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尘埃落定了!高府书房中,宗汉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英娘的目光中多了几许钦佩。
尽管他通过严均多多少少对皇帝吹了些耳旁风,但是,英娘这个主妇在关键时刻仍旧令人刮目相看′说不见得是事事妥帖,但在仓促之间能够做到那样已经是着实不易了。
英娘的脸上却殊无喜色,确切地说,她仍旧感到了深深的挫败。
昨日,久久没有处置邹浩一案的赵佶终于颁布了圣旨。
自赵佶登基召回邹浩以来,邹浩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而后又因曾布的缘故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江陵府,改知杭州,虽然权有高低,但一直都算得皇帝信任。
而这一次因吴世材的弹劾以及之后吴世材的死,赵佶不得不将其贬为衡州别驾,并下令安置永州。
对于力保邹浩的一群言官而言,当然几乎没有人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
然而,毕竟吴世材死得不明不白,有着相当年纪阅历的台谏官都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
于是,当上书措辞最为坚决,指斥吴世材最为激烈的几个言官纷纷被贬出京,最终留在京城的不过陈灌、陈次升、席旦、宗泽等少数几人。
可以说,这突如其来的一件案子,几乎让台谏中空缺了近一半的位子,而这些位子,无疑都是要用人填补的。
大人还有几天就要回京了,圣上迟迟没有下令诸官举荐,想必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宗汉见英娘始终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只得出言劝慰道,夫人已经尽力了。
这个局面对于大人不无裨益。
至少,台谏官中剩下的这几人对大人都有相当的好感,若是能再进一步,则事情不无可为。
不管怎么样,这一次都多亏了元朔先生居中筹划。
英娘点头为礼,然后徐徐站了起来。
现在诸事既然已定,我也不便再插手。
偏劳先生了!心事重重的英娘并没有径直回自己的正房,而是顺着小道去了女儿地小院。
才踏进院门,她便听到了一阵咯吱咯吱的笑声,显然是高嘉的声音,心头不由一松。
一想到自己居然忙得好几天没来看过爱女,英娘不由感到万分愧疚。
见两个使女迎了上来,她自然而然地问道:我这几天都不得闲,也没来看过嘉儿,她最近怎么样?回禀夫人,小姐一直很好。
已经会说好些话了。
一个使女连忙笑道,倒是那位金大娘和芹儿姑娘来看过小姐好几回,如今也在里面。
话说她们都是客居此地,老是来打搅小姐总有些不好。
可奴婢也不敢拦着她们。
咦?英娘被这两个称呼弄得莫名其妙,好半晌才想起对方说得是谁,脸色渐渐阴沉了下来。
大嫂如今带着女儿客居此地,不能没有个礼数,以后你们一律称呼金夫人,至于芹儿是大人和我的嫡亲侄女,所有的吃穿用度都比照嘉儿的,别亏待了她们。
至于她们想到哪里去都由得她们,总是一家人。
哪里分得那么清楚!月荷,就照我这些话话吩咐管家。
旁边的一群使女仆妇都被英娘这番话说得一愣,待回过神来,那月荷便告罪一声前去知会管家,其他人自然有些讪讪地。
也难怪她们势利。
毕竟一方是落魄的亲戚,一方是豪门家仆,难免会存着几分轻视,如今英娘立了规矩,她们当然有些忐忑。
金氏闻听英娘来了,寄人篱下的她哪敢摆大嫂的架子,慌忙带了女儿迎了出来。
见面还想行礼,却被英娘一手搀扶了起来。
大嫂,今后不可如此。
见金氏苍老得像是四五十岁的老妇,再联想当初柚埋之间相处得还算融洽,英娘更觉得一阵感慨。
不管怎么说,你都是我的嫂子,芹儿都是我的侄女。
你既然住在这里,就把这当作自己家吧。
她顺势拉过了畏缩的高芹,轻轻抚摸着那略显枯黄的头发,不无感慨地说,这都是我的错,早知如此,就该早些把大嫂和芹儿接过来。
听到这里,金氏再也难忍心中苦痛,不禁抽泣了起来。
当初丈夫做过地勾当她都是一清二楚,自从住进高府,她虽然吃穿不愁,却总是担惊受怕,如今有这么一句贴心话,她顿感一颗心渐渐落了地。
一旁的高芹看看母亲,再看看一脸温和的英娘,也忍不住哇地一声大哭了起来。
