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孝宗自登位以来,远佞近贤,天下大治。
弘治三年,张皇后生下一位皇子来,孝宗青年获麟,分外地兴高采烈。
于是到了弥月,循例祭告太庙,由礼部拟名,叫做厚照。
朝中文武大臣,都上章称贺。
孝宗命赐喜筵,并经张皇后升了凤仪殿受贺,大犒禁中的内监宫人。
这样地忙碌了一番,才得安静下来。
戴妃又生了皇子,取名叫作厚炜,这时宫中又是一番的热闹。
孝宗见有了两子,自应早定名分,便召李东阳、谢迁、刘建等商议,册立皇子厚照为东宫,诏令颁布天下,内外臣工又纷纷上贺表,较前更是闹盛。
还有许多大臣的命妇也进宫向纪太后、张皇后、戴妃叩贺,纪太后命在宫中,召伶人演剧助兴。
又闹了有十多天,把那些官人太监忙得屁滚尿流,终日手脚不停地奔驰。
待到空闲下来,大家已是力尽筋疲,东倒西歪的了。
水陆画中的帝王、太子、王子孝宗以自己有子,便想到了幼年的事情,把抚养他的吴太后又重加谥号。
更记起了那个魏宫人,也有几年抚育的功绩,经当日宪宗封她为圣姑,仍保护着皇太子(即今之孝宗),誓不嫁人。
如今魏宫人已死多年。
孝宗回忆,不禁十分感伤,即追谥为恭俭贞烈仪淑大圣姑,另建坟墓,春秋祀祭,配享太庙。
又下谕寻访魏圣姑的家族,以便加爵封官。
魏宫人是咸阳人,地方官四处探访,找着一个魏宫人的族弟,在乡间务农度日的,那地方官却不管好歹,把他送进京来。
孝宗亲临便殿召见,那农人叫作魏宝,自幼没有读过书,询他祖宗三代都回答不出的。
宪宗见他这样蠢笨,如何做得官?随即下一道上谕,令咸阳大吏给魏宝建一所住房,赐官田两顷,金三千两,黄金五十锭,子孙世袭千户。
他日如子弟知书的,文捧监司,武任把总,候有功勋再行封赏。
那孝宗做着太平天子,与民同乐,可算开明代未有的盛世了。
这样一年地过去,转眼已弘治九年,孝宗的图治精神慢慢儿有些懈惰下去。
他待着外事有谢迁、李东阳、刘建以及王恕、彭昭、戴珊等,内事有马文升、徐溥、刘大夏、李梦阳等,人材济济,孝宗乐得安闲游宴,把朝政大事一古脑委给刘大夏、李东阳等,自己拥着金贵妃,不是翱游西苑,便是倘徉万岁山。
又在万岁山上盖起一座摘星楼和毓秀亭来,那建筑的工程都由内监李广一手包办。
李广又去搬些民间的山石花木、虫鸟等东西进来,取悦孝宗。
深宫的皇帝哪里有这些东西看见,经李广上献,便不辨好坏一概给与重赏。
李广又百般地献媚金贵妃,贵妃在孝宗面前,自然替李广吹嘘,说他能干老成。
孝宗听信金贵妃的话说,逐渐把李广宠任起来。
李广要在宫中植些势力,又引出同党杨鹏,一般地侍候孝宗。
过不上一两个月,孝宗也把杨鹏信任得和李广一般,李广、杨鹏两人有了搭挡,少不得狼狈作奸,先拿那些内监宫人们一个个地收服了。
自恃着皇上信任,和各处的首领太监做对,不到半年,凡宫中太监所任的重要职役,都更换了李广、杨鹏的私人。
杨鹏见李广权在己上,暗中也狠命地结党,两下里互生猜忌,暗斗非常地剧烈。
一时宫中的内监宫人,有李党、杨党两派,捉着一点儿的差事,各人在孝宗面前攻讦。
孝宗不知他们的儿戏,也有听的,也有不听的,两党的争执不曾分出高下的。
李广见斗不下杨鹏,心里老大地不甘服,以为杨鹏得自己提拔起来的,现在居然要分庭抗礼了,岂不令人活活地气死。
