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概要(摘自《世界大屠杀》)……倘使希特勒在六月下旬接受了隆美尔和伦斯德的提议,把战争结束掉,我们就只需要向一个严峻的和约屈服。
我们最终也许会像现在这样被瓜分掉,也许不会,不过我们的人民肯定可以逃脱一年的野蛮轰炸,包括德累斯顿那场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 和艾森豪威尔向易北河的灾难性进军。
在东方,我们就可以逃脱布尔什维克的全面奸淫抢劫这种恐怖行为,世界对这种恐怖行为含笑旁观,不以为意,而数百万我们的平民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向西逃难,就此无法回去。
一九一八年,我们还占领着外国土地时,鲁登道夫和兴登堡也曾同样主张,在别国能够把战争的破坏加在德国领土上之前投降。
但是一九一八年有一个政治权力和一个军事部门;通过德皇的逊位,政治家们可以及时向敌人投降。
现在,没有政治权力,没有军事部门;一切全集中在希特勒一个人身上。
从政治上说,他如何能投降,并把脖子伸向绞刑官呢?他只好战斗下去。
很好,那么他战斗下去的战略又如何呢:是好还是坏?他的战略是僵硬的、自满的、笨拙的。
他丢失了诺曼底。
登陆的兵力只有五师人!倘若装甲师被调出来,集中在一起,那么不顾种种不利条件——情报的不灵通,敌人的空中优势,海军的炮轰等等——隆美尔的干练的参谋长斯派达尔会把装甲师派上阵去,对付挣扎向前的美国兵和英国兵的。
结果将会是一场历史性的血腥大屠杀。
在奥马哈海滩,步兵作战师第三五二师恰巧在那儿作战,他们一师人就把美国兵差一点赶下大海去。
在那些最初的时刻里,倘使发动一次有计划的、集中兵力的反攻,那么有什么事不能办到呢?如果我们打垮了那五师人,那很有可能就是转折点。
英美人不是俄国人;政治上和军事上,他们都经受不起这样的流血。
如果所有那些异想天开的准备工作,所有那些技术与财富的大量集中,都不能阻止他们的登陆部队在那个决定性的第一天遭到杀戮,我相信艾森豪威尔、罗斯福和丘吉尔就会畏怯起来,宣布一次保全面子的撤军。
政治方面的结果将会是惊人的:丘吉尔就会垮台,罗斯福在大选中就会失败,斯大林就会指控他们背信弃义;甚至会在东方单独缔结某种可以持久的和约,谁知道呢?但是阿道夫•希特勒偏要从贝希特斯加登指挥那几个装甲师。
在毁灭迫近时,希特勒紧紧抱着,而且喋喋不休地讲着,三种自我安慰的幻想:1.分裂反对我们的联盟。
2.用奇迹般的新武器使战局改观。
3.从洞穴中的工厂里突然生产出大量新型的喷气式飞机,把敌人从天空一扫而光。
在生死攸关的七星期中,他坚持让驻扎在加来海峡地区等待主要入侵的第十五兵团按兵不动,因为他的宝贵的V—l及V—2火箭发射台在那儿。
可是最后,当火箭发射出去时,它们只是次要的恐怖武器,在伦敦胡乱地造成了一些死亡和破坏,并没军事价值。
那种战斗机直到一九四五年才从洞穴中的工厂里慢慢制造出来,但是为时已经太晚了。
至于惟一关系重大的武器原子弹,希特勒未能支持这项计划,从而白白浪费了我们在分裂原子方面所取得的科学上领先的地位,而且他还把后来为我们敌人生产原子弹的那些犹太科学家驱逐出境。
诚然,分裂敌人的联盟是我们惟一的逃生之门,但是弗兰克林·罗斯福在德黑兰的高明的政治手腕,把这道门砰地一下关上,封闭起来了。
因此,六月二十二日,恰好在我们进攻苏联三年以后的那天,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惨败,德黑兰计划中指派给斯大林的任务,即白俄罗斯战役,突然从东方降临到了我们头上。
我现在就掉过笔去,叙述一下这一冷酷无情的事件。
英译者按:在这篇多所删节的隆的观点的汇编中,我尽力想突出德国人对诺曼底登陆的看法,略去人们从普通的史书和影片中熟悉的许多军事行动细节。
斯大林致丘吉尔的那份电报,至今仍然是对霸王战役的丰功伟绩最恰当的概略之一:从宏伟的规模、恢廓的概念以及熟练的用兵等等看来,战争史上决没有其他类似的功业。
对希特勒的责备可能过火了一些。
即便把装甲师调出来拨给隆美尔,我们的部队大概也会料到的。
我们的情报——来自空中侦察、法国抵抗运动以及密码的破译等——是异常出色的。
我们可能会在那些装甲师投入战斗以前,就从空中把他们歼灭了。
这并不是说,这次登陆不是一发千钧。
它是一场计算极其周密、冒着巨大危险的行动。
结果它成功了。
至于说希特勒堕落成一个病态的怪物,他始终就不是一个别样的人,虽然他在最初那股土匪般的横行霸道中曾经大肆表演了一番。
他的煽动性的鬼话,何以竟会促使德国人走向战争和犯罪行为,这依旧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隆的眼睛并没有突然看清楚。
那些翳障得由人家来为他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