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最新最全的起点潇湘等完结VIP小说可以来我的书屋哦http://shop72063246.taobao.com/ ,http://shop.paipai.com/8898856,雪麟小说书屋随时欢迎你,这里有小说分类打包下载,请加QQ:3660145咨询《民国投机者》 作者: 有时糊涂在中国出生,在美国长大,嗯,好吧,好吧,就是穿越这样的老套故事。
类别:清史民国 总点击:8214150 总推荐:857612作者自定义标签: 争霸、热血读者印象:最棒的民国(295)、写的太好了(157)、国民党史实==========================================================作品相关 浅谈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表现看书评区里有人说,装备几十个德械师就可以打赢抗战了,唉,应该说这是唯武器论的代表,在他们看来,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武器装备的差距,真的是这样吗?我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我认为他的观点分忧代表性,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的装备已经超过日军的情况下,为何还是屡屡失败。
浅谈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表现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历经10年的血战之后,开始了北伐战争蜜月后的第二个合作时期,红军换上了自己的老对手的服装,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中央军和晋军进行了忻口战役。
这是国共在抗战期间唯一的一次携手联合作战,此后彭德怀的百团大战是在战略层面上对于国军的遥相呼应,是一次完全独立的作战行动。
战役期间,八路军以狡诈的战术技巧和勇猛的战斗决心,分别在日军的侧背实施了经典的山地伏击战平型关和特种部队夜袭战阳明堡,有力配合了国军的正面战役。
对于平型关战斗的战果争议较大,歼敌数目从二百人到千余人不等。
我个人采信歼敌近千人的结论,依据上有两点:一是*事后的反应,在最初给*的电报中,毛曾经很兴奋地询问能否再搞几次这样的行动,调动一下全国抗战的决心。
如果仅仅歼敌两三百人,老毛当不至于兴奋如此。
二是时任主攻旅旅长李天佑等人的回忆录,事后皆言因为日军抵抗激烈,八路军伤亡较大。
在如此有利地形上实施的伏击战,攻守双方的伤亡比率大致应该是持平,要知道,此时的八路军都是万里长征筛选出来的种子选手,其军事素养和战斗精神都是中国军队中的一流水准,如果仅仅伤亡两三百人,李天佑等人不会如此痛心。
另外,大概是出于宣传的需要,平型关的公关工作要比阳明堡做的好,国共两党一致猛吹海螺,最高的歼敌数字曾经达到万余,缴获品中甚至出现了战车!嘿嘿,在中国特色上,国共确实是不逞相让,各有千秋。
其实,以今天的眼光,阳明堡的成果远远大于平型关,二十架作战飞机的毁伤,对于国军的正面战场的支援要远远大于歼敌近千人的行动。
那时候,国军的正面抵抗一败再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军队的素质太低,在最精锐的中央嫡系德械师在上海战区消耗殆尽之后,国军的水准基本上跌到了近代化军队的程度,大部分时候不得不采用死板的点线作战,依靠阵地战死打硬拼。
至今仍然有不少人指责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过于拙劣,为什么不采用机动防御战甚至运动战去作战。
嘿嘿,指望一个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抓来的农民,既缺乏训练,又装备不足的军队去打运动战,半路上大概就跑得七零八落了,因此,国军不得不在阵地战中,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因此,阳明堡的二十架飞机如果升空,将会给国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忻口战役后,山西的战略要地基本失守,国军的战线被切割的零零碎碎,曾经的国共两军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甚至在表面上都难以继续开展,于是,八路军就放了单飞,自顾向战线后方的河北山东等地穿插而去,正面战场上除了山西贺龙的留守兵团外,主力都跑到华北敌后去了。
