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风雨黄埔 第十六节 誓言

2025-03-30 08:16:00

平定商团后,蒋介石虽然忙得团团转,但心情却很舒畅。

在平定商团的战斗中,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学生军初露锋芒,一举攻占西关商团总部,为彻底平定商团立下第一功,受到各方赞誉,再也没有人敢说派一个连就缴械的话。

现在第二期学生已经入校,教导团也正在组建中,从江苏安徽招的士兵正陆续前来广州。

最重要的是孙中山答应从苏俄援助的枪械和款项中拨出相当部分用于组建教导团而且教导团就在黄埔,他相信要不了多久他就能组建一支雄师征战疆场。

庄继华终于可以确定历史还是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整个人又回到原来的模样,这反而让蒋先云等人更确定他是因为对当初北伐判断不佳产生情绪波动,特别是蒋先云有了孙中山临时副官的经历后,对庄继华的更是另眼相看;反过来庄继华对蒋先云也推崇备至,俩人虽然有一些观点不同,私交却越发好了。

10月23日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10月27日孙中山在韶关发表通电响应。

北方局势的变化自然成为黄埔岛上军校学生们议论的中心话题,对冯玉祥的革命举动持赞赏态度居多,对孙中山北上持乐观态度居多。

但庄继华在蒋介石面前却持相反态度,而蒋先云却截然相反。

…,总理北上大可不必,冯玉祥邀请总理北上目的有二,其一,联合我们对付奉张和皖段,其二,是掩盖自己发动政变的真实原因,博取民众支持。

受革命感召只是其中的次要原因,从他发表的善后处理办法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什么政治主张。

*,你认为冯玉祥倒戈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蒋介石温和的问。

他现在很想听听庄继华的判断。

在半年之前庄继华判断直奉战争将以直系败收场,当时虽然震惊却也没真的相信,没想到一语成谶,既然让他说中了。

这样的判断,蒋介石自问自己做不出。

他与吴佩孚的矛盾是利益分配不均,主要是上次直奉大战后,冯玉祥原希望得到河南的地盘,可是吴佩孚却把河南给了自己的亲信,更绝的是战前冯玉祥是陕西督军,战后吴佩孚连陕西督军也不给他了,冯玉祥只落得个检阅使,由此积累的矛盾在这次战争中形成总爆发。

吴佩孚独掌直系大权,除曹锟外谁也不买账,因此在直系内部成功培养出反对派,今日也算自食其果。

庄继华在韶关看了些资料,历史知识丰富了。

你对总理北上的结果怎么看?蒋介石继续问道。

学生以为不会取得任何结果。

张作霖和段祺瑞绝不会让总理掌握政权,实现三民主义。

目前北京局势取决与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其中任何俩人联手都能压倒其余一人,在政治上张作霖段祺瑞比较接近,而且他们的主子都是日本人,这两人联手的可能性较大。

冯玉祥一旦退缩,总理在北京就缺少实力支持,要想有所作为根本不可能。

庄继华是坚决反对孙中山北上的,原因无他,参观中山陵时就知道孙中山死在北京,因此他把话说得很死,希望能鼓动蒋介石反对孙中山北上。

校长,*这个判断我以为是有道理的,但我还是认为总理应该北上。

蒋先云插话道:目前北京是中国政局的中心,全国的目光都注视着北京,国民希望看到总理到北京处理善后,就算不能解决任何事情,但只要总理去了,就没有辜负国民的希望。

可是不能取得任何结果的。

庄继华反驳道。

不,至少可以取得一样结果,那就是揭露张作霖和段祺瑞军阀祸国的本质,让国民看清这伙家伙,进而更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蒋先云自信的说道。

与其将时间精力浪费这上面,不如安心整顿广东,准备东征陈炯明。

庄继华不服气的嚷道。

蒋介石看着庄继华微微一笑,在这点上他实际认同蒋先云的判断,不过他感到有点抓住庄继华了。

这个人精明过人,手段圆滑,但却非常实际,只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你就跑不出我的手心。

他看看俩人,心力非常满意,这两人是一时瑜亮,共产党有蒋先云,我有庄继华,不,蒋先云我也要拉过来。

*,你别激动,这点上我支持巫山,总理北上利大于弊。

可是校长,….,庄继华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总不能说孙中山去了就回不来了。

如果总理此去能取得结果最好,不能也能达到巫山所说的效果,对革命是有利的。

蒋介石摆摆手制止他继续说下去。

我找你们来是有另外一件事,这次平叛我们黄埔打出了威风,总理非常高兴,因此他提出由我们黄埔军校出面将广州的各个军校的青年联合起来。

总理的这个想法很好,我想让你们俩来具体筹备,就由*为主,巫山协助。

庄继华还不死心,还在想怎样才能把蒋介石绕进去,让他去阻拦孙中山北上。

其实这点上他高看蒋介石了,自从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对军人掌权非常警惕,所以一直不让蒋介石插手党务政务,除了黄埔军校党部外,蒋介石基本不能干预校外事务,党内地位也就相当于一个候补委员。

