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8-12-14 18:51:19 字数:9736议定好决胜负规则后,杨太曦和也力率着各自的人来到福王府西苑,平常训练家兵们的演武校场。
这时,那位载着蒙古萨满圣女的白马香车也在杨太曦答允下,在一群蒙古武士的护卫下由西门驶入王府观战。
这时,福王府校场内外挤满了无数王公贵族,一品大员,和前来贺喜的人们以及福王府的家丁。
大家都对这场即将开始的决战充满了期待,甚至有好事之徒在下面开起了盘口,轰然下注者人山人海。
毕竟,洛阳之地,远离边关,升平日久,久无战事,因此对现今大明和蒙古双方的战力谁也没底,是很好的赌博盘口。
同时,也有部分人也是冲着白马香车中的蒙古第一美女而来的,希望能看到美女下得车来观战,但很无疑是失望了,这位蒙古第一美女竟然是坐着马车进来的,根本没有下车崭露芳容观战的意思。
以至于有很多失望的人为蒙古第一美女的身材相貌,脸形也开起了盘口来,下注者居然也是蔚为大观。
若不是,杨太曦,早考虑到此节,命令家丁们在人群和蒙古武士,白马香车之间筑起了一道兵丁隔离带,恐怕有很多好事之徒会跑过去惹起很多事端来。
双方到了校武场后,早有人在观武台前的木案上摆好了16副强弓和16个装满平头白灰箭的箭壶让参加比试的双方人挑选。
杨太曦笑着对也力道:王子殿下,你们远来是客,你们先挑!也力闻声也不客气,向身后八名如狼似虎的蒙古武士一挥手,示意他们上前挑选弓箭。
不一会,双方都选好了自己的弓箭和箭壶,都骑上各自的战马,沿着摆好的几个箭靶,熟悉起挑选的弓箭,练起手感来。
等双方的人都练习完,征求双方同意后,杨太曦向传令兵示意,击鼓,宣布比试开始。
双方参加比试的人员听得第一通上马鼓声,忙全身上下穿上特制的用来醒目被箭矢击中部位的黑衣,接过递过来的只装有8只平头白灰箭的箭壶,分列校场两端,准备撕杀。
这时,听得第一通上马鼓声响起,校武场周围观战的人群们立刻变得鸦雀无声,紧盯着场上比试的双方,心情激动的期待着比试的开始。
紧接着,提示比试双方作好最后准备的第二通预备鼓开始了,双方参加比试的骑士都勒紧了缰绳,随时准备冲刺向前。
也力和杨太曦也在观武台上心情紧张的盯着场中各自的人员,杨太曦心道:大何,你千万不要让我失望啊。
因为,杨太曦知道这一场比试实际是双方就未来有可能发生事件做的一次互相摸底,有可能关系到双方以后合作谈判时的心理优劣,实是关系重大。
这时,第三通宣布比试正式开始的鼓声响起,双方骑士俱是高声吼叫着冲向彼此。
看着蒙古的八名骑士怪叫着各自奋勇争先,拉成参差不齐的阵型,神情凶猛的扑向自己的骑士们,杨太曦笑了,他知道,他的亲卫们赢定了。
看来,蒙古骑士们确实是没落了,他们继承了祖先的血统和勇猛以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但却没有继承成吉思汗--帖木真最大的财富,征服天下的智慧,那种两军阵前不拘一格的应变机动战术。
杨太曦在后世与好友们探讨清朝铁帽子亲王数万骑兵被数千英法联军击败的原因时,总是在想一个原因,曾经当年横扫欧亚的蒙古部落是什么时候变得只剩下一股蛮力死勇作战的了呢?如果只凭蛮力死勇作战,成吉思汗率领下的蒙古部落是不可能击败波斯强大的象兵和骆驼兵的,是不可能击败不管是人还是马均披上了厚重铠甲的东欧骑士的。
当对着英法联军第一次正面冲锋不果后,铁帽子亲王就应当选择从联军侧翼和背后突击,先行击溃联军方阵中的炮兵。