在平型关最初的冲动之后,老毛当然也很心疼自己部队的损失,满打满算,自己只有三万来人的血本,再打几次平型关,就玩完了。
大概从那时候起,老毛就知道不能再跟在国军的屁股后面拼消耗了,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这样,东去的八路军,在行进途中,不断地分流,化整为零,如水银泻地,消失于人民群众之中。
不仅国民政府的作战序列中再也找不到这一支第十八集团军,就是中共自己很多时候也不大清楚自己手下的实力和分布状况。
分散开来的八路军以营连为单位,在日军扫荡过后的战线后方的真空地带,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壮大武装,几百人的一只队伍,几年下来,就变成了上万人的大军。
等到抗战结束,细细一点,计有正规军一百万,人口近亿,上百个根据地,并且大多集中在中国的中心地带和交通枢纽附近。
牛吧,这就是*理论宝库中的一个法宝--人民战争,奇迹般地让共产党从生死存亡的边缘,成长壮大到三分中国有其一。
嘿嘿,这一招数还有一个学术味道很浓的词汇:总体战。
抗战期间,国民党一直在攻击中共游而不击,而中共确实很难反驳这种说法。
8年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组织的最大的战役行动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此次战役的大多数时间里也不过是扒扒破路、炸炸矿山、打一些数十人守备的小据点,并非是以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的战役企图。
战役的后期,因为日军以大队(营)为单位,在根据地疯狂报复,横冲直撞,老彭气愤不过,组织了陈赓旅等几只主力部队上万人,在关家垴合围了500百人左右的岗崎大队,打了几个昼夜,居然没有全歼!其后,日军对八路军在太行山总部的报复行动中,仍然是以大队为单位进行长途穿插和奇袭,八路军依然是难以正面抵挡日军的进攻,最后导致副总参谋长左权战死疆场。
这就是中日双方军队的实力差距,不是单纯依靠战斗意志能够弥补的。
那么,中共真的在8年抗战中如国民党形容的,除了前期的忻口战役和百团大战之外,一直是在做壁上观吗?这话看怎么讲,如果从师团规模的战斗而言,确实如此,象国军那样与日军动辄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八路军从来没有过,新四军甚至连歼敌数百人的战斗都是屈指可数。
但是,这绝对不能推出,共军在抗战中毫不出力的结论。
如果八路军编入国军战斗序列,完全听从国府指挥的话,大概忻口战役战役结束,八路的番号就不用保留了,因为全拼光了。
对于整个山西战役进程的影响是:迟滞日军对太原的进攻半月左右,给予日军杀伤数千人左右。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八路向敌后挺进,不仅在战略上是正确的,而且在战术上也是正确的。
在战略高度上,一方面有效的控制了相当数量的国土和民众资源,使得日军的以战养战的策略遭遇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了中共坚强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狂热的政治鼓动精神,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一盘散沙的中国民众,从而调动起其战争潜力。
在战术上,以八路军的装备和训练,是不可能在与日军的正面对抗中占到任何便宜的。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吕梁英雄传,说八路军跟鬼子拼刺刀,要三个对一个才能打成平手,这还是冷兵器之间的对抗,热兵器方面的差距更大了。
因此,打个伏击,摸个岗哨,炸个炮楼,扒扒铁路,埋个地雷什么的,那是拿手好戏,这些都是依靠游击战才能实施的手段。
再者,虽然八路军新四军一般不怎么主动去橹鬼子的虎须,但是日军也不能放任中共军肆意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活动,为了保障自己的交通畅通和重要要点的安全,又要驻军,又要清剿,哪一样也少不了部队的运用。
如果中共军不在敌后拼命地折腾,国军的正面战场必将遭到更大的压力。
最近看了一些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回忆文章中有关中国军队的正面评价,对于国军是敬仰其下级军官的牺牲精神,对于八路军则是充满愤恨和恐惧:危险来自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搞得日军非常紧张。
