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张汉则与徐丰卿二人面面相觑,万万没想到皇帝是这种反应,一时大出意料之外,不知如何接口。
殿上不少大臣感到意外,原本以为皇帝会龙颜大悦,顺势重新重用赵家的,哪晓得皇帝全无喜色,一时之间,没人啃声。
萧若环顾殿上群臣,缓缓道:让朕来回答你们,赵氏一门多的是纨绔子弟,那些贵族公子哥吃喝嫖赌,溜狗斗鸡是一吧好手,没几个真正有才能的人!殿上文武百官噤若寒蝉,垂手肃立,暗暗庆幸好在自己没开口。
张汉则与徐丰卿二人满头冷汗,肠子都悔青了,没想到拍马屁拍到马蹄上了。
倒是代丞相崔奢在一旁幸灾乐祸,他原本还担心赵氏一门重新崛起,赵牧官复原职,他这代丞相的位子可就保不住了。
不料事情出乎意料,圣意难测,赵氏一门想东山再起,想来是没指望了。
崔奢乐翻了心,极力忍住才不至当场笑出声来,肚子里暗骂:该!赵家人有个屁才能,依我说,他们家就那姐妹俩是真正的本事了得!嘻嘻……萧若瞟了幸灾乐祸的崔奢一眼,轻轻哼了声,大袖一挥道:两位爱卿既是没想好,那就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奏。
其余爱卿也可以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赵氏一门中若是谁真有才干,朕定会重用。
散朝!萧若回到后宫,本想避闲不去中宫,转念一想,那样的话岂不反着行迹?便仍然去中宫。
前面朝堂上出了这么大的事,后宫不可能一无所知。
皇后估计已得知了此事,盈盈下拜道:皇上,臣妾感谢您对臣妾姐妹的宠爱。
我朝立有祖训,后宫不得干政,臣妾姐妹一心只为好好伺候皇上,绝不过问其他事。
希望皇上处理国事时,不要因我们姐妹而有所偏袒,秉公决断,我们姐妹永远支持皇上的决定。
小赵郡主则在一旁不做声,只幽幽的望着皇帝。
萧若听得皇后此言,心中大感欣慰,叹道:皇后能这么说,朕很高兴。
朕宠爱你们俩,对你们的娘家自然会厚待,不过朕的厚待不会牵扯到国事方面,朕不可以因自己一人的好恶,误了国事。
贤惠的皇后颔首道:谢皇上,臣妾这就派人去宋王府,劝说父王,让赵氏一族的人都断了重新为官的念头,以免皇上为难。
萧若微笑道:那倒不用,你们父王的才干朕还是清楚的。
赵氏一门中真正有才者,朕绝不会埋没,不过朕也不会因为你们俩,给他们开后门,哈哈……皇后嫣然一笑,携妹妹谢恩。
当天晚上,畅快淋漓的巫山云雨过后,萧若一边一个,搂着这一对天下最美丽最高贵的姐妹花,兀自在回味方才销魂蚀骨的余韵。
小赵郡主星眸闪动,鲜嫩的樱唇翕动,欲言又止,似乎想说什么,终于挨着姐姐,没有说出口。
萧若看在眼里,猜也猜得到她想为赵家说好话,吹一吹枕头风,只不过不好说出口。
他也不说破,故装不知。
暗地里不禁感叹,皇帝手握天下权柄,一句话就能让人人头落地,也能让人飞黄腾达,不知多少人千方百计想走自己的后门,想绝对不受干扰的秉公执政,真是不容易啊。
翌日,早朝。
主要商讨昨日提出的对赵家人授予官职一事,群臣自各发表看法。
张汉则一反昨日态度,猛烈抨击赵氏一族过往的罪行,并大肆贬低赵氏全族人的才干,认为他们没一个人可以为官。
徐丰卿更是圆滑,虽昨日碰了钉子,以为皇帝不喜赵家,为迎合圣意而转变立场,主要看法类似张汉则,不过他巧妙的不把话说绝对,给人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萧若简直啼笑皆非,这两个家伙见风使舵那叫一个快。
让群臣商议一下赵氏一族人的才能,可以担当什么官职。
