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斯大林 > 第二部第八章 残酷的岁月(3)

第二部第八章 残酷的岁月(3)

2025-03-30 08:16:30

当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茹科夫、兹多罗夫采夫、哈里东诺夫苏联英雄称号(卫国战争中的第一次),以表彰他们在空中撞击德国轰炸机的英勇行为的命令在报上发表后,斯大林给中央委员会宣传鼓动部打电话说:要更广泛地宣传苏联人民的英雄主义。

应当记住列宁的呼吁书:‘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要使人民相信,法西斯恶棍是可以击败,也应当击败的!他不等回答就挂了电话。

是的,应当从精神上激励人们。

报告和报刊每天都介绍千千万万的士兵、指挥员和政工人员不惜牺牲、为每一道防线而战斗的事迹……除了纯粹的军事工作之外,斯大林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来处理经济问题和组织问题。

最近几天,他同马林科夫和朱可夫一起研究了列宁格勒党组织提出的关于建立民兵师的问题。

斯大林当时还不曾料到,这项倡议会变成一股强有力的潮流,到年底时竟然能组成将近60个民兵师、200个独立团,它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会起很大的作用。

7月4日,沃兹涅先斯基和米高扬呈报了国防委员会关于制定保证国防需要的军事经济计划的决议草案。

斯大林几乎看也不看就签了字,因为接待室里挤满了等候接见的军人。

而他只能指望从各条战线传来越来越坏的消息。

沃兹涅先斯基匆匆忙忙地报告说,6月30日苏联人民委员会批准了总动员国民经济计划,规定在最短期限内将经济转入战时轨道。

在沃兹涅先斯基之前,撤退委员会主席什维尔尼克晋见过斯大林,报告了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关于人员和贵重物资的撤运和安置顺序决议的执行情况。

按照计划,首先撤往东部的只是邻近国境线的企业。

但是仅仅过了几天,军事上的失利就迫使我们彻底重新安排。

当时谁也不曾想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到1942年1月)能运走而且很快投产1523个工业企业,其中包括1360个国防工厂。

对这个事实无论作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分。

只是由于苏联人民发扬难以置信的、近似奇迹的自我牺牲精神,全力以赴,整个庞大的工业才得以向东迁移了几千公里,而且很快就开始恢复蒙受了损失的军用武器库。

只要指出下面一点就足够说明问题了:尽管进行了大迁移,而且常常遭到轰炸,国防工业在1941年仍然生产了12000架作战飞机、6500辆坦克、近16000门大炮和迫击炮。

……用一个半小时接见军人之后,斯大林又回过头来处理党和国家的事情,他签署了马林科夫提出的由中央任命的1170家重工业军用大厂的党委书记的名单。

斯大林给马林科夫写了一张便笺:我建议考虑一下在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的政治部中也建立这种制度。

今天我们知道,1941年11月通过了在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建立几千个政治部的决定。

由于大片国土沦陷及劳动力上前线,农业担负了保证军队和全国粮食供应的艰巨任务……把所有能够设想的最高职务集于一身的人几乎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

战争进一步确立了他绝对独裁者的地位。

前铁道人民委员伊·弗·科瓦廖夫对我这样说过:我记得,有一次让我去克里姆林宫开会,当时我是军运局长。

我一看,来的人有铁路干部、军人,还有中央委员会的工作人员。

参加会的还有卡冈诺维奇和贝利亚,贝利亚有一段时期负责运输工作。

斯大林进来了。

大家都站起身来。

他开门见山地说:国防委员会决定成立运输委员会。

我建议选举斯大林同志担任委员会主席……他自己是这么说的。

这次会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可是我记住了这次会上的一句话:‘运输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前方的事情掌握在运输手里。

请大家记住:不执行国防委员会的指令就送交军事法庭。

’他的嗓门不高,说话有口音,可是我背上直发麻……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接着说:战争期间,我有几十次、甚至是几百次向最高统帅报告向前线的某个地区发送了多少列车。

