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苏学士居然说要逐伯章出门,你们是不是听错了?赵佶听到几个家人的禀报,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伯章这几天虽然一直不见,但孤王绝不会看错人的,他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小人,绝不会在师母亡故的当口做出什么不应该的事情!他正在那里暴跳如雷的当口,却见一群家人全都像看见鬼似的望着他身后,个个都流露出愕然的表情←情知不对,立刻转过了身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熟悉的脸庞。
伯章,真的是你!大喜过望的赵佶立刻匆匆迎了上去,从上至下地打量了好一会,这才皱起了眉头,你是怎么搞的,脸色如此苍白,是不是受了伤?高俅深深凝视了这位小郡王一眼,突然长身一揖道:多谢郡王的信任,这么多人里头,惟有您还为我辩解,此情此义,高俅永生永世绝不敢忘!伯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赵佶双手扶起高俅,又不耐烦地打发了一干下人,这才忙不迭地问道,你一连十几天都没有消息,我差人到你家里问过,又找过苏学士和姑父,结果没人知道你的下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高俅见四下无人,这才说出了自己那天遭袭的前前后后,而后婉转地把那些汉子的言语转述了一遍,最后才轻描淡写地道:十郎,我高俅自信在汴京城内没得罪过什么人,如今突然遭人如此暗算,甚至不惜在街头巷尾散布流言,那么答案自然就只有一个了。
赵似!赵佶霍地站了起来,咬牙切齿地迸出了一个名字。
肯定是他,那天你帮我落了他的面子,肯定是他心有不甘想要借机报复,失败之后又趁机大造谣言……我,孤王要进宫为你讨还一个公道!他毕竟是小孩脾气,动了心思之后便万分较真,拔腿就想往外走。
十郎,你不要冲动!高俅一个闪身挡在了赵佶跟前,脸上掠过一丝感激之色,那些都是我的一己之辞,你能够相信并不代表他人能够相信,纵使向太皇太后说明也是枉然。
十郎,我们没有证据,若是贸然行动只会让对手有可乘之机,你知道么?可是,可是苏学士那里……赵佶心有不甘地攥紧了拳头,突然恨恨地把桌上的茶盏拂落在地,不行,哪怕是不能去找赵似算账,我也要到苏府帮你把话说清楚!苏学士是通情达理的人,他绝不会听信片面之词而逐你出门的!伯章,你等着,我现在就命人备车!这一次高俅没有阻拦,任凭赵佶行色匆匆地消失在了大厅之中。
直到现在,他对于自己被逐出苏门的那个传言还有最后一丝怀疑,既然如此,不妨让赵佶去试一试,也许能够挽回什么也不一定。
赵佶这一去便是小半日,回来的时候,这个一向喜怒形于色的小郡王满脸阴沉,看在高俅眼中自然带来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赶走了一干佣仆之后,赵佶便气冲冲地道:气死我了,我跑上门去,所有人都是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一句实话,似乎在一个劲地回避似的。
后来我恼了,一甩袖子就走,结果从几个苏府家人那里听说,伯章,伯章你……高俅只觉一颗心彻底冷了下来,旋即出言止住了赵佶的话头:不管怎样,郡王已经尽力了,高俅在此谢过。
他起身深深一拜,顺势敛去了那种主从相对的格局,此事算我倒霉,十郎你也不必耿耿于怀,他日如若有机会,我们大可从普宁郡王身上找回来!至于苏门,他们既然不能容我,我也不必苦巴巴地哀哀求告,你说是么?没错!赵佶眼睛一亮,狠狠地点了点头,不过随即面色又黯淡了下来,只是如今娘娘病重,皇兄对我虽好,但毕竟赵似才是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我又不是太后生的,太妃娘娘也肯定帮着赵似,我,我没有多大胜算……十郎,你虽然不是太后亲生,难道就不能让太后视你如同亲生骨肉么?高俅循循善诱地引导着话题,语气中充满着蛊惑,虽说普宁郡王才是圣上一母同胞的兄弟,但是那一日你也看到了,圣上并不太喜欢他,太妃纵是圣上生母,也不能强迫他偏向这个弟弟吧?况且,论起才学来,十郎你在宗室中无人能比,仅凭这一点,还不能让圣上另眼看待么?我明白了!赵佶心悦诚服地抓住了高俅的手,一字一句地道,没有娘娘就要靠我自己,总而言之,他赵似就算再尊贵,也绝越不过我一头去!十郎,你终于开窍了!高俅终于松了一口气,很是满意自己刚才巧舌如簧的本事。
略一思忖,他突然伸手把赵佶抱了起来,郑重其事地道,十郎,如今太皇太后病入膏肓,你入宫探病的时候也要小心一些,谨记祸从口出。
赵佶本就比一般小孩聪明,联想到往日所见所闻,很快明白了高俅的言下之意。
两个年龄相差不到十岁的人对视良久,突然爆发出一阵笑声,所有的不快和焦躁,似乎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元祐八年八月辛酉,太皇太后高氏病重,哲宗赵煦罢朝一日,整日都待在崇庆宫中与向太后和朱太妃一并侍疾。
经太医竭力救治下,高氏病况稍愈,但精神状况却一天天糟糕了下来,即便是那些往日熟悉的大臣也难能认出来,朝中上下顿时弥漫在一片恐慌的气氛中。
八月癸亥,以为太皇太后祈福为名,哲宗赵煦将京师内诸囚徒减罪一等,徒刑以下的囚徒尽数释放。
丁卯,祷于岳渎、宫观、祠庙。
戊辰,赦天下。
辛未,祷于天地、宗庙、社稷。
乙亥,祷于诸陵。
然而,一系列惊动天下的举动并没有挽回太皇太后高氏的命运。
元祐八年九月戊寅,高氏崩于崇庆宫,享年六十一岁。
举国各地哀悼这位贤后去世的同时,那些因高氏秉政而被黜落各地的新党官员,则重新迎来了自己政治生命的再次复苏。
从宫中福宁殿派往天下各处宣诏的信使,此时正奔驰在官道上。
同月己卯,哲宗赵煦下诏以太皇太后园陵为山陵,命吕大防为山陵使。
戊子,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苏轼上表请求出知定州,哲宗赵煦准奏。
十二月,苏轼行前不得陛见,以长疏进言,不听。
哲宗召杨畏奏对,随后再次启用神宗旧臣,复章惇资政殿学士,吕惠卿为中大夫,王中正为遥郡团练使,上太皇太后谥曰宣仁圣烈皇后。
自熙宁九年三月末开始,长达八年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在这一天划上了一个句号。
第一卷风起云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