由是李广和杨鹏争宠的心也益切了。
后来,李广默察孝宗的心里很相信释道的,就去都下旧书肆中搜罗些炼丹的书籍来置在案头。
孝宗看了爱不忍释,天天披阅着道书,想研究那长生的方法,终得不到个要领。
有一日上,孝宗瞧见一册《葛洪要著》,觉得内容离奇光怪,苦不识他的奥妙,回顾李广侍立在侧,便笑着对李广道:你可懂得这书中的玄理吗?李广忙跪陈道:奴婢是凡胎浊眼,哪里能够省得。
陛下如要参透它,非神仙点比不可。
孝宗摇头道:神仙不过是世上传说而已,人间哪有真的神仙呢?李广正色说道:若讲活佛世间或者没有,至于神仙,奴婢倒遇见过的,确是位法力浩大的金仙。
孝宗惊道:这是真话吗?李广叩头道:奴婢怎敢打谎?孝宗道:如今那神仙在哪里?李广故意皱眉道:既做了仙人,自然行踪无定的,什么方壶圆轿,罗浮蓬莱,都是他们的栖息之处。
一时要寻他很不容易的。
孝宗不悦道:这样说来,还是找不着的,讲他作甚!李广忙道:那倒并不是定没有找处,求神仙第一要心诚,第二要有缘。
有缘的人就是不去找他,他自己会寻上门来的。
心诚的只须望空求祷起来,神仙自会知道的。
虽在五岳三山,相距几千里,立刻便可见面。
孝宗说道:怎样叫作诚心?李广答道:陛下如真要求那活神仙的,须要斋戒沐浴三天,再在宫中收拾起一间空室来。
到了晚上,焚香在室外祈祷,若是有缘,那神仙就会降临室中的。
孝宗犹疑半晌说道:姑且试他一下,你就去园中打扫净室,预备起香案来,等朕今夜便来祈祷,看有神仙没有。
李广领了谕旨唯唯退去,自去吩咐小监们收拾净室,安排香案不提。
到了夜里,约有两三更天气,孝宗便带着两名小太监,往御园中去求神仙。
李广接着,导至净室面前,在案上燃起香烛,孝宗亲自对天默祷。
祷毕,推进净室瞧时,静悄悄的寂无一人。
孝宗不觉失望,回头对李广说道:如何?朕知这样空祷,哪里会有神仙?李广跪禀道:这是陛下不诚心的缘故,倘依着奴婢的话说,自当有应验。
孝宗听了,默默不言地领了小太监竟自回宫。
这里李广和他的党羽仇雯等足足忙了一夜。
第二天的黄昏孝宗真个沐浴斋戒,只同了李广一人向净室前祈叩。
由是每夜如此,转眼三天,孝宗已忍耐不得,便望净室的窗隙中偷瞧,见里面隐隐似有人影,孝宗嚷道:仙人来了!说着推开净室大门,借着外面的烛光,看见室中的蒲团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披发的道人。
孝宗不禁呆了呆,高叫李广掌上灯烛,那道人早立起身来,向着孝宗长揖道:陛下驾到,小道有失远迎,乞恕死罪!孝宗细看那道人,生得广额方颐,童颜鹤发,两目灼灼有神,银髯飘飘脑后。
身穿紫袍,腰束杏黄丝绦,背负宝剑,肩上斜系着一个葫芦,足下登着粉底云鞋,右手持着青淙拂尘,真是道骨仙风,俨然有出尘之姿。
孝宗不由地暗暗称奇,便问:仙长高姓法号?现在何处修炼?道人稽首答道:小道姓方,名如仙,素居在泰山极峰上,连朝望见陛下宫中香烟冲上霄汉,算出天子虔诚祈祷,所以不避尘嚣,特来和陛下晤会一面,天明就要进身回山的。
孝宗忙道:仙长既来则安,为甚这般局促?今且请仙长临紫云轩一谈。
说罢,由李广引路掌灯,孝宗与道人携手并行。
到了紫云轩内,孝宗南向坐了,赐道人金墩,那道人也不拜谢,竟长揖就坐。