可是,校长,总理身体不好,此次北上事务繁杂,总理身体不知能否支持。

庄继华还想作最后的努力。

*,这事就不要说了,总理的身体是不好,可是总理一向以国为先,以身许国,这个理由是拦不住总理的。

蒋介石似乎明白庄继华想法,不过他也没想到孙中山此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刚才说以你为主,巫山协助,你有什么想法。

庄继华心里暗叹一下,也认可蒋介石说的话,就算告诉孙中山此去会一去不复返,孙中山也会坚决北上。

他清理了一下思路,随后就感到有些不对,便说道:校长,我以前没做过这样联合会,巫山以前领导过罢工,有这方面的经验,还是我给他跑腿吧。

蒋先云笑道:*,不要谦虚,罢工和联合会可是两回事,我认为你完全能行。

象上次辩论会和剧团,你不都做得很好吗。

我那是低难度,你可是高难度,做的不好,可要砸咱们黄埔的牌子。

蒋先云不由一笑,蒋介石也微微一笑,俩人都习惯庄继华的说话方式了。

蒋介石却不管了开始不讲理了:谁负责都行,你们俩把这件事做起来,不要让我失望,更不要让总理失望。

庄继华想想觉得还是多拉几个人,于是建议道:校长干脆再抓几个壮丁,象李之龙、贺衷寒、曾扩情他们也抓来。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多拉几个,就顶好几个诸葛亮了。

蒋介石终于忍不住笑了,他就知道庄继华要这样,总是在想办法把自己藏起来,然后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而且他说的这些人国共都有,这也让他放心了。

你们商量办。

他实际上也没太在意这样的联合会,只是孙中山的吩咐他不能不做,至少要做个样子。

庄继华无奈,他现在还不知道这个联合会会发生什么,但感觉不好。

蒋先云却很兴奋,他早就想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只是进校以来一直没时间筹措,现在名正言顺了。

10月28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军政会议讨论应对北方局势变化的政策方针。

11月3日孙中山发布大元帅令,命令大本营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建国军总司令谭延闿驻守韶关。

为配合孙中山北上,国民党中央向全党发出秘密通告,指出总理此次北上,乃应北方各同志之要求,期于北方党务之进行,有所发展,并非轻与各派讲求妥协。

号召凡我同志,当及时努力宣传组织,以期团体日固,势力日充。

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在这篇宣言中他全面阐述了自己北上的目的及正理立场,提出国民革命的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

对外要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变更外债之性质,使列强不能利用此种外债,以致中国坐困于次殖民地之地位。

对内要实现以民族、民权、民生三主义为基本,而因应时势,列举救济方法,以为最少限度之政纲。

主张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

11月12日,孙中山出席广州各界欢送会并发表演说。

鼓励大家把广东建设好,使之成为革命的策源地。

这个演说与庄继华前世的演说出现较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在于东征讨陈,而不是北伐。

在这个演讲中,孙中山告诫全党东征讨陈是巩固广东根本之地的必然举措,要求广东同志积极努力达成此目的。

13日庄继华无可奈何的看着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北上,他首次感到无能为力,他找不到一丝办法来阻止。

永丰舰途径黄埔,黄埔师生全体列队于岸边,蒋介石登舰,请孙中山登岸与黄埔师生话别,孙中山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黄埔。

在胡汉民、汪精卫等人陪同下孙中山乘汽艇上岸,似乎知道自己很难再回到这个自己寄予最大希望的校园,他一一巡视了学员宿舍,教室,食堂,观看了学生表演的战术演习。

随后孙中山向全体学生发表了简短而热情的演讲。

今天我要去北京了,因为北京发生政变,曹锟吴佩孚被推翻,这是我党北方同志运动影响的结果。

但是革命是不是因此成功了呢?我要说没有。

冯玉祥、胡景翼等通电说不过问政治,这是很危险的。

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政治,是关系全国民众的大事,现在冯玉祥等发动于前,不问政治于后,任其发展,故此次北京革命,绝无成功希望。

