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细说明宫十六朝 > 第三部分第二十三章 英宗小皇帝

第三部分第二十三章 英宗小皇帝

2025-03-30 08:16:49

再说宣宗皇帝自杀了孙贵妃,复了胡皇后的中宫位置,眼前六宫嫔妃没一个出色的,心里非常地不怿。

司礼太监谭福,窥透宣宗的心事,将侄女罗妹献进宫来。

那罗妹也有五六分姿色,宣宗便纳为侍嫔,又过了几天,晋罗妹为贵人。

一天宣宗私行出宫,在西华门外,遇见一簇的官眷,往宝庆寺进香。

宣宗无意中随着他们前进,忽见官眷里面有个妙龄的少女,皓齿明眸,容貌很是妩媚,杂在众妇女中好似群星捧月,愈显得她的娇艳出色了。

宣宗呆呆跟着,不觉看得出神,直待那些妇女烧好了香,在寺里随喜了一转,便走出大雄宝殿,宣宗忘了所以,竟去走在妇女们一起,被三四个健仆把宣宗直推出寺外。

一群妇女就在大殿上登轿,家人拥着,飞也似地去了。

宣宗回到宫中,命内侍去一打探,才晓得那女郎是锦衣卫王成的女儿莲姑。

宣宗便谕知王成,说要纳他女儿做妃子。

王成不敢违忤,立时将莲姑护送进宫,宣宗即册封莲姑为贵妃。

那王贵妃为人善于献媚,及能吹弹歌唱,宣宗把她宠幸得什么似地,天天在西苑里赏鉴那王贵妃的轻歌妙舞,足足有五六天不理朝政。

那时恼动了兰台直谏的徐弼,他说君王纵情声色,必然国亡无日,便捧着奏疏来西苑叩宫直谏。

宫门的侍卫,不肯放徐弼进去,徐弼大喝道:俺有国家大事面奏皇上,你敢耽误俺的工夫吗?那侍卫被徐弼喝住,任徐弼直进西苑,到了拥翠轩前,又被内监拦住,依样给徐弼叱退,竟望着莲壶佳境处走来。

到了楼下,早有两个内侍阻挡道:皇帝有旨,无论国威大臣,非奏诏不得进内。

徐御史晓得宫禁的规例,只得说道:烦你代奏皇帝,说都御史徐弼有紧急大事面陈。

说着,一个内侍匆匆地进去了好半晌,出来问道:徐御史可有奏疏?徐弼答道:疏是有的,却非面呈不可。

那内侍听说,又进去了好一会,才出来说道:皇帝谕令徐御史暂退,有疏可进呈。

徐弼见说,只有把袖中奏章递给内侍,却在楼下叩头大哭道:皇上荒弃朝政,臣下惶急,愚臣今日冒死进谏,不避斧钺,如见不得圣容,愿死在楼下的了。

说罢又哭。

那内侍捧着疏牍,进呈御览。

宣宗皇帝接了奏疏,听得外面的哭声,便问内侍,知道是徐弼。

宣宗读了徐弼奏疏,向着地上一掷道:徐弼老贼,将朕比那魏主和唐明皇吗?朕如不念他开国功勋后裔,立时把他正法,以儆谤诽君上。

说着令内侍掷还徐弼的奏牍。

即刻驱逐出宫。

内侍奏谕,唤进两名侍卫来,拖了徐弼往外便走,任你徐弼大哭大叫,谁也不去睬他。

那侍卫把徐弼拖到西苑门外,自去复旨。

徐弼没法,只得在门前叩头大哭了一场。

翌日便挂冠回里去了。

杨溥等闻得徐弼被宣宗逐出,想苦谏是无益的,当由杨荣提议,还是去谒见张太后,或许能够劝宣宗照常临朝。

于是三杨和黄淮、蹇义等齐到宁清宫来见张太后,把宣宗皇帝新宠莲妃,不理政事的话老实奏陈了一番,张太后听了大惊道:皇上这般胡闹,我如何会一点儿不知道的?说罢命杨士奇等去侍候在宝华殿上,撞起钟来,不到一刻百官纷纷齐集。

