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秦始皇 > 第三章 献媚争宠第27节 出谋划策(3)

第三章 献媚争宠第27节 出谋划策(3)

2025-03-30 08:13:50

子听过师傅的分析,想到范睢怒斥须贾、逼死魏齐的事,对范睢多了一份敬意,决心把范睢拉到自己的阵营中,给他出谋划策。

子备了一份厚礼到范睢府中登门拜访,这时,范睢正为一件事发愁,一听说子来访,猜中八九分,立即派人把子迎进客厅。

子说明来意,请求范睢帮忙,范睢盘算道:目前秦赵相持在邯郸城下,表面上看秦国处于攻击的位置,似乎抢占先机,气势要一举攻破邯郸灭亡赵国。

但从形势的发展看,却一天天不利于秦国,秦军在长久的对抗中,孤军深入,已如强弩之末,不能穿透薄薄的丝纱,还能有什么冲杀力呢?而赵军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军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势与邯郸共存亡。

不仅如此,楚、魏、燕等国的援军也一一开赴赵国战场,对秦军形成反包围,一旦条件允许,东方各国驻扎在赵国周围的军队内外夹击,秦军必败,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长平关血案,可是这次被活埋的将是秦国人。

明智之举是立即撤兵,只是秦王陷入先前的胜利战果中,决不会同意无功而返的,何况秦王发兵的目的就在于灭赵呢?秦王向来一意孤行,听不进他人见解,所以,事到目前为止,许多人都看出秦军处于危险之地,却不敢上前劝说秦王撤兵。

范睢更不敢,因为建议出兵伐赵的主张就是他提出来的,如果他再提出撤兵,必遭秦昭王唾骂,说不定还会罢免官职呢。

范睢可不想丢了官,再回到先前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多年的相位任职使他尝到当官的甜头。

可是,范睢还有他为难的另一面。

统率大军围攻邯郸的将军郑安平和监军王稽都是范睢推荐的,一旦战败,除了追究郑安平和王稽的责任,作为推荐的人范睢也将受到牵连,这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形成的惯例。

范睢见子到来,想出一个金蝉脱壳之计,于是说道:子楚虽然投到华阳夫人怀中,被认为嫡子,并不值得忧虑。

公子是安国君长子,其地位还稍胜过子楚,值得忧虑的是子楚长久质押赵国,为秦国争取了许多战机,可谓有功于国,而公子呢?至今并没有做出什么有利于国家的大事来,如何与子楚相争世子之位呢?子忙问道:以应侯之见我应该怎么办呢?有功于国,以功劳压倒子楚!范睢一字一句吐出几个字。

子一揖到地,子愚钝,请应侯指点,如何才能有功于国?范睢这才装作关心子的样子说:如今天下分割已有几百年之久,相互兼并,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尽管有几个诸侯王强行称霸,但霸主之位都不长久,我大秦也先后有几次称帝之举,可一一都失败了。

仔细思考称帝失败的根源,并不是兵器不锋利,战夺不充足,也不是我大秦的实力与土地不够,而是因为那个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尚在,只有先灭掉周天子,称帝才会得到天下人服从,俗话说天下不容二主,一山不容二虎就是这个道理。

公子何不向大王请命,率军消灭举手之劳就可灭亡的周王朝呢?子惊问道:王室虽然衰微,毕竟象征着王室的存在,众诸侯一直让它留存至今而没有人灭亡它,足以说明王室的影响尚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王室是一个名存实亡的空架子,可人们仍让这个空架子摆着,谁也不愿去招惹它,当然不是害怕王室的实力,是胆怯道义上的攻击,怕引起诸侯的公愤,群起而攻之,我怎么敢向大王提出灭掉东周国呢?大王一定会骂我个狗血喷头。

范睢连连摇头,公子错了,公子太不了解你的王祖父了,只要公子向大王提出这事,大王会故意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斥责你几句,但私下会答应你带兵扫灭周王室的。

这样,大王不仅灭掉了王室,向天下人宣告,秦国将取而代之,同时,大王本人又不担当灭亡周王室的舆论罪名,大王何乐而不为呢?子略带不悦地说:应侯是让我为王祖父担当罪名?可这样做的后果只会让我的名声臭于诸侯之间,人人痛骂之,承袭王位永远也没有机会了。

范睢笑着问道:能让公子登上世子之位的是大王,还是各诸侯国的国君,抑或是天下的民众?当然是大王!子不加思索地说。

这就对啦,公子不投大王所好,为大王做事,难道要为毫无用处的天下人做事不成?公子所担心的天下人谴责,只是一种口头说说而已,不成为所谓的舆论的力量。

在这样一个战车加斧戟的时代,到处流淌的都是鲜血。

旧有的道德体系被摧毁,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无道德的时代。

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是刀剑,是功利,是实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用与被利用,利益可以驱动一切,只要有利可图,可以把人间最珍贵的友谊和爱情置之不顾,甚至拿来做交量,勾践用美女抹平了耻辱,吴起杀妻求将,韩赵魏三家分晋,介子推割股肉讨好晋文公,张仪行骗取得楚怀王之身,子楚一个三十岁的大男人甘愿为太子之位再投生一次,这三天三夜也举不完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还不是惟利是图,父母不顾!公子还犹豫什么?谁人背后不骂人,谁人背后不被他人骂。

