回信,他在信中写道:首芳大姐:您的四月卅日的信和照片十张,附函两封,俱已收到。
孩子们都已婚嫁,姑老爷亦都不错,闻之欣快。
您已五十之人,亦可以了却一桩心愿了。
上次莫先生走时,我得写几十封信,把我写得头晕,所以给您的信写得有些简略,现在详细说一点......我现在想托您办一件事,如果您去北平,您给我买一部好版大字的《明史》来。
也许西安旧书铺里有(南辕门街有两个旧书店,很不错),如果买到,千万用油纸包好,打箱或用他法,总之别叫它受潮,或污,或破了。
我非常需要一部大字《明史》,我眼花了,开明版的《明史》我看起来太费力了。
如果是《明史》能在西安买得到,不一定要好版,大字就可以,我是很需要,等着看,并且要在书上胡批胡写,所以纸张不可要太破的,一碰就破的。
注意是《明史》,可不是《明史记事本末》或《明纪》、《明鉴》等等。
或者商务印书馆百衲本的,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版的,那都十分合用。
四小姐附问候弟良手奏五月廿日张冠英定居北京后,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周总理得知后,特拨一处住房,发放补助,使其安度晚年。
张冠英生有三女二子,1954年因病逝世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