这次事变虽然不能取得中央革命的效果,但我还是要去,这是因为只有我去了,表明我党的态度,才能影响北方的人民,以后的革命才会进步。

…,民国建立已经十三年了,国家依然纷乱,军阀横行,战火不休,其中而党内部分同志意志消沉,忙于追逐名利,在这些同志看来,革命就是开公司,投身革命就是入股,将来等着分红;可是我要说革命不是开公司,投身革命不是入股,不是为了分红,投身革命是为了挽救中国,挽救民众,因此唯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革命才有成功之希望。

…今天黄埔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能继承革命事业,必能继续我之生命,实行我之主义。

凡人总有一死,只要死得其所……若二三年前余即不能死: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我未竟之志,则可以死矣!孙中山的厚望让在场师生无不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蒋介石廖仲恺随后发表讲话,告诫全体学员牢记总理训导,为革命努力奋斗。

庄继华上台代表全体学员接受孙中山授予的国民革命军教导团团旗。

随后蒋先云大步上台,立正,举起右手,握紧拳头,转身,面向孙中山。

全场近千人同时举起右拳,一字一句从胸腔中喷出:我们向总理宣誓,牢记总理训导我们向总理宣誓,牢记总理训导坚决与军阀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坚决与军阀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愿为民族独立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愿为民族独立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们宣誓。

我们宣誓。

千个年轻的喉咙吼出的声音,高亢热烈。

我们宣誓……千张年轻的面容,庄严激动。

我们宣誓…..千道坚毅的目光,闪烁着狂热。

我们宣誓…..千条挺直的身躯,耸立在猎猎军旗下,任狂风呼啸,任烈焰高涨,无畏无惧。

我们宣誓…..………….他们在这个时代里受过较高的教育,在国家危亡,民族危机时,没有选择逃避,没有寻找僻静的港湾,无怨无悔的投入到黄浦,在今后二十余年里,他们的血将洒满中国大地,他们之中的多数人没有活到和平来临,可是,此刻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救中国。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介石,你带的好兵!孙中山兴奋的大声说道,左右随员却各有心思,刘震寰、杨希闵面色不豫,胡汉民汪精卫目光闪动,蒋介石志得意满。

永丰舰渐渐远去,载走了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人物。

孙中山12月31日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病逝,灵柩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直到1929年5月才由国民政府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这是这个时代目前最让庄继华倾佩的人物,无数次的失败丝毫没有削弱他的勇气,每次他都以百倍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率领他的支持者们发起又一次进攻,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他甚至愿意为他献出所有聪明才智,愿意为他而战。

在最后确定自己无以为力后,庄继华向蒋介石建议举办这样一场仪式,他希望能带给这位可敬的长者、民族解放的先驱些许慰藉。

(第二章完存稿快用完了,糊涂的写作速度有些慢,以后尽量争取每天两节。

)第三章 风起广东 第一节 端倪(一)(修正)(由此本书进入轻度历史幻想中)11月24日广州码头,科埃爵士号邮轮旁的码头工人敲响上船的钟声,在码头等候的人群开始陆续上船,邓演达提皮箱随着人流缓缓前行,检票的船员机械的查看着登船乘客递出的船票,侍者不时为登船的白人提行李领路。

看着侍者卑微的笑脸,邓演达只是在心中微微叹息,没有侍者来搭理他,他只是一个四等仓的乘客,这些侍者伺候的是一二等仓的乘客。

等邓演达找到自己的舱位时,已经有两人在船舱里整理自己的铺位了。

把行礼放进船舱后,邓演达回到甲板,他没有依着船舷,而是笔直地站立在那里,虽然离开了军校,常年保持的军人作风已经在他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迹。

离开码头后,科埃爵士号沿着航道从长州炮台外侧绕过,邓演达遥望小岛,现在应该是早课时分了,他这样想着,渐渐的小岛愈来愈远,江面越来越宽,船的速度渐渐加快,视野里小岛渐渐模糊。

当宋希廉来告诉他邓演达离职的消息时,庄继华正在教室里看书,他没有与贺衷寒他们一起出去,实则因为他心里很乱,还有种突然间失去方向的混乱,孙中山回不来了,没当想起这个,心里就莫名的涌起一种哀伤,让他无法集中注意力。

邓主任辞职?胡说吧,别乱传小道消息,学什么不好非要学包打听。

庄继华不耐烦的对宋希廉说。

不是小道消息,布告栏里已经公布了,不信你去看。

庄继华一听,连忙起身,快步向教室外走去。

走出室外,就看见布告栏前围着一群人,庄继华心里一沉,脚下加快。

命令为加强我党军事教育,原教练部代理主任、学生总队队长邓演达,奉大元帅府代理大元帅胡汉民命令赴欧洲考察德国、法国之军事教育,为不耽误军校教学,邓君于民国13年11月18日向黄埔军校政委廖仲恺、校长蒋中正提出辞职,经校党部研究后同意邓君辞去军校教练部代理主任,辞去学生总队队长,军校教练部代理主任暂由王柏龄兼任,任命严重担任学生总队队长。