子沉默了,决定接受范睢的意见,向祖父请求带兵消灭周王室。

这天,子与范睢一起入宫拜见秦昭王,子上前说明来意,秦昭王连连摇头:周天子早已名存实亡,仅留小小封地,依附在诸侯之间,消灭这两片封地是举手之劳。

本王之所以没有铲除它,是顾及在诸侯之间的影响,这地虽小,却是周王室的象征,如果对它用兵就是以下犯上,谋逆王室,众人会以此为借口群起而攻之。

昭王说到这里,话锋一转,自顾说道:当然,各诸侯国没有人把它放在眼里,却又把它当作维护正统排除敌方的招牌,待本王歼灭东方各国后会把它吞掉,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子见祖父不答应,十分失望,想了想委婉地劝谏道:如今天下分割,群雄纷争,祖父励精图治,有一统天下救民水火的决心,令人佩服。

多年来派兵外出征南战北,攻城掠地光大我嬴民疆域,如今王祖父出兵讨伐赵国围攻邯郸,其目的在于灭亡赵国。

可是,出兵半年有余,损兵折将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招致东方各国共愤,纷纷派兵援赵,出现合纵抗秦之势。

自苏秦以来,只要合纵成功,我大秦必败,秦虽强,尚没有达到以一敌多的雄厚实力。

看今天的形势,燕、魏、楚等国已经发兵救赵,我秦军如果不立即撤兵,后果不堪设想,撤兵无故而返,又遭国人非议,何不撤兵邯郸转而攻打东西两周国,顺便将它灭掉?既可向国人交待,又向东方各国发出警示,周王室我大秦都敢消灭,更何况一般诸侯国呢?同时,也消除歼灭东方各国的一个小小障碍,正如王祖父所言,西周国虽小,却是王室象征,如果它联合东方各国抗秦号召力可能胜于任何一个诸侯国,毕竟周王室八百年的余威尚在呀!秦昭王听完子的分析,也觉得有道理,便问范睢:丞相如何看待这事?子刚才说的这些话其实是范睢告诉他的,范睢已从郑安平送回的报告知道秦军必败,再坚持下去毫无益处,但秦昭王的性格他是知道的,宁可败也不会中途而返,所以,范睢才想出这样一个以进为退的策略,让子请战为秦军撤兵找借口。

如果郑安平打败仗,郑安平有罪,推荐人范睢也同样有罪。

范睢见秦昭王让他拿主张,正中下怀,于是说道:子公子言之有理,形势的突变,一时难于灭亡赵国,掠得一城一地于秦得益不大,于赵也伤不了元气,何必相持下去呢?何况我军是孤军深入,如今又面临以一敌多的险情,胜的可能性不大。

能够扫除东周国是再好不过,至于诸侯非议也只能发一发牢骚罢了,正如老聃所云:窃钩者偷,窃国者为诸侯。

大王灭了东周国,东周君就是大王的臣民,大王可以再威压他攻击其他诸侯国,从而把舆论导向扭转过来。

秦昭王终于答应了子的要求,令他带兵符去邯郸城接替郑安平撤军,然后见机消灭西周国。

就在子一切准备就绪正准备出发时,突然从前线传来消息,郑安平和王稽二人战败,率部分人马投降赵国。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秦国上下为之惊叹,范睢更是坐卧不安,一种不祥的阴云袭上心头。

秦昭王把范睢叫到宫中劈头盖脑地臭骂一顿,万幸没有提出将范睢治罪,但秦昭王盛怒之下决不愿认输,可面对多国联合军队却又无计可施,只好把一肚子气都发在丝毫也不相干的西周国上,派子率军去消灭西周国。

第三章 献媚争宠第28节 大胆的想法(1)三多日来,范睢一直提心吊胆。

秦王虽然没有追究他的举荐之罪,并不能说明这事就这样轻而易举过去了。

根据秦王一贯做事的作风,愈是装作不闻不问的事,愈说明他把这事放在心上,他会在你放松警惕时,出其不意地抓住一件事,然后数罪并罚置你于死地。

因此,范睢处处小心,处处谨慎,争取不出任何差错,用自己的行动向秦王表明心迹,以获得秦王谅解。

这天,范睢刚刚从朝堂上回到府中,就有家人报告说,有一个自称蔡泽的人要见他,已经在府上等待半天了。

范睢一听说蔡泽来见他,马上警觉起来,他早年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谋求官职时曾和蔡泽有一面之交,知道蔡泽也是能言善辩之人,才能不在自己之下。

