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 > 第三卷 秋第一章 恍如隔世(5)

第三卷 秋第一章 恍如隔世(5)

2025-03-30 08:16:25

哦,周联华透过明亮的镜片,小心打量站在对面的张学良和赵一荻。

他没有想到今天会在这个临靠郊区的破旧招待所里,意外见到两位身份特殊的夫妻。

周联华特别对前额头已经谢顶、身穿蓝色布衣的张学良大为惊讶,周联华一双深邃的眼睛注视着张、赵,赵一荻也发现他那眼睛里透出了信教人少有的机敏与睿智。

周联华盯了张学良好一阵,才喃喃地说:真不敢相信,您就是当年风云一时的东北军张作霖、张大帅的公子张学良吗?我就是!张学良向周拱拱手。

真没想到!周联华脸上现出颇为激动的神色。

他没有想到面前这位龙钟老态,两鬓华发的老人,居然是当年在西安发动震惊中外兵谏的旷世英才!张学良见周联华脸上那且惊且喜的神情,反倒变得拘谨起来。

张学良缄默不语,因为他不知该在这位深得蒋家宠信的牧师面前说什么得体。

这位就是在台湾享有美誉的赵四小姐吗?周联华意识到在如此众多的高官面前,他不宜和心仪多年的张学良多言。

那样会引起宋美龄等人的不快。

周联华急忙转向身边的赵一荻,发现这位民间传说中的南国丽人,在历经数十年风雨沧桑之后,已然变得苍老憔悴了。

可是,周联华仍从她的面庞上找到了当年美丽的风韵。

不敢当,周牧师,从今天起,我和汉卿都要成为您的学生了。

我们对基督一旦产生信仰,就会十分真诚的。

赵一荻对宋美龄身边的红人周联华从心里充满戒意,但她仍不失礼节地向周联华微微躬身。

周联华显然被赵一荻得体的回答感动了,他羡慕地说道:四小姐当年风华绝代,这些年来又随张先生幽居海岛,一位女子能做到这些,也实属不易。

从此以后,夫人如能皈依基督,那就会得到上帝的垂青了!宋美龄在那间透风的房舍里,和张学良、赵一荻闲谈了一阵《圣经》,然后又像前次在西子湾探望时那样,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地起身告辞了。

当宋美龄在蒋经国、张群、周联华等一群要人的簇拥下,走到台湾航空招待所的空荡荡的院落里时,她忽然收住了脚。

她发现这座1948年就已废弃的航空招待所,到处都是被台风刮倒的断壁残垣。

宋美龄蹙蹙眉毛,对身边的蒋经国不悦地说:经国,你就让他们住在这破破烂烂的房子里啊?蒋经国尴尬万状,他红着脸说:夫人,这只是暂时的居所。

过些天,我还要亲自陪张先生另找地址的,一定要给他们找一处好房子才是啊。

宋美龄瞟了蒋经国一眼,说:这就对了。

她们曾想在阳明山公墓里建宅绮霞,我们就在这里建所房子,好吗?时光已是1959年春天,台北阳明山上万木葱茏。

赵一荻良久伫立在草山公墓的前面,眼望着那些大大小小的坟墓,心海里一派凄楚。

她不知张学良为什么会产生在阳明山公墓附近买地建宅的意念。

但是她也不能反驳他,赵一荻知道丈夫在历经多年的监禁生活,重新回到台北以后,他的思想深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为了能在台北真正建个家,赵一荻自今年2月,就又一次随张学良从高雄返回了台北。

几个月时间,她陪着他已经走遍了台北郊区的山山岭岭,可是,直到现在,她们也没找到一处理想的建房之地。

想了许久,赵一荻终于说:汉卿,咱们将来住在坟墓里,你不害怕吗?怕什么?绮霞,你是说我会害怕死人?其实死人有什么可怕,死人没有灵魂,他们不会搞整人之术了,其实和死人住在一起,要比和活着的人住更为安全的。

张学良面对阳明山公墓那数以百计的坟墓,脸上毫无惧色。

他毕竟是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死尸横陈的战场上,他甚至连眼睛也不眨一眨。

而今他已到了古稀之年,对生生死死则看得更轻,他宽慰地对赵一荻说:早年我在河南作战的时候,曾经在死尸堆里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醒来一看,我原来是躺在血泊里啊。

绮霞,凡是真正见识过死尸的人,是不会害怕死人的。

赵一荻伫立在一棵柏树下,春天的微风吹刮得老树枝桠发出飒飒的响声。

她十分理解张学良,尽管她对将未来的房址选在阳明山公墓有些胆怯。

赵一荻对自己的今后一片迷惘。

自从去年她们夫妇在宋美龄和蒋经国的安排下,从高雄西子湾搬到台北以后,初时一直住在那断壁残垣的台航招待所里。

所谓招待所,大多都是些破败的旧房子,因为许久已经无人居住,所以蒋经国决定刘乙光的特务队住在这座空荡荡的院落里。

院内有一幢从前招待美国海军将官的洋房,就让给张学良和赵一荻居住。

可是,那幢房子狭窄而憋闷,一到夏天几乎就成了一只蒸笼。

所以,她们住在里面反而不如特务们下榻的青砖瓦房。

即便这样的居住条件也没有维持太久,去年夏天,忽然台风登陆。

一连三天大风,接下来就是山洪暴发,台北市区顿时成了一片汪洋。

从阳明山冲下来的洪水,将整个北投地区淹得房倒屋蹋,大街上平地也积有没膝深的积水。

在这种情况下,保密局下令给刘乙光,让他火速将张学良、赵一荻再送回高雄去。

她们到高雄后再也没有去西子湾18号。

那里在炮战后已经改成了国民党驻军的营房。

刘乙光将她们夫妇押进距大海较远的一座院落,据说那里原是一个商人的私宅。

在那里她们又住了一个冬天,当春风吹皱一泓碧绿的池水时,刘乙光再次到内室向张学良传达蒋经国的命令:经国先生命令,仍然把张先生和四小姐送到台北去。

因为老夫人又过问起了,你们夫妇的《圣经》读得怎么样了。

所以,还得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