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斯大林 > 第三部第九章 最高统帅

第三部第九章 最高统帅

2025-03-30 08:16:30

一切问题只有时间能够回答。

就在几年以前,我们对斯大林知道得还很少。

他像一座阳光照耀下的大理石雕像,阳光照射的一面被当作了现象的本质。

而处在阴暗的一面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但是今天,我们越是打开新的历史篇章,我们就越是相信,向阳的一面只是一种假象。

真正的斯大林,却始终藏在让人民瞻仰的雕像的后面。

我知道,这种说法会使一些人感到不满甚至愤怒。

30年前,它大概也会在我身上产生同样的反应。

可是在我阅读了大量文件原件、材料以及见证人的证明材料之后,我越来越相信,甚至在直到最后还保留着领袖伟大这种幻觉的领域,也毫无天才可言。

人们马上可以引证权威们的话,引证我们非常尊敬的一些军事首长的话来反驳我,因为他们都写了关于战争的回忆录。

在回忆录中,总的说来,对斯大林都作了正面的描写,尽管细心的读者在这里也能找到不少谨慎的保留、暗示、间接的证明,说明最高统帅并不英明。

所有这些问题,我下面还要谈,现在只谈两点意见。

战争回忆录的作者们,他们虽然在前线度过了漫长的战争的1418个日日夜夜,但是对斯大林的许多事情,他们当时根本不可能知道。

在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以及60年代末在很大程度上重新恢复起来的那一套关系体制中,真相始终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它们都经过重新调配、裁剪,发生了变形。

但是,最主要的是,斯大林的继承人,甚至那些并不认为自己是他的继承人的人,也都是按照斯大林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

他们对回忆录进行审查。

许多东西根本不能写。

任何一本书都要经过认真的检查;不能写1937至1939年的镇压,不能对斯大林的统帅天才表示怀疑,不能不提先是赫鲁晓夫后是勃列日涅夫以及往往还有他们的战友对胜利的特殊贡献。

任何真相,如果不符合确定的模式的框框,就都要加以裁剪和改变,以至弄得面目全非。

根据掌握的证据,甚至朱可夫也不得不按照上面所作的删节来压缩自己的一部分手稿。

据空军主帅诺维科夫的遗孀说,朱可夫死前不久在阿尔汉格尔斯科耶疗养院疗养时曾对她谈到他为这件事感到非常痛心。

非常可惜的是,甚至不幸的是,许多著名的老战士,他们虽然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回忆录,但他们有时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却不得不对有些事情吞吞吐吐或保持沉默。

那时能讲真相的时代还未到来。

斯大林并非英明的统帅,并非像成百部巨著、影片、长诗、研究报告、声明向世界宣告的那样。

我完全不是想说他是平庸之辈。

我要根据文件和证据竭力证明,这是一个拥有实际才能和坚强意志、不乏坏点子、不惜通过血腥试验的代价来掌握战争艺术奥秘的书斋型统帅。

我们在评价斯大林时,常常把胜利的代价这样一个衡量他的统帅才能的极重要的标准置于镜头之外。

今天对我来说已经非常清楚,而且我也想在书中指明,国家和军队在1941年6月的处境,完全是那个后来成为最高统帅的人的失算、自信、缺乏远见、实行血腥恐怖政策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立即反驳:你为什么要诿过于一个人,要知道当时有党,有党中央,有政治局,还有他周围的一班人。

对,有。

但是在独裁统治下,在实行恺撒主义的条件下,所有国家的和社会的机构实际上都失去了自己的作用。

独裁者凭自己的意志决定一切。

在回顾过去时这一点决不能忘记。

只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能够在遭到极大的牺牲时没有丧失进行斗争和争取胜利的意志。

我们永远不应忘记,在战争初期西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遭到的毁灭性的失败,在哈尔科夫和克里木遭到的惨败以及这场战争中其他痛苦的篇章。

由于遭到毁灭性的灾难,我们常常习惯于用下面一类的话来说明一切,例如:由于苏军行动失利,他们不得不放弃基辅。

不能永远隐瞒真相,祖国的几十万儿女首先是由于军事政治领导人的失误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为了讨好一个人而给抹杀了。

是的,真相常常是令人痛苦的。

但是,既然我国人民能在既有伟大领袖也有希特勒所造成的极其复杂的条件下支持住并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为什么还要害怕真相呢?在这一章中我谈谈斯大林的统帅才能。