殿上文武百官见皇帝就事论事,毫不偏袒徇情,站在绝对客观公正的角度处理此事,顿时也纷纷抛开迎合上意的想法,当下实事求是,各抒己见,讨论得十分热闹。
萧若之所以让群臣广泛讨论,是因为以前官员考核升迁的记录缺乏可信价值,前几年官场黑暗,世家大阀一手遮天,四大王族的人升迁飞快,科举出身的官员则举步维艰,在这种环境下,关于赵氏门中人的考核记录自然不足采信。
群臣议论纷纷,对宋王赵牧的才干普遍肯定,其余族人多是些贵族纨绔花花公子,殊不足道。
赵牧曾在朝中主政二十载,被誉为赵家最杰出的人物,若说全无才能,殿上群臣首先不信。
赵牧对朝政了如指掌,执政经验极其丰富,早年也有过一些值得称道的政绩,只不过他缺乏魄力及必要的雷霆手腕,如果他在太平年月主政,或许还能平平淡淡的过去,可不幸的是,他碰到了皇帝耽于嬉戏不理国事,朝政日非的岁月,他就没有拨乱反正的能力了。
面队世家大族把持朝廷,他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因为他本身就是赵家家主,世家大族的重要一员,只能眼睁睁看着朝廷一步步滑向深渊……平心而论,前几年江山动荡乱世将临的局势,也有他的一份罪孽在里面。
群臣讨论过一番,已得出结论,赵氏一门中,只有赵牧一人堪为大用,其实人物还是让他们坐家里得了。
对于这个结论,萧若还是比较赞同的。
他当皇帝后,有一段不短的时间还是赵牧当丞相,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赵牧这人不是很有个性主张,属于那种与好人在一起,他就是好人;与坏人在一起,他就变坏人的那种任务,不过还算颇具才干,将政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要是换了李岳坐在他位子上,华朝早就玩完了。
要知赵牧还身负宋王爵位---虽说已不在允许世袭,而且赵牧还是堂堂国丈,加上又曾经长期担任百官之首的丞相,资历无人能及,让他当个小官吧,显然是不合适的,寻常部衙摆不下他这尊大佛。
萧若正为此犯难之际,忽然瞄到一眼代丞相崔奢老神在在的模样,暗自有气,只觉头好疼。
若说赵牧不适合当丞相,那么崔奢就更不适合当丞相!崔奢此人出身名门世家,见识学识都是好的,精明也是有的,可是他人品实在不怎么高明,对自己权势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天下百姓的兴趣。
所以萧若让他干了代丞相一年有余,还迟迟不让他转正。
丞相一位虽为百官之首,可职权并不固定,与皇帝之权互为消长。
碰上不爱管事当甩手掌柜的皇帝,丞相边大权在握,可以说是帝国实际上的统治者;而碰上如本朝太祖般的强势皇帝,朝政大事一把抓,丞相之权就小得可怜了,甚至还不如六部的尚书有实权。
而今萧若的强势,比之太祖皇帝也不遑多让,国家大事尽出于己手,崔奢这么个丞相几乎沦为了自己的高级秘书,打打下手而已,这也是萧若能容忍崔奢这家伙干到今日的主要原因。
萧若其实一万个想换掉崔奢,可换下他容易,然后又换上谁呢?放眼朝堂,还真没有一个众望所归的丞相人选,萧若去年科举虽提拔了一些不错的少年英杰,可是他们还年青,而且没有资历,当丞相是不可能的,还得在地方上磨练个十几二十年,等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政绩以及资历后,才能重用。
萧若脑子灵光一闪,忽然有了个主意,宣布将丞相一职一分为二,改为设立左右丞相,左右丞相互不隶属,都直接向皇帝负责。
任命原代理丞相崔奢,为左丞相,宋王赵牧为右丞相,共同辅政。
