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命运的抉择 > 第六章 第四十六节 忠烈庙

第六章 第四十六节 忠烈庙

2025-03-30 08:24:38

闪爵读书 更新时间:2006-8-7 18:56:00 网址wWw.shanjue.com字数:4665有道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随着清明节的日渐临近江南各地也下了淅淅沥沥的春雨。

隆武三年的清明节对隆武内阁来说可是重要非凡的。

隆武皇帝在这一天要去凤阳祭奠祖庙。

而首相大人则要代替皇帝赶去杭州忠烈庙祭拜岳飞。

按黄历算来今年的清明节该是农历三月初一。

这两头都要搞的祭祀着实让礼部在整个二月忙了个人仰马翻。

还好隆武朝历来对这种活动都报以严肃而又节俭的态度。

除了祭祀的必要用品外并无其他奢侈的祭品。

唯一遇到的问题大概就是两处祭祀的官员如何配置了。

按照孙露的指示陪同皇帝去凤阳的是以礼部尚书钱谦益为首的文官。

而随孙露去杭州的则是以黄得功、秦良玉为首的军武将。

一同前往的还有史可法、汤来贺等几个内阁大臣。

位于西湖西北角的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

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

岳王庙虽历经宋、元、明三朝,时兴时废,一直传承至今。

申甲之变使得来自白山黑水的那个民族再次入主中原,并形成了与五百年前极为相似的南北对峙。

这一切都让人们不得不回忆起五百年前那段屈辱的记忆。

五百年前的那个懦弱的王朝早就随风而去。

五百年前的英雄仍就活在人们的心中。

不以成败论英雄。

公道自在人心,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因为某些跳梁小丑的非难而被人们遗忘的。

孙露知道无论时光怎样流逝岳飞这二个字依然会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因为岳飞魂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为民族生存而鞠躬尽瘁的精神!因此比起岳王庙来,孙露更欣赏明朝忠烈庙的叫法。

这里所纪念的不单单是一位叫岳飞的武将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想到这儿孙露低头看了一眼桌子上摆放的二卷明黄色的卷轴。

其中一份便是隆武皇帝册封岳飞为武圣帝君的圣旨。

其实明朝的供奉的武圣原是关羽。

在明朝前的武圣人是姜太公。

明朝之后关羽才逐渐替代姜太公成为新的武圣。

但在孙露心目始终认为比起关羽来岳飞更适合武圣的头衔成为所有军人的楷模。

关羽讲究的是忠义。

军阀割据的时代关羽是为汉室而战,更确切的说是为他的主公而战。

历来为皇帝们推崇也正是他对君主的这种类似于江湖义气的忠诚上。

而岳飞体现的是忠烈。

人们敬佩岳飞的是他精忠报国的精神。

是对本民族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

但这决不是愚忠。

风波亭的悲剧可以说是岳飞作为一个武将悲壮的抉择。

在当时抗旨即为背叛,背叛代表着自己将与祖国决裂。

强敌四环局势下的南宋绝对经不起这种内讧。

南宋的百姓更经不起来自内部的残杀。

于是岳飞做出了一个被后人称做愚忠的决定。

正如五百年后的袁崇焕将军做出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直不避而独行的决定一样。

这种选择带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壮烈色彩。

另一份则是隆武皇帝为袁崇焕将军昭雪的亲笔手御。

奉岳飞为武圣和为袁崇焕将军平冤昭雪是孙露一直以来的心愿。

前者并未引来什么异议。

毕竟如今的形势奉岳飞为武圣人更有利于激发士气。

然而为袁督师平反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案子是崇祯皇帝钦定的,就算知道中了反间计可要翻案也要先找几个替罪羊才行。

按照中国历朝历代的习惯千错万错皇帝不错,错的只能是大臣。

就象千百年来风波亭的主犯一直是秦桧、张俊等人。

至于宋高宗人家是皇帝,是被蒙蔽的主儿。

于是当年主审此案的兵部尚书梁廷栋等人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整件案子的罪魁祸首。

梁廷栋在袁崇焕死后不久也被崇祯皇帝逼得服毒自尽也算是死无对证。

在孙露的一再坚持下隆武皇帝朱聿键终于大笔一挥下旨为袁督师拨乱反正。

案子总算是沉冤得雪了可是孙露的心情依然有些沉重。

她隐约间总觉得朱聿键不来杭州祭拜忠烈庙更多的是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宣读这份诏书。