蔡泽本是燕国人,但由于人长得丑陋,朝天鼻,短肩膀,凸额头,塌鼻梁,还有点罗圈腿,正是这样,才没有得到燕王的重用。

蔡泽一怒之下离开燕国到其他国家寻求发展,曾经到过韩国、魏国、赵国,都因相貌丑陋没有谋到理想的职位。

范睢早已从属下人那里得知,蔡泽在赵国落魄时曾得到吕不韦和公子异人的帮助,他突然来到秦国不找吕不韦和异人,直接来找自己,一定有什么要事,便派人把蔡泽请到客厅。

范睢见蔡泽过来,既不让坐,也不让茶,只冷冷地问道:蔡先生不远千里来此找范某有何贵干,是向我求食还是求衣?范睢故意这样做,希望惹恼蔡泽早早离开秦国。

蔡泽既不气也不恼,自顾坐了下来,端起桌上的茶就喝,然后放下茶碗,抹一下嘴巴,心平气和地说:我是来代替应侯接任秦国丞相一职的。

范睢大吃一惊,结结巴巴地问道:先生刚从秦王宫中来吗?蔡泽摇摇头,应侯认识问题已经迟钝到这种地步,再呆在相位上不知进退,实在太危险了。

范睢一改刚才的傲慢,范某愚钝,请先生说得更明白些。

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每一季节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自然而然退去,新的季节也就应运而至。

不仅季节如此,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人有生老病死,草木有枯荣,朝代有更替,如果到了更替变换的时候却不知进退,逆自然规律行事,其结局一定惨不忍睹,遭到众人唾弃身死异地也无人同情。

不说别的,仅说为臣之道吧,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他们的结局是何等悲惨?且不论这些人,武安君白起又怎样?应侯难道没有从这些人身上悟到些什么?范睢明白了蔡泽的来意,狡辩说: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新政,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公孙鞅就没今天秦国的强大。

他事奉孝公忠贞不二,为国家变法彻底不顾自身安危,设置刀锯苛酷的刑具来禁绝奸佞邪恶,用军功赏赐有功于国之人,致使士兵在战场上奋勇向前,将帅身先士卒,安定国防,开拓疆域,百姓安居乐业。

他不徇私情,诱骗老朋友,捉住魏公子,赤胆忠心,天地日月可鉴!再说吴起,文韬武略天下闻名,杀妻求将,千古第一,为鲁国、魏国、楚国都曾立下汗马功劳,却每每因功遭妒。

特别是任楚悼王相国时,为国不损公利己,为人不因奸佞谗言蔽塞忠臣,议论不随声附和,办事不苟且保身,不因危险艰难改变立场,也不为权势动摇信念躲避灾难。

终于为楚国的振兴发达克己奉公呕干心血,使楚国如日中天。

他出奇兵南定百越,北吞陈蔡,击退韩赵魏三国进犯,将平生所学著成兵法三卷,永受后人敬仰爱戴!越国文种大夫在勾践受辱之时,忍辱负重,事奉左右,卧薪尝胆,含辛茹苦,君主面临亡国断嗣之际仍力挽狂澜而不离去,直至三千越甲吞吴,大功告成不自夸不自傲,身处富贵不骄纵。

这三人都是忠义气节之士,道德大义的楷模,为了大义而身处死难之地,虽死犹生,与其活着受辱,哪如死后功垂千古呢?士人应该以这三人为典范,用牺牲生命的行为来成就人生的志向与气势,死又有什么值得遗憾和畏缩的呢?蔡泽明白范睢身处高位,如果不是迫于压力让他轻易让位是困难的,不彻底驳倒他,从心理上与言辞上打跨他,恐怕难以如愿,于是纵声笑道:君王能够圣明,臣子才会贤达;国君只有明智,臣下方能正直;只有父亲仁慈,儿子才会孝顺;也只有丈夫诚实,妻子才会忠贞。

因此,比干忠心纣王却不能保住殷商的灭亡,伍子胥多谋也阻挡不了吴国的覆灭,申生孝顺仍有晋国的大乱,这是为什么呢?是没有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父亲听取忠臣孝子的建议啊!商鞅、吴起、文种作为臣子是无可厚非的,他们建立伟业却不得好报,难道让后人仰慕他们不被君主体察而无辜被杀吗?如果只有死才能树立忠诚的美名,那么孔子不能叫做圣人,管仲也就不能叫贤臣了。