殿上文武百官嗡嗡议论一番,一齐称善,大呼吾皇圣明,此法最为妥当,只有崔奢泱泱不乐,原本的权势一分为二,自然不大乐意,不过他也自知声望与才能都不足以问鼎丞相宝座,能由一个随时被取消的代丞相,变为正式的左丞相,也算不错了。
他想通这些利害,也欢欢喜喜的叩首谢恩。
萧若暗叫得计,如此一来,两个难题同时获得解决,自己以后就有两个高级秘书了,大可以让赵牧帮自己处理一些不大重要的事情。
第十一卷 东瀛风云 第二章 御驾亲征高丽(上)------------------------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二,既沉重打击了丞相作为百官之首的权威,又能让左右丞相互相牵制,达到微妙的平衡,将来即使碰上个弱些的皇帝,左右丞相也只能当皇帝的高级秘书。
散朝后,萧若回到后宫,皇后与小赵郡主盛装跪拜于地,代他们的父亲及整个家族叩谢皇恩。
随后,宋王赵牧进宫,叩谢皇恩浩荡,久久不起身。
赵牧为人低调谨慎,自从叛乱之事后,他便深居简出,极少进宫,只有皇后产下皇长女那日,他才进宫一会道贺,此外再也不曾进宫,与两个女儿也有许久未见。
萧若让皇后与小赵郡主好好招待赵牧,多聚一聚,留他吃完晚膳再走。
其实,萧若自己也有点别扭,以前赵牧是他岳父,而今他小女儿也嫁给自己了,自己成了他两个女儿的丈夫,那与赵牧是什么关系?来自21实际的萧若不大搞的清楚。
虽然天下人都视为正常,萧若自己心里却难免有点别扭,尤其是跟他们父女三人同时在一起的时候。
过大年前夕,战局平稳的高丽突然传来紧急军情,天朝大军统帅刘破虏遇刺身亡,两为副帅秦义和南昱双双身染诡异的重病,窝床不起,神志不清,随行军医束手无策,眼看就活不了几日了。
这个惊天噩耗传来,整个朝廷为之震动。
萧若听完,猛的拍案而起,厉声道:怎么会出现这种事?他们三人不是住在军营中,有重兵保护吗?怎么可能中了敌人的暗算?!他早知魔教与倭人有勾结,故而一听到这个匪夷所思的消息,立刻想到着了魔教高手的道。
从高丽的传讯兵顿首道:回皇上,刘元帅是出外巡视地形时遇的刺。
秦南二位副衰却是在军中莫名其妙的病倒。
而是在几乎同时,他们两人的病情一模一样,十分诡异离奇,军中将士们议论纷纷,都说……都说……都说什么?萧若沉声道。
传讯兵略一忧郁,呐呐道:都说两位副帅八成是中了邪!萧若心头咯噔一下。
心知其中一定有蹊跷。
他沉吟道:刘元帅出营巡视地形,不至于不带护卫吧?他要问清楚当时的详情。
传讯兵拼命点头,道:皇上英明,刘元帅每回出营巡视。
都会带五百精骑护卫,最后一回也不例外。
说未说完,萧若喝道:既然有五百精骑保护,那怎地还会遇刺?……恩,难道说,他中了倭人大部队的埋伏?想想又觉得似乎不大可能。
传讯兵答道:回皇上,我军已将倭人城池团团围住,城周围都在我军控制之内,刘元帅也没走出太远。
倭人决计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调动大队人马出城埋伏。
就算有小股敌人潜伏在野外,也应该逃不过我军斥候侦察。
萧若深知刘破虏打仗经验丰富,又不是卤莽之辈,应该不至于犯低级错误,这样的话,就令人费解了,道:当时的详细情形究竟是怎样。
你速速给朕如实道来!当日,我们的确中了刺客的埋伏……可是,刺客只有一个人……一语未了,萧若失声道:一个人?莫非是妖魔不成?!刘破虏的五百精骑护卫不是吃素的,他们的使命就是保护主帅,一旦遭遇意外袭击,必定第一时间冲上去缠住敌人,使主帅有脱身的足够时间。
刘破虏自身武艺了得,刺客又只有一个人。
照常理说,武功再高也难以行刺成功。
除非是神通广大的妖魔。
