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命运的抉择 > 第六章 第十五节 结社

第六章 第十五节 结社

2025-03-30 08:24:37

闪爵读书 更新时间:2006-8-7 18:56:00 网址wWw.shanjue.com字数:5481隆武元年的岁末,一场寒潮过后帝都南京迎来了第一场薄雪。

与北方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不同。

南方的雪总是若隐若现犹如春天飞舞的柳絮一般飞落在地上就融化了。

长街的青石板上湿漉漉的仿佛只是下了一场雨一般。

只有街道两旁零星树叉上的积雪才能让人想起这里曾经下过一场雪。

不过对于袁世泽来说就是几片小雪花都能让他心情愉悦。

来自广东的他自小只是在书中和诗歌中知道燕山雪花大如席。

却从没见过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

而他第一次看到雪花那还是在驻守扬州城的时候。

那一日扬州城的雪下得也不小。

南方的雪当然没有诗中所描写的那么豪迈。

却也让这些岭南来的将士们着实兴奋了好一段日子。

想到这儿袁世泽的嘴角在不经意间挂起了一丝微笑。

扬州对袁世泽和他的那些战友来说是个太特殊的地方。

特别是那一夜在残破的扬州城头上第一次拔刀迎敌的经历将是他永生难忘的记忆。

毫无疑问袁世泽是幸运的。

因为同样是在那一夜他的几个同窗加战友则永远的躺在了冰冷的城头上。

扬州之战出身教导旅的袁世泽以格杀三名清兵的战功被荣升一级。

加之炮兵仕官的军衔本来就要比普通步兵仕官高。

因此刚过二十岁生日的袁世泽便带上了那梦寐以求的银色肩章成为了一个炮兵少尉。

唯一让他感到有些黯然的就是经过这次升迁他被调离了七师的教导旅。

按照师部的命令他将去兵部的参谋府报到。

参谋府?难道要去做文职?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命令就是命令。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因此袁世泽在接到命令的第二天便收拾行装同自己的战友告别后登上了开往京师的军舰。

没想到刚下船便遇到了这场难得的雪。

此时晌午的太阳早已升得老高了,五彩斑斓的各色旗帜飘扬在长街两旁鳞次栉比、雕梁画栋的商铺楼宇间显得生气活现。

到处是小贩的吆喝声,大街上人群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出生于广州驻守过扬州的袁世泽不是没见过大世面。

不过走在长街上的他依然为京师的繁华所折服。

他发现这里的茶馆酒肆里满是头带方巾的儒生。

他们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吟诗作对,有的则在大庭广众之下挣得面红耳赤。

袁世泽这才想起不久之后朝廷的会试就要开始了。

而各地议会期盼已久的国会也将召开。

由于时间安排的紧凑。

无论是国会的议员还是赶考的学子都不得不留在京师过年了。

于是整个京师总给人以难以言语的浮躁感觉。

来自各地的才子们想尽一切办法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吸引着金陵的美女们,更是为了吸引上位者的目光。

不过这个年轻的少尉或许并没注意到比起那些身着华丽舞文弄墨的才子们。

迈着稳健的步伐穿梭于人群之中的他更能引来诸多美女的目光。

墨绿色的军装配着银色的肩章,黝黑的脸庞以及魁梧的背影都给人以朝阳般的感觉。

正当袁世泽快步穿过大街时,却听一酒楼上有人击剑长歌道: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

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

那声音虽然听上去比较稚嫩,却有着一股子难得的豪迈劲。

袁世泽抬头寻声望去。

只见一白衣少年正倚在酒楼的栏杆上同一群学子放声高歌。

大概是唱得比较激动吧。

那白衣少年不由的拔出了配剑以敲击剑鞘伴奏起来。

在袁世泽抬头的同时,白衣少年也注意到了底下身着义勇军制服的袁世泽。

那少年朝袁世泽幌了幌酒瓶子豪爽的大声喊道:楼下这位兄台,相请不如偶遇。

上来一起喝一杯吧。

大概是被那少年的豪爽给感染了。

袁世泽不由一笑,大声回道:谢谢这位兄台。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说罢便登上了酒楼。

只见刚才那白衣少年主动相迎向袁世泽介绍道:在下松江夏完淳,这些是我的一干同窗。

这次一同进京赶考。

义勇军少尉袁世泽。

袁世泽敬了个军礼回道。

他这才惊讶的发现眼前这个少年面容白净虽然稚气未脱却有着南方人少有的魁梧身材。

袁世泽站在那里和他一比竟然矮了大半头。

其他几个少年见袁世泽身着军装又行军礼均好奇不已。

他们中有些人见过义勇军,有些则只是听说过传闻罢了。

不过来自松江的夏完淳却没他们那么好奇,毕竟义勇军在松江府的上海县驻扎有大量的驻军。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刚才只是好奇自己击剑放歌竟也有人驻足倾听还是一个身着军服的年轻人。