功成人亡值得感叹,名成人在不更值得敬佩吗?自身性命与功业名声同时存在的做法不更值得效法吗?范睢不自觉地站了起来,问道:请问先生,如何才能做到性命与伟业同在呢?我正为此事发愁呀!蔡泽趁势说道:应侯在整治国家、平定叛乱、富国强兵、排除祸患、消除灾难、拓宽疆域、安民定国、提高人主霸权方面,和商鞅、吴起、文种比起来怎样?范睢想了想说:自愧弗如!蔡泽又问道:把秦王和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相比,慈爱仁义、贤明爱臣、胸怀宽广,谁又更加优胜呢?范睢摇摇头,我从来没有作过这样的比较,怎敢轻易下结论呢?蔡泽知道范睢不敢轻易议论秦昭王的过错,淡淡地说道:让我来替应侯说吧,秦昭王在爱臣宽厚仁慈方面是不能超过以上三人的,应侯是慑于王威不敢评论罢了。

如果君主以威治天下,令臣子不敢言及君王的过错,这样的君主是不配称作明君英主的。

由此看来,应侯的处境就更加危险了,倘若应侯再执迷不悟,则如行在薄冰之上,祸在旦夕之间!先生何出此言呢?蔡泽解释说:你的主人对待臣子的宽厚之心抵不上孝公、悼王和越王,而应侯的功绩和受到的信任又比不上商鞅、吴起与文种,可应侯的官职和封赏却远远胜过三位。

即使如此,应侯仍不知进退,只怕不久以后应侯的结局会比这三人更惨。

因为白起惨死、郑安平和王稽兵败降赵,无不与应侯有关,秦王已经对应侯产生疑心。

不仅如此,应侯已经不自觉地卷入另一场宫闱之争——不等蔡泽说下去,范睢立即问道:先生讲我已经卷入一场宫闱之争,我怎么不知道呢?先生是道听途说还是危言耸听?蔡泽反问道:应侯是明知故问,还是真的不知道呢?整个秦国都在私下议论子与子楚竞争世子一位的事,应侯不是常给子出谋划策吗?没有应侯鼎力相助,子怎会向秦王主动提出带兵灭掉西周国一事呢?如今子已经灭掉了西周国,天下人痛骂子的同时,秦昭王正为子摆宴庆功呢。

只怕应侯也私下暗自庆幸为子出了一条妙计吧?莫非蔡先生不这样认为?子有了灭亡东周国的功绩,可以和子楚同等有功于秦,在将来太子之位的争夺中不是又多了一样筹码吗?蔡泽冷冷一笑,应侯真的以为子能胜过子楚吗?倘若应侯看问题这样浅短,我真不知应侯是如何谋得相位,又怎样在相位上停留这样多年的。

范睢这才记起属下人报告,蔡泽和吕不韦、子楚交往甚密的事,便问道:蔡先生在赵国时就曾认识子楚公子,先生以为子楚的人品与才能怎样?蔡泽明白范睢的用意,故意避开他的话题,旁敲侧击地说:应侯身居丞相之位,就能表明应侯的才学与人品在秦国的人臣中没有人能超过吗?当然不能,人的能力与人得到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更不是成正比的。

如果应侯想当然地在两位公子身上择其一下赌注,这是最愚蠢的做法。

秦昭王与两位公子之间相距三代,中间还有位安国君存在。

应侯不担心眼前的危险,不考虑能否终了秦昭王一朝,却虑及三代以后,不是深谋远虑,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俗话说,一思即可,三思多矣!三思而后行不可取啊。

第三章 献媚争宠第29节 大胆的想法(2)蔡泽见范睢被自己的话镇住了,又继续说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必衰,衰极必荣,这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定数。

圣人合阴阳之变日月之行在社会上进退维谷,所以,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现在应侯的怨仇早已报复,恩德也已经报答,有丞相之高位,又有君侯之封地,府舍更有娇美妻妾,入则群小俯之脚下,出则前呼后拥,威风八面,众人连嫉妒之心都不敢生有。

如此显赫的地位怎能不引人瞩目,遭人非议呢?范睢点点头,请问蔡先生,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显赫的地位更长久呢?蔡泽叹息说:苏秦、智伯那样机智多谋的人本来是能够避开耻辱远离死亡的,但由于贪得无厌执迷不悟终于死于非命。

因此圣人主张节欲而治,节欲不仅从普通老百姓做起,将相王侯君主更应该恪守这一法则。

齐桓公曾九次会盟诸侯,确立霸主地位,使混战的天下相对安定,可是到了癸丘会盟时,他骄纵狂逸,惟我独尊,结果各诸侯国都背叛了他。

吴王夫差的军队天下无敌,一度打败齐楚晋等诸侯国,称霸会稽,越国成为其附庸,勾践成为他帐前奴仆,骄横使他目空一切,终于葬身小小附庸国越国军中,连祖宗留下的祭祀也给毁灭了,这都是不能自谨,不知节制酿成的祸患。

