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圆不破:帝后 > 二卷 第七十四章 汤若望

二卷 第七十四章 汤若望

2025-03-30 08:22:24

送走了荣贵,我忍不住长叹一声,看来我得想个办法,好好培训一下她,最起码让她在众妃面前能张得开嘴大声说话才行。

这时顺治派人来,传我去御书房,这一定就是去见传说中的钦天监监事,精通天文地理的汤若望了。

刚一进到御书房,还没来得及给顺治见礼,我便被一个外国小老头吸引住了目光,他大概六十岁左右,并不像西方人那般生的高大,相反,还显得有点瘦小,花白的胡子垂到胸前,虽然穿着补服,但却没留辫子,配上他的高鼻深目,倒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顺治想必是刚刚下朝,身上还穿着明黄的朝服,他见我进来,放下手中的奏折来到我身边,指着那个小老头笑着说:惠儿,这位就是咱们大清朝的‘通玄教师’汤玛法,汤若望。

玛法,是汉语中爷爷的意思,当年孝庄太后敬重汤若望,曾认其为义父,而汤若望又因学识高深很快的得到了顺治的好感和敬仰,所以以顺治尊称汤若望为玛法。

汤若望深鞠一躬,口中道:臣汤若望,参见皇后娘娘。

说的一口道地的京片子,这让我对他的印象又好上三分,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要先学好这个国家的语言,汤若望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我说道:久闻汤玛法大名,快请起吧。

顺治笑道:汤玛法这次周游列国,带回不少新鲜玩艺儿,那个自鸣钟只是其中之一。

周游列国?我不禁好奇地问道:不知汤玛法都去了哪些国家? 臣这次都去了西班牙国、法兰西国、英吉利国、比利时国、荷兰国。

还有我的国家,日尔曼国。

日尔曼?原来这个汤若望是德国人,汤玛法离乡多年,的确该趁此机会回去看看。

汤若望摇了摇头说:这次时间紧迫,臣只到了柏林便匆匆赶回。

并未回到故乡。

唉,我的科隆城。

我已经十几年没回去过了。

科隆?我笑着问道;不知汤玛法离开的时候圣彼得大教堂建好了吗?圣彼得大教堂就是后世闻名的科隆大教堂,它出名不只因为它是世界上最高地双塔教堂,更因为它足足经历了四百多年,才正式竣工。

汤若望讶异至极,他惊呼道:皇后娘娘也知道圣彼得吗? 我轻笑道:我不仅知道圣彼得,还知道如果站在教堂的塔顶极目远望,就能看见美丽的莱茵河像缎带一样从科隆城中飘过。

莱茵河!汤若望激动地手足无措。

我就是在莱茵河畔长大的,那是科隆母亲河。

真没想到,皇后娘娘竟然全知道。

顺治牢牢地盯着我,严重充满了惊奇地问道:这些也是在那个西洋传教士送你的书中看到的吗? 呃……如果我说是,算不算欺君? 汤若望听到西方传教士这几个字立马道:皇后娘娘也认识从西方来的兄弟吗? 还没等我开口,顺治便热心地道:皇后在家乡时,遇见过一位叫汤玛仕的教士。

清朝时期,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少,而且传教士之间大都是有联系的,汤若望捻着胡子想了半天,大概是在想这个汤玛仕到底是何方人物,他摇了摇头,臣并未听过这位兄弟的名字。

我笑道:耶稣会的信徒何止千万,没听过一个人的名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听到耶稣,汤若望立刻来了精神,他忙问:皇后娘娘也信奉天主吗? 这个汤若望,还真是时时不忘宣传耶稣,顺治略有不满的皱了皱眉,我笑着说:如果本宫不是大清朝的皇后,大概也会加入耶稣会吧。

看着汤若望微有不解的眼神,我笑了笑,看向顺治:大清朝的皇后,只信一人,那就是大清朝的天子。

顺治的笑容里夹杂着一丝欣慰,我又望着汤若望问道:不知汤玛法此次回来还带回什么稀奇的东西了? 汤若望欣然道:稀奇的东西的确带回来不少,但无论是什么,都比不上臣带回的另一样东西。