这下倒好,里屋的高嘉也顺势哭闹了起来,弄得左右一阵忙乱。
英娘一边安慰金氏,一边令人哄着高芹,见两人的情绪渐渐稳定,这才说道:总而言之,大嫂今后若是有事尽管来找我,嘉儿虽然还小,但总是需要一个伴的,芹儿若是没事尽可以来陪她玩耍。
我和高郎就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她孤单一人也太寂寞,有了芹儿在也可以省却我一桩心事。
她招手示意高芹上前,端详了一下她身上的衣物,再捏了捏那根本没有几两肉的胳膊,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这也太单薄了,从明天开始,让厨房好好琢磨几道补益元气的菜单。
还有,天已经凉了,只有这几身衣服决计不够,谜让锦绣坊的人上门量了尺寸,把大嫂和芹儿的四季衣服都备办齐了。
另外,让大嫂和芹儿搬到旁边的那个院落,这样既离着我近,也能够随时来看嘉儿。
听到这样一番吩咐,金氏自然是感动得热泪盈眶,连感谢的话都说不出来,只得拉着女儿高芹让她磕头,刚拜下去却又让英娘搀扶了起来。
只不过这样一来,高府上下全都明白了两人慢待不得,就连分拨过去地使女也勤快了不少。
由于英娘这些天一直早出晚归,因此这一晚还是一大家子人头一次在一起用膳,高太公自然是备感欣慰,连饭也多添了一次。
到了饭后上茶的时候,偏偏仆人又凑巧送来了两封家书。
高太公忙不迭地催促媳妇拆开,而英娘一目十行地看完之后,脸上尽是掩不住的喜色。
公公,照这信上发出的日子算,高郎大约三日后就要抵达京城了!哦?这可是好消息,他都快走了一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听到次子即将归来,高太公顿觉有了主心骨,连连点头,眉梢眼角尽显喜悦。
不过他记得一共有两封家书,连忙又问道:那另外一封说的是什么?英娘将信函递了过去,笑吟吟地道:这是三弟送来的家书,年底本就是市舶司押送银两的时候,他正好顺便上京晋见,所以这一回他可以在家住几天了。
真的?高太公顿觉喜出望外,忍不住一拍巴掌道,这真是双喜临门!傑儿任外官都有一年多了,虽说也有出息,但我这个当爹爹的连人也见不着,平时也总惦记着。
他说着竟忍不住站了起来。
对了,三郎年纪不小了,这一次回来也应该给他娶亲了!一句话说得在场其他人都愣了,要知道,高伸高俅当初也是成亲极早,而高傑之所以耽误了下来,一是因为自己老是推托,二则是因为早早授了外官。
如今这位高家三郎已经是二十有四,若再耽误下去就成了咄咄怪事。
公公说的是,我也该为三弟好好物色一位佳人了!英娘也满心欢喜地站了起来,横竖过几天官人就要回来了,我到时和他商量商量,看是哪一家的小姐最合适。
等到三弟成亲,公公也就可以放下这一桩心事了。
谁说不是呢,如今老二眼看就要加官,老三也开始有了出息,我高家的门楣还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样光鲜过!高太公的语气中充满了兴奋,对于他当初那么一个平头百姓而言,做官不啻是痴心妄想,想不到如今高家能够一门出两杰,这真是光宗耀祖的大喜。
英娘见一旁的金氏竭力遮掩脸上的那一缕黯然,连忙劝慰道:大嫂,芹儿过了年就要十岁了,再过几年一样要出嫁,到时候,我和官人一定会为她挑一个如意郎君,大嫂你就放心好了!芹儿的事情英娘会帮你留心,你大可不必担心!高太公这才觉得有些失言,连忙招手示意高芹过来,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方才叹道,还是英娘你想得周到,没让她们娘俩跟着那个混账东西。
高芹……高芹,这个名字我一直觉着起得不好,太小家子气,赶明儿让二郎重新想一个。
我高家的闺女,怎么着也不能让人小觑了去。
见英娘点头答应,金氏也在旁边赔笑,心中却感到无比酸楚。
女儿迟早是别人的人,待到女儿出嫁之后,她便再也没了依靠。
想到那两个尚未成年便夭折了的儿子,她顿感悲从中来,却不敢流露在面上,手中的帕子却被搅得一团乱。
英娘敏锐地察觉到了金氏的心绪,左思右想终于还是悄悄递了一句话。
大嫂,高家还有不少亲戚受我们的周济,等到那一天,你大可过继一个儿子养老。
你放心,此事我也会帮你留心的。
金氏顿感浑身一震,目光中显露出无穷感激,随即重重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