因此,完全忽视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中共建政以来,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三緘其口。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大陆上人们,脑海中的八年抗战就是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地雷战,对于淞沪血战、武汉会战,长沙战役,常德和衡阳保卫战不甚了了。
很多人第一次正面接触这一段史实,还是电影血战台儿庄,那个大概还是因为后来回归大陆的李宗仁是那次战役的主官的缘故。
凭心而论,国民党打的相当顽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田汉歌词中的那句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用来形容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一点都不过分。
有人总是指责老蒋保存实力,消灭异己。
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偏见。
在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中,老蒋把自己嫡系部队中精锐的德械装备的师团尽数投入了这场战役,最后基本上都消耗殆尽,哪里有保存实力的想法?!也有人说老蒋笨,不应该在上海狭小的地域之内和日军拼消耗,让日军的舰炮和飞机大显神威。
这个也是事后诸葛亮的想法。
当时老蒋的判断是,中国如果以一国之力对抗日本,结局毫无悬念是失败。
因此,争取外界的支援,就是走向最后胜利的唯一一途。
在上海这个国际都市狠狠地跟日本人干上一仗,让国际社会看看中国的实力,坚定他们出面调停的决心。
即使真是老蒋笨,也是笨在落后的战争观念上面,没有预计到陆海空立体战争下巨大的火力杀伤效果。
也有人贴金说,这是小个子陈诚的神来之笔:在淞沪地区主动挑动战斗,把日军的注意力从华北引向华东,把日军的进攻轴向由北向南变成为东向西,利用江南的水网地形迟滞日军的进攻步伐,不然,日军沿平汉路南下,一马平川,拿下武汉,切断中国东西联络,那国民政府就难以撤退到西南大后方从事后来的抵抗了。
呵呵,其实,日军在中国的军事冒险,是典型的行动在理论前面,早在九一八事件的时候,就是关东军中下级军官立功心切,擅自主张,挑起了军事争端。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华北,一者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二者也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刚到手的猎物,因此很希望和老蒋谈判协商停战,没有急迫的鲸吞中国的企图心。
因此,老蒋为了保住武汉,把战火首先引向江南自己传统的经济政治中心区域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
老蒋大概是以为打上一段时间,日本就会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停战,没有想到日本这头蛮牛一发威,竟然不仅要打掉上海地区的国军,而且毫不停顿地挥师挺进南京。
这也是为什么南京保卫战的准备是如此仓促的原因,据说临战前国防工事的钥匙都找不到,因为老蒋根本没有想到战争的规模会演变成中日两国的全面战争。
接下来的的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终于绽放出中日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个亮点,近乎歼灭日军轻敌冒进的一个师团。
这场战役中,中央军、西北军和桂系通力合作,展现了国难当头,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可贵一面。
其后,因为日军反应很快,对徐州形成包围之势,徐州的国军被迫四散撤退,一时间徐州往西的中原大地缺乏成建制的部队设防,老蒋万般无奈,只好炸开黄河花园口,形成了数百公里范围的黄泛区,阻止日军向华中进攻的势头。
鬼子据说淹死了千余,老百姓屈死无数。
***的小日本,这笔帐应该算在他们的头上。
在日军沿长江向武汉进攻中,国军在江西的万家岭一带,再次利用日军的轻敌冒进,合围并几乎全歼了一个师团。
这是八年抗战中的第二个亮点,国共内战中大名鼎鼎的张灵甫就是经此一战而成名。
