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命运的抉择 > 第六章 第六节 义塾

第六章 第六节 义塾

2025-03-30 08:24:37

闪爵读书 更新时间:2006-8-7 18:56:00 网址wWw.shanjue.com字数:4466略带颠簸的马车中史可法正心不在焉的看着窗外飞驰的风景。

接受孙露邀请的他不得不放下吏部繁忙的公务来到这个地处偏远的应天义塾参观。

说实话史可法并没听说过京城附近有这么一所义塾。

大概又是香江商会开的书院吧。

否则一所普通的私塾犯不着让孙露亲自来请自己去参观吗。

这些个商人还真是财大气粗。

一个云山学院已经够自己受的了。

这到好把书院开到京城门口了。

虽然孙露是首相但史可法依然有决心不会轻易的让粤党凭借其势力操纵这次的科举。

想到这儿他脸上的神情立刻就严肃了许多。

就在此时他的身体一震马车忽然停了下来。

不一回儿一个侍卫便下车打开了车门说道:史大人,我们到了。

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史可法依然带着谦逊的笑容下了车。

在他的面前是一个不算太起眼的院落。

大门的匾额上写着的应天义塾四大字倒是显得苍劲有力。

这种规模同史可法想象当中庞大的规模相去甚远。

不过只是个普通的义塾嘛。

难道是自己想错了。

却见不远处已经下车孙露微笑上前拱手道:史大人,辛苦了吧。

这里的道路不比京城。

就算有四轮马车还是颠簸得很。

那里,这里山明水秀的确实是读书的好地方。

史可法连忙回礼道。

正当他还想应付孙露几句时,从义塾中迎面走出了几个中年文士。

眼见孙露和史可法身着官服于是连忙上前跪迎道:方耀奎见过首相孙大人。

吏部尚书史大人。

这几位是?史可法指着几人回头向孙露问道。

史大人,这位方先生就是是这里的校长。

孙露一边点头一边对方耀奎他们说道:方先生快快请起。

现在该是上课时间吧。

方先生还是让这几位先生回去上课吧。

我和史大人这次过来只是想看看这里学童学习的情况。

若是就此打扰了学童的正常学习那可就不好了。

回大人,学童们现在还在上课。

这几位先生今天没课。

故特地来配两位大人一起参观义塾。

有些受宠若惊的方耀奎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身为应天义塾校长的他几天前就已经接到通知说首相大人和吏部史尚书要来参观应天私塾。

为此他和这里的先生们都很是激动。

要知道除了这里的应天义塾香江商会在其他地方还有数所类似的义塾。

能有如此的殊荣接受首相大人的巡视方耀奎当然是激动不已。

况且一起来的还有吏部尚书史大人。

为了迎接这次的巡视方耀奎当然做了许多的准备。

包括让整个义塾的学童停课一天来迎接这两个大人物。

当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香江商会很快就派人来通知他当天义塾务必照常开课不要做任何多余的准备。

对于这样的通知方耀奎很是纳闷。

难道首相大人是要检查学校日常的教务吗?那自己就更加不能大意了。

哦,孩子们现在还在上课啊。

那我们就不打扰他们上课了。

方先生你说我们从那里开始参观?孙露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环境问道。

回大人,我们先从义塾西南角的宿舍开始吧。

方耀奎想了一下回答道。

孙露平易近人的态度让他放松了不少。

看来这个位高权重的女首相还是很好相处的。

说实话方耀奎对孙露还是充满着好奇。

先不论关于眼前这女子的种种传闻。

光是她以一个商会东家的身份在如今这种乱世能开设如此多的义塾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了。

举人出身的方耀奎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对一个出身寒门的人来说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自己就是靠着数十年的寒窗苦读才能博取现在的功名。

如今孙露能给这些学童以读书的机会这当然是一件积功德的事。

说实话刚开始香江商会的人来找他出任义塾的校长时,方耀奎还曾犹豫过。

但当时他在河南的老家早就被流寇和靼子洗劫一空,只身带着家人南逃的方耀奎可谓身无分文。

身处乱世的他虽然顶着举人的功名却不能养活自己。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也就是指当时的情况吧。