再说商鞅、吴起,有功于国,一时声名显赫,天下闻名,正是由于不知节制,致使二人一个被车裂,一个被肢解,死得是何等悲惨。

就是有秦国第一武将之称的武安君白起,之所以被逼死于杜邮,也与他在功成之后不知进退相关啊!同样为越王勾践复国灭吴立下显赫功勋的文种与范蠡,结局为何两样呢?同样是节制与进退的缘故。

文种贪图一时之乐,却不知勾越是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同甘乐的人,终于死在夫差赐死伍子胥的‘离镂’剑下。

范蠡懂得‘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他更能够察颜观色,见一叶落而知秋至,所以在功成之后即身退,留下天下首富陶朱公的美名。

蔡泽见范睢面露忧伤悲凄的神色,心中暗喜,是时候了,这才直接说道:秦昭王人老心不老,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而应侯之才却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当务之急仍不知引退,应侯的结局必然和商鞅、白起、吴起、文种等人的结局一样,个人惨死不说,也会累及子孙家人。

古人云: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

《书》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

应侯为何不趁秦王对你生有猜疑之心时送回相印,及时荐贤让贤呢?此时身退江湖闲居山林,观虎斗龙吟猿鸣禽啼,不也是人生另一种乐趣吗?应侯做到了这一点,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洁的美名,享受应侯的爵位与封地,子子孙孙称侯袭爵,也会有许由一样谦让的声誉和王乔、赤松子一样的高寿。

《易》曰:亢龙有悔。

就是龙飞得太高达到顶点而不能上升也不能下降,从而产生后悔之意。

能上而不能下,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这种尴尬的局面怎能不令人警醒警惕呀,请应侯仔细思考一下自身的处境吧!范睢沉思良久,终于抬头说道:有欲望而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欲望;要占有而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占有。

我虽然熟诵古人格言,却不知道将它应用于行动,真是糊涂啊!今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圣贤书,请先生相信我,我会做出正确选择的。

范睢在府中静静思索八日,终于认清了自己所处的位置,考虑再三,便上朝拜见秦昭王,举荐蔡泽精通三坟五典,深明霸业的玄理,可以辅助秦王一统天下,建立千秋不朽的霸业。

秦昭王听奏后十分高兴,立即召见了蔡泽,一番对答之后很是满意,授给他客卿的职位。

过不多久,范睢又称病请求辞去相位回到封地将养,秦昭王答应他的要求,收回相印,任命蔡泽担任相国。

这日,长乐宫内欢声笑语,子楚正在宴请宾客,为他刚满周岁的儿子成过生日礼。

在子楚的心中,成才是他真正的儿子,与赵政相比,子楚希望成将来能够承袭大秦的江山社稷,所以给他起名叫成,就是成为真正的蛟龙。

自从和阳泉君的女儿结婚后,子楚早把赵姬忘在脑后,成出生后,吕不韦心中时时挂念着赵政母子,虽然他知道赵政母子在赵国一切平安,但不在自己跟前总让他放心不下,那毕竟是他的女人和儿子,女人可以到处都有,儿子却是身上的一块肉,先天的血脉关系令吕不韦时刻挂念着赵政的成长。

更何况子楚娶了紫玉后,所有的心思都扑在紫玉身上,这对于吕不韦所肩负的使命是多么不利。

吕不韦不止一次在子楚面前提及向赵国提出接回赵政母子的事,子楚总以两国关系紧张为借口一拖再拖。

时间位置不同了,子楚对吕不韦已不同于在邯郸时言听计从,所以,他对吕不韦的许多建议总是听听,事后做与不做那是另一回事,而对吕不韦提出接回赵政母子的事更是阳奉阴为,他一听吕不韦提及赵政母子,就想到那个晚上他在窗下偷听到的话,心中不住地搅疼,嘴上不说,心里却痛恨吕不韦玩弄他,吕不韦又怎能理解子楚的心思呢?他一直认为自己和赵姬的事做得天衣无缝。

今天,吕不韦故意多饮了几杯,借着几分酒兴走到子楚跟前,举杯说道:恭喜公子!同喜,同喜!子楚红光满面地说。

公子,为兄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兄长今日怎么客气了,有话尽管讲来,小弟洗耳恭听!为兄想提醒公子一句,公子是有情有义之人,可不能见新忘旧做负心郎呀,常言说糟糠之妻不可丢,患难之际见真情,公子在邯郸还有一位患难之妻和时刻都有生命之忧的儿子呢。

一日夫妻百日恩,赵姬为公子生有一子,也算得上患难夫妻了,公子应尽早把她们母子迎接回国,以免夜长梦多,赵政可是你们嬴氏的血脉呀!即使公子不顾及赵姬的生死,对于赵政——不待吕不韦说下去,子楚冷冷打断了他的话:吕兄对他们母子都如此关心,更何况我这个做丈夫的做父亲的呢?我时时刻刻都挂念着赵政母子的安危,只是秦赵关系一直僵持不下,我怎好向大王提出去赵国迎接他们母子呢?何况这样做的后果只怕救不了他们母子,反而伤害了他们。