关于这个几乎覆亡的师团还有很多的有趣的故事,该师团不是主力师团,其兵员的主要来源是大阪的小商贩,被其他日军戏称为商贩师团,就这么一个乙级师团,在南昌战役结束后沿长江南岸向武汉的攻击过程中,居然被赋予在崇山峻岭中偏师迂回的重任,结果因为这一带的铁矿干扰,罗盘失灵而迷路,在大山里面转磨磨,终于被国军抓住机会集中了十几倍的兵力团团围定猛打。
说来惭愧,激战旬日而不能全歼,最后其师团长带领千余日军在外围日军的接应下,逃出生天。
1938年底,武汉会战的结果,仍然是毫无悬念,日军达成了其全部的军事政治企图:肢解中国,把国民政府降格为地方政权,扶植汪伪政权,建立亲日的中国傀儡政府。
其后的几年内,日军基本上没有发动10万人规模以上的战役,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的战略重点根本就不在中国战场上了。
1941年,老蒋得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第一反应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中国得救了。
心思马上就转移到战后中国的局势上面去了,那自然就是国共两党争夺天下的局面了。
于是,保存实力就是首要的任务了。
这一点上,老毛比老蒋聪明多了,早在37年底中日打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就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
当然,老蒋也是没有办法,谁让他是中央政府呢,肩上背负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任,他不得不抗。
因此,二次大战开始后,已经进行四年中日战争的中国大地上,反而平静下来,基本上是,日军不进攻,国军也不进攻,双方各据其土,相安无事。
后来时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老兵史迪威之所以与总司令蒋介石闹到不可开交的程度,就是因为他气愤老蒋只管伸手向美国要装备,却缺乏打击日军的主动精神。
日军在随后发动了几场规模和目的都十分有限的战役,如长沙、常德、枣阳宜昌等战役,基本上是军一级数万人的规模。
国军在三次长沙战役中再次绽放了一个亮点,挫败了日军寻歼国军主力的战役企图,最后使得日军无功而返,双方回复战役前的姿态。
这几次战役的总指挥薛岳后来也忍不住吹了一个大海螺,称之为天炉战法,嘿嘿,用军事术语说就是保持两翼战线的完整,正面做机动防御,逐步消耗日军的进攻动能,最后的战场态势就是日军被国军三面包围。
日军在三次长沙战役没有占到便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日军战役目的不明确,数万人攻城略地还要寻歼国军主力,胃口太大了;二是国军的战术对头,机动防御,不做正面战场的硬顶,使得日军的火力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但是,一旦日军下定决心,国军依然不能正面抵抗。
44年日军为了打通东北至南洋的大陆交通线,轻松击溃中原的汤恩伯部,一鼓作气,很快轻取长沙,直下衡阳。
当然,坚城之下,在方先觉的第十军面前栽了一个大跟头:衡阳血战四十八个昼夜方才破城。
此前,余万程57师的死守常德16天,也让日军大栽其面。
尽管抗战中后期,国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与日军的差距仍然相当地巨大。
日军发动的以围歼第5战区主力的枣阳宜昌战役中,数万日军打得数十万国军团团转,最后急了眼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亲上火线,指挥手下不多的亲卫部队,以攻对攻,和日军打运动战,为了协调调动周边的国军,拼命地四下电讯联络,最后被日军侦知其下落,合力围攻之下,张将军英勇殉国。
老蒋得讯,痛哭流涕,后来还亲自去为张将军抬棺。
当年中日在华北的过渡时期,张自忠因为做过一段时间的北平市长,被国人痛骂为卖国贼,皆曰彼可杀之的时候,是老蒋一力保护,后来又命其带兵打仗,谁说老蒋不识人?!另外,国军的精锐师团曾经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在昆仑关与日军血战一场,歼敌一个旅团,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除了后期的湎北反击战之外,这大概是国军在抗战期间唯一一次的攻坚战。
虽说最后的结果是国军攻克了昆仑关,达到其战役企图,但是以优势的兵力,良好的战场态势,不亚于日军的装备(国军于此战首次出动了战车),敌我双方的损失实在是不成比例。