于是方耀奎最后还是抵不住那二两银子一个月诱惑出任了这个义塾的校长。

但他只负责学校的教务,其他的事情均由商会派来的训教负责。

那好,我们就先参观宿舍。

方先生就有劳你们带路了。

孙露说罢朝史可法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于是我们的史大人也只好抱着交游的心态随着众人向远处的宿舍走去。

一路上方耀奎等人认真的向孙露和史可法介绍着义塾的情况。

虽然方耀奎先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但他的紧张使得些这样的介绍听上去多多少少有些干巴巴的。

不过一旁的史可法依然听得惊讶万分。

直到现在他才知道这个应天义塾收的都是14岁以下孩童。

学的只是些启蒙的知识。

按照这个方先生的说法就是只教学问,不做学问。

这么说这就是一所普通的私塾罢了,连书院都算不上。

而且开办不过才半年。

孙露让自己放下手中的公事大老远的来这里难道只是为了参观一所普通的义塾吗?带着一肚子疑问的史可法很快的就随众人来到了几间瓦房前。

青瓦白墙看上去让人感觉异常的清爽。

院子里的许多树木都开始掉叶子了。

但偌大的庭院中却很少看见有落叶。

这里的每一条小道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宿舍的窗框上更是一尘不染。

史可法探头朝里望去发现宿舍里十分整洁。

里面除了几张床,一个大架子,一张长桌和几把椅子外就没任何多余的摆设了。

床上的被子被整齐的叠成正方形看上去很精神。

他不禁点了点头。

一旁的孙露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对此方耀奎很是自豪。

因为这根本不是故意做出来给孙露等人看的。

这里住读的学童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会起床将整个校园打扫一遍。

然后便随着教习饶着操场跑三圈以求强健体魄。

待到附近走读的学童上学后他们便回各自的教室开始早自习。

他们是方耀奎所见过的最勤奋的学生。

当然他也清楚在这种勤奋的背后有着同这些孩子年龄不相趁的辛酸。

方先生,你们这里住的学童不少啊。

他们的父母放心让这么小的孩子住到义塾里吗?史可法突然开口问道。

回大人,这里住着学童都是孤儿。

他们父母亲人大多都死于江北的战乱。

也有不少人是随父母从河南,山东等地逃难而来。

不幸走失的。

方耀奎恭敬的回答道。

这也是他敬佩孙露的一个原因之一。

当那些军爷送这些孤儿来义塾时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应天义塾二话不说的收留了这些孤儿并发给了他们统一的衣衫。

为此义塾特地在学校的西南角的荒地上加盖了间瓦房供他们食宿。

他们此和其他学童一样接受教育。

其实应天义塾的学童上学都是免费的,义塾还为每一个学童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

也就是这点使得来应天义塾学童特别多。

方耀奎和这里的夫子当然知道不少家长是冲着这免费午餐来的。

但他并不介意至少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孩子可以读书了。

包括许多的女童。

对于让女童来读书方耀奎很不理解。

与其免费供养女童读书还不如空出更多的位置给男童。

但上头好象并不介意这些只要有人肯来就照单全收。

但无论怎样作为一个武将一个商贾能有这样一份心实属难得。

经过战乱的方耀奎看过太多草菅人命的军阀了。

史可法听罢不由一楞回头一看孙露。

发现她正饶有兴趣的看着一面墙上贴着的些乱七八糟的图画。

真是个奇怪的人啊。

一面能毫不犹豫的夺取数万人的性命,一面又能以如此天真的眼神看着孩子的画。

实在很难把这么一所义塾的出资同一个军阀联系起来。

正当史可法感慨万分时却听孙露问道:这是这里的孩子画的吧?是的大人,他们喜欢把绘画课上的作业贴在这里。

方先生,你们这里的学童所学甚杂啊。

刚才听你提起的诸多科目只有国学一门涉及四书同五经。

其他好象并五关系啊。

史可法背着手看着墙上的画问道。

按照他的看法若这么学下去估计这些孩童最多只能写写书信,记记帐目,知道些杂学。

别说吟诗做赋了,就连写篇象样的文章都困难。

至于引经据典的做学问那就想都不用想了。

这个,方耀奎偷偷撇了一眼一旁的孙露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其实他也有点难以认同义塾的课程了。

