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隋唐乱 > 第三卷 冀州风云 第十四章 和谈(1)

第三卷 冀州风云 第十四章 和谈(1)

2025-03-30 08:42:59

赵王的冲动使和谈成为了泡影。

冀州如今内有罗艺、杜伏威的隐患,外有唐廷的虎视眈眈,在冀南承受着无比压力的徐世勣此时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不过,徐世勣并没有气馁或是埋怨赵王,因为在单雄信被李世民处斩的那一刻,徐世勣就已发誓无论如何也要辅佐赵王灭了大唐,杀了李世民,为自己那结义兄长报仇。

既然赵王的冲动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

那么,就让我来主持大局,使冀州在这里面得到最大的好处吧!徐世勣如是想到。

徐世勣需要制定一个详尽周全的计划,将李元霸的冲动之举变为一次有利于冀州的行动。

此时原驻守冀南的第二混合军已经不成建制,原有的几万兵马在战事后抽调了两个步军共一万士卒北援,再除去战事中的伤亡,如今驻守冀南的正规军中只有一个尚算完整的精锐步军,另有当初将原夏国地方驻军与施行兵役制后招收的新兵整编之后得到的两万地方军队。

而骑兵是一个也没有的了:苏定方护送魏征去北平时将风旅近卫军带走,魏云光北援也带去了风旅虎卫军和豹卫军,而风旅狼卫军则接替了北援的豹卫军在冀东船坞驻守。

如今在冀南的风旅统领将军尉迟恭根本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看来,在军力上支援赵王暂时是不可能了,徐世勣如今能做的就是为赵王稳固后方,同时寻得机会与大唐剑南、陇右等地的地方势力接触,蛊惑其动乱,以达到分化扰乱唐廷、使李世民不能倾全力去对付赵王的目的。

为此,徐世勣开始着手稳定冀南。

由于冀州军队在战事之初未作抵抗,唐军一路未作耽搁便迅速通过冀南兵临冀东,因此冀南并没有遭受破坏,基本上没有出现流民。

冀南官员在徐世勣的带领下很快就各自回到原职,所有的政务在短短时间内就回复了正常。

在这其间,徐世勣派出了屈不归及其统领的特战队,命他们分散深入唐境收集情报、打探赵王动向,并在唐境制造动乱。

对于冀东和冀北,徐世勣并不担心。

冀东有凌敬和薛道衡操持,而冀北因为与北平郡相邻的缘故,驻有八万冀州军队防务,现在尚处于完全的军事管制之下。

如今是唐贞观二年九月初,距离李元霸领兵入唐已将近一个月了,徐世勣的策略也初见成效。

随着赵王李元霸挺军深入,李世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李元霸身上。

此时西突厥利用李世民无暇顾及其它的大好时机,鼓动与其相邻的陇右地区起兵叛乱。

徐世勣也没有白白浪费这个机会,随后,年前才归附唐廷的黔中地区也在徐世勣与杜伏威的联手蛊惑下起兵反唐。

东有冀州对持,南有黔中起兵,西有陇右叛乱,北有东、西突厥虎视眈眈,境内还有赵王李元霸的一支悍骑威逼长安!此时的李世民可谓是焦头烂额,手忙脚乱。

但是,李世民并不惊惶。

在李世民看来,黔中叛军势力薄弱,有屈突通在该处镇压当无大碍;而对西部陇右则可厚许财物奴隶与东、西突厥,继而与之结盟交好,如此既可安抚北境,又可断了陇右强援迫其归附;至于李元霸,他入关中的目的不外乎是因为冀北军的覆灭而心中不平,待得他气愤平息后自会冷静下来思考大唐与冀州的关系,以决定冀州的未来。

李世民相信,只要李元霸冷静了,大唐和冀州就可坐下来和谈,毕竟,大家都需要时间来解决内忧外患,都需要时间来积蓄势力。

而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让李元霸平息怒气。

李元霸破苇泽关,继而过禹门口击杀前往阻截其前进的宇文成都和鱼俱罗,前前后后杀戮唐军两万八千卒。

李世民想道:怒气亦如士气,一而衰、再而竭,李元霸杀也杀乏了吧?……至多再挡他一挡,让他的怒气彻底平息下来!事实也如李世民所想,一路的杀伐使得李元霸的怒气宣泄,在距离长安不过两百里的合阳遭遇唐军的大规模拦截时,他已经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

也就在此重要的时刻,早已潜入唐境打探情报的屈不归与李元霸见了面。

屈不归将徐世勣的意图告知了李元霸,二人在详议一番之后,屈不归立即离开了合阳前往长安。

屈不归刚一离开,李元霸就率军向唐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此次前来拦截冀州骑军的正是三万宫廷宿卫军,这已经是李世民所能动用的最后力量……当然,唐廷现在的兵力远远不止于此,但是若要李世民抽调更多的兵力来对付李元霸,除非他已经置大唐基业于不顾,决定要与李元霸决一死战。

