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命运的抉择 > 第六章 第三十三节 交易

第六章 第三十三节 交易

2025-03-30 08:24:38

闪爵读书 更新时间:2006-8-7 18:56:00 网址wWw.shanjue.com字数:4602当南怀仁安顿完王志林下楼时,迎面撞见了刚回来的汤若望以及杜·洛瓦神甫等人。

和往常不同的是今天汤若望脸拉得老长,花白的胡子不时的颤抖着。

南怀仁刚想上去询问却见汤若望头也不回的回自己房间了。

一脸疑惑的南怀仁忍不住向杜·洛瓦问道:哦,上帝啊。

汤若望神甫今天怎么了?谁得罪了他吗?杜·洛瓦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忧虑,只见他摇了摇头在南怀仁耳边耳语了几句。

南怀仁听罢脸色不由的也一变惊讶道:什么!荷兰人!杜·洛瓦脸立刻做了一个禁声的动作道:南怀仁神甫轻点声。

摄政王表示这件事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所以不能乱说。

上帝啊,他那是同一帮骗子和恶棍做交易。

南怀仁划了一个十字说道。

或许吧。

有时候魔鬼提出的条件往往比较诱人不是吗?杜·洛瓦苦笑道。

与此同时,睿亲王府中多尔衮正同南怀仁口中的恶棍——揆一讨论着战事。

一同参与的还有豫亲王多铎、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多罗郡王尼堪、吏部尚书谭泰、礼部尚书祁充格、史院大学士刚林以及瑞重郡王岳乐。

只听揆一指着一张图纸认真的解释道:王上,这便是五面堡,城墙下拥有加厚的墙裙。

突出的五个角能形成交织的火力网以发挥火炮的性能。

这种特殊结构还能有效的吸收明军的炮火攻击。

恩,王上这种墙裙臣弟在扬州城见过。

抵御炮火的效果确实不错。

按照揆一将军的说法明军该是向荷兰人学的。

多铎附和到。

自从他和揆一讨论后两人就一拍既合。

由于有过相同的遭遇在讨论明军作战规律时便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两淮的惨败让多铎失去一个武将的荣誉。

要不是有多尔衮照着他,估计多铎早就被削去王位关进宗人府了。

在家闭门思过半年后多铎终于得以复出重振他的正白旗。

然而明军的火炮就想噩梦般缠绕着多铎。

在他看来没有经历过那种恐怖炮火的人是不会理解那种令人窒息的感觉的。

也正因为如此多铎才会更赞同于揆一的看法。

毕竟揆一是同孙露那女人交过手的。

领教过明军的火炮。

哦?五面堡?多尔衮仔细的打量了一番图纸上的堡垒。

对于揆一提出的军队编制多尔衮并没多大的兴趣。

毕竟比起明军来自己的火器太少了一些。

放弃八旗擅长的骑兵,改用自己不熟悉的火器同一支以火器见长的军队硬拼不是上策。

不过现在揆一提出的五面堡倒是引起了多尔衮的兴趣。

于是他回头向谭泰问道:谭泰,祁充格,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王上,奴才以为这五面堡可用于中原各大重镇。

虽然不一定能长时间抵御明军的炮火。

但我军可以借助这些重镇牵制明军主力。

再以骑兵袭击明军的后勤或脆弱之处。

迫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从历次战斗看来明军的战斗力虽强但还是以步兵为主。

其运动速度慢,且对火炮的依赖很大。

以快打慢,集中兵力攻其软肋才能发挥我八旗骑兵的威力。

谭泰恭敬的回答道。

如今在多尔衮的身边除了范文程外,谭泰便是多尔衮另一个重要幕僚。

身为两黄旗大臣的谭泰是少数几个精通满汉文学的满洲贵族。

是的,王上。

奴才也认为为此举能加强山东一线的防御。

当年朱元璋先攻山东,由山东包卷河南,取河南之后,再才北上攻取大都,驱逐蒙古势力,统一天下。

因此不可不防啊。

底下的祁充格补充道。

祁充格出身乌苏氏,最初被努尔哈赤选令掌书记。

后上疏建议请立六部。

谭泰、祁充格还有史院大学士刚林组成了多尔衮满州幕僚的铁三角。

他们同汉臣一样娴习文史却比汉臣更让多尔衮放心。

多尔衮听罢将目光又移到了地图上。

确实朱元璋开创了由东南统一天下的先例。

如今河南的形势极不稳定。

中原一战在所难免。

清军的兵力有限如何抓住明军的动向给于其重创才是他和他的幕僚们处心积虑的所要考虑的事。

一旁的揆一也好奇的打量了一番地图。

东方人的地图还真是简陋。

海岸线竟然只是简单的线条。

基本的海湾、海港、岛屿都没被反映出来。

于是他纳闷的指着地图向多尔衮问道:王上,你们所说的山东靠近海洋,有漫长的海岸线吧?多尔衮看了一眼揆一点头道:不错,山东靠海沿海有安东卫、灵山卫、威海卫、登州府、莱州府等等众多港口。