国军对日军作战完完全全地占上风的,大概只有44年在缅甸北部对日军的反击战。
此时参战的国军远征军,基本上是按照美军轻装师团编组训练的,其武器装备水平远在日军之上,攻坚和机动能力很强,再加上盟军掌握了完全的制空权,因此,国军第一次以很小的伤亡,打得日军丢盔卸甲,狼狈不堪。
即使在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优势的湎北之战中,仍然出现了为攻克日军千余人据守的松山堡垒,数万国军围攻月余,伤亡近万,方才得手的意外情况。
无论国军还是共军,在对日作战中表现不佳,原因虽然很多,不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日军的顽强。
如果说,没有盟军的帮助,中国早就亡于日人之手了,大概没有人会反驳这一点吧。
如果说,日军是二战期间,亚洲战场上最强悍的军队,大概也没有人反对吧。
自明治维新起,至太平洋中途岛海战止,日军鲜有败战记录,其英勇顽强的斗志,视死如归的精神,丰富的作战经验,普遍的嗜血性,冷酷的纪律性,都是二战中绝大部分国家的军队所不具备的,不夸张的讲,当时世界上具备与日本一决高下能力的国家只有三个:德国、苏联和美国。
就连老牌帝国英国,十几万人在马来半岛,也被骑着自行车的几万日军轻轻松松打得缴械投降了。
即使在战争后期,美军占尽了全部的优势,为了对付在几个海岛上困兽犹斗的日军,伤亡也达到了十数万人之多。
要知道,那可是把日军按在地洞里面,用飞机、舰炮、地面炮火、火焰喷射器,坦克、推土机不分昼夜地猛烈捶打的结果啊。
所以说,抗战前期国军打不过日军很正常,抗战中后期装备与日军相当,还是打不过日军也很正常,在装备强于日军的抗战最后几仗中,伤亡大于日军还是很正常,因为还有一个士气和训练的问题。
用一个现代词汇说是,觉悟不够,不知道为谁而战。
四十年代的中国,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淡漠得很。
常德会战期间,时年弱冠的阿唐老爸曾经给火线上的国军送过饭,后来对阿唐说,一个团的国军几天打下来,就剩下一个连了。
问他是否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他只知道日本人来打中国,所以要打他们,其它的一概不知。
为什么日军的回忆录中总是对冲锋在前的国军中下级军官充满敬意,因为印象太深刻了,比比皆是。
为什么军官要冲锋在前,难道他们不明白这是违反作战原则的:军官如果首先战死,进攻就失去了组织者?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不如此,士兵是不会自觉冲锋在前的。
因此,任何对于国军在抗战中表现拙劣的谩骂都是对于为国死难者的极大不恭。
回首往事,国军以其极大的牺牲和勇气,无疑应该荣登抗战胜利荣誉之席的首座,共军以其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无疑应该得到最大一枚的抗战胜利奖章。
今天,说句公道话,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作为,可圈可点,负起了他们肩上应该承担的责任。
如果不是蒋公,中国大概在38年就投降了日本,战后铁定是战败国中的一员,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位置是想都不用想的了。
但是同时,老蒋也为其抗战后期的短视付出了代价:为了保存实力而出工不出力的做法,使得他的军队缺乏在火线上与手中刚刚装备的美式军械磨合的机会,使得后起的军事将领缺乏进行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如孙立人和廖耀湘等,并且,大部分精锐部队龟缩在西南边陲,在抗战结束之后的与中共的对峙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战略姿态。
因此,如果说老蒋最后丢失了大陆,除了有其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之外,军队在抗战后期的不思进取和萎靡不振,大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以成败论英雄,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显然是抗日战争的最大赢家,本来是被人满世界追打的穷叫花子,突然之间与庄家平起平坐,有资格议论今天下英雄,惟老蒋与老毛耳了!即使时光倒转,中共也没有什么地方需要后悔,大概还是会按原来走过的路子再来一遍。
但是,从国家与民族利益的角度看回去,中共确实是自私了一些。
甭管日军打的是国统区还是解放区,他们可都是中国人民,你多藏一些私,百姓就要多遭一分的罪。