合阳一战毫无悬念,在屈不归提供的精确情报指引下,一万冀州铁骑犹如一把尖刀准确插入唐军最薄弱的环节,轻易就将唐军的防线撕开了一道裂口。

于是,冀州铁骑在李元霸的率领下直奔大唐京师长安!********************太极宫内东海池边,李世民正在与左、右尚书仆射议事。

只听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道:陛下,叛军已经快要到长安城下了,不若令京师周边军队合围,一举歼灭冀州军!李世民双眼望向东海池上,目中似是空洞无物,又似是深邃博大……也许,深、博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空吧!李世民感叹道:朕何尝不想?只是如今大唐内忧外患,实不宜与冀州硬拼,徒让他人坐收渔翁之力!李元霸要来就让他来,反正也不过是坐下和谈而已……朕曾与其并肩征战两年,深知此人性情虽然不够沉稳,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也识得轻重。

如今的形势下,他是不会与我大唐死战的!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道:陛下所言极是!如今局势下冀州叛军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与我大唐谈和。

叛军实已将这意图明确,合阳一战只作突破而不再刻意杀戮便是明证。

李世民点头称是。

一旁杜如晦虽然口中也在称是,心中却想到:不止是冀州叛军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吧?大唐不也是吗!……同在太极宫中,太上皇李渊远离了正在嬉笑打闹的众傧妃,命侍卫远远跟随,独自一人信步来到了御花园中最宁静的角落————观雨亭。

遥想当年称帝登基之初,自己曾与李靖在此不知论过多少国家大事,亭上观雨两字还是那日商议国事时适逢大雨,待得雨停之后自己亲笔所提。

想其时自己大权在握,指点江山、生杀予夺,是何等的快意!可如今……嘿嘿!李渊苦笑一声,自语道:如今朕就好比那笼中鸟,每日里被侍卫们看得死死的,犹如囚犯一般,连内廷都出不得。

哪里还有半分快意?……李渊正自伤怀,就听得一语声飘渺传来:太上皇陛下!李渊大惊,但他终究也是身经百战之人,随即就镇定下来,问道:是谁?神秘语声再次响起:陛下,不要惊惶,臣是赵王千岁的属下……陛下,不要四处寻找,坐下来再谈罢,远处的卫士正盯着你呢!李渊此时心中满是惊异,他隐约觉得大唐已生巨变。

当下李渊伸袖拂去石凳上的灰尘,施施然坐下。

同时他心中却也涌起酸楚:要换作以前,早有宫女太监将一切都安排妥妥当当,哪还用得着自己动手拂却尘土?……唉!现如今就只得几个侍卫跟着自己,说的好听是保护,说得不好听就是监视!李渊坐定后,轻声问道:你到底是谁?……为何如此鬼祟?神秘声音答道:陛下在怀疑臣的身份吗?请陛下放心,臣的确是赵王属下,此行专为请陛下前往冀州,以使赵王得以尽孝道!李渊可不是傻子,他心中略一思索便已猜出了大概缘由。

李渊冷哼一声道:元霸可是与世民起了冲突,想借朕这个太上皇名头去压压世民?嘿嘿!神秘声音笑道:陛下果真厉害!只一下就将小臣来意看透……好久没有被人拍马屁了!精明如李渊不由得也有些飘飘然。

可惜如此妙态并没有保持多久,随着神秘声音的继续,李渊的状况立刻由飘然转为了惊怒!只听神秘声音说道:赵王与皇上确实是起了冲突……皇上出兵冀州要剿灭赵王,但是很可惜,赵王大败朝廷大军并且杀入了关中,不日就要兵临长安城下了!两个孽障!李渊惊怒之下一拍亭柱,斥道:大唐根基尚且不稳,他们倒先作起乱来!太上皇陛下!神秘声音道:此战只因皇上担忧冀州坐大而起。

其时皇上他也多虑了!……想赵王为大唐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手中更掌握兵权,他若要反早就反了!如今赵王兵临京师为的也不过是求条活路,并无谋权夺位之意。

个中是非曲直,尚请太上皇陛下明鉴!李渊一听就已经明白,其经过情形不外乎就是世民发现元霸对他的威胁日渐增大,发兵要除掉元霸,继而引起了元霸的反抗。

以李渊一个帝王的思维来看,两人都是为了生存、权力而战,这其中没有谁对谁错。

如此一想之下李渊反而不再愤怒,他现在只是关心大唐社稷的安危和他自己的前路。

虽然有心借助神秘人的力量让自己重放光彩,但多疑的天性却使得李渊不会轻易相信此人。

想来此人能够看到自己的表情,李渊作出一副怡然自得,万事无谓的模样:明鉴么?……朕已经退位了,这些俗事朕已经不想过问。

大唐兴也好,亡也好,都是子孙们的事了!神秘人嘿嘿一笑,道:哦,是吗?……臣冒昧请教太上皇,常闻得人曰‘人生百年’,却不知人寿真有百年吗?李渊道:少之又少……能过七十岁便算得长寿罢!神秘声音又问道:太上皇今岁几何?李渊已知其意,他的语声不由得有些黯然:朕……今年已五十有二了!神秘声音默然沉寂,不再开口。

五十二了!我还有多少年可活?李渊为自己的年华失去而感伤,竟暂时忘却了神秘人的存在,他自语道:光阴似箭,我已经没有多少年可活了!……难道我能这样寂寞到死吗?……不!我要夺回我的权力,凌驾世人之上的权力!李渊的语声已显激动,他决定搏上一搏。

强自定下心神,李渊问道:你还在吗?朕想同你谈谈!哈哈哈!神秘声音轻笑道:陛下终于想通了吗?……那么,咱们来好好谈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