不由一时心血来潮请他上来对饮。

没想到对方倒也是爽快,二话不说就上来了。

当下对袁世泽更是顿生好感。

不一会儿机灵的小二就拿来的椅子和碗筷。

众人也不客气自顾自的坐下后便互相斟起酒来。

袁世泽虽然身为义勇军的军官但只要不涉及军事机密同别人喝酒也不算违反纪律。

况且他现在还没公务在身。

年轻人本来就有不少的共同语言。

几杯黄汤下肚后立刻就熟得象亲兄弟似的。

天南地北的胡侃起来。

从这些人口中袁世泽得知那夏完淳乃是江南名士夏允彝之子,师承目前的礼部侍郎陈子龙。

今年其实才15岁的夏完淳却已是名满江南的才子。

这次更是顺利的通过乡试得以赴京赶考。

出身名门又有才气怪不得气质不凡。

不过袁世泽对夏完淳等人的印象却很不错。

在他们身上比起其他学子多了几分难得的豪爽让他看到了自己和同窗们当初的身影。

或许就是因为有这种熟悉的感觉袁世泽才会欣然接受夏完淳的邀请。

起初众人也只是好奇袁世泽义勇军军官的身份。

可当众人听说其参加过扬州保卫战后所有人的眼中都有了一种羡慕的神情。

夏完淳等人或许对自己的学识很是自负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

但在面对一个曾经同靼子战斗过的年轻军官时他们油然升起了一股敬意。

只见夏完淳举杯敬道:袁兄,如此年轻便能投笔从戎,揭竿报国让完淳好生佩服。

我等也时常讨论局势,立志报效国家。

但和袁兄比起来正是愧煞众人。

来!这杯敬袁兄!被夏完淳这么一说袁世泽不由想到了在扬州城下战死的战友和同窗。

同他们比起来自己又算得了什么。

想到这儿袁世泽举杯朝着北方敬道:不,这杯该敬的是那些为大明战死的将士。

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说罢便将水酒一饮而尽。

说的好!就敬真正的英雄!夏完淳点了点头表情严肃的也朝着北方一拜。

其他几人也更着向北方敬酒。

不过他们在喝完酒后猛的就将酒碗当场摔碎。

乒乒乓乓的声音引得一旁的客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对此酒楼的老板倒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至少这帮小子没拔剑械斗还算安分。