其中除了国文、算术、德育、体育和历史方耀奎还能接受外。

其他诸如地理、格物、音律、绘画之类的东西方耀奎就觉得有些个多余了。

虽然朝廷的县学也教习六艺,但如今除了读四书五经外很少有人真的会去研习六艺。

这完全就是为了让生员能专心研读四书五经写好八股文。

可义塾现在开设这些课程无疑是将学童的精力分散了。

往后这些学童如何能通过乡试。

就算这是首相大人出资开办的义塾也不能这么做啊。

为此方耀奎一直显得忧心忡忡。

不过他也不好当着首相大人的面公开反对。

毕竟这些科目是首相亲自制定。

于是方耀奎想了下回答道:回大人,义塾现在的课程都是由商会制定的。

想必也是为了商会的需要吧。

商会的需要?难道这些孩子读书习字学打算盘只是为了日后给商会做下手吗?史可法皱着眉头反问道。

虽然知道这么问会得罪孙露。

但他还是不能容忍这种有辱斯文,误人子弟的做法。

但孙露却并没介意只是幽幽的问道:史大人,你认为在这些孩童中能有多少人金榜提名?只要他们肯努力,经过寒窗苦读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史可法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不是吧,这里的学童他日能有十来个人中榜已是天大的幸事了。

全国的学子经过乡试经过会试经过殿试才出那么百来名举子。

估计这里的几百名孩童中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有这机会了。

那这些学童该怎么办。

坚持不懈的继续考功名?据说有些人考到七、八十岁还只是一个童生哦。

做私塾先生?做别人的幕僚师爷?有句话说的好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孙露不由的感叹道。

史可法和方耀奎的脸色都有些难看。

却又不好就此反驳只好默不作声。

孙露见状微微一笑道:难道所谓的学问,就是只是能识难字,能读难读的古文,能咏和歌和做诗。

我不希望这里的学童只是为了那几场考试而来学习。

相比之下我更希望他们能学一些一般日用的实际学问。

练习写信记帐,学会打算盘和使用天秤等等。

这样就算他们日后不能中举也能有一技傍身。

要知道从今往后会有更多的孩童有机会读书。

朝廷日后会以这里的义塾为范本。

在各县设立公塾。

让凡满6岁的学童进入‘公塾’学习。

‘公塾’学童的学费一律由朝廷支付。

六年后通过一定的考试学童便可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总有一天我们将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孙露的一席话让史可法和方耀奎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让天下的孩童都能读书,这是一多么美好的前景啊。

不过史可法很快就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

这种事情更本就是不可能的。

姑且不论是否真的能将天下的孩童送入公塾学习。

光是要支持众多的公塾以及支付学童的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如今大明说的好听是百废待新,说的不好听就是一穷二白,国库空虚。

湖广、河南等地的百姓吃饭都成问题。

哪儿来的钱让孩童免费上学。

史可法为孙露的异想天开在心中直摇头。

但他也不好就此打击首相大人的雄心壮志。

于是只好旁敲侧击的提醒道:大人,这么做确实是天下百姓之福。

可是朝廷现在也很困难啊。

孙露何尝不知晓史可法的意思呢。

长达数十年的战乱与饥荒使国家变得异常的虚弱。

但是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想要复兴都离不开启蒙教育。

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少儿时期起就武装国民的头脑。

只有做到开启民智,自己现在的努力才不会付诸东流。

为了这个目标各级政府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为教育筹集经费。

于是孙露坚定的对史可法说道:史大人,这些学童十年,二十年之后将是大明的栋梁。

他们是大明的希望。

相信我粮食会有的,银子也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