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命运的抉择 > 第三章 第二十节

第三章 第二十节

2025-03-30 08:24:37

闪爵读书 更新时间:2006-8-7 18:55:00 网址wWw.shanjue.com字数:5014盛京——顺治元年(1644年)元旦的早晨,小皇帝福临早早的就被叫醒了。

他今天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到堂子里去祭天和拜祖先。

诣堂子是女真族特有的风俗,凡是出征或凯旋以及逢年节大事,都要由大汗或皇帝率领诸王、贝勒、大臣等到堂子行礼祭天。

虽然还有些睡眼朦胧但在母亲的仔细叮咛下小皇帝福临很快就穿戴整齐了。

等一切都准备妥当后,他才在叔父多尔衮和侍卫们的族拥下,首次以皇帝的身份去堂子拜天和祭祀祖宗。

北方早晨寒冷的北风很快的就让福临清醒了。

这个只有六岁的小皇帝偷偷的瞟了身旁的叔父一眼。

只见虬髯多须、英气逼人的九皇叔正严肃的站在自己身边。

于是福临也不禁挺起胸膛。

总有一天我也要像叔父那样成为真正的英雄福临在心中暗暗发誓。

在诣堂子结束后,接下来就是接受诸王大臣和外藩使节(蒙古和朝鲜)的朝贺。

但今年一年一度的上表祝贺和进献贡物都免了,连例行的集体筵宴也停办了。

由于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甫于三个多月前驾崩。

这都是为了表示朝野思念之情犹深,哀戚之情未减所致。

自然不可能在新丧之际为了元旦而大肆铺张。

于是乎,顺治元年的元旦平静而又冷清。

当然此时的满清贵族们不会想到三个月后一个千载难逢的变故将使女真族再次席卷中原大地。

溶入中原文明之中。

*******************************************************************************西安——大顺朝永昌元年(1644年)元旦的晌午,李自成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自己的疆土不禁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今天李自成正式在西安成立他的新政权,建国大顺,改元永昌,自己也改名为李自晟,并且以明朝分封在西安的秦王府为新顺王府。

将西安改名为长安并发动大量民夫修整长安城,把城墙加高加厚,壕堑加深加宽,比原来更加壮丽。

当然李自成也有这个实力立国称帝。

此时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已拥有步兵四十万,骑兵六十万。

就象这空中的太阳可谓是如日中天。

确实可以与明和清分庭抗礼,鼎足而立了。

就在两年前,朝廷将他的祖茔掘毁,为的是传说他家的祖坟埋在龙脉上,将要取代大明江山。

因此他在戎马倥偬中一定要回来了解究竟,以便修复原状。

于是他召集当地父老集议,精选工役,完全按照原来的地形、地貌和地脉形势,甚至坡坎树木,一切都要恢复原状,不能有半点差错。

墓地竣工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祀典,才返回延安,并且改延安为天保府,米脂为天保县。

也因为如此李自成觉得自己的皇帝梦已经不远了。

相信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能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了。

想到这里李自成的嘴角不禁挂起了一丝得意的微笑。

因为他知道做为帝都的北京,每年都要热热闹闹地过元宵节。

从正月初八开始燃灯,一直要闹到十八日止,一共十天,九门不闭,灯火通明,金鼓震天,游人如织。

而今年的元宵节更是会与往年大大的不同。

到时候每天都会有数以百计的民众闹着进城,都说是进京城来闹元宵的。

而每天进城那么多人到第二天却没几个出城。

至于这个原因嘛。

也只有到了三个月之后才能揭晓了。

*******************************************************************************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元旦,暮色中原本威严壮观的紫禁城隐约间显得有些凄凉。