我故意装作将他们母子抛弃不问的样子,以此给赵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我真的抛弃了他们,从而放松对他们的监视,然后再寻找个机会将他们接回。

吕不韦知道子楚说这话是为了敷衍自己,便说道:只要公子真心将他们母子迎回,我愿再次回到邯郸迎接他们,请公子相信我在邯郸的实力。

只要能迎回赵政母子,我耗尽在邯郸的一切家产也在所不惜!子楚止住吕不韦说下去,吕兄的心意我十分理解,解救赵政母子的焦急心情我更胜吕兄十倍,但现在不是时候。

请吕兄放心,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让他们母子平安回到秦国的。

吕不韦一提及迎接赵政母子的事,在场的许多人都认为吕不韦言之有理,纷纷向子楚献计献策,提出迎救赵政母子的几种方案。

子楚只装作认真听取的样子,最后向众人说道:诸位提供的几点建议我会认真考虑的,至于如何营救赵政母子回国,我会做出妥善安排的,感谢诸位一片好心!子楚话音未落,有宫监匆匆进来向子楚附耳低语几句,子楚面色大变,急忙走到吕不韦跟前,悄悄说道:有劳吕兄代我照料一下客人,我要马上到内宫一趟,大王他——子楚看一下众人没有说下去,吕不韦会意,公子请去吧,这里有我照料。

望着子楚离去的背影,琢磨着子楚刚才说的半句话,吕不韦心头一喜,一个大胆的想法升上心头。

第三章 献媚争宠第30节 大胆的想法(3)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五十六年秋天。

秦昭王病逝,太子安国君承袭王位,史称孝文王,追封他的父亲秦昭王为昭襄王。

安国君是幸运的,国王的桂冠能够落在他的头上,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一种偶然。

本来,在安国君之前,秦昭王已经立过一个太子,就是长子嬴悼。

后来,嬴悼被派到魏国做人质,不幸病死在魏国,秦昭王这才把已经三十七岁的安国君嬴柱册立为太子。

安国君又是不幸的,他的父亲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等到父亲去世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人生黄金时代早已过去,作为国王该享受的东西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去享受。

他希望像父亲一样有所作为,可多病的身体使他没有心思和精力顾及太多。

别的不说,仅父亲的繁缛的葬礼和一年的守灵就够折磨他的,但这一切又没有第二个人能够代替。

一年,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是多么短暂,但这守灵尽孝的一年对于孝文王却是那样漫长,那样难熬。

整个秦宫都忙着为昭王办丧事,子楚更是表现得特别卖力,父亲继承王位后所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册立太子,他是两位竞争候选人之一。

以实力而论,他觉得自己略胜子一筹,因此,不愿在这即将册封的节骨眼上逊于子。

吕不韦趁子楚整日忙于昭王的丧事,暗中写一封密信派人送往邯郸,请求公子嘉想尽一切办法把赵政母子送回咸阳。

公子嘉接到密信后,经过慎重思考,认为吕不韦的见解是对的,子楚马上被册立为太子,不久的将来就是秦国的主宰,只要能够控制住子楚,就等于控制了秦国的大权。

如今,吕不韦已在秦国站稳脚,并取得子楚信赖,当务之急要多派几个邯郸党去,让子楚处于邯郸党的包围之中,何愁不能从思想上和身体上控制他呢。

极为不利的是子楚又娶一位夫人,并且生了儿子,正是这样,让赵姬母子尽快回到子楚身边就更为必要,要让赵姬与那位紫玉夫人争宠,让赵政与成比试高低。

公子嘉从赵国多年来屡遭秦国攻击所受到的伤害出发,恨不得立即把赵姬送回咸阳,帮助他完成制秦大计。

可是,送走赵姬母子可不同于当年送走异人和吕不韦那样简单。

尽管公子嘉当时煞费苦心才把异人与吕不韦送出邯郸城,仍然引起了负责守卫邯郸的平原君的怀疑。

平原君得知异人潜逃后,立即封了异人府邸,拘捕赵姬母子,幸亏公子嘉及时将赵姬母子转到自己的一个秘密庄园,才免遭平原君的杀害。

平原君曾三次暗中到公子嘉居住的宫中察看,查寻赵姬母子的下落,都被公子嘉巧妙地敷衍过去。

幸亏平原君在邯郸之战获胜后不久得病死去,不然,就是有公子嘉保护,赵姬母子也会被平原君追查出来的。

现在,公子嘉想送赵姬母子离开赵国可没有那么简单。

明送,只怕赵王不会答应,秦赵之间的恩怨已经使赵王恨透了秦人,更何况是嬴氏的子孙后代呢?当然,公子嘉又无法向祖父说明自己伟大而又遥远的亡秦计划,说了王祖父也不会相信。