在给这个战争时期占据着国家一切最高职位的人画像的时候,如果不想回答下面的问题,是会画得不完全的。

这些问题是:未来的大元帅是否有统帅才能?斯大林在战争的各个时期是否表现出自己是一个统帅?斯大林周围的军事将领在他的统帅活动中起的作用如何?为什么在最高统帅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损失比敌人大1~2倍?拿破仑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天才,他曾经指出,统帅应当具有同样多的性格和智慧。

但他同时又指出,一个统帅不单是需要有这些素质,还应当使这些素质保持必要的平衡。

他的议论很有趣:他把统帅的才能比作一个正方形,底部是意志,顶部是智慧。

拿破仑说,真正的统帅,是意志不亚于智慧的人。

如果意志胜过智慧,统帅会行动坚决,勇敢,但不总是明智;相反,如果智慧胜过意志,可以有好的计划和意图,但是由于缺乏勇气,这些好的计划和意图将难以实现。

但是,如果没有智慧和意志的理想结合,什么更重要呢?什么样的统帅更强一些呢?是智慧高的还是意志强的?当然,我理解,拿破仑的这些看来原则上是正确的议论,并没有包罗一个统帅所必需的全部多种多样的品质。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品质是智慧和意志,则是毫无疑问的。

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敏锐的、广阔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

我已经不止一次地指出,斯大林并不缺乏意志。

斯大林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尽管,正像读者已经有可能相信的那样,战争爆发后的头两个星期里他的意志也发生过动摇,因为一个人的沮丧、震荡、心理上的危机常常是同意志的变形(即使是暂时的变形)联在一起的。

至于说到智慧,他也是很强的,不过他的智慧是教条式的,好像是单维的,总是对指示、命令、指令的作用估计过高。

斯大林从来没有卓越的预测能力。

而在智慧的教条主义气质下这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最主要的是,斯大林在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大机敏的智慧的情况下,不能依赖职业的军事知识。

他不懂军事科学,不懂军事学术理论。

他是在以鲜血获取经验、进行多次试验和犯许多错误的过程中来掌握战略学和战役学的各种深奥道理的。

他在内战时期作为几条战线的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全权代表所取得的经验,对于占据最高统帅职位的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斯大林能保持统帅的名声,是靠了(尽管这一点很少有人谈起)总参谋部的集体智慧,靠了一些在战时同他一起工作的具有非凡才能的高级军事将领。

其中首先是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安东诺夫。

斯大林实际上从来没有在部队、司令部、野战指挥所里呆过,对军事体系的作用机制没有真正的了解,常常缺乏(特别是在战争开始后的一年半内)对作战时间、对战场的实际空间坐标、对部队的潜力的感性认识。

所以他的一些指示预先就注定无法执行,或者是没有考虑好就匆忙采取行动。

下面举几个例子。

1941年8月6日,斯大林签署了给预备队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关于在叶利尼亚附近准备和进行战斗的电报。

电报是夜里签署的,但电报中却提出了于当天即6日重新部署军队、把一些部队调进新的阵地的要求。

电报结尾有这样的话:请证实电报已收到,并立即提出在叶利尼亚附近进行作战的计划……①这里显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感性认识。

或者再举一例。

1941年8月28日,斯大林签署了一项命令(不知为什么这一次不是以最高统帅的名义,而是以国防人民委员会的名义),要求两个方面军的空军摧毁敌人的坦克集群。

斯大林要求出动不少于450架飞机。

这一战斗应当从次日黎明时分开始……②可是进行侦察、给具体的部队即兵团规定任务,执行任务的次序等等怎样安排呢?而最高统帅这样的指示却有很多。

好像,斯大林认为,只要他一签署指示、命令,就立即开动了整个体系,而不了解要使有关单位接到指示(要经过若干层次),为了下达初步的安排,提出任务,组织协同动作,从技术上对行动加以保证等等,都需要时间。

斯大林根本不了解这一过程的全部复杂性。

斯大林对军事一知半解,所以他不断进行学习,在斯大林格勒战斗中,正像朱可夫写的那样,斯大林已能对一些大的战略问题很好地进行分析③。

能够进行分析,也就是说,能够理解,有感性认识,能够作出估计,但还不是说,他已经成为一个战略家。

集体的战略家是总参谋部。

对他的作用不能估计过高。

沙波什尼科夫写道:战争的真正性质使它(总参谋部。

——本书作者注)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世界大战爆发前,我们已经在考虑一个事实,即‘军队的大脑’已经表示出愿望,要从军队的脑颅中爬出来,进入整个国家机构的头脑之中。

④对于国家机构,我不想加以评论,但是对于以斯大林为首的大本营来说,这一真理是无可争辩的。

大本营能够依靠军队的大脑——总参谋部的紧张工作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