刺客虽非妖魔,却比妖魔还要可怕!传讯兵目光中流露出恐惧之色,仍然心有余悸,刺客是个娇滴滴的女郎,一身红衣,手执一柄闪烁着七彩光芒的短剑,突然出现……她的手法飘忽如鬼魅,出剑灵动奇奥,每一挥出,都必有一名护卫栽下马……五百精骑转眼就被她杀得七零八落,连她身都近不了……她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将刘元帅一剑刺于马下,然后从从容容脱身,整个过程不到一柱香的工夫。
我们的五百精骑阵亡过半,一百多人身负重伤,幸存的百余骑追赶不上,只得先将刘元帅送回大营紧急抢救,小人正是其中之一……谁知,刘元帅还没坚持到大营,便不幸重伤而死!萧若听的头皮发麻,背心一股冰流划过,难道是……是她??他想到那曾有一面之缘的红衣女郎——魔教教主的大徒儿,号称天下第一杀手的可怕女煞星。
听传讯兵的形容,十有八九就是她,应该错不了了。
那就怪不得了,除她之外,世上只怕再没有恁般恐怖的杀手,能于重兵护卫中刺杀大将,事后再从容全身而退,天下第一杀手果然名不虚传。
当日要不是萧若奇计百出,自己也险些栽在她手里。
这么看来魔教果真和扶桑倭人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图谋不轨,绝不可掉以轻心。
秦南两为副帅多半也是中了魔教高手的暗算,魔教手段奇轨莫测,令人防不胜防。
萧若沉着冷静,问道:现在高丽我军情形怎样?传讯兵忙道:回皇上,我们三大将领一死二病危,同时出事,目前十万大军群龙无首,军心浮动,加上军中连出离奇之事,士兵们盛传鬼怪作祟,越发人心惶惶。
小人出发之前,军中甚至出现了……出现了……吞吞吐吐的说不出口。
萧若心头一紧,喝道:出现了什么?传讯兵硬着头皮道:出现了逃兵!在此次出征中,这可是从来没有的事,此前士气高涨,打仗时人人奋勇争先,更不要提逃兵了。
由此可见军心之骚动。
传讯兵顿首道:请皇上火速派一员大将赶去高丽,主持大局,以安定军心。
两军交战的前线,若军心进一步骚乱下去,后果只怕不堪设想。
传讯兵说完,萧若挥挥手,让他退下。
面队突然出现险恶局面,满朝文武议论纷纷。
不少武将自告奋勇请缨,愿意紧急前往高丽,收拾残局,安定军心。
萧若环顾他们一番,暗暗摇头。
这些将领多少出身士族的公子哥,当然契丹人肆虐天朝腹地时,这匹人争当缩头乌龟,宁可被人嘲讽,也不愿上阵杀敌,因为战场有危险,还是窝在家里最安全。
这一两年来,他们在皇帝的作风激励下,已经转变了许多,可是他们当中还是没有一个能独挡一面的将才。
而萧若亲自提拔培养的将领都在东西两路大军中,放眼今日的朝堂上,还真找不出一个既有威望,又有才能的大将去收拾危局。
萧若心中暗叹,看来自己又得御驾亲征了,此战许胜不许败,否则魔教野心勃勃,与扶桑倭人勾结在一起,必为天朝心腹大患。
萧若派人前往回京途中的西征大军,传达旨意,名他们加速返京。
同时,让太医院派几名太医,快马火速赶往高丽军中,医治秦南两位将军的怪病。
在另一方面,命阮飞龙率全部舰船北上,准备开赴高丽前线。
高丽战场突然出现这等意想不到的变故,海寇王孙瀚在京城的代言人孙和难免幸灾乐祸,心想这回朝廷总得求我们帮忙了吧,不无得意地表示他们愿意派兵助阵,一起对付倭人。
不意,再次被皇帝以时机尚未成熟拒绝,让孙和着实意外了一下。
高丽之战主要是陆战,海寇参战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何况他们也未必安的什么善心,反而平添变数。
柳长风所率的西征大军接到旨意后,一路急行军,终于在大年三十的当晚赶到京城,萧若大喜,下令御厨大治酒宴,当晚,他带着皇宫地精美酒菜亲自去军营,大摆庆功宴,与征战在外大半年的三军将士们共渡除夕之夜,彻夜狂欢。