更何况这样的事一旦泄露出去,不但计谋不能得成,还会累及许多人跟着遭殃,说不定会给赵国再次带来灭顶之灾呢?倘若仍像当年送异人离开邯郸一样偷偷送出,千里迢迢,各边卡盘查甚严不说,一旦走露了消息得知是他公子嘉送走的,这个罪名可大了,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浑身是嘴也说不明白,其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世子之位必定被取消,将来的太子与赵王之位将永远与他无缘,说不定王祖父盛怒之下置自己于死地呢。

如果自己的世子之位都没有了,他的宏伟计划还有何用,他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自己的赵王之位坐得安稳吗?公子嘉决定谨慎行事,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后再送走赵姬母子。

恰在公子嘉无计可施之时,发生了一件事成就了他的心愿。

刚刚安定两年的赵国又遭到燕国的入侵,燕王喜派大将栗腹率领六十万大军前来攻打赵国,看气势似乎要歼灭赵国。

真是羸弱就会挨打,从前号称中原第一强国的赵国自从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

邯郸之战打败强大的秦国,迫使主帅郑安平率部两万多人归降,这并不是赵国一国的力量,而是多国的合力才使孤军深入的郑安平一败涂地,落个被迫投降的下场。

这次燕国入侵赵国,一是欺负赵国兵少将弱,另一个原因则与燕王喜有关。

燕孝王时,为了保持燕赵之间的友好关系,曾将儿子子喜送到赵国做人质。

两年前,燕孝王病逝,燕国将子喜迎接回国承袭王位。

子喜在赵国时曾因燕国是弱小之国受到赵国怠慢,子喜一直耿耿于怀,曾发誓要报受辱之耻,回到燕国承袭王位后便准备伐赵之事。

恰逢平原君赵胜去世,由老将廉颇接任相国,燕王喜质居赵国多年,对赵国实力了如指掌,一听说赵胜去世廉颇为丞相,十分高兴。

他知道廉颇已老,决不会再领兵出征,那么赵国就再也没有能征惯战的大将,便发倾国之兵六十万人攻赵,妄图一举灭亡赵国。

消息传到邯郸,朝廷上下一片恐慌,众人议论纷纷,赵成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对敌之事,许多大臣被燕军的气势镇住,一致主张割让代郡十五座城池贿赂燕国,乞求燕国撤军。

第三章 献媚争宠第31节 大胆的想法(4)信平君廉颇驳斥说:燕王喜旅居我赵国十年之久,受我赵国恩泽不思回报,反而发倾国之兵攻打我国,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他的这一行为必遭天下人唾斥,是为失道寡助。

而我赵国则是抗击来犯之敌,如邯郸之战一样,必定是得道多助。

燕国虽有六十万大军,数目虽多,实际上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这六十万大军多是临时凑在一起,缺乏统一训练,主帅也不统一,各存异心,实际上是一群乌合之众。

据我所知,主帅栗腹好大喜功,胸无谋略,副将卿秦也是无能之辈。

只有乐闲乐乘二人是名将乐毅之后,精通兵法,但这二人一直反对出兵伐赵,迫于燕王威逼出征,决不会尽心尽力卖命的,何况有刚愎自用的栗腹掣肘他们,这二人就是有心尽力也发挥不出个人才能。

廉颇话音未落,主张割地求和的大夫郭开淡淡地问道:请问信平君,倾我赵国全部兵力不过五十万人,除了守卫各路要塞之外,还要留下部分重兵驻扎西河边界,以防秦人趁机偷袭,这样一算,前去抗击燕军的最多只有三十万人,如何能够敌过燕军的六十万兵马呢?更何况这三十万人中,因连年战争老弱伤残的过半,能够真正作战也就是十六七万人,以十六七万人对抗六十万人,如同以羊投狼群,败局已定。

与其让燕人打到都城之时被迫割地求和,哪如现在就求和呢?不伤一兵一卒,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赵国强大之时再报今日之耻也不晚。

廉颇讥讽道:郭大夫如此深谋远虑,只怕不是为赵国谋划,而是为个人谋划吧?不用说割地求和,就是赵国被攻破了,只要郭大夫一屈膝,仍不失捞到一个大夫之职,更何况这割地求和的主意是郭大夫想出来的呢?有这份功劳,只怕职位会更高一些。

可是赵王呢?赵氏的祭祀呢?赵国的几百年基业何处寻找呢?郭开恼羞成怒,反问道:如此说来,廉相国早有破敌妙计了?敢问廉相国,需要多少人马?有何人担任主将?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有十万精兵足够破敌,至于主帅,我廉颇当年雄风尚在,可以统兵抗敌,我再向大王推荐一位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副将配合我作战就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

