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决定单刀直入:汉卿,周恩来关于西安事变的谈话外边难得见到,你不妨带回去一读啊!他将那份密件递了过来。
张学良仍然头也不抬地说:我已经快60岁的人了,老眼昏花。
现在我除了读《圣经》以外,对其它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蒋介石呆在那里,从张学良这句话里,他才真正感觉到张还是过去的那位心坚似铁的少帅。
他经过数十年的监禁以后,仍然没有任何变化。
但是他还想继续对张学良进行试探,却发现身边的蒋经国正用神秘的目光劝止他,蒋介石只好作罢……当当当……屋角那漆黑闪亮的落地钟,铿锵地敲响了12下。
汉卿,寿筵的时间到了!赵一荻见张学良从往事的追忆中醒来,急忙在旁提醒。
张学良很快就从不快中振奋起精神,他侧耳一听,隔壁昆仑厅里传来了一阵鼎沸的人声笑语。
前来为他祝寿的宾客都已到齐。
汉卿,你怕什么?西安事变早已经不是什么不可谈的禁区了。
赵一荻见他见了记者就心惊肉跳,担心说错了话,就劝慰说:时过境迁,二蒋早已不在人世了。
即便有人再向你问起西安事变,也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对人言了。
因为历史已经现出了它真实的面目。
张学良激动地站起来,紧紧握住赵一荻的手说:好好,你说得好,我现在终于可以站出来说话了,我要说真话啊!传奇英雄54年来首次露面。
圆山饭店昆仑厅里人头攒动,冠盖云集。
蓦然有人大声喊道:少帅到!随着一阵席卷大厅的热烈掌声,所有围坐在一张张桌旁的宾客们,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大厅的侧门。
房门开启,一片闪闪烁烁的闪光灯,对准了从门外健步走来的一对伉俪。
那神采奕奕、精神矍烁的老人正是54年首次公开露面的张学良将军。
他身边紧紧相随的赵四小姐,虽然已不是传闻中风华绝代的美女,但是那清丽的颜容和矜持的举止,依然是一派雍荣的大家闺范。
张学良冲动地环顾大厅,只见纱灯摇红,绿毯如锦。
朱红的圆柱,金碧辉煌的屋顶,仿古的盘龙藻井和一盏盏飘着流苏的大宫灯下,一张张餐桌前聚集着台北的军政大员和各界知名人士们。
一张张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笑脸,正向着这位近代的传奇人物拍掌。
忽然,张学良发现人群中自动闪开一条路,只见一辆轮椅迎着他们缓缓地推了过来。
他的眼睛豁然一亮,看清那轮椅上的白发老人原来就是今天寿庆的发起人张群先生。
在他的身后,紧紧簇拥着刚从美国飞回的张学良大女儿张闾瑛、陶鹏飞夫妇、三儿子张闾琳一家人。
他们都徐徐向张学良和赵四走来。
张学良已经有50多年没有见过如此隆重的盛大场面了。
刹时间多少辛酸的往事都涌上心间。
这位在极尽坎坷的逆境中也不曾轻弹男儿之泪的东北硬汉,此时难免热泪莹莹。
他扑上前去,紧紧与坐在轮椅上的老友张群相拥。
顿时,大厅里爆发出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寿筵开始之后,将由张学良亲自用刀切开那只塔形的大蛋糕。
在温馨的喜气中,张群端坐在轮椅上以主持人的身份致词。
他的开场白使全场为之动容:古之良史,不以魁杰英伟之气士,盛年意气,一失虑失据。
而遂非之议之。
汉卿先生今日九秩寿庆,使我想起了民国十九年南京政府任汉卿为陆海空副总司令时,岳军我衔命赉送印信。
从此相交莫逆,转眼已六十个春秋了!……大厅里掌声再度响起。
一批又一批宾客纷纷起立,手擎酒杯,依次前往首席,向那位当年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角,敬上一杯醇酒,以致敬意。
从美国专程赶来与会的祝寿发起人张捷迁,也高擎杯盏,随着一群客人向张学良走去。
在众多的宾客中,张学良目不暇接,当然无法认出张捷迁这位20年代东北大学的高材生。
直到张捷迁与张学良铿然碰杯时,他才俯下身来对张学良悄悄地说:老校长,我就是您的学生张捷迁啊!直到这时,张学良立刻睁大了眼睛,他认真而执着地打量出现在自已面前的这位昔日学生:瘦削而矮小的身材、其貌不扬,但是堆满了善良温和笑纹的面孔却让张学良顿时感到亲切。
他知道今天在台北能有如此盛会,其中不泛张捷迁与那些在美国的东北大学校友们的鼎力支持。
特别是想起自已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以张捷迁为首的东大旅美校友会的数次声援,张学良的眼睛里老泪纵横。
是你……张学良急忙将一只高脚杯举起来,与张捷迁相碰。
啊!原来他就是几年前在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组织东大校友会,为之奔走呼号的张捷迁吗?张学良的心里刹那间翻腾起感激的波澜。
他顾不得众目睽睽的盯视,紧紧地抓住了张捷迁的手说:捷迁先生,今天晚上我请你吃饭,你知道吗?谢谢,我……还不知道呢。
张捷迁听了这句话高兴得欲哭。
因为他终于见到了敬爱的老校长,而张学良虽然数十年间不曾与他见面,却早就将他张捷迁的名字牢牢地记在心间了。
这就足以证明张学良不但是位有胆有识的铮铮铁汉,同时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张捷迁哽咽地说:放心,我一定要去,要去出席老校长举行的宴会……不是什么宴会,只是便宴。
或者说是家宴更为贴切。
因为我请的全是我的家人,你也是我东北的家人啊!张学良和张捷迁碰了杯,他抿了一口杯中的酒,又说:你可要记住,今晚8点,在丽都酒店3楼C座。
你和你太太可要准时到那里啊,我要请你们吃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