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斯大林 > 第二部第七章 秘密外交(3)

第二部第七章 秘密外交(3)

2025-03-30 08:16:30

斯大林和其他领导人本来应该意识到,德国人之所以不重视边界问题,是因为这些边界对他们来说只是临时性的。

从与巴巴罗萨计划同时制定的奥登堡计划来看,帝国未来的边界应当向东大大推移。

元首关于生存空间的论断并不是抽象的。

然而,斯大林缺乏真正的雄才大略,不能对这样或那样类似的情况作出正确的估价。

他已经完全被他所作的关于德国未来的进攻时间的错误推测所左右。

斯大林在把苏联的边界向西推移后,没有对随之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要知道战争,或者说斗争,一向是至少由双方参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敌对的一方必然力图使自己的对手产生错觉。

最后,在这几年里还有一次重要的外交行动是按斯大林的旨意进行的,即缔结苏日中立条约。

1941年3月底,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抵达莫斯科。

苏日之间的第一轮谈判没有取得成效,原因是日方坚持要苏联将萨哈林岛卖给日本。

斯大林参加了谈判,他长时间默默地听着日本外相的发言,而后用一句简短的话回绝了外相的要求:这不是开玩笑吗?谈判似乎已经破裂。

松冈冷淡地告辞后便动身到柏林去了。

4月8日,日本外相从德国返回莫斯科,再度同苏联领导人举行了会晤。

从各方面情况看,条约将无法缔结,因为日本人提出了一些无法接受的条件。

然而,这一次斯大林的强硬态度起了作用。

松冈于4月13日,即他离开莫斯科那天,收到了来自东京的新指示,他终于收回了不合理的要求,于是当晚苏日中立条约便签署了。

这个条约使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态势有了明显的好转。

日方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不过,这项条约的签订也给苏联带来不少麻烦。

例如,中国政府早就明确地反对这种做法。

还在1939年8月27日,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缔结后,副外交人民委员索·阿·洛佐夫斯基曾接见中国大使孙科(应他的请求)。

中国大使坦率地说道:有两个问题使我们感到不安:(1)据说苏联同日本之间要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2)据说日本同英国之间可能会达成协议。

从中国的民族利益的观点来看,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会对我们不利。

如果苏联同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那势必会削弱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洛佐夫斯基就这种担心作了答复:至于日苏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过去苏联曾向日本建议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但日方拒绝了。

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瞾矊矙矠是的,一年半以前这个问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而当斯大林感到战争风暴即将来临的时候,便马上设法缓和东面的紧张局势。

在最后这五年里,苏联同日本发生了连续不断的冲突,如一些很厉害的摩擦,经常互致言辞激烈的照会,甚至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冲突。

较大的冲突有两次,一次是在哈桑湖附近,另一次在蒙古的哈拉哈河流域。

斯大林在参加条约的谈判和签字仪式时可能会想:政治真是难以逆料。

苏联曾经多少次建议日本缔结这样的条约啊!1938—1939年同日本的军事冲突中显示出来的苏联军事实力使日本人明白了用武力同我们对话是行不通的。

斯大林好奇地读着条约俄文本上两位日方全权代表的签字:日本外相,位列三位,一级瑞宝勋章获得者,松冈洋右。

日本驻苏特命全权大使,陆军中将,位列三位,一级旭日勋章和四级金鸷勋章获得者,建川美次。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却又如此各不相同!然而事实表明,由于国家的军事实力起到了威慑作用,当时才能够在某些非常重大的问题上达成协议……人类用了多么长的时间来认识这个简单道理和必然性啊!条约签订后,双方代表团像以往一样合影留念。

然后,斯大林单独和松冈一起半拥抱着照了相。

照片上,斯大林脸上露着满意的神色,因为这是避免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的重要步骤。

松冈也是喜气洋洋:居然能同一位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人如此亲热地在一起!这位瑞宝勋章获得者在签署条约以后认为,这样日本可以在大东亚地区放开手脚去干了。

松冈是根据早在1927年由田中义一呈报裕仁天皇的那份著名的奏折的原则行事的。

奏折把分阶段占领大东亚地区作为日本的目标。

斯大林是知道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这一计划的。

但他在此时此刻也别无选择,因为一提到希特勒他就感到头疼。

为了削弱日本人对苏联远东地区的野心,和松冈拥抱一下也是可以的。

晚上,松冈乘夜车启程回国。

差几分钟就要开车的时候,斯大林在大批警卫的簇拥下出人意料地亲自来到车站同松冈道别。

这一举动使日本外相十分吃惊。

苏联领导者同日本人一一握手,并再次表示将重视已签署的条约以及同时通过的关于彼此尊重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的共同声明。