再不济,也可以利用夜晚的黑暗对联军进行突击,再再不济,最保险的战术还可以,沿途坚壁清野,突击天津,断掉侵略军的补给线,饿也能把这股深入腹地的垃圾给饿死了,没有了弹药的侵略军也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就象当年安息对古罗马克拉苏东征军团的战术一样,活活困死四万罗马士兵。
失去战术智慧的蒙古骑士们,其结果也理所当然的只有被拥有部分蒙古血统的努尔哈赤肆意掳掠自己部落的妇孺财产,几乎杀尽东部草原敢于反抗后金的所有蒙古喀尔喀部落,若不是杨太曦奇迹般的把握机会拿下广宁,顽强的在东部蒙古喀尔喀部落草原建立一个将后金与东部蒙古喀尔喀部落隔离开的缓冲区;特别是当皇太极出兵东部喀尔喀赛宰部族,欲扫清支持林丹汗的右翼蒙古部落,让只敢暗中联络自己的科尔沁草原部落彻底死心投入自己怀抱中的时候,唐振林果断的命李富开率骑兵第五旅赶到东部喀尔喀草原严阵以待,与东部蒙古喀尔喀草原部落一起,击退多尔衮试探的五千骑兵,适时地制止住了后金对蒙古部落的吞并行动。
若不其然,林丹汗的右翼蒙古喀尔喀部落早就全部沦陷后金之手。
而在此次关键时刻,让杨太曦有点哭笑不得的是,林丹汗居然还没有自己的部将唐振林看得透彻,只是一门心思自私的想趁机彻底将喀尔喀控制在自己手中。
采取袖手旁观的手段,甚至还随时准备西迁,想先平定内部的反抗势力--西部所有不愿奉自己为蒙古部落共主的哈剌嗔等族群。
直至唐振林部果断援手,才让他缓解了西迁的意图,稳住了先攘外再安内的既定方针,和大明朝一起对付如日中天的后起之秀--后金。
这时,观战的人群望着蒙古骑士吼叫着向前冲杀的凶猛势头,有些人吓得脸色都发白,心道:早听说关外塞北的蛮夷凶悍异常,今日一见,果然如此,难怪,我朝开国近三百余年,始终不能剿灭之,除此心头之患。
来贺喜的人群中也有从各地赶来贺喜的带兵打战的武将们,见此充满沙场杀气的比试,也不由得和自己带领的部队做了比较,均感觉若是自己的部队上场,面对能在远距离快速发动攻击,如雨一样从不同方向落下的长箭,恐怕很难从这群蒙古骑士身上讨到便宜,特别是这些将领大部分率领的都是步兵,火铳兵,都不由得为参加比试的杨太曦的亲卫们暗暗担忧起来。
其中,只有马祥麟,沈有容等少数久经沙场的将领神色自若,丝毫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这种缺乏团队战术素养的单打独斗冲杀,在大集团作战的情况下,根本是很轻松就可以摆平的。
马祥麟大不以为然的摇头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在山海关与数万后金骑兵交过手,知道什么样的骑兵战术才是最难缠的。
而眼前这种强冲硬打,在他看来显然对他的兵构不成太大的威胁,相反,还会增添他手下手持白杆长枪的石柱兵向前突刺时枪阵的威力。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他的舅舅秦邦屏,秦民屏在浑河血战中以数千石柱兵在阵营善未扎好之际被后金骑兵突袭,仓促中仍能连败后金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黄,镶黄,正蓝数旗。
战斗的惨烈连努尔哈赤都长叹野战之最壮烈当属浑河一战,并连连撤掉数位后金高级将领问罪。
可以这样说,若不是中军,后军的明军,怯懦惧战,不肯过桥援战;大明的克敌制胜的炮队被落在后面,没有及时赶赴战场;沈阳没有一群叛乱投敌,能使大炮的叛军调转炮口轰击城外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顽强死战的明军,很可能浑河一战是另外一个结局,至少不会败得连林丹汗的一万援军还未赶到就一溃千里。