怎么揆一将军有什么不对吗?揆一侧着头仔细的看了一下地图回道:王上,看来你们的麻烦大了。

明军的舰队可以突袭海岸线上任何一个港口。

还可以让军队直接登陆天津。

登陆天津?多尔衮的眉头不由的皱了起来。

他还从未听说过这样的打法呢。

是的,就是用船将军队运到一处港口。

占领那个港口后再将军队运上岸。

这样明军就可以绕过你们在黄河的防线直接进攻这里了。

当年在台湾明军的舰队就曾经在鹿耳门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登陆战。

揆一说罢指向了地图上标着的天津卫。

欧洲历史上在地中海上发生过多次登陆战对此揆一当然不会陌生。

你是说明军有能力直接进攻天津卫!多尔衮这次的眼睛就瞪得更大了。

如果真象揆一所说那么京城岂不是危矣。

他连忙问道:那么你说他们可以登陆多少人马?这个?一次最多登陆几千人。

先头部队占领港口后后续的部队才能继续登陆。

大清没有海军要想防范明军登陆只有加强港口的防御修筑工事和炮台。

揆一想了一下建议道。

多尔衮回头扫视了一下其他人。

发现他们大多莫不做声。

也难怪擅长在陆地上作战的清军哪儿懂这些东西。

看来有这么一个红毛鬼在旁提点确实不错。

心里这么想着的多尔衮于是向揆一问道:揆一将军,如此看来全都要仰仗那批东西了。

摄政王殿下放心。

我们荷兰人作生意讲信用。

您要的东西很快就会到的。

揆一恭敬的行礼道。

*******************************************************************************夜已深,海湾里一片风平浪静。

黑暗中海滩上忽然冒出了几个人影。

只见他们迅速在海滩上点起了篝火并挥舞起了火把。

不会儿在海的深处也若隐若现的出现了点点火光。

一个身着皂衣男子见罢连忙跑到一旁向一个面色冷峻的将领报告道:将军,船到了。

恩,准备卸货。

那将领点了一下头示意道。

喳。

皂衣男子领命后匆匆向沙滩上跑去。

于是沙滩上的身着勇服的兵丁们立刻忙碌了起来。

那将领则冷冷的看着这一切。

此人便是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

这次他受命在此接收朝廷从荷兰人那里购买的二船军火。

其中包括5000支火枪以及十二门大炮。

苏克萨哈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花了朝廷多少钱。

但他清楚这批军火对朝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摄政王亲自交代要他小心处理不得出岔子。

为此苏克萨哈这次带来的都是正白旗的人绝对个个可靠。

不过苏克萨哈对于今天的交易在心底还是有些说不出的不满。

他不明白既然是在大清的领土上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在半夜三更到这么一块偏僻的海湾交易。

搞得好象自己是在做贼似的。

都是那红毛鬼出的主意,选的地方。

哼,红毛鬼就是红毛鬼。

做事鬼鬼祟祟的。

一旁一同前来接受货物的荷兰人耶申斯看着苏克萨哈不善的表情不由耸了耸肩。

他知道眼前这个鞑靼将领不满半夜三更来收货。

对此耶申斯也无可奈何。

要知道东亚海域是明帝国的老巢,到处都是香江商会的眼线。

想要东亚海域走私军火当然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总不成在大白天驾着满载军火的商船大摇大摆的到清国海岸交易吧。