赵王早有让廉颇出兵的意思,迟迟没有提出,一是考虑他是相国事务繁忙,二是担心他年纪已大精力不济,现在见廉颇主动提出统兵出征,当然求之不得,立即问道:请问廉相国,你所举荐的副将是何人,本王怎么没有听说我赵国还有这么一位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将才呢?廉颇躬身答道:驻守在代郡雁门的李牧可为副将,他长期驻守北方,不但熟悉匈奴的情况,对燕国的形势也十分了解,由他为副将迎敌定会马到成功,击退来犯之敌。

赵成王一听廉颇要求李牧为副将,并把李牧赞扬一番,不以为然地说:李牧为将胆怯,令他驻守边防抗击匈奴,可是多年以来,只守不攻,匈奴入侵时只是一味退避,不与匈奴正面交锋,如此怯懦之将怎可任副将抗击凶悍善骑的燕兵呢?他守边都不合格,本王正准备将他撤换下来呢!只是一时尚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接替他。

郭开也趁机说道:两军对垒非同儿戏,一旦选错将则可能影响整个战局,如果中途再更换主将势必贻误战机,倘若战场上有什么闪失,廉相国身家性命都搭上也担当不起这个责任啊!廉颇一向耿直,见郭开如此说话,十分生气,当即说道:请大王相信廉颇对人才的识别,我愿以全家老小的性命作担保,李牧确实是我赵国难得的将才,他坚守边防不主动出击,不是为将怯懦,而是以逸待劳寻找战机,故意麻痹敌人诱敌深入,等到合适的时机将匈奴兵一网打尽。

廉颇话还没有说完,郭开就嘿嘿笑道:信平君真会讲话,等待时机,不知这个时机何时到来,难道要等到匈奴兵打到邯郸城下才算时机到来吗?相国年纪大了,官也大了,吹捧人也高人一筹呀。

廉颇气得脸色发青,正要喝斥郭开,赵成王挥手说道:两位爱卿不必争执了,就依廉相国所言,任命李牧为副将,调兵遣将之事由相国全权负责。

这时,将军庞上前提醒说:秦国一向不讲信义,见利忘义,出尔反尔,秦赵休战不久,关系一直不睦。

如今燕国发倾国之兵入侵我国,我们在抗燕的同时也必须提防秦国趁机偷袭我西部边陲,以防腹背受敌。

打我们个措手不及。

廉颇说:高度警惕防患于未然是应该的,但多方面分析,秦国出兵伐赵的可能性不大。

因为秦昭王新逝,王宫上下正忙着办理丧事,新王的登基大典,王后、王太子册封仪式等一系列事都有待文王处理,他一向身体欠佳,哪里还有精力顾及赵国的战事呢?当然,可以多派细作混入秦国,时刻了解秦国动向,及时报于大王,以便作出合理对策。

公子嘉知道现在是时候了,便主动站出来说道:嘉有一计可以免除秦国对赵用兵的祸患,让信平君全心全意地赴东北战场抗击燕兵。

赵成王冲赵嘉点点头,孙儿请讲。

如今昭王去世不久,文王尚没有正式登基,秦国面临一个交替时机,必然是以安内为主,攻外为辅。

种种迹象表明,文王亲政后曾经质押在我赵国的异人公子将被封为太子。

当年异人潜逃时曾留下妻儿在我赵国,现在为了与秦通好,不如按照国礼将她们母子送回秦国,一是表明我赵国主动结为友好的态度;二可以取得异人的感激,对将来秦赵关系大有裨益;第三还能够借此机会打探秦国动机,了解用兵虚实。

赵成王点点头,又问廉颇道:丞相以为赵嘉的建议是否可行?回大王,此计可行。

公子嘉的建议比老臣刚才提出的单独派细作打探秦国动向的主张更加合理,我们主动言好,以进为退,使秦国没有理由向我赵国派兵。

哼,丞相别自以为聪明,西秦自穆公以来,历代君王有几个是讲信之人,还是小心点好!郭开说道。

至少可以迫使秦国不会马上出兵,我们只要能争取到当下之际不同时作战就可以了。

想让秦国永远不对我国用兵是不可能的,秦国出兵东方并不是为了掠得一城一地,其狼子野心在于统一天下,认清到这一点,我国在打败燕国后要作长远与秦对垒的准备。

公子嘉暗暗钦佩廉颇的深谋远虑,更为自己暗中施展的制秦大计得意。

这时,猛听赵王问道:嘉,莫非你知道异人留在赵国的妻小藏身何处?公子嘉一愣,急忙俯身说道:回王祖父,孙儿已经派人查出留在我国的异人妻小下落,并派人将她们母子严格看管起来,只要王祖父决定派人出使秦国,可以立即将她母子带来。

赵王沉吟片刻,说道:既然如此,此事就由你去办理吧,礼要周全,考虑问题要周到,遇事要灵活。

公子嘉暗暗松了一口气,立即领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