呵呵,有时候看国共两党的征战史,很像当年的刘邦与项羽,刘邦胜在不以一时长短为计较,宁可背负小人的名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借形势而得天下;项羽败在拘泥于眼前的定势,讲究贵族的诚信原则,四平八稳,堂堂正正,最后亥下一战而倾覆。
老蒋,孔孟的书读得稍微多了些,对上帝的礼拜做的稍微勤了些,还是不够坏啊。
作品相关 关于西安事变的一份电报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南京国民党、国民政府诸先生勋鉴:西安事变,惊传蒋氏被幽,事出意外。
然此实蒋氏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三大错误政策之结果。
张杨[1]均贵党中央委员,且属剿共军领袖,然亦坚请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观其宣布之八项主张[2],实为全国人民之所言,厉行不暇,何可厚非。
今日之西安事变,不过继福建事变、两广事变[3]之后,鼎足而三耳。
三者皆贵党中抗日救国之贤豪,不满蒋氏降日卖国之所为而蹶然揭出正义之旗耳。
若漫不加察,一意孤行,行见同类之事变,将遍发于国中,祸患之纷乘,欲收拾而无术。
夫中国国民党中爱国英贤岂得谓少,然受制于蒋氏,复受制于媚外残民之亲日派,正气不伸,党义为毁,国则日蹙百里,伤破碎之河山,民则及汝偕亡,抱敷天之怨痛。
窃以西安事变之发,南京当局亟宜引为反省之资,而绝不可负气横决,反而发动空前之内战,如近日电讯之所传者。
语云,鹬蚌相持而渔人伺于其侧,渔人今已高举其网矣。
彼日本者,自闻南京决定讨伐张杨,兴高采烈,坚甲利兵,引满待发。
诚使南京诸公之区,张杨勇义之众,晋绥[4]烽火之侧,而全国鼎沸之时,胜负之数,诚未可知,借令战胜攻取,快意肆志,而日本乘机入寇,因虚而袭沪宁[5],取青济[6],华北独立,西北亦危,全国丧亡,真将万劫不复。
螳螂黄雀之喻,亲痛仇快之讥,千秋万世,永难湔涤。
鄙人等心所谓危,不敢不告。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国之不存,民于何有,民之泯灭,党将焉傅。
是以鄙人等年余以来,不惮反复陈词,谋国共之合作,化敌为友,共赴国仇,亦既舌敝唇焦矣。
公等而果欲自别于蒋氏,复欲自别于亲日派,谓宜立下决心,接受张杨二氏主张,停止正在发动之内战,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联合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组织统一战线政府,放弃蒋氏爱摆之集权、统一、纲纪等等索然无味之官僚架子,老老实实与民更始,开放言论自由,启封爱国刊物,释放爱国人犯,举内战之全军,立即开赴晋绥,抗御日寇,化黑暗为光明,变不祥为大庆。
若是,则鄙人等虽不敏,愿率人民红军二十万众,与贵党军队联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战场,为自由解放之祖国而血战。
否则国亡种灭,不但全国人民及贵党中爱国志士不能坐视,鄙人等亦决不能袖手旁观也。
临电屏营,伫候明教。
*朱德周恩来张国焘林祖涵徐特立王稼穑[7]彭德怀贺龙叶剑英任弼时*徐向前陈昌浩徐海东注释: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抄件刊印。
[1]张杨,指张学良、杨虎城,分别见本卷第371页注[10]、注[13]。
[2]指张学良、杨虎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通电全国宣布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3]福建事变,指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在福建发动的事变。
事变后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一九三四年一月,福建人民政府在蒋介石的军事压力和分化下失败。
两广事变,见本卷第437页注[2]。
[4]绥,指绥远省,见本卷第371页注[16]。
[5]沪宁,指上海、南京。
[6]青济,指青岛、济南。
[7]王稼穑,即王稼祥。