翌日,大年初一,皇帝亲自下达圣谕,朝廷一雷厉风行的速度论功行赏。
凯旋回京的将士们根据个人的战功,大肆进行封赏,该升官的升官,该授爵的授爵,该赏钱的赏钱……没有一人落空,皇帝对军功的封赏一贯丰厚,三军将士欢声雷动,人人喜笑颜开。
其中,统帅柳长风劳苦功高,功勋卓著,正可谓国之栋梁。
皇帝下旨,封他为车骑将军,赐平远公,加封食邑七百户,赏赐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缎万匹,真个容宠已极。
军中将士得知,羡慕自不消说,更不知多少人深受激励鼓舞。
要知道柳长风并没有显赫的家世,而是跟普通士兵一样,从最底层干起,能有今天的富贵,都是他自己拼出来的,可见当今天子重功劳不重出身,只要努力杀敌建功,谁都能封官拜爵。
不少将士摩拳擦掌,暗自打定主意,要以柳长风为榜样,拼命杀敌报国。
第十一卷 东瀛风云 第三章 御驾亲征高丽(下)------------------------西征大军的正副先锋官裴剑和崔玉二人,也同时加官晋爵,双双被封为伯爵,其中崔玉的封号有些特别:经国伯,旁人不知就里,只是稍微觉得有点古怪,而崔玉本人却是清楚得很。
经国二宇谐音巾帼,分明在夸她巾帼不让须眉,是巾帼女英雄。
崔玉为此很是扭捏了一阵,经抗议无效,只得按受了。
还有一位西域贵族随西征军回京,却是楼兰公主叶依雪。
她亲自来京城,代楼兰国主叩谢皇帝救国之恩,表示从今往后,楼兰国将死心踏地为天朝臣属,永无二心。
叶依雪既代表楼兰国,也代表整个西域三十六国,献上大批各国献给天朝皇帝的礼品,包括不少西域物产,和来自极西之国的希罕宝物,在中土甚为少见。
萧若见多识广,涵盖东西,倒不觉得有多希奇,其中一批打造精美的弯刀引起了他的注意。
叶依雪解释说,这些乃是西方最有名的大马士革出产的弯刀,共一百柄,价格昂贵不说,还很难买到。
她拔出一柄大马士革弯刀.当场试刀,轻易便将普通钢刀劈断,而自身丝毫无损。
端的不愧是名刀,都快赶上天朝的宝剑神兵了,朝堂上一片赞叹之声。
萧若对西方这种享誉千年的名刀也有所耳闻,心中欢喜,高兴的接受了。
将其中五柄拿去军备部分析研究,五柄在宫中收藏,剩下的分发给大内侍卫使用。
西征军中倒是没看见赛李广易秋疾回来。
萧若问起他,柳长风解释道,易秋疾在军中当弓箭手教头兢兢业业,十分称职,后来与大食军交战时,他大展弓箭神技,箭不虚发,一连射倒了一百多个冲在最前面的敌人。
使敌军胆寒,壮我军军威。
不过战争结束后,他醒悟到以往助封为虐罪孽深重,无颜回京见皇上。
自愿留在西域驻守军中,继续当弓箭手教头,为国守边疆,同时也是赎罪。
柳长风说他曾言道,等日后有朝一日,他自觉以往的罪孽赎清时,便会挂印离去,远走天涯,继续当他的游侠。
柳长风等几个将领谈到易秋疾。
惧都唏嘘不已,及对他的端方人品感到可敬,又为他一身本领最将却要埋没江湖觉得可惜。
萧若暗说可惜了一个人才。
不过,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他若游走江湖行侠仗义,早晚会明白行侠仗义只能帮助数人,是小侠:而投效朝廷,却能造福于天下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那才是侠之大者。
没淮儿他又会回来。
至于留守西域的五万官兵。
封赏也半点不少,萧若派人将赏银运送去西域驻军处。
待半年之后,萧若会调派另一支军队去西域轮换,届时,他们就可以回来了。