于是耶申斯堆起了笑容向苏克萨哈安慰道:将军大人,放心吧。

这批人很可靠的。

我们已经合作多次了。

天黑交易更安全些。

恩,对于耶申斯的解释苏克萨哈只是哼了一声。

突然沙滩上响起了一片骚动。

原来运军火的小船靠岸了。

苏克萨哈瞥了一眼总共有六艘靠人力划桨的小船。

看样子装不了多少东西。

苏克萨哈不由皱了一下眉头。

耶申斯见状连忙解释道:将军大人,这是运货的小船。

港湾水浅大船开不进。

只好用小船运进来。

不过,不要紧。

我们这里也准备了十几条小船。

等一回儿,一起运速度会快些。

将军大人,我们一起去看看货吧。

苏克萨哈听罢点了点头便随着耶申斯一起来到了海滩上的空地处。

此时兵勇们已从小船上卸下了五六箱军火。

耶申斯熟练的橇开木箱取出了一支火枪递给苏克萨哈道:将军大人,你看这可都是燧发枪啊。

如此好的火枪就连欧洲都很少配备。

我们荷兰人是讲信用的。

苏克萨哈接过枪掂量了一下又放回箱中拱手道:那就有劳耶申斯大人一一验证。

以便我们清点了。

那是,那是。

耶申斯一边点头一边将另外几箱军火一一橇开验证。

眼见苏克萨哈刚才看枪的样子耶申斯心中一阵好笑。

这些鞑靼根本什么都不懂。

就算公司存心要骗他们,他们也发现不了。

这就象是以前在印度和香料群岛贩卖军火给当地土著一样。

公司往往能从那些自相残杀的土著当中得到不少好处。

必要时还直接出兵以求谋得最高利益。

不过这次不同了。

耶申斯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一样个敌人。

若是让明帝国知道了这件事非碾平了巴达维亚不可。

当然东印度公司也不会卖假军火给清国。

毕竟大家拥有着共同的敌人。

就在耶申斯和苏克萨哈忙着验货时,刚才的亲兵带了一个灰衣男子走了过来。

那男子留着东瀛式的大柳叶发式点头哈腰着向两人说道:永泰次郎见过两位大人。

这是货品清单请过目。

耶申斯一把接过清单上下扫了一眼转手递给了苏克萨哈。

他又回头向永泰次郎说道:永泰老板辛苦了。

这批货的下一笔款项下个月就会交抵你在长崎的户头。

你瞧这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买卖吗。

大家从中都能得益啊。

是,是。

能得到东印度公司的关照是在下的荣幸。

永泰次郎对着耶申斯深深的鞠了个躬道。

不过他此刻心中却泛起了一阵无奈的苦笑。

永泰次郎是长崎一家米行的老板。

当然他的真实身份是贩海商人。

米行只是一个幌子罢了。

其经营的主要业务就是走私。

走私任何可以走私的东西。

从大米、茶叶到丝绸、瓷器再到铁器甚至军火。

由此他同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也一向关系密切。

可这次走私军火到满清却让永泰次郎第一次有了一种透到骨子里的恐惧。

谁都知道明和清在作战。

而明帝国又同那个香江商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若是让香江商会知道自己走私军火到满清估计非扒了自己的皮不可。

然而永泰次郎又不得不同荷兰人合作完成这笔买卖。

作了几十年的走私生意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把柄落在荷兰人的手里。

包括私通葡萄牙人、走私违禁物品、偷偷建造违规船只等等之类的罪行。

按照德川幕府的锁国令。

以上任何一条都够永泰次郎掉几次脑袋的。

特别是私通葡萄牙人要被德川幕府知道的话,他全家都将被处死。

走私大米是死罪,走私军火也是死罪。

反正横竖都是死还不如干场大买卖呢。

报着这样的想法永泰次郎一咬牙接下了这笔大买卖。

到目前一切还算顺利。

永泰次郎知道这种事情一两次还能侥幸躲过。

若是次数多了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就在耶申斯和苏克萨哈清点完了海滩上的军火时他们等待已久的大炮也被运了过来。

兵勇们立刻冲了上去开始用圆木和麻绳小心翼翼的将大炮一一运下。

先是三门24磅的重炮。

随着兵勇们阵阵的号子声响起沉重的大炮在沙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

苏克萨哈见火炮被运上岸这才来了精神。

对火枪他没什么影象。

可对火炮他还是懂一些的。

苏克萨哈仔细的打量了一番红夷炮。

只见炮身匀称,炮口浑圆,做工精细不由一声赞叹道:好炮!好炮啊!我大清有此利器何愁中原不定!然而苏克萨哈并不知道。

还未等这几门大炮运抵前线。

黄河以南的战火就又烧开了。

整个中原再次迎来了新的一轮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