作品相关 国民革命军二十二集团军作战序列国民革命军二十二集团军作战序列集团军司令:唐式遵副司令:潘文华参谋长:王陵基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参谋长刘熙鉴军直属团团长王进修军警卫团团长文学槐军特务营营罗象康第146师中将师长刘兆藜,副师长:罗君彤参谋长张六师第438旅旅长梁泽民第873团团长凌谏衔第874团团长郭英第875团团长黄行伦第439旅旅长廖敬安第876团团长潘寅久第877团团长杨安国第878团团长尹仕宦(国卿)第440旅旅长田冠五第638团团长谢崇文第639团团长唐郇伯第640团团长杨廑(伯华)第147师中将师长彭诚孚,少将副师长:李御(御良),上校参谋长胡洪泽(用舟)第441旅少将旅长严啸虎,副旅长赵辅(捷三)第641团团长王世贤(哲夫)第642团团长余辛午(洁斋)第643团团长封骏第442旅少将旅长周成虎(啸岚),副旅长(廖奇蔚)第644团团长彭斌(泽中)第645团团长张玉璞第646团团长关宦禄(尚卿)第443旅旅长范华聪第647团团长刘克用第648团团长王凤麒第649团团长游烈第148师廖震(雨辰)少将副师长张苏(生民)上校参谋长古剑(长铗)第444旅少将旅长范华聪(倜生)第650团团长李少庚第651团团长冉良臣第652团团长郑许无第445旅少将旅长陈岳(崧如)第653团团长汪厚(笃常)第654团团长梁玉刚(作宾)第655团团长罗肃(静安)第446旅少将旅长江杰(俊贤)第656团团长关宦禄(尚卿)第657团团长万良才第658团团长宋永刚第二十三军潘文华(仲三)副军长:少将参谋长杨炽(伯昌)军直属团团长许国璋军警卫团团长王金淦军特务营营何鸾第162师中将师长杨国桢(启文)中将副师长廖泽(海涛)上校参谋长胡志潜第543旅少将旅长章安平(伯洲)第763团团长刘星耀(季烜)第764团团长周瑞麟第765团团长贺庆丰第544旅少将旅长石照益(体仁)第766团团长吴守权(与立)第767团团长周极甫(维干)第768团团长陈绍庵第545旅少将旅长蒋尚朴(尧阶)第769团团长夏云(奇峰)第770团团长何承聪(思明)第771团团长韩佑文第163师中将师长陈万仞(鸣谦)中将副师长袁如骏(筱如)少将参谋长周翰(荃叔)第546旅少将旅长达凤岗(梧生)第772团团长黄清臣(子裳)第773团团长薛奉先第774团团长白心仁(仲生)第547旅少将旅长潘佐(汝必)第775团团长张有铭(一斋)第776团团长余宗陈(纯嘏)第777团团长陈烈勋(兆荣)第548旅少将司令穆肃中(瀛洲)第778团团长赵治国(平成)第779团团长曾懋威(海亭)第780团团长王维钦第164师中将师长郭昌明(文钦)参谋长青简(直夫)第549旅少将旅长张竭诚(之实)第781团团长何葆恒(本性)第782团团长罗廉(忠信)第783团团长胡继光第550旅少将旅长陈基(徽猷)副旅长杨焕(荣江)第784团团长艾一心(伦钧)第785团团长赵学周(宗先)第786团团长朱再明第6旅少将旅长王泽濬(润泉)第787团团长孙黼(文昭)第788团团长赵璧光(荆璞)第789团团长牛青山作品相关 四十九集团军和五十集团军作战序列四十九集团军作战序列集团军司令:蓝运东参谋长:傅常一零一军:军长:蓝运东(兼任)参谋长:曾飞鹏一零四师:师长张新一零五师:师长张灵甫一零六师:师长胡广相一零二军:军长:郭勋祺,副军长:范绍增参谋长:袁昌晙一零七师:师长范子英一零八师:师长张熙民一零九师:师长刘光瑜五十集团军作战序列集团军司令:杜聿明参谋长:沈新卫(黄埔二期)六十军:军长王国斌,参谋长:杜锐(黄埔四期)一零一师师长:王国斌一零二师师长:张力辉一零三师师长:司徒非这不是很完整,缺旅团级主官和师参谋长,以后慢慢补上。
作品相关 二十二集团军作战序列(暂定)第41军,军长孙震,参谋长杨俊清第122师,师长张宣武,参谋长何宏均第364旅,旅长孙邦安第727团,上校团长吴宗敏第728团,上校团长张则荪第729团,上校团长陈择善第365旅,旅长李长维第730团,上校蒋永遥第731团,上校吴荣凯第732团,上校冉宏图第366旅,旅长童澄第733团,上校团长王文振第734团,上校团长蹇国珍第735团,上校团长桑子华第123师,师长陈宗进,参谋长吴畅第367旅,旅长马洋第736团,上校团长周毅强第737团,上校团长黄伯亮第738团,上校团长朱紫云第368旅,旅长杨圣海第739团,上校团长段文周第740团,上校团长乐望君第741团,上校团长黄天第369旅,旅长陈宗进第742团,上校团长韩德明第743团,上校团长胡子严第744团,上校团长张宾第124师,师长刘公台,参谋长邹绍孟第370旅,旅长吕康第745团,上校团长蔡钲第746团,上校团长王麟第747团,上校团长严翊第371旅,旅长张百仑第748团,上校团长周仕源第749团,上校团长王维本第750团,上校团长彭忠志第372旅,旅长熊顺义第751团,上校团长王权裕第752团,上校团长丁耀辉第753团,上校团长易庆明第45军军长:陈鼎勋春副军长:王土俊第125师:师长刘万抚第373旅少将旅长杨晒轩少将副旅长李竞芳(镇川)第754团,少将团长邓明光(绪宗)第755团,上校团长任建勋第756团,上校团长陈郁文第374旅少将旅长卢济清(晓川)少将副旅长刘万抚(润之)第757团,上校团长刘家仲(巨川)第758团,上校团长谭尚修(进之)第759团,上校团长