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斯大林 > 第二部第七章 秘密外交(6)

第二部第七章 秘密外交(6)

2025-03-30 08:16:30

凡是与领袖的观念不合拍的东西统统不予采纳。

创造和天才思想爆发的火花,如果不符合独裁者的意向,就干脆弃置一边,不予重视,一笔勾销。

影响到战争的整个进程,尤其是影响到战争初期的政治上和战略上的失误,其最深根源之一就在于人们在思想上一致地迷信个人。

战争前夕政治领导人而首先是斯大林的最突出的失算是什么呢?它们表现在何处?首先,我认为,最大的错误是1939年9月28日签订了苏德友好和边界条约。

一个月之前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看来是迫不得已的和被历史证明为正确的步骤(没有秘密议定书),当时本应到此为止。

在共产国际的决议中,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法西斯主义被公正地认定是世界帝国主义的一支最危险的队伍,是恐怖专政制度和军国主义制度。

在苏联人的世界观中,法西斯主义乃是阶级敌人的集中的化身。

可是突然要同法西斯主义讲友好?!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这样无原则地堕落到不自觉地为法西斯主义粉饰的地步,人们很难对它作出解释。

期望通过贸易协定、业务往来、经济联系等等来巩固互不侵犯条约的作用,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采取实际上否定自己原来所有那些反法西斯主义思想观点的做法,这就太过分了!由于斯大林的干预(他参加了同里宾特洛甫的谈判),德国的兼并计划没有受到苏联政府方面应有的评价。

例如,就在同一天签署的《苏德政府声明》中说:苏联和德国在双边协定中表示,结束目前这场以德国为一方同以英法为另一方之间的战争是会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的瞾矋矙矠。

但是人民有权提问,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容忍德国占领几乎整个欧洲吗?处于一片废墟的波兰会同意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签订的双边协定吗?可以想象,斯大林在努力使苏联免遭战火方面走得太远了。

何况这些原则性的让步并没有为条约增添什么内容。

只会使法西斯分子更加肆无忌惮而使苏联人民不知所措。

不能不看到,斯大林在德国问题上受到顽固坚持自己片面论断的莫洛托夫的极大影响。

外交人民委员的一系列声明纯粹是给苏联人民和我们的国外朋友制造思想混乱。

例如,对莫洛托夫在1939年10月3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临时会议上所作的受到斯大林嘉许的报告的论点该如何评价呢?德国目前成了一个企图力求尽快结束战争并实现和平的国家,而昨天还在为反侵略而战的英国和法国,现在却主张继续战争,反对签订和约……近来英国和法国的统治集团企图把自己打扮成是争取人民民主权利、反对希特勒主义的斗士,而且英国政府还宣称,对它来说,对德战争的目的恰恰就是消灭希特勒主义……进行一场以消灭希特勒主义为目的的战争,一场以争民主的骗人口号为幌子的战争,不仅毫无意义,而且简直是犯罪……我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得到根本的改善。

在这方面,情况正朝着巩固友好关系、发展实际合作和在政治上支持德国的和平愿望的方向发展……瞾矋矚矠诸如此类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改变方向的做法使人们莫名其妙,使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中的阶级观点变形。

此外这些论题再充分不过地表现出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外交上的近视和他们在思想上的无原则性。

仅仅因为怀疑思想不纯就毫不犹豫地将成千上万的人送去见死神或关进劳改营的独裁者,在同法西斯主义握手言欢时却表现出惊人地界限不清。

尽管共产国际中的许多人不明白斯大林思想迅速演变的原因,但是他们在客观上也无法影响共产国际的正式立场。

1941年6月以前,共产国际一直不同意欧洲一些共产党和工人党对他们国家的斗争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评价。

批评的锋芒仍然不是指向法西斯分子,而是指向社会民主党人,说他们是军国主义的帮凶。

结束战争的口号也是无的放矢。

不明白怎样才能结束,是在实际上同意希特勒占领足足半个欧洲吗?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释。

