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细说明宫十六朝 > 第二部分第十八章 燕王称帝

第二部分第十八章 燕王称帝

2025-03-30 08:16:49

解缙像建文帝没法,命谷王、安王到燕王营中讲和,愿割地息兵。

燕王不应,仍令兵马攻城。

看看外城已陷,内城人心惶惶,建文帝大哭道:朕不曾负于燕王,他却如此相逼,承祖宗托付之重,今日只有以身殉国吧!说毕拔剑自刎,内学士宋景忙拦住道:陛下且慢,臣忆高皇帝在日,尝把一铁柜悬在谨身殿后,并嘱咐内务总管保守,须等子孙患难迫急时开看。

莫非中有妙计,陛下何不一试?建文帝听了,也想起这件事来,忙叫总管把铁柜取至,打开来瞧时,却是僧衣僧帽两套,度牒两张,白银十锭,剃发刀一把,朱书一纸,上写着一行道:游僧两名,应文应云。

白银十锭,速出鬼门。

建文帝看了,叹道:朕年号建文,牒上名叫应文,是大数已定,明明叫朕出家了。

只是不知应云是谁?其时汪秋云已从密室中出来,听得建文帝的话,忙跪下来说道:妾名秋云,正是应云了,就陪着陛下出家吧!建文帝呆了半晌,便命内监把自己和秋云的发剃去。

建文帝和秋云改装做了出家人,一僧一尼,收了度牒和银锭,依了朱书所说,从鬼门里出去。

这个鬼门,在内城的太平门内,是修理御沟时所进出的,门高不过三尺,宽只得尺余,人若经过,必伛偻着侧着身而出。

这时众臣之中,有侍郎廖平、金焦,检讨稍亭,中书舍人梁忠节,钦天监正王芝臣,镇抚牛景等十余人,见建文帝要出走,便一齐伏地痛哭。

建文帝也垂泪道:你等也不必伤心,只将来好好地去侍候新君吧!梁忠节听了,大叫臣愿舍生报国,说罢一头撞在石柱上,脑浆迸裂而死。

建文帝看他,点头叹息。

忽然真妃来牵住衣袖大哭道:陛下去了,遗下臣妾怎样呢?万祈指示。

建文帝愤愤地说道:此刻还是顾你们的时候吗?说时指着宫后的眢井道:你如无可依归,这便是你归宿的地方了。

真妃即翠儿听说,忙跪下谢了恩,立起来奋身往着井里一跳,可怜鲜花般的美人,霎时玉殒香消了。

建文帝目睹着这种惨状,又忍不住下泪。

霎时众臣无不放声痛哭。

建文帝方待回身出门,忽内监报宫中火起,马皇后自焚了。

最可怜的是建文帝的长子文奎,其时只有七岁,也随着他母亲葬身火窟。

建文帝听了内监的话,反倒弄得不哭了,只说了两声:好!好!这是帝皇家子孙的结果!那相随的诸臣,谁不是呜咽欲绝。

镇抚牛景牵住建文帝的衣袂,叩头流血道:愚臣愿随陛下同去。

侍郎金焦也说要去,建文帝说道:众卿忠诚相随,令我非常感激。

但我已做了出家人,况在逃难的时候,人多了反觉不便,我此行若得安身之所,再来招你们前往就是了。

牛景和金焦抵死不舍,建文帝只得允许了。

于是建文帝在前先出了鬼门,秋云跑在后面,最后是金焦和牛景,末后便是廖平等一干人在后相送。

建文帝到了鬼门外,那里便是御沟的河埠口,由王芝臣去找了一只小舟来,建文帝上了小船,又扶秋云下去,接着牛景、金焦也下了船,众臣又在河埠口相对大哭了一场,那只小船便慢慢地荡开埠头,渐渐到了河的中央。