王鋆熙第375旅少将旅长林翼如少将副旅长孙礼(铸颜)第760团,上校团长曾忠敏(寿康)第761团,上校团长张元雅(子言)第762团,上校团长黄跃成(必达)第126师:师长杨晒轩第376旅少将旅长龚滑清少将副旅长黄锡煊(绍猷)第763团,上校团长赵云霖第764团,上校团长黄克明(爵高)第765团,上校团长彭有朋(远乔)第377旅少将旅长黄鳌(润泉)少将副旅长王含光第766团,上校团长陈麟(绂生)第767团,上校团长黄光辉(制军)第768团,上校团长潘旦均第378旅少将旅长黄时英(石子)少将副旅长李国焕(蕴山)第769团,上校团长瞿联丞(绶侯)第770团,上校团长胡克炯(中荣)第771团,上校团长李国焕(蕴山)第127师师长:王瀓熙第379旅少将旅长刘乃铸(鼎钧)少将副旅长郭鸿典(昆甫)第772团,上校团长唐庶康(尧冲)第773团,上校团长陈则民(绍虞)第774团,上校团长郭鸿典(昆甫)第380旅少将旅长李树华少将副旅长钟开泽(沛然)第775团,上校团长金晓六(彩鳌)第776团,上校团长王珍(子先)第777团,上校团长钟开泽(沛然)第381旅少将旅长陶凯(宗伯)少将副旅长肖咸(纪之)第778团,上校团长王永棫(文拔)第779团,上校团长程剑霜第780团上校团长肖咸(纪之)作品相关 江北司令部组成和作战序列(暂定)总司令:庄继华副总司令:孙连仲、汤恩伯、李品仙参谋长:徐祖贻、副参谋长:龚楚、张知行、董英斌秘书处:处长,宫绣画上校第一科:科长林月影少校第二科:科长杨元少校副官处:处长:宋云飞少将,副处长,伍子牛参谋处:处长,高松元少将第一科,主管作战,科长:上官竣中校第二科,主管谍报,科长:沈思明第三科,主管训练,科长:姚俊政治处:处长李之龙少将第一科,主管政训,科长:解震声第二科,主管民训,科长:胡孝镐第三科:主管宣传,科长:刘阳第四科:主管青训,科长:许敬祥情报处:处长,王小山少将,副处长,秦海廉上校第一科,主管华北情报,科长,田柯中校第二科,主管山东淮北,科长,李安国中校,军务处:黄念国少将第一科:主管军械第二科:主管兵役第三科:主管动员机要科:叶竹泉上校(同少将待遇)第一室,主管电讯第二室,主管文书军法处:朱若愚后勤处:林淮宾军医处:陶止庸少将高级参谋室:蔡廷锴、萧振瀛、潘伯豪参议室:冯诡、贾仲贤兵站总监:司可庄民众训练部:干部学校:校长,严重;教导主任,蒋光鼐政工学校:校长,龚楚美军顾问室:接待处:处长,花春中校作战序列:第一集团军,集团军司令:蓝运东,参谋长:何章海五十九军:军长王国斌五十五军:军长黄伯韬新编第三军:军长陈明仁第五十集团军:司令杜聿明,第六十军,军长张力辉第七十七军,军长司徒非新编第七军,军长安恩溥第二十二集团军:司令孙震,参谋长杨俊清第四十一军,孙震兼任第四十五军,陈鼎勋第四十九集团军:司令郭勋祺,参谋长傅常第一零一军,军长张新,参谋长:曾飞鹏第一零二军,军长郭勋祺兼任,参谋长:袁昌晙第二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第四十军,军长池峰城第六十八军,军长梁岱第三十六集团军,司令钟彬第八军,军长罗奇第七十八军,军长余程万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王仲廉十二军,军长贺粹之二十师:师长刘深二十二师:杨测民八十一师:葛开祥十三军,石觉,八十九师:舒容新编第一师:刘汉兴二十九军,军长陈大庆九十一师:全英193师:赖汝雄暂编十六师:吴求剑八十五军,军长李楚瀛第四师:蔡剑鸣二十三师:倪祖耀110师:廖运周暂编五十三师:李守正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李品仙第三十一军第七军第四十八军其他部队暂编十五军:军长刘昌义暂编二十七师:刘昌义暂编二十九师:吕公良新编第八军:军长高树勋新编第6师,马润昌任师长暂编第29师,张汉全任师长十五集团军何柱国部,下辖骑兵第二军:徐梁骑兵第三师:王照堃暂编第十四师:廖运泽第四集团军孙蔚如部,下辖: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十七师:申及时新编三十五师:孔从州九十六军,军长李兴中177师:李硕儒新编十四师:陈子坚第三军唐淮源部第7师,师长李世龙第12师,师长寸性奇,副师长陈子干,参谋长吕继周第34师,师长公秉藩,副师长王自强,参谋长唐汝昌第十七军:高桂滋八十四师:高建白新编第二师:金宪章豫西抗战自卫团,总司令别廷芳鲁豫抗日自卫军,总队长谢自行河南的部队构成复杂,中央军、西北军、东北军、八路军、新四军都有,部队来源也很复杂,河南本地民军,河北民军,游击队,反正伪军,收编土匪等等,部队番号繁多,难以梳理。
这个作战序列只是主要作战部队,可能有小部队遗漏,包括豫东反正伪军,这些部队都必须整编,以后再给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