自己在明军广宁之战溃败后,奉诏紧急赶赴山海关驻防抵御后金骑兵。
而此时的后金骑兵很明显学乖了。
对他和他名动天下的白杆兵采取了一种若即若离的远射骚扰战术,自己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战术下,被射中左眼,天幸,自己和手下们依城忘死血战,总算将兵临城下的后金骑兵击退。
而自己和一众白杆兵却不敢趁势追击,灭敌于即败。
此战后,他对大明的步兵战术有了切肤之疼。
因为他知道,不能趁胜追击,灭敌于即败,只会永远处于被动的防守地位,敌人永远不可能被消灭掉,总是可以瞅准机会,卷土重来,而自己的精兵却是拼一个少一个,永远也不能掌握野战的主动权,这样也就意味着,即便是赢了也只是小赢,输则全军即墨,这种只能立足于防守,不能积极主动求战的困境是让心高气傲的他所无法忍受的。
所以,当他听说杨太曦的部队在关外主动出击,打败后金,收复广宁,屡有斩获时,兴奋了好几天,早存结交讨教之心。
此次,听闻杨太曦在洛阳举行新婚大礼,忙带好礼物匆匆赶来。
一来贺喜,一来想与他做次深聊,探讨下与后金野战应该采取的战略战术及最佳装备配置。
沈有容却是笑着摇着头。
这是因为他觉得从万历年间自己与塞外蒙古首次交战至今,这群蒙古靼子的战术就一成没变过,难怪只能坐看后金努尔哈赤强大起来,侵蚀自己族人的地盘。
对这样毫无配合战术的冲锋,他早在万历三年间,就趁着黑夜,仅率二十九名家丁,摆开脱胎于戚少保所创鸳鸯阵而设置的车阵,对悍勇的蒙古骑士展开三段击,大破朵颜部酋长长昂的三千铁骑,而且是一出台而射死七十余的辉煌战果,朵颜部黑夜被打得心寒不已,仓皇退却。
沈有容也正是凭借此战一战成名,而沈有容的领头上司主兵把总李养性及传烽守台官兵周养珠等十人,被兵部斥以蓟镇修筑台墙,原以匹马不入为功。
贼夷拆墙进边,守台官军若罔闻,防守何在?,俱皆枭首传示,以儆效尤。
沈有容曾转战大明朝东西南北四边,先后与蒙古,后金,倭寇作战,对现在的场中拼杀可以说感慨良多。
三寇之中,可以说辽东的后金才是最令沈有容憔悴和头疼的。
他自己就曾在万历十六年攻打女真叶赫部的战斗中中箭险些被擒,所以他是很清楚女真部落须臾而至,箭射刀劈之凶悍的。
所以当镇江民皆大悦,羊酒迎劳者几万人,数百里之内,望风来降者络绎不绝的捷报传入京师,报闻之日,缙绅庆于朝,庶民庆于野。
熹宗天启帝立即下令登莱与天津水师开赴镇江策应。
沈有容却只是长叹一声道: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
,当时深知辽东敌我双方战力态势的辽东经略熊廷弼也是和沈有容一样英雄所见略同,对此次镇江大捷持否定之态度。
可是,大明朝历来的就有轻贱武人的传统,对他们这帮武人的建议总是置若罔闻,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抗倭大将俞大猷因上书监司论用兵二弊二便,被监司斥以:若武人何以书为!给予俞大猷夺职杖责之罚。
大明朝的文官重权在握,或迂直不知兵,妄论兵事;或胆小如鼠,迷信方士虚无飘渺之言,是常常令耿直的沈有容所不屑与之共事的。
在沈有容看来,每个大权在握的兵部众上官,都把辽东之事看得太过容易,有刻舟求剑之嫌。
总想让他们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不世出的于谦,打一场北京保卫战那样酣畅淋漓的战役,横扫蛮夷。