当天下午,将士们还未从升官领赏的喜悦中恢复过来,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内容是命他们稍事休整一日,后天——也就是大年初三,五万精锐再奔赴高丽作战。
由皇帝亲自统帅。
将士们得知高丽军情后,尽管身体疲惫,仍然非常兴奋,完全支持朝廷的决定,何况军情紧急,皇帝都不等过完年就御驾亲征,他们还有什么好说地,一个二个摩拳擦掌,只等着去高丽狠狠教训狂妄的东洋矮子。
萧若让他们加紧准备,损坏的装备该修的修。
该换地换,还有就是好好休息。
作好出征的一切谁备。
五万返回的西征军,带回了全部大炮,以及大部分护国努,除了损坏和报废的之外,还有大炮七十七门.护国努一千二百多具。
而西征军出征的这大半年来,军备部又铸造出了八十门大炮,护国弩一千七百多具,萧若决定全部带上.要让扶桑倭人尝尝超越时代的强大火力。
去年炮轰倭人时,无知的倭人还以为是打雷,这回他们该要以为天崩地裂了。
此次皇帝御驾亲征,三万最精锐的御林军也出动。
再包括在高丽地十万铁骑,共计十八万大军。
天朝军队的精华基本上都投进去了,在这个时代,放眼整个地球,只怕再也找不出一支这么强大的军队。
萧若就是要以泰山压顶之势,将东洋扶桑人压个粉碎,永绝后患。
不料,第二日,南边又传来十万火急的军情:大理城已被安南军攻陷,大理国主阵亡,大理国灭亡。
胡廷大为震动,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
大理国的突然灭亡,无疑打乱了天朝的军事部属,天朝要么按受既成的事实,承认安南人对大理的占领.要么就只有派遣大军前去征伐,可是目前正值非常时刻,天朝全力用兵朝鲜半岛,实在没有更多的兵力投入南方。
不过,随着大理城的陷落,无数大理人不愿臣服于残暴地安南人,便蜂拥去投靠正在南方边境等候时机的贾续,请求天朝的庇护。
贾续如今是天朝货真价实的平南将军,名正言顺,便来者不拒,大肆收留大理国难民,甚至不少大理残余军队也来投靠。
到后来,天朝平南将军简直成了绝望中的大理人眼中的明灯,不甘当亡国奴的大理民众潮水般涌来。
安南军队也禁止不了。
贾续所部于短时间内急遽鼓胀起来,加上响应天朝号召的土著部落蛮兵,以及南方边镇两万天朝官兵,贾续所部竟达到了五六万兵之多,令安南为之侧目。
安南王深深忌惮,不敢轻易来挑衅,何况贾续背后是强大无比的天朝。
萧若见南边局势有惊无险,短时间内应该不至于有太大问题,便决定暂时不派援军,因为正要前往高丽的八万兵马当中,五万步兵是要强攻倭人城池地,不能抽调,而御林军是皇帝的亲兵,无论什么时候都该跟着皇帝行动,也不便调往南方,所以出兵计划不变。
待到了高丽后,再从高丽的十万骑兵中抽出一半,去增援南方贾续。
考虑到贾续聚条的兵力越来越多,贾续虽深通谋略,足智多谋,却不怎么精通军事,特派柳长风都往南方边境,指挥全部兵马,贾续专门负责外交事务,以及用阴谋诡计算计敌人,充分发挥他的长才。
萧若胸有成竹,调兵遣将,一样样布置妥当。
群臣一齐叹服。
次日一早,五万禁军步兵与三万精英御林军出城北上,前往高丽增援前线部队。
军中精锐尽出,皇帝一手提拔栽培的将领,除柳长风之外,全在军队中。
而且包括一百五十多门大炮,三千余具护国努,实力空前强大。
上至将领,下至小兵卒,都具有必胜的信念。
剩下的十多万非精锐禁军则继续留守京城,以备不测。
车骑将军柳长风则带着一千骑兵反方向南下,去安南边境帮助贾续。
临行前,皇帝曾交给柳长风一道秘旨,准他便宜行事,除了与安南谈和之外。
柳长风领会圣意,此去绝不与安南人谈和,一定要想方设法平定安南,为皇帝收复那一块远在蛮荒之地的华夏故土。