毕竟他是皇帝拉不下这个脸。

首相大人,外面的祭祀已经准备妥当。

一个苍老的声音打断了孙露的思绪。

她回头一看原来是史可法。

此时的史可法和孙露一样身着青罗衣,白纱中单,黑领黑边。

这是明朝文武官员的祭服。

比起平日里所穿的朝服和官服又多了几分汉唐神韵。

忽然间史可法一眼瞥见了桌子上放着的一份公文。

从颜色上看该是兵部的八百里加急。

那公文上的封蜡已然拆开看样子孙露也是刚刚才收到这份公文。

一旁的孙露见史可法好奇的看着桌上的公文不由清咳一声将公文递给他道:史大人,这是兵部刚传来的战报。

姚金的第七野战师已于二月二十五日攻克了朱仙镇。

姚将军攻克了朱仙镇!史可法听罢连忙接过了公文。

上下扫了一边后兴奋的叫道:太好了!太好了!这样一来收复开封便指日可待了。

首相大人,待回儿祭祀大典结束后是否直接就向百姓宣布此次大捷啊。

那是当然,我大明将士有此战绩正好告慰岳爷爷的在天之灵。

也好求岳爷爷保佑我大明将士早日收复故土。

孙露朝天拱手道。

其实现在收复朱仙镇在鼓舞士气上的作用远大于它本身的战略意义。

特别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更能为隆武内阁和孙露赚取更多的拥护。

此刻的史可法更是沉浸在了这种精神鼓舞下正以颤抖的手拿着战报。

这种捷报频传的感觉了仿佛已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最后一次该是孙传庭在河南大破闯贼的那次吧。

在之后的战报中朝廷是一次比一次败得惨。

简直到了不堪入耳的地步。

直到眼前这个女人出现一切才开始有了扭转。

令人兴奋的胜利战报一次接着一次的传来。

这让史可法等老臣对天下的局势开始乐观起来。

军事上的优势带来的是政治外交上的强硬。

一想起前些日子自己同钱歉益讨论的意向史可法不由脱口而出道:首相大人,如今我大明将士越战越勇。

直捣黄龙之日可以说是指日可待。

那满清不过是些化外蛮夷。

有道是不战而曲人之兵方为上策。

不如趁此机会朝廷对其来个恩威并施。

迫使九酋多尔衮归还北京退出关外。

也好让我中原百姓少受刀兵之苦早日迎来太平盛世。

孙露听罢史可法的话语却摆了摆手笑道:史大人此言差矣。

多尔衮他都没派使节来。

我们急什么呢?依我看我们现在给多尔衮的教训还不够。

这个叔父摄政王心里的花花肠子可多着呢。

就算那一天他肯过来求和了。

我们也不能轻信。

这满人求和向来都是心怀叵测。

当年在辽东时满人同朝廷作战时可谓胜多败少。

然而皇太极每次都会主动提出求和。

为什么?是皇太极他想借着求和的机会休生养息。

他满州才多少人马啊。

长期干耗怎么可能是朝廷的对手。

所以才要打一段时间修养一下,然后再次出兵。

于是朝廷每次接受了皇太极的求和后下次反而会输得更惨。

孙露的一席言语让史可法不由皱了皱眉头觉得是那么回事儿。

不过他依然不死心的解释道:可是首相大人,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朝廷对满人的优势可不是当年在辽东可以比拟的。

再说首相大人已经在两淮之战时重创了满八旗。

可以说现在满人是元气大伤。

正是打压他的时候啊。

不错,正是因为满人如今元气大伤就更不能放他们回辽东老家舔伤口。

这多尔衮比当年的李自成还要狡猾善战。

若是让他回辽东歇上几年又是个祸害。

所以要打就要打得坚决,打得彻底!打得他今身今世都不得翻身!孙露坚定的说道:这辽东本就是我大明的疆土!在奴尔哈赤在起兵叛明前爱新觉罗家一直以土官的身份世袭建洲卫指挥使之职。

挥师北上收复故土当然要包括辽东。

否则我等如何面对辽东百姓,如何对得起当年为守护辽东牺牲的将士!辽东本就是我大明的疆土!这一句话说得史可法一阵热血沸腾。

其实在不少大臣和百姓心目中辽东已经是被放弃的地方。

只要能收回北京以及长城以内的国土就是天大的胜利。

至于长城以外的国土保不保得住便无关紧要。

然而从孙露的话语中史可法能清楚的感受到孙露是绝对不会放弃辽东的。

这种难得的雄心壮志让他激动万分。

史可法并不知晓在孙露的心目中辽东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尼布楚条约》到后来东北三省沦陷于日寇铁蹄。