况且还有一个军爷在他那敢说什么呢。

此刻有些激动的夏完淳可不管别人以什么样的眼光看他们。

拉着袁世泽坐下后便继续喝起酒来。

一旁的一个书生见袁世泽谈吐不凡知他也是读过书的。

但眼前袁世泽已然从军,错过了参加科举的机会不由惋惜的问道:袁兄谈吐不凡,不知师承何处?在下曾经就读于广州的云山学院。

崇祯十六年,加入义勇军,后就读与新安军校。

弘光元年随部队北上勤王。

袁世泽简要的解释了一下自己的经历。

可是他的这一简历却引来了众人更加惊讶的表情。

那个云山学院据说是首相大人亲自开设的。

因此在许多人眼中云山学院的学子就是名副其实的首相门生。

袁世泽既然有了这样的背景又为何要去从军呢。

对于这一点夏完淳也很感兴趣。

如果袁世泽是云山学院出身那就是名副其实的粤党咯。

关于粤党老师和父亲都曾经向自己提起过。

而他们背后的那个女首相更是让人觉得捉摸不透。

于是夏完淳好奇的问道:袁兄,云山学院的学子中象袁兄这样投笔从戎很多吗?不少吧。

我们的那个社团几乎都参军了。

那时侯还真热闹啊。

想起当年报名时踊跃的情景袁世泽不由一阵感叹。

如今社团的中的成员除了自己还剩下几个了呢。

曾几何时自己也同夏完淳等人一样对战争有着浪漫的幻想。

但战场上的的残酷就撕裂了浪漫的假象。

现在的袁世泽依然拥有着当初的血气却少了不必要的幻想。

社团?你们也有社团吗?我等几个同窗结了个西南得朋会。

完淳是我们的社长。

不知袁兄是哪个社的?另一个书生好奇的问道。

哪表情就差没问你们粤党也有社团吗?不是首相大人说什么,你们就说什么吗。

西南得朋会?袁世泽回头向夏完淳疑惑的问道。

是啊,我等效仿复社自己也组织了一个诗社。

一来研究古诗,二来是响应复社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的号召。

夏完淳略带自豪的说道。

他本人就便爱屈原的《离骚》,更崇敬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

原来是诗社啊。

怪不得这名字也取得这么雅致。

相比较广州的那些社团取名就明显直白得多。

而且他们当年聚会时评论时政更多一些。

也没什么兴趣在酒馆喝酒。

袁世泽想了一下回答道:爱国社。

爱国社?众人异口同声的叫道。

好直白的名字哦。

果然南蛮子就是南蛮子。

搞个社团取个名字一点诗意都没。

不过这还真符合云山学院的风格。

明末的江南儒林社团盛行。

即使是最有名的复社也是有许多小社团组成的。

江南的士子亦是以此为豪。

眼见有人东施效颦众人不禁莞尔一笑。

是的,爱国社。

在岭南还有许多这样的社团。

以复战国时尚武任侠之风为己任。

其中的铁血社订立了‘士之十二戒’。

袁世泽毫不介意的回答道。

他知道岭南也有社团,他们也复兴古学。

但那种社团不同于江南的社团。

他们信奉的是见义不为,谓之无勇;战阵无勇,谓之不孝。

他们所要恢复的是那种已然逝去了的尚武之风。

士之十二戒?夏完淳隐约间亦感觉到了他们的不同。

其他人也觉得新鲜,均跃跃欲试的看着袁世泽等待着他的进一步解释。

只见袁世泽一脸正色道:士之十二戒:一、常以国家名誉为重,有损於国家名誉者,以生死争之;二、国际交涉,有损於国家权利者,以生死争之;三、苟杀其身而有益於国家者,必趋死无吝无畏;四、己身之名誉,或为他人所侵损轻蔑,则刻不能忍。

不可为短见之自裁,不可为怀忿之报复,务死於国事,以恢复士之荣誉;五、有罪不逃刑;六、居其职,必忠其职,常牺牲其身乃至牺牲其一切以殉职;七、受人之恩者,以死报之;八、朋友有急难相托者,常牺牲其身命及一切以救之;九、他人之急难,虽或无与於我,无求於我,然其为大义所在,大局所关者,则亦总身自任之,而事成不居其功;十、与人共事,而一死可以保密,助其事之成立者,必趣无吝无畏;十一、战败,宁死不为俘;十二、所处之地位,若进退维谷,不能两全者,则择其尤合於义者为之,然事过之後必以身殉,以明其不得已。

袁世泽口中的士之十二戒就象鼓槌般击打着众人的心。

出身于吴门烟雨的夏完淳竟也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只觉得浑身气血为之愤涨。

从袁世泽那黝黑而又凝重的脸旁上众人仿佛感受到那来自遥远年代的剑之魂。

曾几何时他们脚下的这片吴越之地对剑和血有着近乎疯狂的崇拜。

过了半晌夏完淳不禁击掌大声赞道:好,好个十二戒。

无求生以害,有杀身成仁。

香江评论上的那<列侠志>好象也是这铁血社撰写的吧。

是的,<列侠志>是以战国秦汉武时士侠客的事迹为例来宣扬我华夏一族的尚武之风。

袁世泽点头道。

那这十二戒该不会就是首相大人订立的吧?忽然有人插嘴问道。

这么一些带有强烈尚武色彩的言论使人不经意间就会联想到那个军旅出身的首相大人。

谁知袁世泽却略带骄傲的回答道:不是的。

首相大人从不说空话。

她一向都是以实际行动来印证她的铁血信仰。

*******************************************************************************呵呵,今天这节柳丁YY了梁启超的「武士信仰」。

先寒一个。

不过,偶删去了其中几条。

个人觉得那几条太恐怖了。

下面是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序言中归纳了战国至秦汉时期我国的《武士信仰》。

参考一下吧。

一曰常以国家名誉为重,有损於国家名誉者,刻不能忍,如先谷、东书、却至、雍门子狄之徒是也。

一曰国际交涉,有损於国家权利者,以生死争之,不畏强御,如曹沫、蔺相如、毛遂之徒是也。

一曰苟杀其身而有益於国家者,必趋死无吝无畏,如郑叔詹、安陵、宠高、侯嬴、樊於期之徒是也。

一曰己身之名誉,或为他人所侵损轻蔑,则刻不能忍。

然不肯为短见之自裁,不肯为怀忿之报复,务死於国事,以恢复武士道之誉,如狼潭、卞磌子、华周杞梁之徒是也。

一曰对於所尊长,常忠实服从。

虽然,苟其举动有损与国家大计或名誉者,虽出自所尊长,亦举抗责之,不肯假借,事定之後,亦不肯自宽犯上之罪,而常以身殉之,如鬻睺、先轸、魏绛之徒是也。

一曰有罪不逃刑。

如庆郑、鹰然之徒是也。

一曰居其职也,必忠其职,常牺牲其身乃至牺牲其一切所爱以殉职。

如齐太史兄弟,及李舋、申鸣、孟胜之徒是也。

一曰受人之恩者,以死报之。

如北郭骚、豫让、聂政、荆轲之徒是也。

一曰朋友有急难相托者,常牺牲其身命及一切以救之,如信陵君、虞卿之徒是也。

一曰他人之急难,虽或无与於我,无求於我,然其为大义所在,大局所关者,则亦总身自任之,而事成不居其功。

如墨子、鲁仲良之徒是也。

一曰与人共事,而一死可以保密,助其事之成立者,必趣无吝无畏,如田光、江上渔父、溧阳世子之徒是也。

一曰战败,宁死不为俘,如项羽、田横之徒是也。

一曰所处之地位,若进退维谷,不能两全者,则择其尤合於义者为之,然事过之後必以身殉,以明其不得已。

如锄麂、奋扬、予兰子之徒是也。

一曰初志在必死以图一事者,至事过境迁以後,无论其事或成或不成,而必殉之,以无负其志。

如程婴、成公赵之徒是也。

一曰一举一动,务使可以为万事法则,毋令後人误学我以滋流弊。

如子囊、成公赵之徒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