萧若本人却没有随入万大军北上,他为了尽快赶到高丽,带着一群美人登船走水路。
后宫众美人都想随皇帝御驾亲征,可这回是去打仗,又不是去旅游.自然不可能都带上,人数得越少越好,搞得跟个旅行团似的,会被天下臣民笑话地。
此次要与扶桑倭人作战,北条夫人和齐木灵子他都带在身边;铁寒玉是最佳的贴身护卫,自然是不会少地;王楚月原本可以为他出谋划策.但因身怀六甲,便留在宫中;昭仪阮江燕在鄱阳湖长大,熟悉水战,又是水军统帅阮飞龙的亲妹妹,也可以同去。
此外,楼兰公主叶依雪扬言想代表西域人见识一下大海,说什么也要去,敢情不淮备回她们楼兰国了:还哨张素兰也来凑热闹,说要将皇上纵横东海的英姿画下来.以便传之后世……贤慧的皇后自然不会争抢,然而临走前的最后一晚,皇后幽幽的说她不愿与皇上分离,原本是想随皇帝出征的.可她身为皇后,不便擅离后宫……萧若听到这里,私了口气,连夸皇后贤慧大度善解人意顾全大局,真乃千古贤后,自己也非常非常非常的舍不得与她分开,无奈实在不想影响了她千古贤后的修行,所以只好忍痛挥泪离别了……谁知皇后嫣然一笑,说既然如此,臣妾倒有个主意,让与臣妾长得一模一样的妹妹随皇上出征,就当臣妾日夜跟随在皇上身边好了。
萧若后悔得直想打嘴,说那么多废话干什么,这下可好,又加一个,想不带旅行团都不行了。
于是乎,皇后自己虽不好意思争,却硬是为妹妹争取到一个名额……第十一卷 东瀛风云 第四章 皇帝亲临高丽前线------------------------萧若带着一众嫔妃,以及随行侍侯的太监宫女,还有数十名大内侍卫,登上新造出来的全部十艘火炮战船,沿汴水顺流而下,直入东海,与阮飞龙率领的朝廷远征舰队会合,然后一并北上,浩浩荡荡驶向东北的朝鲜半岛。
这十艘火炮战船是数月以来军备部造船部门夜以继日赶造出来的,可以说调动了朝廷绝大部分的造船力量,并且不惜一切代价,才终于造出这么十艘。
这种最新式的火炮战船由萧若新手设计,船体庞大坚固,每一艘船上配备的火炮多达六十门之多,分部在左方船弦,各三十门,在船舱里分上中下三层布置,平常航行时,挡板关上,外人看不到火炮,一旦需要开战,挡扳抽开,火炮推上前,炮口伸出船舱,便能作战。
这些威力巨大的战船,耗费了极多的金钱,光上面的六十门火炮,价值就堪称惊人,每一艘战船造价高达数十万两,可以说是用白银堆出来的船只。
天朝虽强,打造这么十艘战舰出来,户部的官员也叫苦连天,要不是皇帝乾刚独断,没有谁能有这么大的魄力。
萧若深感时不待人,要征扶桑,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所以下旨优先打造战船,正是为了十艘战船上的六百门船载火炮,军备部铸炮部门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赶工铸造,陆军用的威武大将军反而造得很少。
故而,这十艘战船上的火炮数目总共达到惊人的六百门,比陆军用的还要多出数倍,也由此可见皇帝的决心。
阮飞龙率领的天朝远征舰队规模也不小,集中了天朝海军力量的全部精华,有大型战船共四十五艘,中型战船七十七艘,因为要跨海作战。
较小的各种战船派不上用场,就没有带来。
会合了皇帝带来地十艘新式火炮战船。
总共也只是一百三十多艘,相对于天朝的国力及至高无上地地位来说,这么薄弱的海军力量实在显得很寒酸,与天朝数量既庞大。
战斗力又强的陆军力量一比.显得极不相称。
造成这等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因为天朝一惯忽视水上力量地建设,再加上并几年天下大乱时,长江水师曾被叛军一把火烧得元气大伤。