宣宗皇帝正在莲房里看歌舞,忽听得景阳钟丁,不觉诧异道:谁在那里上朝?内侍方要出去探问时,恰巧张太后驾到,慌得莲妃忙整襟来迎。

张太后坐下,宣宗也来请安,张太后劈口就说道:皇上这几天为什么不设早朝?宣宗还不曾回答,张太后又道:祖宗创业艰难,子孙应该好好地保守才是。

俺朱氏自开国到现在,不过五朝,不及百年,政事便败坏到这样,休说世代相传,看来这江山早晚是他人的了。

张太后说罢,忍不住流下泪来。

吓得宣宗不敢做声。

这时,莲妃呆呆侍立在一旁,张太后回头喝道:你这无耻的贱婢,狐媚着皇帝,终日酒色歌舞,抛荒朝政,今日有什么脸儿见我?骂得莲妃噗地跪在地上。

张太后吩咐宫侍看过家法来,宣宗见不是势头,便来求情道:母后请息怒,这事都是儿的不好,只求恕了她的,儿就去视事去。

说着出了莲房,令仪卫排驾,匆匆地望宝华殿而去。

这里张太后又把莲妃训斥一顿,并传懿旨削去莲妃的封号降为宫嫔,一面着退出莲房,命内侍封锁起来,又收了莲妃的宝册,才自回宁清宫。

那宣宗到了宝华殿,杨士奇等三呼既毕,把外省的奏牍捧呈进来,堆在御案上,差不多有尺把来高。

宣宗勉强理了几件,很有些不耐烦了,就令卷帘退朝。

从此以后,宣宗便天天临朝。

那莲贵妃虽降为侍嫔,因是太后的懿旨不好违忤,只得慢慢地再图起复。

光阴如箭,自宣宗帝杀了孙贵妃,是年贤妃吴氏竟生下一个太子来。

宣宗对于那个假太子,本来满心不悦,因已册立东宫,不好废黜他。

现在既有了亲子,自然喜欢得了不得,就拿张冠李戴的法子把假太子移出东宫,赐名祁钰,封为晟王;贤妃所生的真太子,却袭了东宫位置,仍名祁镇。

这样把长幼互换了一下,在宣宗是心满意足,只是吃亏了那个假太子,阿哥反做了兄弟,不过算做了一年多的储君交椅,这时便生生地让给了人家。

宣宗干这件事,很是秘密的,但朝里的亲信臣子,终瞒不了许多,不免要传扬出去,后来晟王长大了,闻得幼年的经过,知道自己也册立过东宫,因此起了一种妄想,弄出兄弟篡位的事来,这且不提。

明英宗像其时尚书金幼孜和学士蹇义前后病死了,侍郎黄淮也致任家居,朝中的大事都由三杨主持。

宣德第十年,宣宗忽然圣躬不豫,召太师杨士奇等托付了大事,是夜宣宗驾崩,凡在位十年,寿三十八岁。

杨士奇等进行举哀,一面奉太子祁镇即位,以第二年为正统元年,这就是英宗皇帝。

又追谥宣宗为章皇帝,庙号宣宗。

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胡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吴氏为贤太妃。

改封弟祁钰(前太子)为郕王。

时英宗还只有七岁,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英国公张辅、杨溥、杨士奇、杨荣等四大臣辅政。

上朝的时候,太皇太后南面坐,英宗侍立在东首,四大臣立在西边下首,群臣奏事,太皇太后就殿上裁判。

逢到了大事,和四辅政大臣酌议,议毕才宣读谕旨。

英宗立在一边,只是嘻嘻地笑着,有时去捋着张辅的须道:你这髯倒很长,取下与我做马鞭子玩吗!慌得张辅把袍袖掩住须子往外便走,英宗直追到了宫外,被内监门劝住,才算罢手。

那时翰林学士郑恒,太皇太后命为太傅,在御书房授英宗读书。

皇帝的授经,不是和蒙师教童子般,放着书本子和口授的。

那御书房里,须由太傅及授经的学士先到,随后皇帝来了,太傅率着一班学士,对皇帝行过了君臣的礼节,然后皇帝行师生礼,向太傅长揖,太傅避位还礼。

有时皇帝只向书房中的先帝遗像行礼,或对至圣先师行礼,就算是行师生礼了,太傅也要避位还礼的。

行礼既毕,皇帝南面高坐,太傅东向坐,翰林院侍讲和侍读分左右立着。

例如今天讲授的经典,太傅先翻开了书本子,御书房的首领太监,忙去御案把书展开,侍读侍讲的面前也各放着一本经书。

太傅出题,应讲是第几章,由太监在御案上翻出第几章来,端端正正地放在皇帝面前,当时那旁边立着的侍读便高声把第几章朗诵一遍。

诵毕,侍讲便将这段经义从头至尾约略地讲过一遍,再由太傅拿经中的要义细细地诠解一番。

皇帝坐着静听,遇着不明了的地方,并不当场和村童似地询难,只把朱笔在书上圈出,待到散讲席时,由御书房的太监把书本递给侍讲,由侍讲逐一解答,书在菊花笺或牡丹笺上,俟第二天开讲时再进呈御览。

那太傅侍候皇帝读书,至多讲到一章便散讲席。

英宗读书的当儿,太傅郑桓之外,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也更番侍读。

一个月中,英国公张辅进御书房讲授武略四次。

这五人当中,算郑桓规例最严,英宗也最是怕他,士奇和杨溥两人,英宗还有三分畏惧,若张辅、杨荣两人见了小皇帝十分优容,所以一点也没有怕惧。

英宗常常和张辅闹着玩,杨荣在讲经时,英宗听得不耐烦了,把书本子望着杨荣面上一掷道:你自己去读了吧,俺却不喜欢听这劳什子了!杨荣没法,只好把书本拾起来,看那英宗,已是跳着出去了。

逢到了英宗高兴时,把纸做了鬼脸儿,涂上黑墨和朱红叫杨荣套在脸上,迫着他学剧中的跳加官,杨荣本来很是肥胖,平时走路已觉蹒跚不堪,再戴上一个假脸儿,乌纱紫袍衬上他那双厚底朝靴,活像阎王殿上的大判官,引得一班学士博士、侍读侍讲及太监等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了。

