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战争与回忆(上) > 第四部 帕格与罗达第四十七章(1)

第四部 帕格与罗达第四十七章(1)

2025-03-30 08:16:59

全球滑铁卢三、隆美尔(摘自阿尔明•冯•隆的《世界大屠杀》)命运的转折点温斯顿•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把阿拉曼战役称之为命运的转折点。

事实上,这是一场饶有趣味的遭遇战典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术在沙漠地带的重演。

阿拉曼战役和火炬行动的政治上双重冲击,无疑是十分严重的。

正是美国在北非西端小心翼翼地染指欧洲大战的当口,传奇式的沙漠之狐在东端被赶出了埃及。

举世为之震惊。

盟国士气大振,德国士气低落,意大利士气则一蹶不振。

北非战场尽管战线异常漫长,战斗进行得有声有色,然而它毕竟是一个次要的战场。

地中海战略是打赢这次战争的最后机会,希特勒一旦放弃之后,这条战线就一降而为一场代价高昂而结局悲惨的小战役;而且当他为时过晚地把大量兵力投入突尼斯时,它就变成了一次军事上的大出血。

丘吉尔本性不改,用了二十来页篇幅去写阿拉曼战役,而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瓜达卡纳尔战役的叙述,加起来也只有七页左右。

历史眼光的短浅,算得上是登峰造极了。

丘吉尔的最大失策首先,丘吉尔对他军队司令员的愚蠢干涉造成了北非战场的这种形势,当然他对此只字未提。

英国人在敦刻尔克的危局中抛弃盟国而自己逃之夭夭。

法国已经站不住脚,于是墨索里尼便在一九四〇年把意大利投入战争。

这位意大利独裁者满以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捞取两个已经入土的帝国留下的战利品,所以他从利比亚这块辽阔而干旱的领土上向埃及发动了入侵。

这种情景犹如一只鬣狗把一头受伤的狮子误认为死狮子而过早地去咬它。

英国的空军和海军几乎仍旧完好无损。

他们的中东军团也是这样。

他们不仅从陆地和空中反攻,迫使意大利人向西逃窜,而且向南方派出少量兵力,一举拿下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从而在红海和东非海岸全线为英国海上运输清除了障碍。

当时,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人被打得溃不成军。

英国的装甲纵队在哪里出现,那里的意大利人就纷纷不战而降,尽管他们在人数上要大大超过敌人。

眼看英国就要赢得北非的战争,直抵中立的法属突尼斯了。

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这将给我们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虽然希特勒当时一心筹划入侵俄国,这一连串事件还是促使他向西西里岛派遣了一个空军飞行大队,向的黎波里派出一支规模不大的装甲部队,以加强面临崩溃的意大利部队。

永垂不朽的隆美尔就是这样出场的。

一九四一年二月他在的黎波里登陆的时候,正值意大利部队濒临土崩瓦解的境地,当时他只是一名不见经传、资历短浅的装甲兵将军。

单凭他一万人的非洲军团是很难阻挡迅速逼近的英国军队的,但丘吉尔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的一次最愚蠢的行动,为隆美尔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好机会。

当时,无勇无谋的墨索里尼在希腊陷入困境,而希特勒却想先对巴尔干国家敦睦修好,以便进攻俄国。

表面看来,我们很可以入侵希腊去稳定那里的局势。

正是由于丘吉尔作出了这种判断,他才命令取得节节胜利的非洲部队停止前进,强行抽调出四个战斗力最强的师运往希腊!他的巴尔干狂老毛病又复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就曾为此而在加利波利出丑。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都被一种怪诞的念头附上了身,使他认为巴尔干半岛上那许多说五花八门语言、叽里呱啦的人们、早先的奥斯曼帝国遗留下来的一片颓垣断壁上像七巧板一样拼在一起的那许多小国家,会听人笼络而联合起来,奋起反对德国。

这次他的这种愚蠢行动使英国又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敦刻尔克撤军,在希腊和克里特岛惨遭失败,而且也同时丧失了保全北非的机会。

这四个师败回利比亚的时候,他们的装备已破烂不堪,锐气已经消磨净尽,但隆美尔却已站稳脚跟,而沙漠战役仍在继续。

要进行两年的激烈战斗,整个英美强大的部队联合发起进攻,才能弥补由于丘吉尔的愚蠢举止所造成的损失,才能夺回英国本来已经到手而被它丢掉的战果。

英译者按: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伟大人物。

丘吉尔将部队从北非调往希腊是时机上的失算。

但丘吉尔在其大言不惭、妙笔生花的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部历史著作中对此没认账。

人们要想对当时发生的情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就必须阅读其他人的一些著作,包括像隆这样的著作。

沙漠之战北非的沙漠战役是相距一千四百英里的利比亚的黎波里港和埃及亚历山大港这两个海港基地之间的拉锯战,长达一年半之久。

它像是一场相互轮番进行追逐的游戏,开始是非洲军团,继而是英国部队,都为了发动进攻拉长了供应线,都是因补给不足而又各自撤回基地。

隆美尔写道:沙漠战役之胜负,在交火之前就由军需部队决定了。

可见后勤供应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暴露南方侧翼在埃尔温•隆美尔出色的沙漠战术中占有主导地位。

北面是地中海,南面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地带,面对这一望无际的暴露侧翼,传统的陆战法则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隆美尔就是以这种侧翼运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因为他不断变换花招,弄得他呆头呆脑的敌人晕头转向,眼花缭乱。

然而一支沙漠军队的活动范围,犹如一支舰队,取决于它所能携带的燃料、食物和水的数量,以及返回基地时所需的相等数量的储备。

隆美尔一往直前势如破竹,有点忽略了这种限制;所幸的是,他的参谋人员却没忘记这点。

而阿道夫•希特勒对此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他的头脑仍旧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个步兵的头脑。

在欧洲,物资充沛的供应线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军队可以靠被占领的富饶国家,像法国和乌克兰,取得给养。

对装甲纵队在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地带行进的情景,希特勒是想象不出的。

尽管他在统帅部经常观看新闻纪录影片,但这些影片的内容在他僵化的头脑中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

关于隆美尔飞到东普鲁士的元首大本营去要求增运补给的情况,其中有两次我曾在场。

有一次戈林也在那儿。

这两个政客的那种爱理不理、稀里糊涂的眼神,一定使隆美尔感到恶心。

希特勒两次的反应都一模一样,都是拿这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不着边际地打趣奚落一番,说他是个悲观主义者,满口应允改善补给,还表现出满腔热情相信隆美尔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能应付得了;然后再发给他一枚勋章。

戈林仅插过一次话,那就是在隆美尔说到英国人正在使用美国新式的战斧式战斗轰炸机的威力时。

一触及到他的德国空军痛处,他便干笑一声说:胡扯,美国人的本事就只会造电冰箱和刀片。

隆美尔马上反驳说:元帅,非洲军团欢迎给我们一大批这样的刀片。

但是隆美尔对这两个大头目大胆直言却毫无结果。

为了保全墨索里尼的面子,非洲战场仍由意大利指挥;而意大利人却没履行墨索里尼许下的诺言,迅速提供更多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