依照近年来每次遇到拂逆时的惯例,崇祯皇帝屏退了妃子和太监们,沐浴更衣,焚香祝祷,虔诚地请求天上神佛降临乩坛指示国事。

但他的心却不能想他表情那样的平静。

今天崇祯皇帝朱由检度过了他这一生中最为糟糕的一个元旦。

这天早晨他比平时更早的上朝了。

可是除了近身侍卫和太监外,御座旁却只有一个手执金吾的礼官站班。

崇祯皇帝立刻下旨鸣钟,开启东西门让百官们马上进来。

可等了老半天文武百官仍然不见一个进来。

于是崇祯皇帝只好下令先去谒太庙,然后再回来受朝贺。

但当司礼监去到长安门外传旨时,发现御驾外出所需的銮舆驾马和仪仗队的一百多匹马都还在御厩中,没准备好。

只好把长安门外文武朝臣所骑来的马一齐驱赶到端午门里,打算暂时用以代替循马。

但是这些马并不买皇帝的帐。

而是嘶喊杂沓,跳跃不受羁勒。

为了皇帝的安全着想司礼监只好硬着头皮回禀去了。

于是崇祯皇帝只好无奈地再次改变了他的旨意:还是先受朝贺再谒太庙。

就这样崇祯皇帝端坐在太和殿正中的御座上,下面的文武百官,在持续不断的钟声中,从东西二门梭巡而入,仓皇跪拜,乱作一团。

面对这看不出有丝毫喜气近乎于闹剧的元旦日朝贺大典已经崇祯皇帝完全失去了耐心。

但接着发生的事更是让他的心情跌到了谷地。

当崇祯皇帝和百官们前去太庙时一阵突然而起的大风狂卷而来,黄沙扑面,天色昏暗,对面不见人。

于是他决定连太庙也不去了,宣谕退朝。

虽然今天百官的态度让崇祯皇帝感到很失望。

可眼前的他并没有心情理会这些了。

他清楚的意识到现在的大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了。

李自成已经在西安建国改元。

旋即就将渡河东征。

现在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丧失殆尽。

崇祯皇帝手上只剩下了吴叁桂手下的叁万关宁铁骑这最后一张王牌。

调吴三桂入关?崇祯苦笑了一下这可是饮鸠止渴的一步棋。

如此以来等于将辽东拱手让给了满清。

在崇祯眼里这可是卖国啊。

当年袁崇焕只是同满清议和就引来自己极力的反对。

甚至不惜为此自毁长城。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如果说当年崇祯是极力反对同满清求和的话。

那么到了崇祯十五年,朱由检的心就已经开始动摇了。

他也曾想和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军。

而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

但是朝中其他大臣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

于是崇祯只好矢口不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

并在每次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时总是郑重警诫:这是天大机密,千万不可泄漏而让群臣知道了。

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因为陈新甲的一个失误事情终于还被捅出去了。

群臣拿到了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议的证据。

顿时哗然,纷纷上奏章反对此事。

在无法抵赖的情况下恼羞成怒的崇祯皇帝便将陈新甲做为了替罪羊。

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

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部尚书应负全责。

但是现在的崇祯已经不会再在乎面子问题了。

眼看着大明两百多年的基业就要毁在自己的手了。

难到要割地赔款来安抚满清吗?啪,的一声崇祯手里的念珠被拉碎了。

珠子散落了一地。

过了半晌他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诏封吴叁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

但此时的崇祯皇帝并不知晓自己的这次决定又一次遭到了群臣的非议。

并且现在才作出这么一个决定其实为时已晚了。

*******************************************************************************广州——1644年元旦,同北方寒冷的元旦不同。

处于南方的广州就算是到了冬天依然是温暖如春。

虽然广东政府一再的表示低调处理崇祯十七年的这个元旦。

但这些年太平繁荣的生活使得老百姓仍然投入了大量的热情过这个年。

按照广州的习俗花市是不可少的了。

再加上广州外国人聚居区的那些洋人们。

看来想要不狂欢通宵都是不行的了。

这可苦了驻扎在广州的宪兵们。

为了维持治他们不得不投入了大量的兵力。

当然啦这些士兵中的许多人都不是广东的本地人。

由于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这些土地改革使得周边地区大量的百姓开始向广东移民。

这些移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东地区因为工业革命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也使得广东的征兵工作轻松了不少。

比起广东本地的士兵来。

这些外来移民的士兵更希望去战斗。

毕竟他们的家乡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能将自己的家乡建造得象广东一样也是这些士兵最大的愿望。

不过用不了多久他们的这个小小愿望就能实现了。

看着楼下热闹的人群以及漂亮的花灯孙露轻轻的缀了口酒。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相信在目前的中国已经很难有哪座城市比得上眼前的广州了。