是什么?我好奇极了。

是人。

说完,汤若望与顺治相视一笑。

人? 不错,汤若望说:臣这次是奉了皇上的旨意,邀各国的兄弟到大清国来传教,他们来了,就会带来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技能,也能使两国交好,让两国的子民亲如一家。

我微讶的看向顺治,谁说清朝的皇帝个个封闭?眼前的这个分明就有着超前的见识和眼光,不仅打破了种族的偏见,而且丝毫没有身为天朝的自大张狂,懂得发现和探索别人的优点加以利用吸收,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我心中隐隐升起一股自豪感,这就是我的丈夫,大清国的天子,只是……我面色微变,历史会出现变更吗?如果历史将有偏差,他能像康熙一样成为受后世推崇的一代名君吗?多了我在他身边,他还会在乌云珠死去的时候万念俱灰吗?不,我一定要努力改变,如果我不能改变任何事,那我回到这里还有什么意义! 惠儿。

顺治见我有些发呆,笑道:说着话也能发呆?在想什么? 我赧然一笑,说道:臣妾在想,皇上真是个有远大抱负的明君。

顺治打趣道:没想到皇后也拍起朕的马屁来了。

我轻笑:臣妾说的是真心话,西方各国子民,因样貌与东方之人相差甚多,故而自古皆称为‘夷’,各朝皆以‘未开化’而论,皇上能打破陈规,并不因为肤色不同而歧视外族,接受不同的信仰,这说明皇上待天下各族一视同仁,胸怀天下,没有东西之分,堪称名君。

再者,皇上能接受西方的文化,知道‘人’的重要性,促进大清与各国的交流,使世人皆知我大清的求才若渴,吸引像汤玛法这样的有识之士前来东方,这说明皇上不甘愿只做一个蒙先人余荫的守成之帝,皇上是真正的放眼世界、志在天下,这样,还不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明君吗? 顺治听完我这一套长篇大论,满脸的诧异,眼中华光闪动,汤若望欣然叹道:难得皇后娘娘竟有如此见识和眼光。

我不好意思地道:什么见识眼光,只是一些妇人之间罢了。

顺治握着我的手,颇为喜欢地道:你这些若是妇人之见,前边儿那些有‘真知灼见’的大人们就连三岁小孩都不如。

说着,他略带气恼的哼了一声:只知争权斗势,占房圈地,对汤玛法出使之事百加阻挠,哼,朕偏不如了他们的意! 啥?我不由得愣住,难道顺治并不是因为我说的原因才派汤若望出使各国?而是……为了跟群臣置气? 汤若望见顺治有些怨气,上前一步说道:皇上,待以后各位大人见到了出使带来的好处,相信他们一定会同意皇上与各国建交,开关通商的提议的。

听着汤若望的话,我不禁瞠目结舌,NND,我就知道眼前这个小子不简单,建交通商?他竟想让中国提前三百年加入世贸吗? 顺治没留意到我的诧异,他长叹一声,道:他们以为,整个天下都是大清的,他们不知道,外边儿的世界大着呢。

我捏了捏他的手,道:俗话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身为君者,自是要给群臣做一盏指路明灯的。

顺治盯盯得看着我,突然笑了:罢了,谁让朕是个不世的‘名君’呢? 我与汤若望听着顺治的自我评价,相视而笑。

顺治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直至二十四岁去世,主持军国大事十年,但后世之人提到他,却鲜少想起他的政绩,只知道他是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多情帝王,其实顺治在位期间,于政治上还是颇有作为的。

他亲政之初,国内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是危机四伏,而他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多尔衮的羽翼之下,竟连汉文的奏章都看不懂,更别说有什么治国经验了,这样一片混乱的局势下,顺治开始积极刻苦的学习汉族文化,每天天不亮便起床读书,仅仅几年时间,他便精通满汉文,熟读典籍,文史俱精,书画双妙,极富才情,通过汲取大量的文化知识,不断完善他的统治方法和手段,而且他能诚心听取下情,容许下臣犯颜直谏,即使提的一件非常尖锐,他也不以为忤,清朝的皇帝大都勤政,能听得下不同的意见,这与顺治的表率是分不开的。

更难得的是,他现在才只有十九岁,还只是个孩子,他能有这般见识,这般作为,已实属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