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战争与回忆(上) > 第三部 拜伦与娜塔丽第三十九章(2)

第三部 拜伦与娜塔丽第三十九章(2)

2025-03-30 08:16:59

太平洋战区整个欧洲,从比斯开湾到乌拉尔,可能在檀香山和马尼拉之间沉没得无踪无影,可是在太平洋上作战的海域却还要大出许多。

闻所未闻的作战区域,史无前例的陆、海、空联合作战方式:太平洋上的追逐迷人之处就在这里。

成全这样一种作战行动的历史时刻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它的一个高潮是为时六个月的一场混战,一次从天上到海面、从水下到丛林的激烈战斗,为了争夺一片只容得下六十架飞机的小小机场:瓜达卡纳尔岛上的亨德森机场。

瓜达卡纳尔是一次受人忽略的战役,围绕那块供飞机歇脚的场地展开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小小的太平洋上斯大林格勒之战。

如果它是一次英国人的胜利,丘吉尔准已为它写上一厚本。

但是美国人对他们的战史却是麻木不仁的。

他们缺少欧洲的那种怀古之情,也缺少有广阔文化熏陶的作家。

我的研究工作诸多掣肘 ,未能对斯大林格勒和瓜达卡纳尔两大战役作出恰如其分的叙述,但仍不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个极点之间旋转。

我们在八月间抵达斯大林格勒北面的伏尔加河。

美国人在八月间登上瓜达卡纳尔岛。

保罗斯将军于一九四三年二月二日在斯大林格勒投降;美国在二月九日固守住瓜达卡纳尔。

两个战役都是在一道背水的阵地上决一死战,取得防御的胜利:俄国人的背后是伏尔加河,美国人是在背靠大海的滩头阵地上。

两个战役都是民族的意志力迎头相撞。

两个战役的结局都使它们各自战区的局势改观,已为举世所共见。

德国的读者们务必要记住,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大战。

我们心目中只有一个欧洲,布尔什维克的历史学者们同样也是这般撰写。

但是在阿道夫·希特勒的外行的、然而富于动力的领导下,我们的民族冲破了整个世界帝国主义体系。

六年之久,五洲风雷激荡,举世沧海横流。

我们这个行星上的大片陆地——五千八百万平方英里的不动产——已经朝不保夕。

亚洲的武士阶级应运而起,和北欧的军人缔成联盟,一心要把地球表面容人居住的部分来一个公平合理的再分配。

两场武力火并居然会在地球的两边同时爆发,其缘故应该说隐含在这一场殃及全球的动乱的性质之内。

日本人的浩荡进军吃了当头一棒而受阻于中途岛,和我们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受阻于莫斯科城下正好相仿。

两者都是令人毛骨惊然的警告。

但是致命的较量却还有待于日后在斯大林格勒和瓜达卡纳尔的无独有偶的两场大仗。

两者的区别自然也不容小看。

如果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打败了红军,历史就不会以现在的形式存在;然而,如果美国人被赶出了瓜达卡纳尔,他们还是大有可能会派遣新的舰队、空军机群和坦克师卷土重来,在别处打败日本人。

斯大林格勒是一次规模大得多的战役,一场更名副其实的决战。

尽管如此,其类似之点仍应牢记。

海军上将金美国海军里边流传一句俏皮话,说什么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用一管喷火器剃胡子。

金是一员海军航空兵老将,生平勋绩不可胜数,包括把一艘在公海沉没的潜艇升上水面。

他本来已经被安顿在军务会议里面终养天年,那是一个专门收容一个无处安排的海军老将的顾问小组。

他生性冷酷,咄咄逼人,因而不得人心。

自尊心被他损伤的,前程毁在他手里的,都大有人在。

珍珠港事件之后不久,罗斯福任命他为美国海军总司令。

据说金曾有过这样的话,等到大事不妙,他们就会来找龟儿子了。

在德国军队里面,叫人伤心,一旦大事不妙,元首找的却是些阿谀谄媚之徒。

除了横冲直撞的日本人这个问题之外,金还得和既定的罗斯福—丘吉尔方针,即德国第一的方针作斗争。

联合参谋长们都偏爱那场更大的斗争而亏待他的战争。

金横下一条心的方案是进攻图拉吉岛,这个方案演变而成为瓜达卡纳尔之战。

日本的战争目标日本人虽然口说大话,气势汹汹,他们并非果真要一战而打垮美国。

他们的目标是有限的。

他们认为,东南亚容不得美国染指。

由于我们征服了欧洲,时机已告成熟:把帝国主义剥削者驱逐出去,奠定一个为亚洲人所有的和平的大东亚,包括一个已经绥靖的中国;一个日本领导之下的所谓共荣圈,跟未来的世界之主德国友好相处。

他们的作战目标是迅速占领他们梦寐以求的地区,然后在一个强国的防卫圈上实行内线防守。

他们寄希望于远隔重洋、养尊处优的美国人会对一场耗费巨大而他又不十分有利可图的战争感到厌倦,因而会缔结一项保全面子的和约。

要不是由于珍珠港受到了袭击,这倒是很有可能成为事实的,那一次袭击激怒了骄傲的美国人,特别是激怒了他们优秀的海军,使他们像不讲理性的牛仔一般怒火中烧,渴望实行无法无天的边境上的复仇。

英译者在一九七三年第三版按语:越南的经验使我怀疑冯·隆的这一番话是否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