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不仅在战争中,而且在战事新闻和历史的写作中,全显得十分重要。
英帕尔是英国人取得的一场胜利,它打消了新加坡陷落所带来的乌云,像阿拉曼一样是一次重大的决战,是在更差的地形里一条更长的战线上一决雌雄。
皇家空军在英帕尔做到了德国空军在斯大林格勒所没做到的:它一连好几个月从空中向一支被围的军队提供了给养,直到他们突围而出,取得了胜利,这在现代战争中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诺曼底登陆和罗马的陷落发生在同一时期,两件事都有大群的新闻记者和摄影记者参加。
所以在英帕尔,在喜马拉雅山附近一个遥远的溪谷里,二十万人没受到报界注意,作了一系列长时间血腥的战斗。
历史继续忽略了英帕尔。
阵亡的人当然并不在意。
生还的人也渐渐淡忘了,他们正不为人注意地在走过场。
英帕尔本身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香格里拉 ,当地的一簇村庄围绕着金色圆顶的寺院,高山峻岭四面环抱,坐落在疆土辽阔的印度东北角、毗邻缅甸的一片肥沃美丽的平原上。
世界大战的变幻莫测的形势,使英国人和日本人在那儿作殊死的搏斗。
英国人在一九四二年很不光彩地被日本人一脚踢出马来亚和缅甸以后,在东南亚只有一个作战目标:挽救他们的帝国。
进攻的各支日军停留在把缅甸和印度分隔开的巍峨的山脉前面。
美国人自弗兰克林·罗斯福往下,对英国人的这一作战目标丝毫不感兴趣,认为这是往后看的、非正义的、枉费心的。
罗斯福在德黑兰甚至告诉斯大林,他希望看到印度自由。
不过美国人的确想要在缅甸北部开辟出一条走廊来,使中国可以获得供应品,继续抗战,同时还在中国沿海各地建立起基地来,好轰炸日本。
英帕尔的美丽平原,正是这样一条供应走廊的枢纽,是山区各条要隘的大门。
英国人在这儿集结起来,准备反攻。
他们迫不得已,接受了美国人的战略。
他们的司令官,一个姓斯利姆的优秀军人,集结了英国师和亚洲师混合组成的一支大军,奉命向前作战,越过缅甸北部,同美国的史迪威将军率领的中国部队会合起来,从而打开供应走廊。
针对这一行动,日本人也大举向北移动,来迎击斯利姆。
他的富有吸引力的军事集结,为通过一次反击打垮印度的保卫者提供了机会,接下来也许就可以长驱直入,在投到日本方面的印度过激的民族主义者苏巴斯•钱德拉•鲍斯的领导下,成立一个新的印度傀儡政府。
日本人首先发动进攻,运用他们老一套的丛林战术来对付英国人:远离补给线快速插入,迅速从两翼包抄,部队一边推进,一边从俘获的补给品堆集所取得粮食和燃料。
可是这一回,斯利姆和他的战地司令官斯库涅斯在英帕尔平原上浴血迎战,把日本人打得在那儿停顿下来,不让他们获得通常的那种补给,直到他们饥饿,虚弱,溃逃。
这经历了三个月。
这一战役演变成为两场史诗般的攻防战——一场是英军的一支小部队被围在一个叫作科希马的村子里;另一场是斯利姆的主力部队被一支久经战阵、凶猛顽强的日本丛林部队包围在英帕尔。
空运扭转了这两场攻防战的战局。
英国人消耗的给养比日本人多,日本士兵每天吃一包米就可以生存一定时期,但是美国的运输机每天空运去几百吨供应品,一部分供应品卸在负担过重的机场上,一部分由机组人员推出敞开的机舱门,用降落伞空投下去。
勃纳-沃克的战术空军司令部保卫着这场空运,用轰炸和扫射袭击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