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 > 第四卷 冬第二章 美国狂飙(2)

第四卷 冬第二章 美国狂飙(2)

2025-03-30 08:16:25

赵四小姐在美国?美国东部城市纽约。

1988年2月,这里下了一场少见的瑞雪。

瑞雪兆丰年,就在这场大雪过后,一个呼吁给张学良、赵一荻以真正自由的民间活动,正在纽约悄悄筹划着。

在美国最早发起援救张学良、赵一荻活动的人,为首者是东北大学学生,民国年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的张捷迁教授。

就是这位著名旅美学者、东北大学校友会会长充当了使张、赵最终获取真正自由的发起人!一周之前,张捷迁在美国纽约出席了一次在曼哈顿中城举行的东北旅美人士午餐会。

就在这次餐聚中有人提到老校长张学良的自由问题。

张捷迁的脑际马上现出一张他所熟悉的笑脸,那就是当年他在东北大学读书时,在汉卿北楼前见过一面的少帅张学良!虽然他与少帅仅仅见过一面,可是,数十年来作为东北大学学生的张捷迁,无论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他由东北漂泊到北平、还是他自费留学美国,并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气象专家后的那些荣耀日子里,张捷迁始终没有淡忘他对老校长张学良的怀念。

张教授,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当时,在那家中国饭店里集聚有十几位旅美华裔学者。

有男有女,但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祖国东北籍人,其中现任美国国家航天太空署研究院的研究员、火箭专家李圣炎,首先向张捷迁提出一个中心话题,许久以来,我们这些流落在美国的东大校友,都在寻求一个尽快迫使台湾当局恢复老校长自由的机会,现在总算盼到了。

这是因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已经作古了……张捷迁沉下脸来,沉吟不语。

面对着满桌珍馐他居然没有胃口。

因为他知道李圣炎为什么在1月13日蒋经国在台湾病殁不久,忽然急忙召集以他为首的几位在纽约任职的东北籍学者聚会。

那是因为1988年确是个特殊的年头,除了多年管束他们老校长的老蒋和小蒋接连病逝之外,今年还是东北大学创立65周年--也是张学良兼职东北大学校长的60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张捷迁知道今天的聚餐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他作为东大校友们备受尊敬的长者,心情立刻变得沉甸甸的。

蒋经国虽然已经死了,可是咱们老校长时至今日还没有他理应得到的人身自由啊!这……末免太不公道了,国民党莫非当真要将老校长囚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吗?一位两鬓如雪的老学者忽然将桌子重重一拍,震得杯碗锵然。

他大声地叫道:我们这些当学生的,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了。

我们应该联合起来,为老校长争取自由。

向台湾当局大吼一声:‘够了吧?再也不能继续将张学良幽禁下去了!’是的,从台北的这张《自立早报》上的披露,就不难看出咱们老校长目前在台北的所谓‘自由’实在是太有限了!一位叫陆克难的东大校友拣出一张1988年1月15日台湾的《自立早报》,愤然地将报纸在众人面前一举。

张捷迁、李圣炎等人的目光都一齐集中在那张台湾报纸头版的新闻照片上来。

照片的前景是一位两鬓白发、戴一架宽边墨镜的老人。

他穿着银灰色的西装,右手里拿着一支拐杖。

他就是极少公开在台北露面的张学良将军。

他的身后是蒋经国灵柩的暂厝地--荣民总医院的怀远堂。

在张氏的身边紧紧相随着两位虎视耽耽的武装军警。

在军警的监视下,当年咤叱风云的张学良显出了一种本能的戒备和拘谨。

诸位请看,老校长在台湾已经是无人认得了,陆克难指着张学良照片下方的那段文字说道:台湾的报界是这样评价少帅到蒋经国灵堂吊唁这件事的,他们写道:‘张学良的到来,并未惊动新闻界。

年轻记者不识此老,他确是老了,步入灵堂后,脸上神情哀伤凝重,他在经国先生灵堂前深深鞠躬。

就在这弯腰顿首间,多多少少纠缠的历史恩怨,从此云淡风清,留存少帅心里默默淡化。

至于后人如何公道与否这段近代史账目,则有待史学家费心……’请诸位品味《自立早报》上所写的这段文字,它让我们在美国的东大学生听后心里酸酸的!张捷迁见陆克难眼中泪光莹莹,他的心也是盈满酸楚。

想说什么话,却欲言又止。

老校长目前的处境是不言而喻的,陆克难长叹一声,痛楚莫名地摇了摇头说,正是因为要力争改变他老人家的困窘处境,李圣炎教授才在这里设宴请各位来商议一个可行的营救方案,以求尽快地让老校长恢复他早就该享有的人身自由。

沉默不语,只顾埋头饮酒吃菜的东大校友们,心中的干柴被陆克难一席话点燃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稍有人心者,都不能对老校长凄惨的晚景缄默不语了。

国民党当局难怪将大陆失落给中共,仅从他们无限期地限制张学良自由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无能和软弱。

我们营救老校长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完全是手无寸铁的书生,可是我们又不甘心,也不知该用什么办法,来迫使国民党当局给张将军以自由。

张捷迁教授,您是我们东大美校友中的杰出人物,您该拿一个好主意来才行是嘛!唉,张捷迁用筷箸挟一块鲜美的红烧鲤鱼,放在口中咀嚼。

但是因为他的一颗心早已飞向遥远的台北,所以鲤鱼在他口中无味。

他见所有的校友都将期待的眼光投向自己,张捷迁将一杯苦酒一饮而尽。

他凄然长叹说:据我所知,自1936年老校长在南京因护送蒋先生误入囹圄,东北大学的校友从来就没有放弃呼吁蒋先生释放张将军。

然而,所有的努力几乎全都以失败告终了。

唉唉,我记得1938年东北大学迁入四川以后,有一批校友在抗战最关键的时候,筹划着要发起一个向蒋先生吁请释放老校长的通电计划。

当时,我们这些穷学生无钱去印刷这份快邮代电,学生们就找成都的私人印刷所,那个老板听说营救张学良,情愿分文不收地为穷学生开机印刷。

后来东大的学生在重庆到处张贴这份快邮代电,许多报纸也刊登了,可是那狠心的蒋先生对我们东北大学学生的吁请却丝毫也不动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