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 > 第二卷 夏第二章 天各一方(6)

第二卷 夏第二章 天各一方(6)

2025-03-30 08:16:25

赵一荻不会法语,只好临时请顾维钧充任翻译。

张学良在法国期间,还探访了1928年法国驻东北沈阳总领事克扎巴、1931年法国驻北平使馆武官菲亚斯基少校等人。

这些法国友人对张学良一家的来访非常欢迎。

他们不断设宴款待,开家庭舞会,组织郊游和野餐。

了解张学良因热河失守而心情抑郁的法国朋友们,都希望以最大的热情,试图使张学良忘却因战事失利而带来的苦恼。

1933年初,赵一荻又随张学良等人来到了英国首都伦敦。

于凤至及子女们则留在了法国。

张学良到英国来主要是探访友人,他在英国的朋友比在法国还要多。

在英国外交部供职多年的老交外交官蓝浦生爵士,曾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旧友。

1924年直奉战争期间,蓝浦生作为英国驻华公使来到北京,不久即前往天津蔡园拜见住在那里的张作霖。

蓝浦生在天津也结识了张学良,他们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蓝浦生认为少帅比老帅更加可亲。

认为他头脑机灵,思想新潮,日后必定会超过其父。

蓝浦生在华期间,张学良一俟战事稍疏,便亲赴使馆恳谈。

这种忘年之交一直保持了多年,所以,这次少帅来到伦敦,他和赵一荻就住在泰晤士河北岸的蓝浦生私人别墅里。

这时年届七旬的蓝浦生因生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精神健旺,仍能和张学良在病榻边上讨论中国战局如何抑制日本的军事扩张等等,善于英语的赵一荻正是从这一老一少的交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张学良的从前。

赵一荻知道,蓝浦生的许多话,都激发了张学良日后回国振兴东北军、挥师收复失地的决心。

张学良曾对赵一荻说:蓝浦生和墨索里尼大不一样,他的抑日主张很能启发我的思想。

我讨厌中国人互相残杀的内战,希望早一天和日本人交战!赵一荻在英国还陪同少帅见到了凯自威。

凯自威自20年代起就来到了中国,他先在上海租界工部局任董事,后又改任怡和洋行的董事。

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他作为英国军火托拉斯维克思厂的驻华代表,曾经数次与张学良在上海、南京和沈阳接洽业务。

因为张学良很喜欢凯自威提供的新式英国武器,诸如6MM步枪等等,所以,凯自威和张学良的志趣相投。

到了30年代初期,凯自威几乎成了东北军军火的主要供应商。

这次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到伦敦来,凯自威得以有机会尽地主之谊。

除了和蓝浦生、凯自威频繁接触之外,赵一荻发现张学良在英国的朋友简直应接不暇了。

那时到张学良临时住地与他品茗交谈的人,还有英国前驻华使馆武官培汉·桑希尔上校等等。

总之,张学良在伦敦期间,他身边总有英国友人在旁簇拥,因此,赵一荻和少帅在英伦三岛逗留的时间较长,直到深秋时节才返回罗马。

张学良来英伦的另一个目的,是准备解决他三个儿女在英国的留学问题。

张学良和于凤至共生有三子一女,三儿张闾琪早年病殁沈阳。

现在他身边只有长女张闾瑛、长子张闾和次子张闾。

由于国内战事频仍,张学良多年疏于子女的学业,现在他到了国外,情知短时间无法回国。

所以他和于凤至商议,要在国外解决三个子女的就学问题。

张学良在权衡了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之后,最后认为孩子们在英国伦敦读书最为有利。

因为这里的朋友都是可以信赖的。

赵一荻在香港和六哥六嫂的相逢,让她沉重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因为她了解了许多离家后的情况,得知生母刘氏仍在天津安度晚年她的心里感到些许安慰。

让赵一荻高兴的是,她在香港逗留期间,还见到了青年时期在天津中西女中的老同学朱媚筠。

那时的朱五小姐,已经和张学良从前的秘书朱光沐,从内地迁居到香港。

朱媚筠和赵一荻谈到了她的六妹朱洛筠,以及当年在天津时的学友李兰云、陆静嫣和吴靖的近况。

由于岁月的蹉跎,当年的学友大都各奔前程,最要好的李兰云和陆静嫣结婚后都去了上海,而吴靖则成了赵一荻六哥燕生的妻子,定居在北平。

这次专程从北平到香港来欢迎她旅欧归来的吴靖和六哥,在香港与朱媚筠、朱光沐等旧友相见,大家连日吃酒,看赛马和听京戏,一时有些依恋不舍了。

在香港逗留两日,赵一荻于1月8日随张学良等乘客轮来到上海。

在码头上她们受到宋子文、张群等国民党要人的列队欢迎。

赵一荻从那些国民党大员对张学良的热情态度上发现,蒋介石对因热河失守下野的张学良已经态度大改。

不然的话,宋子文等南京大员是决不会专程到上海来迎接张学良的。

果然不出赵一荻所料,2月7日张学良一到南京,蒋介石马上就任命他为鄂、豫、皖三省剿匪的副总司令。

当时,久不掌兵权的张学良忽然接到这一任命,精神顿时一振。

3月1日,他就带着赵一荻从南京飞往武汉赴任了。

到了汉口,张学良将他从欧洲学到的西方军事优点,很快变成了他治理东北军的行动。

那时的张学良对蒋介石仍然存有幻想,所以他首先指挥麾下几十万东北军加入对红军进行围剿。

上海高乃依路有幢让人梦绕魂牵的小楼一架从英国伦敦起飞的大型波音客机,在茫茫云海里浮沉。

时光已是1937年1月12日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