那片黑土地承载了太多的屈辱与不甘。

而在孙露心中实际国土范围也比这个时代的人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就在此时外面响起了三声庄严的鼓声,祭祀即将开始了。

于是孙露整了整衣冠正色道:史大人,祭祀大典快开始了。

我们还是出去吧。

史可法这才回过神来恭敬的做了个揖道:首相大人请。

由于岳飞如今已经被封为了新的武圣。

应此这次祭典的规格是与祭孔大典相似的。

随着先前鼓声庄严的响起主持祭典的祭祀们按照执事者、纠仪官、陪祭官、分献官、主祭官的顺序依次就位、盥洗。

当众人都按部就班的就位后忠烈庙的庙门被开启了。

只见一个身着玄色祭服的执事者手捧牛毛血盘到牛埋毛血的地方,将牛之毛血埋於土中。

此为痊毛血取滋养土地,使万物生生不息之意。

紧接着祭坛之上钟鼓齐鸣,迎神队伍便由庙门中门进入庙内。

祭祀们高声吟唱,底下参礼者同时行礼迎神。

迎来神灵后祭祀们便开始进馔向神灵呈献祭品。

主持祭典的主祭官和分献官至岳王爷神位前恭敬的上前行上香礼并献帛、献酒。

只见祭祀们在主祭官和分献官的带领下反复地高声读祝、行献礼。

整个过程繁复而又肃穆。

祭祀们的每一个动作容不得有半点的差池。

烦琐的礼节之后便是作为首相的孙露带领百官向岳王爷神位行上香礼。

作为一个三百年后的现代人参加这样一个祭典或许会觉得有些异样。

可是此刻孙露的心中却充满了虔诚。

虽然她也看到过三百年后祭孔大典的电视直播。

21世纪的祭典规模自然是大得多也奢华得多。

然而比起此刻的祭典却缺少了许多东西。

或许比起后世的领导来眼前这些大人对他们所要祭拜的武圣人多了一种源自内心的敬仰。

终于轮到孙露宣读圣旨了。

在一番焚香盥洗后她恭敬的请出了圣旨。

头一份当然是封岳飞为武圣帝君的圣旨。

与之一同公布的还有兵部拟定的《军人训诫》。

对于孙露来说原本带来的三大纪律八项主义并不足以作为一个国家军队思想上的核心。

后来由铁血社所提出的士之十二戒也太过自由激进。

于是孙露在同不少大臣与将领商量过后便有了这么一部以儒家的五常与兵家将者,智、信、仁、勇、严的信条相结合制定了眼前这部《军人训诫》。

将忠、勇、严、智、信为规定为军人的五德。

并以此为核心旨在统一军队思想。

特别是对中下级军官的思想管束。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孙露不但选择了在祭拜忠烈庙时公布《军人训诫》。

更是将此《训诫》篆刻成碑文立于忠烈庙之中。

因为她要将这里建立成一个圣地。

所有中国军人的圣地。

接下来一份便是为袁崇焕将军昭雪的诏书了。

这圣旨不过是份一米多长,三十公分宽的卷轴而已。

可是掂量在手中孙露却觉得有千斤之重。

底下已经开始有人抽泣了孙露知道那是辽东一系的部将与袁督师的族人。

孙露的心不禁一紧只见她摊开了圣旨大声朗读起来。

那声音阴阳顿挫包含深情。

当她念道隆武皇帝赐袁崇焕赐谥号为襄愍时。

底下的将士哭得更厉害了,众人纷纷转身朝北方叩拜起来。

孙露知道那是因为袁督师的遗骸至今还留在北京城里。

看着底下那些在枪林弹雨中都未曾皱过眉头的汉子号啕大哭着。

孙露觉得五百年前的场景仿佛与现在的场景重合了一般。

斗转星移间世事多变化。

不变的是这壮丽的江山,是这壮烈的军魂!此时天空又飘起了蒙蒙细雨。

孙露收起了圣旨抬头望了望有些阴沉的天空深吸了口气大声宣布道:诸位将士,擦去你们的眼泪。

这里是‘忠烈庙’是供奉武圣人的地方。

远在河南的第七师将士已经攻取了朱仙镇。

这是今天先上的最好祭品。

只有敌人的鲜血才能告慰这里的先烈。

天佑我中华,重拾旧河山!*******************************************************************************袁崇焕将军的谥号柳丁不敢瞎写。

书里用的是历史上桂王后来追封的襄愍。

襄是美谥意为辟地有德;愍是悯谥意为在国逢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