英宗又令太监,把曲柄华盖在杨荣的背后张着,弄得御书房里规仪尽失,笑声不绝。

英宗在书屋里玩得厌倦了,又跑到后宫去玩,那些十来岁的小宫女和小太监都是英宗的伙伴。

一般宫女太监本是乡间来的,把乡间小孩子的玩意儿一齐搬了出来,什么捉迷藏、捉盲、打罗汉、翻金刚、跳八仙、跳龙、捕仙人之类,英宗有了这些伙伴,自然越发玩得高兴了。

那时小宫女中,有一个叫钱秀珠,一个叫马雪珍。

秀珠是钱塘人,年龄和英宗相仿佛。

雪珍为淮扬人,已有十一岁了。

这两人都生得天真烂漫的,又是桃腮粉脸。

英宗最喜和雪珍、秀珠玩耍,三个人常在一起拍球斗草,没有一样不玩到了。

然英宗也有时玩得困倦了,和雪珍、秀珠两人去坐在草地上讲些无意识的说话,秀珠比雪珍来得聪明,又捏造些童话故事出来说给英宗听,把个英宗听得嘻开了嘴,瞪着两只小眼珠儿,眼不转睛地瞧着秀珠的脸儿。

看她小嘴里一句句地吐出来,说到奇异或是好笑的地方,引得英亲直跳起来,有时竟笑得打跌了,顺手搂住了雪珍,两人并倒在草地上嘻嘻地笑着。

后来秀珠的童话把英宗听出了味儿来,竟不大顽皮了。

一到散了讲席,便拉着秀珠、雪珍两人去讲那童话故事,又强着雪珍也讲给他听,雪珍因自幼没有姊妹的,不曾有什么故事听见过,英宗一时迫着她讲故事,雪珍搜索枯肠,终想不出什么来,就是勉强讲出一两个故事来,也不及秀珠讲的好听。

英宗以是越喜欢秀珠,渐渐把雪珍冷落起来。

雪珍心下着了忙,便私下和宫人们去商量。

有几个乖觉的宫人,对雪珍说道:西院里的王公公,他肚子里的故事很是不少,你只去哀求着,他若肯教你时那就好了。

雪珍见说,真个去向王太监恳求着,要他教些童话故事,便王公公长,王公公短地叫个王太监心较起来,把雪珍的小脸儿轻轻地捧住亲了个嘴道:你要了这些故事去讲给谁听?雪珍便老实说了,是讲给小皇帝听的。

王太监记在心里,只随口教了雪珍几段故事,雪珍欢欢喜喜地去了。

第二天,雪珍又来王太监处请教,王太监却打迭起精神,把有趣味的儿童故事搬出来讲给雪珍听,雪珍又去转传给英宗。

英宗本来是很颖慧的,他往日见雪珍不会讲什么故事的,如今忽然口若悬河地滔滔不绝,比会讲的秀珠更讲得好听了,知道一定有人在背后教她,于是等雪珍讲完了,英宗便问雪珍:这些故事是谁教的?雪珍不知王太监的用意,老实把王太监说了出来,英宗立刻唤内监会传王太监。

不一会儿王太监来了,英宗叫他讲那童话,王太监便把最好听的神怪故事说给英宗听,又加上些笑话在里面,仗着他的莲花妙舌,真说得天花乱坠,听得英宗张口结舌,津津有味。

王太监讲完了一段,英宗催着他再讲一段,这样接一连二地讲着,英宗听得茶饭也无心了,只听着王太监讲故事。

从此以后,秀珠、雪珍的童话英宗也不要听了,一天到晚要王太监讲。

那王太监原是内侍王充的假子,本姓佟氏,自幼便是天阉,因跟随着王充,也就冒姓为王,小名阿振。

进宫之后才改名王振。

这王振的为人,有小才又多机诈,善能侍人的声笑。

在宣宗的时候,王振不甚得宠,心上常常郁郁不乐。

现在闻得英宗稚年好嬉,想弄些事出来去博英宗的欢心,以便将来英宗亲政时,自己可借此出头。

但是要使小孩子喜欢,倒比成人的难弄,讲到把胁肩诌笑的手段,去施在孩子身上,完全是无益的。

又不能用美色去献媚,王振思来想去,总转不出什么念头。

一天,小宫人雪珍要他来教童话,王振探了雪珍的口气,知道英宗喜听人讲儿童故事,王振便心里一打算,将最好听的童话教给雪珍,他料定英宗必要盘究根底,那雪珍是个小女儿家,懂得什么进出,当然把他举出来,那时还怕英宗不来求教他呀?既有了这个机会,第一步门槛算已踏进的了。

王振似这样,想着,果一一如他的心愿,而且英宗听了他所讲的种种故事,觉得较秀珠所讲的更是好听,竟和王振寸步不离,天天在一块儿,比吃乳孩子见了保姆还要亲热。

王振见英宗这般爱听童话,就找些神话来讲给英宗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