可是深知军旅之事的沈有容却知道辽东地区和气候干燥的蒙古草原,蓟州,河北平原是不同的。
与蒙古草原以及蓟州,京师地区相比,辽东地区多山,且道路多是被厚厚的冰雪覆盖,气候严寒,冰冻期较长。
以前在蒙古草原和蓟州河北平原上屡战屡胜的大明朝庞大的作战车队辎重,到了辽东白雪皑皑崎岖的山路中根本展不开,而习惯在南方温暖地方作战的大明步兵在深雪及膝,冰冻滑溜的道路上野战行军,遑论布阵,就是三军整体作战都很难做到,往往是前军打得热火朝天,等后军炮队车营赶到,黄花菜都凉了。
因为拥有克敌制胜的大型炮队车营常常因为积雪封山,道路泥泞,被落在后面与前军,中军脱节,不能有效配合前军作战,耽误战机。
而脱离了其他步兵有效保护,没有了缓冲时间,平日里只练习填弹装射的车营辎重部队又往往被从近在咫尺的山林后冲出的后金铁骑所突袭,根本没有填弹装射的机会。
更为可怕的是因为冰雪和严寒,致使佛朗机,鸟嘴铳,神威大将军这类火器时不时的失效。
手脚冻僵,穿着厚重盔甲,站在及膝深的白雪中作战的士兵们有时侯宁愿扔掉让自己生命没有保证的火器,用配刀长矛与后金骑兵交锋,在他们看来,手中握上一把刀能让他们更加感到安心,更加感到生命有保障。
这还是胆大善战的士兵,若是胆小的也就只有转身逃跑一途了。
由此,辽东战事一败而不可收拾。
而对于这些,沈有容也常常殚精竭虑,深思扭转大明在辽东野战中不能主动出击颓势的良方。
虽然自己的两任上官熊廷弼,孙承宗等人都拿出了守卫辽东的法子。
孙承宗更是提出了用车在用火的对策,辽东众将士也有了对后金作战时,必须先以车营逼之的共识。
但这只是想法,具体怎样保证火器每发必射,保证车队辎重能有效的在辽东山区泥泞崎岖的雪道中配合其他大明部队快速前进,追剿逃敌,配合其他兵种进行整体作战,还是渺无头绪。
但就在他为辽东乱局心力憔悴,全身数十处内外伤因为年纪大了,发痛频率越来越频繁,苦不能持之际。
惊闻杨太曦在辽东居然主动率军突击,并成功拿下广宁,夺回大量以前明军遗弃在广宁城中的粮草辎重银两,不由精神为之一振,感觉大明又出了个宁远伯,此将星的出现必将给大明中兴带来希望。
因为杨太曦在此次与后金会战中除了展现出其带兵作战顽强善战的一面外,更加可贵的是展现了他非凡的战机把握能力,以及独特的战略大局意识。
抢占广宁,这是自己那群兵部上官们所不屑采取的战略进攻方向。
在他们眼中,蒙古与后金尽皆为未开化的蛮虏,最好是让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大明好从中渔利,大明朝的战略进攻方向应选在锦州,义县,辽阳,沈阳一线,而不是深入后金腹地,两面受敌的广宁,开原,铁岭一线。
大明天朝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火器大炮,根本无须求助蒙古提供快马,光是凭借大明的车营和步兵火铳就足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击败弱小的后金,收复失地,将蒙古林丹汗完全不屑的也统统摆在了敌对的位置。
浑然不知当今关外形势,后金势大,唇亡齿寒。
而大明赖以取胜的法宝--车营火器,受制于辽东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行动迟缓,火器时常失效,明军根本很难在野战中通过主动求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金总是通过快速的机动,避实就虚,总是选择在明军很难野战行军,作战很别扭的冬季大雪严寒冰冻之时向明军发起进攻。