斯大林还抽空向为松冈送行的德国外交官员客套了几句。

斯大林知道国家还没有作好打仗的准备,所以,只要有利于遏制战争势力,无论同什么人交谈、会面或者为其送行,他都不在乎。

尽管同德国缔结了互不侵犯和友好条约,但斯大林看出,战争的阴云正在密集。

他明白战争不可避免,同时又不愿相信战争已迫在眉睫。

斯大林一直沉迷于这两种假设,他总是反复地说:不要受人挑拨!不要被人离间!不要理会他人的挑拨!柏林方面终于摸透了斯大林要赢得时间的方针,开始变得更加猖狂了。

例如从1941年初开始,先后有几十架德国飞机连续不断地侵犯苏联边界,愈来愈深入苏联领空。

即使飞行员遭到迫降,也总是很快就连人带飞机交给德方。

有一回,那是在开战前不久,我国边防军击落了一架侵犯我国边界的德国侦察机,两名法西斯飞行员也一同丧命,斯大林下令处罚了肇事者,还往柏林发去一封电报:斯科尔尼亚科夫:请立即拜会戈林,并就所发生的事情表示歉意。

瞾矊矚矠由于没有希特勒的帮助,墨索里尼自己未能在巴尔干站住脚,于是便向元首求援。

元首以意大利军队要完全服从德国军事领导机关的指挥为条件,答应了他的请求。

当希特勒军队着手集结准备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的时候,南斯拉夫向苏联提出了缔结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

条约于4月5日缔结。

斯大林想以此告诫柏林最好不要把战争扩展到巴尔干半岛。

但希特勒却利用这个机会来侮辱斯大林。

他完全不理睬莫斯科的信号:条约签订后不几天,德国军队便进犯南斯拉夫。

元首对斯大林作出的姿态根本不理会,就像不理会斯大林早些时候发出的警告那样——1941年1月17日斯大林曾提醒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说苏联把巴尔干半岛东部视为自己的安全区,它不能不关心这一地区发生的事件。

柏林对所有这样的外交姿态似乎都不放在眼里。

苏德关系开始急剧恶化,这一点斯大林早在1940年中期就已看到。

希特勒也感到苏联的警惕性提高了。

但这并未影响元首的计划。

在此应当提一下,希特勒德国对外政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藏而不露,秘而不宣,诡诈多变,两面三刀。

并非斯大林一个人喜欢搞秘密活动。

马基雅弗利那一套手法希特勒早已尝试过了。

在他的行为和方法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背信弃义。

元首经常采用造谣、欺骗等手段而从不感到难为情(因为他早就宣称良心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

希特勒感到同莫斯科的关系愈来愈紧张,便邀请斯大林访问柏林。

斯大林毫不犹豫地表示:他不喜欢到国外去。

许多年来,他只呆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别墅和索契这几个地方。

莫斯科决定由莫洛托夫出访。

临行前,斯大林同莫洛托夫及贝利亚在夜里久久地琢磨:希特勒想干什么?用什么办法能使条约再维持一段时间,哪怕是两年?在柏林车站,前来迎接的有里宾特洛甫、凯特尔、莱伊、希姆莱以及希特勒的其他官员,莫洛托夫满耳听到的都是元首如何如何重视这次会面。

还说,在英国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的前夕,很有必要同德国的友邦商谈。

柏林方面想给强大邻邦的领导人吃定心丸,使他们放松警惕。

我再提醒一遍,在两个多小时的谈判中,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大谈势力范围、不列颠帝国灭亡在即,以及其他类似的问题,企图以此来转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注意力。

莫洛托夫故意装出一副对德国的全球计划丝毫不感兴趣的样子,坚持要求对某些具体问题作出答复:为什么在德国军队即将撤出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时候,另一些德军却待在芬兰不走?为什么让匈牙利参加三国条约?……元首失去了信心。

他无论怎样也不能转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注意力。

莫洛托夫只是一味地表示:莫斯科现在惟一担心的就是苏德关系。

谈判中,双方各唱各的调,或者直言不讳,或者拐弯抹角。

希特勒陪莫洛托夫踏着柔软的地毯脚步轻缓地走到新帝国大厦大厅门口,他用手碰了一下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胳膊:我知道历史将会永远记住斯大林。

但是,它也会记住我……是的,当然会记住,莫洛托夫依旧冷淡地、毫无表情地答道。

会见令希特勒大失所望。

他感到,俄国人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使这场在他们看来也许是不可避免的战争晚一些爆发。

难怪,当莫洛托夫离开德国后,希特勒便下令尽快将修改后的进攻苏联的计划呈报给他。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21号训令(巴巴罗萨计划)。

斯大林还不知道,元首打算通过装甲部队迅速向纵深楔入的大胆行动,摧毁俄国西部的陆军主力,并且要防止敌军有战斗力的部队撤退到俄国的广阔地区去瞾矊矝矠。

这是赤裸裸的战争。

莫洛托夫对此也毫无察觉,他认为,战争也许将要爆发,但不是现在,不是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