关于个别列车(装运特别重要的物资)的情况,我有时按斯大林的指示,每两小时向他报告一次。

有一次,我‘丢失’了一趟列车。

我说,列车在某个站上……可是站上没有这趟列车……斯大林大发雷霆:‘将军,你要是找不到这趟列车,就降为列兵,派你上前线……’(顺便插一句,这个威胁不是说说而已。

我在档案馆工作时,有一次看到一份材料,是莫斯克温少将被斯大林下令革职,降为列兵而且被派往前线純紜矠。

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而波斯克列贝舍夫见我面色煞白,又补充了一句:‘小心点,别自讨苦吃。

主人正在火气头上……’科瓦廖夫继续回忆说:我去向斯大林汇报的时候,在他那里的通常是莫洛托夫、贝利亚和马林科夫。

我当时暗自思量,这些人只能碍事。

他们从来也不提什么问题。

只是坐着听我报告,不时记下点东西。

斯大林却一直不停,吩咐事情,打电话,签署文件,把波斯克列贝舍夫叫来,让他去做什么事情……而他们却一直坐着。

一会儿看看斯大林,一会儿看看进来的人……我见到这种情景总有几十次……看来斯大林需要有人在场。

也许是为了执行可能交办的任务。

也许是为了有个历史的见证人……卡冈诺维奇通常是不在场的:他一天要工作18个小时。

又是骂人,又是高声吼叫,又是威胁。

卡冈诺维奇既不怜惜自己,也不怜惜别人。

不过,我没有见过他像其余三个人那样,在斯大林那儿坐着。

斯大林打电话的时候,我发现他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挂上电话。

他自己说话很简练,要求报告人也简短明了。

向他汇报要确凿,不能只说个大概齐;他会马上阴郁地压低了声音说:‘你不知道吧?那你是干什么的?’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最后说:我到斯大林那儿去过许多许多次,每次去都提心吊胆。

总是碰上不知该怎样回答的问题。

他老是干巴巴的,让人望而生畏。

他从来不说‘您好’,只是轻轻地点点头。

汇报完了,没有问题就赶快走,这才松了一口气。

越快走越好!波斯克列贝舍夫也老是这样嘱咐我。

我发现,斯大林以他的权力、记忆力和智慧仿佛使每个人都感到压抑、诚惶诚恐……到他那儿去的人感到自己比本人的实际价值更渺小……我想,科瓦廖夫的观察是很有意思的,它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斯大林的智力、感情和意志。

对各种文件以及在斯大林那儿举行的各种会议的分析表明,就是在战争时期也只有为数极少的人胆敢同他争论,维护自己的观点。

他确实用自己的权力压制了所有的人。

我再说一遍,幸好战争时期在斯大林身边有一些杰出的将领,他们有能力提出、而且是巧妙地提出往往为斯大林所采纳并得到他赞许的种种建议。

如果拿出战争爆发后的头半年中的任何一天来看一下最高统帅的工作时间,那么他在办公室里、在办公桌旁一天要度过,像我已经说过的那样,16至18小时。

不过,说句公道话,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干的。

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军事问题。

而波斯克列贝舍夫居然还能找到空档,使斯大林不仅接见了负责国家事务的具体部门的各个政治局委员,而且接见了人民委员、设计师,甚至是大工厂的厂长。

斯大林并不是很快就适应了最高统帅的角色的。

战争的最初几个月里,他常常纠缠在一些名符其实的鸡毛蒜皮的事情上:他插手地雷和步枪的分配问题,就派遣平民去挖反坦克壕沟发出指示,审查新闻局的消息稿。

例如,大本营发给空军的一份文件送到译电科,在那里被搁置了8小时15分钟。

斯大林得知后,下令立即草拟一份国防人民委员的命令,宣布对伊万诺夫上校和克拉斯诺夫上尉加以惩处,他们俩被开除出总参谋部。

斯大林在签署这份命令时,还写了一个批示:华西列夫斯基及日加列夫两同志:请总参谋部作战部长及空军司令员——各自就自己所属——整顿一下译电工作。

约·斯大林1941年8月25日純紝矠这件事发生在可怕而炎热的8月份,而当时各个战场上正在决定不知多么重要的问题!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在支配着斯大林:一切问题都要亲自抓、亲自解决。

一个人代替大家来做决定。

战场上的现实本身很快就会校正最高统帅的工作程序、风格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