这些不利因素,这些呆在自家房中拍拍脑袋就决定明军战略的明军文人高官是不知道的。
盲目自信,而又不知兵的他们,更是不可能知道广宁的得失将直接关系到大明朝是否能够大量获取蒙古快马,组建能与后金铁骑相匹敌的快速反应部队的。
此种的重要性也只有沈有容这种数十年军旅生涯的职业军人才能看到。
而现在杨太曦成功拿下广宁,并先宰后奏的擅开马市,积极获取蒙古快马,组建了数万人的快速骑兵纵队。
可以说,每一个举动都深深打在了沈有容的心坎上,让沈有容不由对这个从未谋面的辽东后起之秀多了几分喜爱之情。
所以对于朝廷那帮风闻言事,参告弹劾杨太曦擅开马市的言官,沈有容也是屡屡上奏予以反驳。
并竭力向辽东经略高第力赞杨太曦,言此子可堪大任,重用此子,必将开辽东战局之新天地也。
因为沈有容能想到的解开辽东被动野战之困境的办法也就是杨太曦现在所做的那样,两个字,用马,而不是单纯的采取孙承宗提倡的那样,用车用火。
而是,在用车用火的同时,强化用马的战术,将用马摆在用车用火的前面。
从蒙古部落获取快马,建立一只快速骑兵纵队,缠住后金铁骑的同时,让车营在步兵的协同下,在骑兵纵队后面给予强有力的火力支撑。
而这种步骑车弩炮的配合作战实际上也就是将沈有容熟悉的戚少保鸳鸯阵进行大兵团化,主动求战化,将原来鸳鸯阵中只起配角作用,只在追击溃敌时才出击的骑兵作战阵式改成骑兵先行在大军外围突击侦斥,纠缠诱引强敌,步营和车营随后跟进合围,寻找战机,予以歼灭的进攻型阵式。
凡此种种的行兵布阵之绝妙构想,可以说,深合沈有容之心。
因此,从此以后,沈有容便留心杨太曦的有关情报,关注他的一举一动。
沈有容的儿子沈寿崇自幼就以他为榜样,刻苦攻读兵法,练习武艺,总想和沈有容一样在军旅中有番作为。
沈有容也曾将自己四十年来的作战所获心得编写的一本《宁海兵事录》交与他仔细研习。
对于儿子屡次向自己提及要效力军旅,为国效忠的要求,沈有容都没同意。
因为他不想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在一些不知兵而又狂妄自大的文官下报效国家,那样子,根本是明珠暗投,还要时不时当心遭致主官嫉恨,如俞大猷一般好心上书却惹上无妄之灾,如其那样,还不如平平安安过一辈子。
在沈有容看来,即便非要投身军旅,也必须投在象杨太曦此等知兵善战之人的麾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有番大作为。
这次沈有容向天启帝请求告老还乡成功,正好带着沈寿崇,和同样抱有一番壮志,要继承父业的戚柞国,趁着向杨太曦新婚贺喜之际,向杨太曦推荐自己的两位子侄,也算是圆了儿子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一番心愿。
而此时在场中的大何,看着八名蒙古骑士凶猛的扑过来,他迅速的朝队友们打了个战术手势,八名亲卫们猛然分成两队,四人一队,分别向扑过来的蒙古骑士们的两翼斜插,摆出了一个雁行的阵势迎了过去。
不一会,双方人马开始近距离接触,一时间,箭矢纷飞,战况激烈。
等双方错马而过,脱离接触,大何又朝队友们打了个手势,八个亲卫们,开始利用娴熟的马技,快速的绕着蒙古骑士们射箭,蒙古骑士们刚准备对刚才向自己射箭的人还击,马上发觉又换了对手,掉转马头准备追,又与自己的队友挤在了一块,不知不觉中被大何率着亲卫队员们磨成了一个圆团,拥挤在了一起。
激战了一会,双方均把自己箭筒中的八只箭射光了。
比试结束,杨太曦和也力两人笑着携手去检视各自对手身上的白点。