小太监已奉上香茶,孝宗首先说道:仙长在名山潜修,必然道法高妙。
朕现欲研究内典玄功,望仙长指示。
道人微笑道:讲到修炼的人,要不染红尘,抛去一切挂碍,静心自摩,日久心地自会慢慢地光明起来。
陛下富贵繁华之身,欲效心同枯木的野人,这是第一桩所办不到的事,怎样能够修炼得来?孝宗道:昔日黄帝潜修《内经》,也曾仙去,历代帝王难道没有成仙佛的吗?道人答道:黄帝登仙,只不过后人传说,汉武好佛,终以身殉,故陛下要求延年祛病则可,成佛成仙是万万不能的。
至若玄功内典,为彭祖所留传,其法以御女为途径,此种补采之术,虽得成正果,也必遭大劫的。
就小道看来,无非是旁门左道,以是彭祖至八百岁,仍败道而死,就可以晓得它不是正道了。
孝宗说道:仙长见识高明,不同凡俗。
但既不用黄帝内典,又不习彭祖之术,不识仙长是怎样修炼的?道人朗声说道:道家以炼气为主,赖元神为体,心身为形。
气凝则元神聚,元神聚则心神自宁。
久而神与神合,心中虚无杳渺不存一物,心清而神亦清,化成一炁,此气如天地混元,无影无形,亦有形有影,皆随心之所欲而成,能够历万劫而不磨灭,道而至是,可算成功的时代了。
孝宗道:延年却病是怎样的?道人答道:这只好算道家入门的初步,也不脱凝神参坐罢了。
说毕,取下肩上的葫芦,倾出一粒金丹,很慎重地双手奉给孝宗道:这就是蟠桃会上的九转丹,小道费去十年心血,成了三粒金丸,两丸已赠给两个仙友,今剩此一丸,敬奉陛下,并祝万寿无疆!孝宗接丹一看,觉得金光灿烂,果然与凡俗有别,因大喜道:仙长见惠,定是佳品。
说着就把丹丸掉在口内,咽的一声吞下去了。
一面又令李广去谕知司太监,备上一席筵宴来。
李广便问荤素怎样,道人举手:出家修心炼气,不避荤酒的,不闻阿难罗汗哪一个不肉食饮酒,吃素是形式的伪修,小道是最鄙弃了。
孝宗点头赞叹。
李广奉令自去,不一刻四五个太监舁着食盒来了,李广帮着一样样地摆列起来。
只见热气腾腾,都是些熊蟠鹿脯,海味山珍。
那道人在旁已馋涎欲滴,巴不得孝宗叫他入席,就低着头箸不离指地据案大嚼。
孝宗见他吃得豪爽,以为仙人应当这样的,只有李广却暗自好笑。
那道人直吃得酒醉肉饱,看天色早已大明,一会儿窗上射入晨曦,道人忙起身告辞。
孝宗哪里肯放,重又邀道人坐下。
这天孝宗也不临朝。
竟伴着道人谈禅。
那道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些离奇怪异的事,听得孝宗目定神怡,异常地佩服。
日月转易,又将垂暮,孝宗和道人整整讲了一天。
红日西易,又将沉,东方升起玉兔,孝宗忽指着一轮明月说道:朕闻唐明皇是个风流天子,尝上天游过月宫,不知那月殿里的嫦娥,究竟有怎样美丽,仙长可能大展法力,给朕见一面吗?道人见说,迟疑不敢回答,李广一旁插嘴道:有仙长那般神术,什么样的事儿办不到,休说嫦娥,就是王母娘娘也能请得到的。
道人接口笑道:陛下只要见得嫦娥,待小道略施小技,明天晚上陛下但准备和仙女把晤就是了。
孝宗这时真有说不出地喜欢。
晚餐后,和道人又谈到鱼更再跃,令小太监领仙师往白云榭安息,孝宗也自回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