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 > 第三卷 秋第六章 走出阴霾(1)

第三卷 秋第六章 走出阴霾(1)

2025-03-30 08:16:25

张学良说:你们开什么玩笑?我这个人最最讨厌的就是婚礼。

我小时候和于凤至结婚的时候,就不想举办什么婚礼,可是那时候大帅在世,他老人家坚持说不举办婚礼的婚事靠不住。

可是我却偏偏不相信仪式,仪式难道就可以让婚姻持久吗?我认为婚姻最可靠的基础是感情,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没有感情,就是举办全世界最盛大的婚礼,也难免有一天要离婚的。

赵一荻则对前来复兴岗对游说的客人们说:我和汉卿都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天下哪里有在这种年龄还举行婚礼的呢?你们这种心情我和汉卿可以领了,但是,你们千万不要操办什么婚礼。

那样一来,会让我们当众出丑的。

王新衡和何世礼那时是和张、赵两人走得最近的友人之一。

当他们的意见遭到否定后,张群这才感到当初想好的主意,在真正操办的时候竟是那么不容易。

蒋介石倒也通情达理,他在听了张群的建议以后,马上表示首恳:君子成人之美,汉卿和四小姐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确也难能可贵。

既然岳军兄有此美意,那就操办起来吧。

只是不要大张旗鼓才好!但是,张群万没想到他将此事到复兴岗一说,张学良和赵四小姐都表示无法接受。

这让张群左右为难。

他既想办成此事,又感到难于尽快让张、赵两位首恳。

于是,张群只好委托王新衡和何世礼去那里游说。

何世礼早在沈阳时就是张学良的朋友,王新衡则是西安事变前就在西安和张结下了深情。

他们俩人都了解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性格,情知继续苦劝必然无效,于是接连败下阵来。

可是张群仍不死心。

这位早年在上海和张学良结下友情的四川官员,希望在他的晚年,为两位患难与共的好友促成一桩暮年婚礼。

然而,几次努力都告失败后,张群只好再向宋美龄救助。

宋美龄说:世间好事难成啊。

岳军先生,你不必心急,待我想想办法,委托一位可以让汉卿和四小姐都买账的朋友上山,不相信好事办不成。

宋美龄委托的是黄仁霖夫妇。

黄仁霖是宋美龄多年的旧部,早从抗战时期他就在宋的麾下负责军需。

西安事变后,黄仁霖多次受宋美龄之托去贵州给张学良夫妇送食品和礼物。

因此黄仁霖和张、赵的关系甚好。

黄仁霖夫妇如果出面,张学良和赵四小姐都会给面子。

现在当黄仁霖夫人亲自和赵一荻谈起举办婚礼的事情时,赵一荻真感到为难起来。

赵一荻对黄仁霖夫人说:我知道所有上山的友人,都出于善良的美意,黄太太,我又何尝不希望早一天和张学良结成法律认可的夫妻?但是,我不希望举行婚礼,一是由于自己的年龄关系;二是因为我多年来和汉卿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婚姻,即便不举行婚礼,外界也不会对我们的事实婚姻提出什么异议。

当然,更主要的是,我们现在虽有了些自由,可是还应该自重才好。

如若因举行什么婚礼引来某种非议,那无论对谁都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希望黄太太能谅解才好。

黄仁霖夫人仍不罢休,她说:四小姐,虽然你和汉卿早就是事实夫妻,可是,那毕竟没有得到法律承认呀。

既然朋友们都在张罗着婚事,蒋夫人和张岳军也有成全之意,你又何必推辞呢?赵一荻进退两难。

在此之前,张群已经发动了又一批朋友上山,再次对赵一荻和张学良游说。

他们当中最让赵一荻感到难以谢绝的,是美国友人吉米·爱尔窦医生和著名牧师陈维屏。

这两位友人都曾在张学良和赵一荻最困难的时候,支持和援助过他们。

爱尔窦早年在清泉的时候,就曾经多次到那里给赵一荻诊病。

有一次她遭到毒蛇的攻击,如果不是爱尔窦的及时抢救,也许她已告别人世了。

而陈维屏博士则是她们到台北以后结识的新朋友。

这位德高望重的百岁老人,多次到复兴岗来辅导他们学习,是周联华引荐给她们的神学界最好的师长和友人。

陈维屏和美国医生爱尔窦对张、赵两人的开导,曾让张学良大为动心。

只是因为赵一荻始终不肯答允,所以才使这桩婚事一拖再拖。

现在,宋美龄既派黄仁霖伉俪前来游说,赵一荻感到难以推辞了。

在黄仁霖夫人的频频进攻下,最后,赵一荻只好说:让我和汉卿再好好想想吧!与此同时,在复兴岗小楼的书房里。

黄仁霖正和张学良谈起结婚之事。

张学良终究比赵一荻容易理解朋友们的盛意。

黄说:蒋夫人让我们最后到这里劝说一次,她说:年龄不是结婚的障碍。

因为婚礼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张先生和四小姐都是信奉基督的人,同样需要这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形式。

夫人说:既然你们都信奉基督耶稣,那么从宗教信仰的宗旨出发,更加需要这种仪式了!蒋夫人还说,她这样做,完全为着实现上帝的旨意出发,因此,务请张先生不要推辞了!张学良知道黄仁霖夫妇和宋美龄的关系。

黄氏夫妇前来说项,说明宋美龄对此事的重视。

他听了这话,不敢再加婉谢。

就说:谢谢夫人的关切。

请黄先生转告夫人,我一定要劝四小姐,让她听从夫人的吩咐,听从上帝的召唤。

从前我们也不是不感念夫人,我和四小姐的年龄毕竟大了。

又感到同居三十多年的人,为什么一定要举行婚礼呢?现在我才感到,还是夫人说得对!既然上帝的旨意在此,既然夫人要我们举行婚礼,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