结果一点,让也力不由大感没面子,杨太曦的亲卫们身上只有二十一个白点,最惊人的是大何身上一个也没有;而也力的骑士们身上共有五十八个白点,而且个个身上都有,无一人逃脱被射中的命运。
听着杨太曦在观武台上宣布的结果,观战的人群爆发出一阵接一阵惊天动地的喝彩声。
和也力同来的武士们更是个个垂头丧气,气馁之极。
杨太曦笑着冲也力高声道:王子殿下,承认,承让啊,哈哈!那个格桑仁娃,我就不好意思,笑纳了,哈哈,你们圣女太客气了哈,哈哈,格桑仁娃,我等下命人带你去洗个澡,洗完后我在我书房等你,哈哈,洗得干净些哦,说完,冲着旁边青春美丽的格桑仁娃暧昧的笑了笑,格桑仁娃一脸平静,就象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见,很随意的伫立在那,默默不语。
也力看了这样的结果本就心头火起,现在看着杨太曦一副得意的样子,不由心头一股没来由的无名火蹿起老高,冲着杨太曦大声挑衅道:久闻妹夫英雄盖世,沙场之上,率先士卒。
料来武艺了得,不若我俩切磋切搓,可敢和我摔交啊?也力本来嗓门就大,再加上这次是故意的,顿时,好多观武台附近观战的人群都听见了,这群人都是好事之徒,早就想看看,传说中辽东的百战英雄与这位长得和大狗熊一般强壮的蒙古王子,谁强谁弱,马上爆发出一阵又一阵附和叫好之声:侯爷,教训教训他,让他不敢小瞧我大明无人!,侯爷,灭了那蛮子,振我大明天威啊!,蛮夷之人,井底之蛙,米粒之光也敢和日月争辉,揍扁他!揍得他爹娘也不认识他啊!。
杨太曦一见人群被鼓动起来,看样子此战是没办法避免了,既然没办法避免,他也就很豪爽的应道:尊敬的王子殿下,你的提议,很不公平,你明知道我们中原武士不擅长摔交。
如果王子没意见的话,我提议我们比拳脚,你看如何,哈哈!说完,杨太曦哈哈大笑起来。
也力闻声一楞,暗道自己这个妹夫真是又奸又滑,自己本想用己之长攻彼之短,看来是失算了。
好在自己的中文老师也是中原当年纵横陕甘一方的起义军首领,曾传过自己几套拳脚,自己的蒙古国师红教的活佛--也曾传过自己一套密宗武功,今天正好可以在这里打这个狂妄而又如日中天的妹夫一个措手不及,想到这,嘴角飘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之情。
善于察颜观色的杨太曦隐隐感觉到几分不妙,正暗自琢磨着,就听也力大声答应道:好,我就与妹夫你比试拳脚,看看你们中原的拳脚是否能敌得过我蒙古的拳脚功夫,免得让你以为我大蒙古的英勇武士就只会摔交,哈哈,来吧!。
说完,退下坎肩,松开扎在腰间的腰带,一甩身上裹得紧紧的长袍,扔给旁边其他的蒙古武士,露出里面紧身短褂和粗壮结实的胳膊,冲着杨太曦一招手,做了个极其轻蔑来的手势。
杨太曦见也力答应得这么爽快,骤然间有种上了也力的当的感觉。
但事已至此,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心道:老子在酒吧练就的街霸之拳,也不见得就会怕了你,想当年,老子还拿过康龙武林大会的前八强,谁怕谁啊!。
想到这,也不多说,也将身上的喜袍一把脱下扔给旁边的大何,大步走到观武台中央站定,微微猴下身子,一双眼睛瞬也不瞬的紧盯着也力。
也力也不多说,也微微弓下身子,慢慢的靠近杨太曦。
当双方快要靠近的时候,也力突然发力,一把扑向杨太曦,要将他拦腰抱住。
杨太曦知道一但让这个两百多斤的壮汉缠上比摔交,自己就死定了,忙迅速的抬起右腿,狠狠的踹向也力的小腹,逼也力闪身后退,哪知也力仗着身体强壮,丝毫不退让,微微一侧身,让过重要部位,丝毫不减速的,上身前倾,贴近杨太曦,冲着他的头部一顿老拳砸了过去。