此令。

民国13年11月23日黄埔军校政委廖仲恺,校长蒋中正庄继华边看边听周围同学的议论。

邓副主任怎么不去俄国呢?去俄国干什么,这么俄国顾问在,那不是多此一举。

德国是战败国,他的军事有什么好考察的,还不如去日本。

这下完了,空想理论家主掌教练部二期那些小子要倒霉了。

就是,到时候还不知闹什么笑话呢。

*,你说呢,校长怎么会任命王柏龄来主管教练部?不知道,校长有校长的考虑,这事我们管不了。

庄继华说完分开众人就走了。

贺衷寒从后面快步赶上来,见庄继华有些失魂落魄的样子,有些惊讶的问道:*,你怎么啦?是不是病了。

庄继华摇摇头,还是什么也不说,只是脚下速度变慢,蒋先云、李之龙和宋希廉也赶上来了。

见他的样子都有些惊讶,连声问怎么啦,庄继华困难的摇摇头说道:没什么,只是有些累,想回去休息一下。

于是众人有陪着他回到宿舍,李之龙劝他上chuang躺一会,庄继华摇摇头,坐在椅子上,背对众人,慢慢的说道:你们去忙你们的吧,我想静一会。

蒋先云见他的样子,也不再说什么,就招呼大家出去,让庄继华一个人留在宿舍里。

众人走后,庄继华松开风纪扣,然后把头埋在手臂上。

邓演达也走了,以后怎么办才好呀。

他低低的呻呤道,仿佛一条受伤狼,在悄悄的添着自己的伤口。

别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历史的。

他根本不相信布告上说的屁话,邓演达离职肯定是受到蒋介石的排挤。

邓演达深受孙中山和廖仲恺的信任,蒋介石根本不敢明着对他下手。

在军校教官中王柏龄跟蒋介石最紧,其次为顾祝同,而邓演达是少有可以顶撞蒋介石的人。

但王柏龄却一直以教授部主任的身份干涉教练部的工作,在与邓演达的争执中,蒋介石常常有意无意的偏袒王柏龄。

王柏龄的成功让顾祝同、刘峙等教授部教官很受鼓舞,纷纷插手教练部工作,而且常常是在蒋介石面前,以显示他们的能耐。

这导致教练部与教授部纷争不断,教练部的工作受到很大干扰。

现在蒋介石得逞了,更让庄继华感到寒心的是刚才那些同学的议论,庄继华有一种无力感,他们几乎完全没有看到邓演达的离开是军校内制约蒋介石力量的一大损失。

庄继华首次开始怀疑当初加入黄埔的决定是否正确,他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如果自己一直跟着蒋介石,那么4.12时自己的手上难免会沾上共产党人的血,而这却是他根本不能作的。

如果跟着共产党走,自己躲得过那么多次的肃反吗?现在他感到加入黄埔可能是个错误,是一时冲动,但现在怎么办。

怎么办?今后怎么办。

庄继华想不出办法来,脑子里乱糟糟的,于是习惯性地从枪架上将自己的枪取下来,将零件一一取下排好排好,然后拿起擦枪布逐一擦拭。

这是他有枪以后养成的习惯,遇到难题就拿出枪来玩肢解,以掩盖自己的烦躁。

缓慢的机械的擦拭着。

脑子里一遍混乱,一会是自己向游行群众开枪,一会是自己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

砰宿舍的门被推开了,一群人走进来,还边走边争论。

庄继华依然在专心的玩肢解,甚至没有转身。

*,好些了吗。

嗯,好多了。

庄继华心不在焉的回答道。

想什么呢?不舒服就休息,玩这个作什么。

肩上被轻轻的拍一把。

庄继华回头一看是宋希廉,后者正疑惑的看着他。

庄继华见他脸上的关注神色,心里有些感动便说:不用担心我,已经好很多了。

见他看着自己桌上的零件,便解释道:我只是闲着没事,练习一下分解组合。

去,去,闭着眼睛都拿第一的人,还练这玩艺。

你对那篇文章怎么看。

宋希廉放心了,便问道。

那篇文章?庄继华迷惑不解的问道。

宋希廉这才想起,庄继华还没读过那篇文章,便从邓文仪手中抓过一张报纸,递给他:就是这篇。

庄继华接过来一看,是《民国日报》,上面头版,标题:跨党者的党性。

作者赫然写着谢持。

谢持在这篇文章中质疑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目的,认为共产党员借加入国民党之际大力发展,国民党有被共产党从内部颠覆的危险,提出共产党员应该退出国民党或放弃共产主义信仰。