虽然有人认为南方建立的政权,不是短命的,就是偏安一隅。

经济虽然发达但却民风柔弱,往往主好雕虫而轻于武备,以至于文恬武嬉,不成体统。

但孙露并不同意这种理论。

军事上的软弱那是政治上的原因。

不能同经济发展挂钩。

只有国富民强了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强大的军队。

孙姐姐,你就不要一个人守在窗口发呆了。

我哥他们要晚些时候才来呢。

过来看看我的状画得怎样?一旁翻弄着胭脂水粉的杨绯儿嚷嚷道。

由于杨绍清过完年就要去杭州了。

于是大家伙决定给他开个欢送宴席。

听到有这么有趣的事情爱热闹的杨绯儿当然也不会错过。

不过这次聚会的人并不多。

现在的张家玉等人都在湖广等地驻扎。

就连李凤儿都奉命调去了第三军做随军护士去了。

不是来之前你就画过妆嘛。

怎么还要画一遍啊。

你问问张姐姐吧。

张姐姐,你看我这样好吗?杨绯儿尽量学着乖巧的摸样问着旁边的张玉乔。

恩,不错。

杨妹妹很可爱啊。

张玉乔赞赏道。

耶?该不会可怜没人爱的那种吧。

孙露怪叫道。

杨绯儿则气鼓鼓的对着孙露做了鬼脸。

看着她俩一搭一唱的样子。

张玉乔不禁笑了起来。

其实,杨妹妹的装束很配自己的性格。

到是孙妹妹你的妆得要稍微微改改。

笑过之后张玉乔对着孙露建议道。

现在我这样子不好吗?孙露问道。

不是不好,而是缺了些。

缺了些?张玉乔将孙露拉到了梳妆镜子前说道:不介意的话,我就给你重新画一遍咯。

孙露疑惑的点了点头。

一旁的杨绯儿则饶有兴趣的看着张玉乔给孙露化装。

张玉乔一边给孙露卸妆一边说道:孙妹妹有着和普通女子不同的气质。

那种不经意间散发出的自信是很吸引人的。

但是有时往往也会变得咄咄逼人。

所以要尽量的调节这种给人的感觉。

胭脂最好用这种颜色。

然后眉毛别挑得太高。

在张玉乔柔声细语的解说中时间象是渐渐的凝固了。

当张玉乔将最后一根发钗更换后,她将一面镜子递给了孙露说道:现在怎样?看着镜中的自己孙露忽然觉得有种惊艳的感觉。

就在此时门忽然开了。

杨绍清探出头问道:你们好了吗?大家可都…一瞬间杨绍清楞了一下。

转而他的脸一下子红了讪讪的笑了一下就溜走了。

看着自己哥哥的样子杨绯儿第一个大笑了起来。

接着张玉乔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弄得孙露是又羞又滇。

也正因为如此在之后的宴席上孙露和杨绍清几乎都没抬眼看过对方。

于是宴席就在这种奇怪的气氛中进行着。

为了调节气氛张玉乔首先提出了行酒令大家也附和着同意了。

可就在此时杨绍清发现孙露不见了。

起身悄悄的离开众人之后果然在长廊里发现了倚靠在栏边的孙露。

你果然在这里。

听到杨绍清的声音孙露一回头却和他四目相对。

想起刚才的事情孙露的脸又红了于是她撇过头去问道:你是今晚的主角啊,怎么能偷偷的跑出来?那你呢?为什么也偷偷的跑出来了?杨绍清渡到了孙露身边。

你也知道。

我玩行酒令很差的。

与其丢人,还不如自己溜出来呢。

恩,确实。

确实够烂的。

杨绍清想起了孙露上次在南园行酒令的情景不禁笑了起来。

在杨绍清的感染下孙露也笑了起来。

气氛一下子就缓解了许多。

孙露忽然对着他说道:绍清,你这次去一定小心。

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事千万别和他们去北方。

看着孙露严肃的样子杨绍清皱着眉头问道:孙露,你是不是知道什么了?北边会发生大事吗?孙露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件事我现在还不能和你说。

不过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明白的。

记住我现在的话就行了。

你现在是这次勘探队的负责人了。

你要保证队员们的安全啊。

好吧。

我会注意的。

杨绍清点头道:说实话,孙露。

从第一次见到你起。

我就觉得你的心中藏着一个秘密。

我不知道它对于你是否很重要。

但如果你觉得累了的话我愿意同你分担。

面对杨绍清诚恳的眼神一瞬间孙露有说出一切的冲动。

绍清…我…可是沉没了许久孙露才会答道:这里风大我们还是回去吧。

第三章终于结束了。

总的来说这章写的很辛苦。

由于事先设定同后来查的资料不符。

在第三章的后半段偶做了不少修改。

呵呵,可以算得上是瓶颈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