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战争与回忆(下) > 第五部 帕格与帕米拉第五十七章(5)

第五部 帕格与帕米拉第五十七章(5)

2025-03-30 08:16:55

事后分析希特勒始终不准第六军利用它的惟一机会,向西面杀出一条生路;被围之初,它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围而出,十二月间,曼施坦因所率新建顿河集团军在冰天雪地中力战驰援,两军相距仅三十五英里,眼看就可会师,但是希特勒就是不准保罗斯突出重围。

直到保罗斯投降为止,司令部里一直回响着他那刺耳的咆哮:我决不离开伏尔加河!他开口闭口斯大林格勒要塞,但是事实上哪有什么要塞,只不过是一支陷入包围之中并且不断减少的部队罢了。

十月下旬,他在一次全国广播演说中吹嘘:他事实上已经攻克斯大林格勒,因为他不想再有一个凡尔登,所以正从容不迫地逐步扑灭零星的抵抗,他不在乎时间的早晚。

这样,他就在公众面前完全切断了自己的退路,也决定了第六军束手待毙的命运。

有些军事分析家把这场灾难归罪于戈林。

戈林曾经许下诺言,每天要向被围的第六军提供七百吨补给,但是德国空军虽然尽了最大努力,都从未超过每天两百吨的数量。

而戈林则将此归咎于天气不好。

当然,戈林这样保证只不过是按着他主子定的调门跳舞罢了。

他们是老搭档。

他知道希特勒要这么说,他就这么说了。

大批德国空军驾驶员因此就非要去送死不可。

希特勒从未因此责备戈林。

他要留在伏尔加河,一直等到悲剧降临,而戈林的骗不了人的瞎话在这一点上给他帮了忙。

约德尔在纽伦堡法庭作证说,早在十一月,希特勒就曾私下向他承认,第六军已经完蛋,但是为了掩护高加索集团军撤退,必须将它牺牲。

简直是荒唐透顶!从斯大林格勒突围撤退,那才合乎正常情理。

但是,擅长鼓动术的希特勒感到,一支大军的全军覆没,这么一场令人痛彻心肺的悲剧,能使人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而撤退则会拆穿他的牛皮,使他丢脸,有损他的威望。

出于这样一种考虑,他白白断送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打击部队,这个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罗斯福的胜利就在这个时候,弗兰克林•罗斯福于当年一月举行的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宣布了无条件投降这个口号;无论从哪方面说,这个口号都是绝妙的一招。

对于这个口号持批评态度的人——包括八面威风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在内——都没参悟罗斯福这一声霹雳会收到的效果;他不失其诡计多端的本色,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不动声色地脱口而出,就把这个口号传扬开了。

第一,他使全世界,首先是德国人民,醒悟到一个基本事实:我们正在输掉这场战争。

这几个字简简单单,但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一场全球的滑铁卢的大转折已经发生。

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宣传上的一次惊人胜利。

第二,他公开向斯大林发出信号,保证英美两国决不会在西方谈判媾和。

当然,斯大林依然满腹狐疑,不过这已是罗斯福所能对他作出的最最响亮有力的保证。

第三,他向土耳其和西班牙这些动摇观望的国家,向欧洲被占领的各国人民,向一直顺风使舵的阿拉伯人作出了保证,在俄国战局改观之后,西方各国不会放松努力,不会允许布尔什维主义横行欧洲大陆和中东。

第四,在这初次对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刻,为他自己那个娇生惯养、没有骨头的民族提供了一个简单明确的战争目标。

一方面迎合了他们的天真烂漫的心理,同时也对指望战争立即结束或者妥协媾和的种种念头泼了一盆冷水。

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个口号坚定了德国人民在希特勒领导下抵抗到底的决心,认为罗斯福本应越过希特勒,直接呼吁德国人民和德国军队推翻纳粹政权,签订体面的和约才对。

这些意见只能表明他们对于第三帝国的实际情况的愚昧无知。

希特勒已经称心如意地彻底改造了德国,这个政权之下的各种结构,包括军队在内,都是群龙无首,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

根本就不存在可以推翻纳粹的人。

根本就不存在可以呼吁的对象。

我们国家的命运已经和这个人紧紧联结在一起。

自从取得政权以来,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他也达到了这个目的。

他就是德国。

武装部队已经以他们神圣的荣誉向他宣誓效忠。

一九四四年七月以失败而告终的那个暗杀企图既无头脑,又失信义。

我没参与其事,而且我也从未后海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方面命令士兵为某个领袖战死疆场,然后又去谋杀这同一个领袖(不论他是多么有失众望),这是对原则的背叛,这个道理对我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其他所有将领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每逢司令部里发生什么令人难受的事情,我曾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们之中有谁要开枪打死希特勒,那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

但是他知道自己可以依靠德国人性格中的两根支柱:荣誉和义务。

德国人民处在可悲的历史陷阱之中,命中注定还得苦战两年半的时间,而其目的不过是为了保住那个已把他们引向毁灭的国家元首的性命。

我们终于认识到了实行元首制的这个致命错误,不过为时已晚。

一个君主可以要求停战,并在战败的情况下维护他的国家的荣誉和稳定,例如日本的天皇就是这样。

但是一个战败的独裁者,却只能是一个四面楚歌的窃国大盗,他不得不像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一样奋战到底,直到越来越深的血泊淹没了他。

希特勒无法下台;所有的纳粹党人都无法下台。

他们对犹太人的秘密屠杀排除了这个可能性。

无条件投降不会对他们造成任何区别,也不会对德国人民造成任何区别。

现在,除了神的没落 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希特勒和德国人民拆开,或者结束这场战争。

英译者按:冯•隆将军叙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又概述了高加索集团军的战斗经过及其结局,他把这篇文章题作《A集团军的可歌可泣的大撤退》。

这是《世界大屠杀》一书中最长的一篇。

我相信,美国读者不会像冯·隆将军的德国读者那样对该文感到兴趣。

事实上,保罗斯的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投降之后,高加索集团军的退路便被切断。

为了摆脱困境,希特勒经过一番犹豫之后,委派非常精明干练的冯·曼施坦因去指挥所有那些出师不利的部队之中最受威胁的北翼部队。

曼施坦因在最恶劣的严冬条件下,出色地施展了灵活机动的战术,终于完成了任务。

另一位将军,克莱施特,则带领南翼部队撤退到黑海上的桥头堡。

最后,高加索集团军终于有条不紊地突出了包围圈,并在撤退过程中多次重创红军。

于是,德国人发现他们自己差不多重又回到了蓝色方案所规定的起跑线。

这是一场劳民伤财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功劳应该归于德国的最高直觉天才,这位天才下令发动了这场演习,然后又把它搅得一团糟。

在德国军队之中,这场军事行动获得了一个普遍流传的伤心的雅名:周游高加索的旅行。

我曾有机会见到希特勒,所以知道他有时候说话会多么娓娓动听,甚至非常和蔼可亲,就和一伙匪徒的首领一样;他完全具有一个江洋大盗的魄力和狡诈。

在我的著作里面这不是大人物的品格。

希特勒的早期胜利,只不过是一个死心塌地的恶棍出人不意地抢掠得手、一变而为国家元首,然后便利用一个伟大民族的全部威力去支持他的恣意妄为。

为什么德国人民会效忠于他,这仍然是个历史之谜。

他们知道他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他早就在他那本《我的奋斗》里说得清清楚楚。

他和他的那些国家社会主义同伙从一开始就是一群一眼可以看穿的非常危险的暴徒,但是广大的德国人却崇拜和信仰这批恶魔,直到无情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才使他们如梦初醒,有些人甚至还要再过许久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