杨太曦忙后退,用双手护紧面门,竭力抵挡着也力的凶狠重拳。
踹到也力身上的一脚也由于杨太曦的后退,失去了大部分力道,只是让也力身形微微一滞,就又扑了过来。
看着杨太曦在台上让也力追着打,台下观战的蒙古武士们齐齐爆发出一阵阵欢快的吼声,还齐齐用脚跺地合着吼声,有节奏的帮也力加起油来,刚才马上骑射一场比试让他们窝火了半天,现在见自家的主子在场上追着这位有大明常胜将军之称的侯爷打,只觉得解气无比,吼声也格外卖力。
听着旁边蒙古众武士们有节奏的跺脚声和呐喊声,观战的大明众人更是看得郁闷不已,喝倒采的心都有了。
只有大何这群杨太曦的亲卫们脸色不变,仍旧稳稳当当站在那神情自若的观看着,场中两人激烈的比试。
他们跟着杨太曦转战辽东数百里,屡经生死恶战,每次均千钧一发,扭转败局的战斗结果,让他们对杨太曦有种近乎迷信般的崇拜,他们坚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杨太曦都拥有转败为胜,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而现在场中的杨太曦却是被打得憋屈的很,他没想到这个两百多斤重的大舅子居然有这么好的拳法,而且手臂又很长,自己根本不敢让他近身搂抱,一旦被近身抱住,很有可能就会被这头大狗熊舅子凭借蛮力给甩倒在地。
而且拳法这么好,让自己想用组合拳将他KO的美妙想法也泡汤了,看样子,只能用腿法和他周旋了,看看能不能找到胜机心中暗暗想着,开始用正腿踹,侧脚踢来打击不断想近身而战的大舅子。
一时间两人战成了僵局。
看着杨太曦调整战术,将局面渐渐扳平,本已垂头丧气的大明众人又开始为杨太曦高声加油鼓起劲来。
也力显然被僵持的战局给磨得失去了耐心,不由加大了进攻的力度,防守也随着进攻力度的增加开始减弱,开始不断漏出焦急进攻后呈现的空挡来。
和也力磨了一段时间后,杨太曦总算抓着也力双拳砸出后,中间漏出的一个防守空挡,一脚狠狠踹在也力的面门之上,也力虽然偏头侧让,卸掉一部分力道,但鼻子仍旧被踢出了血,围观的大明众观众,惊天动地的爆发出一阵喝采之声,而蒙古武士们看到这种情况都紧张得踮起了脚,忘记了有节奏的跺脚为也力鼓劲。
就在杨太曦得手的一瞬间,这一脚显然也踹着激发了也力身体内的那股野性,他趁着杨太曦脚在空中停留的一刹那,一把扭住杨太曦的脚脖子,奋力的向后猛的一拉,然后顺势向前狠狠的一送,同时,飞起一脚狠狠踢在杨太曦的支撑腿上,杨太曦再也抗不住,飞出去老远。
杨太曦为减轻摔倒的力道,更是为了躲过也力的下一波凶悍攻击,连着在地上翻滚了五六下,快到台边时,才一个乌龙搅柱腾身而起。
本已看着杨太曦要掉下台正心神沮丧的大明众人一见他起身的威势,顿时又爆发出惊天动地的一片喝采之声。
这时,也力早已从身上撕下一块布条塞住流血的鼻子,口中说了一声:好。
怪叫着又冲了过来。
站在台边的杨太曦瞧见也力冲过来的威势,猛然心中有了计较,就在也力近身抓自己的手臂时,顺势身子向边上奋力一闪,双手用力将也力向台下一带,底下更是伸出一脚狠踢也力的脚踝。
也力被杨太曦这一招借力打力打得身形直向台下坠了下去。
就在也力心叹一声要摔到台下,砸个七荤八素之际,就觉得自己的双手被一双有力的大手,狠狠拽住,抬头一看,就见杨太曦趴倒在台边诚恳的笑着对他大声道:我的好舅子,这一战,我们算平如何?。
也力知道自己若拒绝,杨太曦立马就会松手,到时就不是平局了,心中暗骂南蛮子狡诈,只会耍诡计,但面上却笑着大声应道:妹夫,此言甚好,此战当然是平局,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