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方面军致费多罗夫(费·伊·托尔布欣)同志与其采纳您提出的战役计划,不如采纳另一个只提出有限任务的但是在此刻更容易实现的计划。
方面军在最近的总任务是,不允许敌人朝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方面后撤,依靠整个方面军的兵力设法钳制住克里木的敌顿涅茨集团,封锁穿过彼列科普和锡瓦什的通道,从而把敌顿涅茨集团同在乌克兰的其他部队隔离开来。
要尽快开始这一战役。
您的决定送总参谋部备案。
瓦西里耶夫(斯大林)1943年2月11日4时5分斯大林同志电话口授博科夫純紞矠从电话记录稿已经可以感觉到斯大林对自己的行动有充分的信心。
他轻易地拒绝了托尔布欣的计划,并且没有经过总参谋部事先研究就要他接受了自己的计划。
从密码电报可以看出,托尔布欣的决定应该完全从斯大林的上述命令出发,必须送总参谋部只是为了备案。
以前斯大林是不会独自作出类似决定的,他更多地是依靠总参谋部,而现在他已经有能力独立作出重大的决定了。
这些决定有多么英明和有多少根据是另一回事,例如,对钳制和封锁克里木的德军集团的意图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斯大林曾经学习指挥战斗行动,现在力图让大家也学习。
在他的倡议下,给部队发出了不止一封指示信,规定要更加积极地掌握进攻行动的经验。
下面是1944年5月发给各方面军司令员的这样的文件中的一份。
所有的方面军都要对已经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战役和战斗进行分析。
在同各集团军和各军的司令员、参谋长以及方面军和集团军各兵种首长进行分析时,由方面军司令员领导;在同师长、团长及相应的各兵种首长进行分析时,由集团军司令员领导。
在分析时,除了指出我军战斗行动的长处以外,还要揭露组织和进行战役和战斗时发生的缺点,特别是利用各兵种、组织它们协同动作、指挥部队时的缺点,并指出消除缺点的方法。
純紟矠也许就是这种学习同战斗的、流血的实践一道帮助苏联军队胜利地度过了战争的最后一年?……凌晨,斯大林回到自己的别墅,半闭着眼,逐一回想那许多通过他的头脑、神经、意志的战役。
时光飞速地流逝,但是几乎每一次战役都同他的某些回忆、成为过去的忧虑、为当前胜利而欣慰的感情相联系。
的确,在1943年,特别是在1944年和胜利的1945年,有多少战役通过他的意识呀:奥廖尔战役、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顿巴斯战役、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战役、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下第聂伯罗夫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克里木解放战役、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东喀尔巴阡战役、贝尔格莱德战役、布达佩斯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维也纳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柏林战役、布拉格战役……是的,即使去回想,斯大林现在也不能全部想起这些战役。
有一个想法老是萦绕在他的脑际:这50次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难道仅仅是这些战役吗?)就是一幅巨大的战争画面,其中有那么多的会战和战斗,那么多的失败和胜利。
这一切一经过他的头脑和心脏,立即使已经上了年纪的最高统帅衰老了许多。
他现在想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想:人民即他的千百万同胞也经历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不仅经过了他们的头脑和心脏,而且经过了他们用鲜血汇成的河道,使他们为取得战争的胜利牺牲了几百万条性命。
斯大林早已习惯于利用几百万人的性命。
这是群众,而他是领袖。
他坚信,历史从来如此。
将来也是这样。
我看了几百份由斯大林在四年战争中口授或签署的作战文件,但我似乎没有见到一份文件旨在珍惜人,不把人们投入无准备的进攻,关心保护自己的同胞……不,也许是我不对。
确有这样一份完全不合斯大林本意的文件。
我把它援引如下:致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同志西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加宁同志西方方面军副司令员罗曼年科同志第61集团军司令员别洛夫同志第16集团军司令员巴格拉米扬同志根据西方方面军司令部的报告,第61集团军的387、350步兵师和346步兵师的一部分继续在被包围的情况下进行战斗,虽然大本营作了多次指示,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给他们提供支援。
德军永远不会抛弃自己被苏联军队包围的部队,而是会用一切可能用得上的力量和手段百般设法冲进去救他们。
苏军指挥部对自己被包围的部队应该比德国法西斯指挥部有更多的同志感情。
但事实表明,苏军指挥部对自己被包围部队的关怀却比德军指挥部要少得多。
这给苏军指挥部留下了污点……1942年8月17日22时純紡矠但是,即使在这里,斯大林呼吁关怀自己被包围的部队,也许更多的是因为德军永远不会抛弃自己被苏联军队包围的部队。
动机不仅是奇怪的,而且是丢人的。
关怀被围困者是因为敌人表现了这种关怀……有许多方面军司令员、集团军司令员、各级指挥员和政工人员,对阵亡者表现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哀痛心情,对无谓的伤亡感到痛苦。
但是,他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够表现这种感情。
斯大林认为,战争就其实质说是铁面无情的,既然是打仗,伤亡再大也应该。
在指挥员和军队没有学会按照军事学术的规律去打仗以前,曾经有很长时间进攻战役都组织得不好,对德军阵地都实行正面的直线的进攻,结果付出了血的代价。
而军事学术的规律的实质归根到底不过是一条简单的公理:用最小的牺牲去实现既定的目的——胜利。
人们从斯大林的行动中看见的往往只是最终结果。
而他是胜利者。
这就为友善的外国作者提供了一种根据,对苏联最高统帅的统帅艺术作出非常好的评价。
彼得·乌斯季诺夫在他那本有趣的著作《我的俄国》中写道:除了斯大林以外,也许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战争中作出同样的事情:极度的无情、灵活或矢志不移,像在人力极难驾驭的规模上顺利地进行战争所要求的那样。
純紣矠我不能同意主要的一点: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如果说不可能那样无情,是的,可能是这样。
但是要说不可能那样灵活和矢志不移,那么俄国从来就不乏这样的人才。
这种人才产生过,虽然他们都被消灭了。
……斯大林逐一回想数十次进行过的战役时,毕竟还是更为看重其中特别称心的两次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柏林战役。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他重新感到自己不仅是政治领袖,而且也是统帅。
而柏林战役则胜利结束了按紧张和残酷程度都是骇人听闻的四年战争。
这是一次凯旋,在他看来,它立即勾销了一切失策、错误,证明无数的牺牲是正确的。
有许多胜利都是在失败之后取得的。
但是,斯大林格勒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不仅是卫国战争进程中而且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