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鲁恩斯的第三个决断午夜刚过后不久,山本发觉自己的计划落空了,夜战打不起来,并且等到天亮,他也许会发现自己正处在中途岛上的飞机的航程之内。
接着是苦恼的旗舰司令部会议。
山本和他的参谋们带着一队火力惊人的舰队驶了一夜,如今聚集在这条海上最强大的战列舰那豪华而丝毫无损的旗舰司令室内商议,不免有点叫人厌恶的灰心丧气之感。
这个联合舰队像是在跟一条眼镜蛇对抗的大猩猩;但愿有一天能用爪子攫住这渺小的对手,把它扯个粉碎才解气哪!但是这条眼镜蛇咬了一口,就溜掉了。
山本的作战军官,就是那位黑岛大佐,这时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
帝国舰队要一直朝环礁进发,等曙光一露,就用炮火彻底摧毁飞行设施,着手登陆!环礁上的飞机毕竟已经败在南云手里,好些掉进了海里。
剩下的那些准是些破烂货。
至于美国的航空母舰,它们已经损失了好多飞机,有两条(他这样以为)丧失了战斗力,或者已经沉没了。
主力舰队的密集高炮火力,加上巡洋舰上的水上飞机和两条轻型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准能对付得了美国航空母舰上的残余兵力。
但是这个方案被贬斥为愚蠢的自杀行动。
参谋人员已经没有大胆行事的闯劲了。
山本直截了当地否定了黑岛的意见,本文作者尽管对这位伟大战士身后的英名非常崇敬,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
斯普鲁恩斯确实由于飞机的损失而实力大为削弱。
中途岛的空中力量不过是些无能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航空部队以次充好的大杂烩。
无奈战争自有它毫不容情的节奏。
日本方面凭闯劲行事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不过,山本还是一心想按他自己的方式打下去。
眼前还不是去夺取环礁的时候,但是那支小小的太平洋舰队已被吸引到离珍珠港老远,超出了它那空中保护伞的范围,这倒是个大好机会。
如果能迫使它交战,把它打垮的话,历史还是能把中途岛一役称为胜仗的。
山本又给敌人安排了两个圈套。
他要朝西撤退。
没问题,敌方会用骚扰战术来追击。
他眼下巴望把敌人诱进威克岛的半径七百英里的空中势力圈,然后用自己的大舰队——战列舰、重巡洋舰和驱逐舰分队——猛扑上去。
这支庞大的舰队至今没发过一炮,也没遇到过一架敌机。
真荒唐,它为了两条饱受战争创伤的美国航空母舰及其护航舰只,竟然要撤退。
同时,他命令在阿留申群岛的航空母舰再度发动进攻。
继续争取攻占阿图岛和基斯卡岛。
那时,美国舰队也许会奉命朝北开拔,就会碰上四条重巡洋舰、一条轻型航空母舰以及那终于修理好、补足了新的驾驶员和飞机、向阿留申群岛全速进发的令人生畏的瑞鹤号航空母舰 。
可以这样说,这大猩猩的两条胳膊将从西方和北方朝那眼镜蛇抓去。
斯普鲁恩斯果然追上前来。
海军人士说得好,尾追旷日持久。
山本朝后撤,美国舰队搜索他,这最后阶段拖了两天时间。
斯普鲁恩斯的残存的俯冲轰炸机对付比航空母舰小的目标成绩极糟。
实际上,在这次长时期的追击中,另外只击沉了一艘军舰。
那是艘重巡洋舰,它有一次发现了潜艇,惊慌失措地跟一条姐妹舰相撞,早已受伤。
黑岛的看法可能完全正确,斯普鲁恩斯对这支重型的主力舰队并不构成威胁。
然而企业号上的参谋们不断地敦促斯普鲁恩斯一路朝西进击。
在他们看来,必须追歼逃敌,这是天经地义。
斯普鲁恩斯的第三个重大决断是不顾这种敦促,也不顾尼米兹发来的语气强烈的电报;他的决断是停止追击,结束战斗。
他不愿掉进威克岛的空中势力圈。
这简直像是天眼通。
据说他曾对参谋们非常简明地说:我们给人的打击大致差不多了,也不会再多了。
我们离开这儿吧。
他的舰只燃料不足了;飞行员们精疲力竭了;天边外有支情况不明但实力强大的敌方舰队使他捉摸不定;还明知道敌人有个以陆地为基地的空中威胁力量,使他不能按照追击的原则行事。
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少将就这样决定了,就这样确保了中途岛战役的胜利。
在最后关头,他的功业几乎被毁掉,因为切斯特•尼米兹中了佯攻阿留申群岛那个圈套,命令斯普鲁恩斯朝北出动!幸亏尼米兹后来好好考虑了一下,撤消了命令。
六月十一日,第十六特混舰队回到珍珠港,得悉陆军航空兵的轰炸机击沉了四条航空母舰、几条战列舰等等、等等,从而打赢了中途岛之战。
每张报纸上都登载着这条新闻。
周刊上也刊出了。
夏威夷人都深信不疑。
一时整个美国都深信不疑。
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始终没公开发表过不同的说明。
陆军航空队在战后的报告和回忆录的脚注中,承认它在中途岛战役中没给敌人以重创。
很久以后,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有一回听人赞扬他打的这次胜仗时,回答说:海军中有上百个斯普鲁恩斯。
人家碰巧挑中我来干一下罢了。
实在只有一个斯普鲁恩斯,而幸运之神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把他赐给了美国。
从战略上讲,这场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的伟大胜利取得了三个成果:一美国潜艇可以继续不从珍珠港而是从中途岛满载着燃料出征,跑一次来回可缩短两千三百英里路程。
这使它们在作战中的杀伤力成倍地增长。
威廉•弗•海尔赛后来写道:潜艇战是导致日本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二日本的第一线航空母舰上的飞行中队不是随舰沉没就是在中途岛附近的海域内被击落。
这一大批长机和教练机的骨干分子的损失是绝对无法弥补的。
三日本在士气方面一夜间从旺盛变为衰竭。
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四日上午十点半起,日本开始气馁,尽管这个英勇的民族直到最后始终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