不上一刻工夫,只见那烟波浩渺,那只小舟已去得无影无踪了。

廖平等呆呆地望了半晌,始零涕自回。

各人到家里闭门不出,后来一个个被燕王假罪诛戮。

当下建文帝出鬼门时,燕王的北军已攻破了皇城,朱能、张玉攻入东门,守城的安王和谷王见东门火起,正在惊疑,又见宫中也火光烛天,知道大势已去,便开了南门迎接燕王进城。

城中的百姓多半望西门逃走,恰巧张武、邱福的兵马冲来,被北军乱杀一阵,杀伤了人民无数。

有的还纷纷闭门,算是拒绝的意思。

燕王瞧在眼内,心上大怒,几乎下令屠城,亏了朱能、邱福等力谏,才谕知将士把闭门的百姓,一齐捕来斩首号令。

燕王同了安王、谷王并马入城,到了五城兵马司署中暂驻,又下令扑灭了东门及宫中的余火,出了安民的手谕。

那一班负恩忘义、热心利禄的官吏,听得燕王进城,便都冠带来见。

燕王首先问道:少帝(建文)现在什么地方?郑和宝船复原模型兵部尚书袁镜答道:当宫中火起时,想少帝已自焚了。

燕王故意长叹道:俺此番兴兵,原为救国靖难,清除奸臣起见,所以行军终竖着白帜,此心可表天日。

无知少帝不谅,竟尔身殉,教俺怎样对得起祖宗呢?说罢也流下几点泪来。

便令学士张肃撰起祭文,燕王亲自带同将士,到宫中来祭建文帝,由张肃朗读祭文。

读毕,燕王伏地放声大哭,诸将在旁也无不流涕。

燕王祭罢,命就瓦砾场中寻那建文帝的尸骨,谁知骨殖很多,也分不出男女,更不识哪一副是建文帝的,只是胡乱找出两副来,算是帝后的遗骨,葬以帝后的礼节,也葬在孝陵,但不曾追赠谥号。

直至清代的乾隆年间,方追封为恭闵惠皇帝。

燕王这时巡视了宫殿一周,见金碧辉煌的皇宫大半成了瓦砾焦土,只有那奉天殿、谨身殿、文武楼、武英殿、仁寿宫、万春宫不曾毁去,好在高皇帝的诸妃也都逝世,各宫本来是空着的。

燕王看了一遍,不禁也点头叹息,随即率领着众臣,仍回到兵马司署中,一宿无话。

第二天的早晨,燕王升了军帐,大犒军士,又命设起庆功宴来,和有功的诸将开怀畅饮。

正吃得兴高采烈,尚书茹常首先俯伏叩头劝进。

诸臣也顺水推船,齐齐地跪在地上,劝燕王即日登了大宝。

燕王命诸臣起身,自己便执杯说道:俺举兵靖难,志在除奸,今少帝捐躯,俺已负罪祖宗,况天下之人,必将疑俺威逼少帝,使俺永蒙不臣之恶名,所以这个大位,俺决不妄想,列位还是别选贤能吧!茹常忙跪陈道:殿下乃太祖嫡嗣,功德薄于海内,正直应天顺人,早登大宝,以孚众望。