法西斯主义一词曾一度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政治用语中消失。

柏林方面想必是满意的。

难怪在互不侵犯条约刚一批准后,元首于1939年9月1日就在国会中宣称:条约在柏林和莫斯科都已得到批准……我(希特勒。

——本书作者注)可以同意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就此所说的每一个词。

瞾矋矝矠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失算是显而易见的。

不惜任何代价避免战火的愿望是合理的,但与此同时在思想上所作的原则性让步却不只是给我们的国外朋友造成了思想混乱。

更重要的是,苏联不断表示中立,无意中使苏联人民迷失了方向。

国家和军队中的鼓动员处于很难工作的境地。

例如,工农红军总政治宣传部主任、集团军一级政委梅赫利斯在他的第0246号训令中向各级政治机关和党组织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年轻战士政治学习的基本读物是《普遍义务兵役法》、伏罗希洛夫同志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军人誓言、叛国惩治法、条令和教范……莫洛托夫同志‘关于批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报告。

瞾矋矞矠最后一句话是梅赫利斯亲笔加进去的。

当他前一天在斯大林那里的时候,斯大林听完了工农红军总政治宣传部主任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报告之后,顺口说道:别刺激德国人……然后他解释说,《红星报》上经常谈论法西斯分子、法西斯主义。

不要再写了。

情况正在变化。

不要大声嚷嚷这些东西了。

什么事情都要看时候。

不应当给希特勒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我们除了准备同他打仗以外什么也不干。

斯大林看了看梅赫利斯。

梅赫利斯便迅速在自己的笔记本中记了些什么,同时把忠君保皇的目光投向领袖,就跟十几年前梅赫利斯和托夫斯图哈一起在他那里工作时一模一样。

这是一个理想的执行者。

斯大林喜欢这种类型的人。

就在此刻他深信:梅赫利斯会停止在报上公开斥责法西斯分子,同时会下令在军队的政治学习中小心谨慎地培植对希特勒分子的不信任。

但是弯子转得太急,战士和指挥员、千百万工人、集体农庄庄员和知识分子思维上的惰性克服起来可不容易。

在苏德协议之后总政治宣传部收到的一些报告中,尽管一些看法和结论都非常谨慎,还是有不少曲解政治现实、曲解如何具体对待阶级敌人的具体例子。

现在我来举几段报告中的看法。

二级军事工程师涅恰耶夫:鉴于互不侵犯条约已经批准,现在进行射击训练时就不能再用‘向法西斯射击’的术语。

不能进行反法西斯主义的宣传和鼓动,因为我国政府不认为同法西斯主义有任何分歧。

军事工程学院教员卡拉通:现在一般来说都不知道该写什么和怎样写,过去我们受的都是反法西斯主义的教育,而现在则相反。

哈尔科夫军区格罗莫夫上尉(5365部队):仔细考察一下便会发现,德国欺骗了所有的人。

德国现在要把一些小国据为己有,而互不侵犯条约又摆在那儿,结果你什么事也干不成。

瞾矋矟矠我只举了几个军人的看法,它们证明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迷惘和阶级标准的紊乱。

现在很难查明,是谁倡议把友好一词安装到苏德条约中去的。

假如这是苏联方面干的,那么至多不过证明在政治上考虑不周。

如果这是德国方面所为,那就是精心策划的破坏整个民族的社会意识的行为。

不论属于哪种情况,斯大林的水平都不高。

尽管莫洛托夫后来说,斯大林及时地识破了希特勒主义的阴谋诡计,不过在上述情况下,却很难相信这一点。

另一个巨大失算已属战役战略方面,它同我们通过的国家防御和武装力量动员部署的计划有关。

按照斯大林的个人指示,1939年秋,在同德国签订友好条约之后不久,总参谋部就着手制订这个文件。

在沙波什尼科夫的领导下,主要的制订人是后来声名显赫的苏联元帅、当时的上校亚·米·华西列夫斯基。

他的基本思想是:保证做好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在欧洲对德国及其盟国,在远东对日本——的准备工作。

预计西部战区将是主战场。

认为敌人正是在西部方向和西北方向集中其兵力。

因此认为红军的主力也要相应地集中在这些地方瞾矌矓矠。

然而人民委员在审阅计划之后没有批准它,认为计划没有详细拟定我们可以采取的粉碎敌人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