一直没有恢复过来,还有就是不少战船年久失修,巳不堪作战使用。
使得天朝诲军力量比起东海扶桑国。
都相形见绌。
更不如势力遍布东南亚的海寇王孙翰了。
自阮飞龙以下的水师官兵。
隐隐都有某种令人泄气的想法:天朝陆上力量虽所向无敌,可到了海上.尤其要面对海洋国家扶桑国和海寇时。
就难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他们自然不知道皇帝带来的这十艘火炮战船地威力,皇帝此时也没有必要让他们知道,秘密武器应该在敌人面前展示.而不是自己人。
阮飞龙近年练兵卓有成效,现在这些水师官兵中,就有不少以前的鄱阳湖水寇,凭着他们的水上功夫,现在都成了水师的精英。
半年多前,他率长江师溯江直上,参加平乱这战,牛刀小试,眼下朝廷出兵高丽,他们大显身手地时候终于来临了。
皇帝亲率舰队奔赴前线,水师上下官兵无不精神抖擞,摩拳擦掌,求战心切,准备与东海扶桑人一决雌雄。
舰队在靠近鸭绿江边地高丽平安道登陆。
萧若头一回踏上这块土地,心中感慨万千。
东北朝鲜半岛的高丽人,与天朝人恩怨纠葛数千年,高丽人绝大部分时期都对天朝称臣纳贡,必恭必敬,五体投地,简直像对亲爹一样恭顺。
但因高丽人实在太窝囊,屡屡被东洋扶桑人侵略,每次都向天朝主子求救。
天朝人为救援这个东北的恭顺小弟.没少付出代价。
纵观史册,先是唐朝时,大唐军队与扶桑人在高丽打了一仗,结果是白江口一役扶桑海军全军覆没,打得扶桑矮人老实了数百年,虚心学习大唐。
后来明朝万历年间,统一了扶桑国地丰臣秀吉头脑一发热,妄想吞并高丽,进而征服中国,派倾国之兵占领了整个高丽国,大明汉人没办法,又只有派大军入朝作战,结果打了数年,虽然打退了倭人,自己也损失不小,致使满州努尔哈赤做大,自己反而倒了大霉。
第三次是请朝末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侵略高丽,大清又与日本在朝鲜半岛大战一场,是为甲午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大清战败,从此万劫不复,迅速滑向深渊;日本反倒踏着大清的骸骨倔起,成为新的列强。
最后一次,是新中国建立后的抗美援朝之战,浴火重生的中国人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终于与当时全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打成平手,总算扳回了些颜面,国势复振。
一次又一次,如此这般,汉人又不欠高丽人什么,一次又一次被窝囊的高丽人拖累,仿佛成了一种宿命。
摊上这种没出息的属国,也是天朝倒霉。
萧若不希望这么下去,有机会的话,很愿意一手结束掉这种宿命。
既然天朝不能失去高丽,那么将高丽并入版图,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天朝皇帝御驾亲临高丽国,这一爆炸性消息,以惊人的迅速传遍整个高丽。
在高丽作战的十万天朝将士欣喜若狂,好似骤然间有了主心骨,全军因失去主将而骚乱的军心,重新归于稳定。
深得全部将士爱戴,战无不胜的战神天子亲自来指挥作战,是每一个将士梦寐以求的事,全军士气大振,充满必胜的信念。
如今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有战神天子在,他必定会带领他们由胜利走向胜利,从辉蝗走向辉煌——像以前无数次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