茹常说犹未了,侍御王朗、刑部主事黎天民、御史钦宏、尚书江太玄、少监周忠、将军冯翔等都跪下来奏道:茹常之言,正合天心,望殿下勿再固辞。

燕王见众口同声,知道时机不可失,便也答应了。

众臣齐声欢呼,便拥着燕王登奉天殿受贺,群臣三呼礼毕,分班侍立。

于是由燕王下谕,改是年建文四年为永乐元年,册立德配徐氏为皇后,长子高炽为东宫。

又大封功臣,晋朱能为成国公,张玉为韩国公,邱福为淇国公,张信为隆平侯,房宽为思恩侯,张武为成阳侯,丁胜、庞来兴均晋伯爵。

又封次子高煦为汉王,幼子高燧为赵王。

又下谕阳祭告太庙,大赦天下。

又封解缙为侍读,杨士奇为编修,杨荣为修撰,入直机务,时定为内阁。

又命编修黄淮,胡广入直文渊阁。

又捕齐泰、黄子澄等尽行杀戮,并诛九族。

又传谕复了安王、谷王等封地,下令洗宫三天。

那时燕王即登了大位,心里怀恨着建文帝,把他旧日的大臣统加重罪,有的还置之大辟。

又疑建文帝不曾焚死,消息传来,说建文帝逃往海外去了。

燕王想斩草除根,便下密渝,命各处的地方官认真侦缉,那建文帝却隐名埋姓,始终没有被他们获住。

直待燕王崩后,太子高炽即位,建文帝方才入京,不过这是后话了。

再说燕王篡位,便是历史上的永乐帝,又称为成祖,又称太宗。

当他初崩时,谥为太宗文皇帝。

到了嘉靖年间,又改庙号为成祖。

这太宗皇帝的为人,英明果断,极似太祖。

所以太宗在位,群臣不敢蒙蔽。

但他疑建文帝在世,心上自觉不安,又听得他逃往海外,便差了宦官郑和、王景等,假名出使海外,实是暗中探访建文帝的踪迹。

那郑和、王景奉了上谕,督造起几十只大战船,带了五万名健卒,沿海起程,经过了福建、浙江等诸海岛,竟至南洋四处寻觅,并无建文帝的影踪。

郑和和王景商议道:这番咱们寻不着建文帝,怎样地去复旨呢?王景答道:俺瞧海外的岛国很是不少,莫若借着上谕,诏他们归诚天朝,倒也未尝不是功绩。

郑和大喜道:这话有理!于是领着五万兵士扬帆望各海岛进发。

第一处到了三佛齐国,国王刘彰义,本是山西人。

听得天朝的使者前来,又见他带着大兵,那三佛齐国只是一个小岛,连军民人等,一古脑儿还不满三千人,当然不敢抗拒,国王刘彰义亲来迎接,又大排筵宴,款待郑和等。

郑和在三佛齐国中住了几天,劝他入贡,刘彰义一口答应,临行时还送了郑和、王景等许多宝物。

郑和离了三佛齐国,又到巴拉望岛。

那里的国王名叫亚尼,为人短小精悍,生得紫髯碧眼,十分地凶恶。

他闻知有什么天使领兵前来,亚尼大忿道:俺和天朝从没往来,又不曾有干犯他们,却带了兵来威吓俺吗?登时就张号集队,亚尼亲督着兵士来御郑和,郑和也愤道:咱们所经的岛国,谁不望风归顺,这里小小的海岛,倒敢来抗天兵吗?说着,便传令战船拢了岸,兵士排着队一齐杀上岸来。

亚尼也叫兵士摆开与郑和对阵。

岛上的兵士虽然猛悍,到底寡不敌众,被中国军马杀得落花流水。

亚尼失足遭擒,郑和命斩了亚尼,在岛中别选了一个酋长,令他做了岛主,定了岁岁入贡的条约。

郑和这才去了巴拉望岛,又往尼拉岛、尼科巴岛、麻尼拉岛,都给他收服了。

其中有一个大岛国,叫作苏门答剌的,初时也出兵相拒,又被郑和杀败,废了他的国主,另立一个新主,一般也定了朝贡的条约。

这一场出使外邦,收服的岛国不下七十多处。

郑和直到了小吕宋,适逢吕宋内乱,郑和替他平定了,那吕宋国主很为感激,自愿遣使入贡。

郑和见有了许多的成绩,也就心满意足,从吕宋解缆回国。

郑和回到京中,觐见太宗,说没有建文帝的踪迹,又把劝谕各岛国归顺的话细细讲了一遍。

太宗大喜,亲加慰谕几句,重赏了郑和和王景。

过不上半年,海外的岛国果然纷纷入贡,真是奇珍异宝,罗列满前。

太宗看了,自然说不出的高兴。

再说那太宗本来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见海外归心,越觉得雄心勃勃了。

其时恰巧交趾国内乱,太宗令使臣责他朝贡反被杀死。

太宗大愤,立谕平西侯沐晟出兵往讨,却吃了一个败仗。

太宗越发忿怒,便点起了大军三十万御驾亲征,平了交趾,又回军平了沙漠,还在斡难河边勒碑纪功,大军才行班师。

从此以后,使四方来归,天下清平,太宗居然做了安乐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