满嘴喷粪,管他干什么。

庄继华一目十行的快速扫描后,没好气的说道。

然后把报纸丢过脑后。

继续擦自己的枪。

他本来对将来就有些悲观,这篇文章无疑又给他添堵了。

哈哈,满嘴喷粪,太对了。

几个人轰然大笑。

庄继华这才觉得有些不对,回过头来一看,心里知道坏了。

蒋先云、杨其刚等人哈哈大笑,贺衷寒、邓文仪、曾扩情等人却脸色铁青。

谢持是我党元老,也是党的中央监察委员,*,我不同意你这样侮辱他。

邓文仪义正词严的说道。

见邓文仪的这个样子,庄继华知道自己无心之下的脱口而出有点伤人。

其实在前世,这样语言已经不算什么,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很严重的冒犯,这也许是进化的缘故。

不过此时他却没有打算妥协,谁让这个谢持撞上老子心情不好呢。

党国元老,监察委员,好大的官帽。

如果他的见识就这么点,也就是个吃棺材本的货。

你,….。

邓文仪气愤的指着庄继华,大声道:你到底是国民党员还是共产党员,你怎么能这样侮辱本党元老。

不管国民党员还是共产党员都要支持总理的三大政策,谢持这是在攻击总理的三大政策,我倒要问问你他谢持还算是总理的信徒吗?杨其刚毫不含糊的反驳邓文仪。

不能将反对跨党与反对三大政策等同起来,谢公并没有反对三大政策。

曾扩情辩解道。

让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或者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这不是等于否定总理的联共政策吗?刘仇西质问道当然不是,在党内合作之外还可以进行党外合作,跨党本身而言就是一个人有两种信仰。

我倒想问问你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贺衷寒也不客气,直指问题的核心。

总理说过,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不冲突。

刘仇西的回答有些软弱。

可是却是两个政党,那么你发展党员时是为那个政党发展党员呢?贺衷寒感到了这种软弱,立刻加强进攻。

我们共产党员做事向来光明磊落,说是帮助国民党发展就一定是帮助国民党发展,绝不会打作国民党的旗子发展自己的组织。

杨其刚立刻给贺衷寒顶回去了。

哼哼,这话需要事实来证明,你能证明吗,你能证明贵党发展的党员是真心向着我们国民党的?恐怕不能吧。

贺衷寒讽刺道。

你,你这是欲加之罪。

杨其刚愤怒的说,自从担任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的组织委员后,他对党内的事务有了更多的了解。

自从与国民党合作之后,党组织的发展已经很缓慢了,这一年来党员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党内有些同志已经颇有微词。

现在居然有人还怀疑本党的行为,他感到非常伤心和气愤。

如果不是欲加之罪,那么你拿出证明来。

邓文仪得意的说。

这种事情怎么证明,杨其刚愤怒得不知如何回答。

这种事情只能靠时间来检验,时间会证明我党的光明磊落,也会证明这些欲加之罪的荒谬。

蒋先云稳定的毫不激动的声音立刻把杨其刚的情绪稳定下来。

蒋先云说完之后,看看大家,把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来后,又开口道:君山说联共可以采取党外合作的方式,我认为这是可以的,可我又想总理难道没有考虑这种形式吗?显然不是,总理显然考虑过党外合作的方式,可是为什么总理没有采取这种形式呢?可见这种形式有其弊端,所以总理放弃了,转而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所以谢持的这篇文章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该坚决反对。

精彩,绝对精彩,庄继华暗挑大拇指,这蒋先云要是去当律师的话绝对是金牌大律师,几句话就把化解了贺衷寒的攻势,把局面从被动中解脱出来,同时利用对总理的崇拜,以疑问巧妙的挑起听众的思索,让听众跟着他的思路走,最后自然赞同他的结论。

贺衷寒一时语塞无法反驳蒋先云的话,只好沉默的下来。

邓文仪见贺衷寒不说话,自己一时也找不到理由来反驳蒋先云,也就沉默下来,只是狠狠的盯了庄继华一眼,这让庄继华感到莫名其妙,其实他不知道,他现在在黄埔同学特别是那些国民党员同学中的地位很高,这些同学一致认为,蒋先云出手,只有庄继华能挡,反之亦然。

今天邓文仪指责庄继华,那么肯定不能指望庄继华开口反驳蒋先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