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与解剖学http://book.51kang.com 2007-9-28 18:00:40不要认为我们上面的提醒是多余的,因为我们进入中医迎头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医与解剖学的问题,你要拿出背叛自己的勇气,才能登上我们祖先曾经到达过的高峰。
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而要研究人体生命现象,就离不开解剖学。
心脏在什么位置,肝脏起什么作用,肺叶又有什么功能,食物是如何消化的,甚至大小便是如何出来的,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解剖学来得到。
一般的规律是:解剖学越发达,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就越准确,所建立的医学也就越高明,它达到分子的水平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基因医学。
因此即使在今天,我们也离不开尸体解剖,各医学院都有解剖课,修不够学分是不能毕业的。
中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医学,那就是中医学,但我们是否也有相配套的解剖学呢?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研究者。
从社会生产方式而言,中国应该有丰富的解剖学。
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这只是一个约数,实际的时间可能更长),开天辟地的伏羲氏终老归西了,但他与女娲创造出来称为人的小动物却欣欣向荣,东一伙,西一伙,聚成无数个小团体,大者有几百人,小者也有十几个人。
他们成天漫无目的在高原上游荡,在茂密的草丛中寻找着可以食用的东西,有些是植物的根、茎、果实,还有可以捕到的所有动物。
其中一个部落的小头领特别聪明,发明了许多好用的工具,如犁头和犁柄,带着他的小团伙开始了农业生产。
由于农业生产的产量比较稳定,不太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所以这个小部落开始人丁旺盛,由小渐大,他也从小头领变成了大统帅,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神农氏。
实际上,农业与养殖业一直是分不开的,早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在漫长的半游牧生活中,中国人已经开始养殖业,驯化了一批家畜。
原始农业产生之后,养殖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有养殖业就有屠宰,人们从不断地屠宰和分割动物当中,早已对动物的内脏结构了如指掌,炒肝尖总要知道肝在什么部位,否则会将熘肚片当成肝尖来炒。
也许有人会说:宰杀动物与解剖人是两回事。
其实不然,在远古的时代,杀人与杀动物根本没有两样,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中国,落后的游牧民族经常入侵先进的中原地区,因为在这些民族看来,杀人与捕猎一只鹿、一只狼、一头野驴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战斗力才会如此之高,往往打败许多所谓的先进民族。
实际上,世界许多民族的历史中都曾有过猎头的习俗,既将战俘的头颅砍下当战利品,甚至他们猎杀任何外部落的人作为口粮。
上一个世纪,一位玻利维亚的老酋长曾介绍说:白种人烤熟之后,就像是成熟的香蕉,味道十分好。
但斐济人却常抱怨白种人的肉太咸太粗糙。
看来猎头习俗渊源流长。
德国学者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中曾描述过上个世纪印第安人的猎头习俗:这种习俗在以人头为战利品的希给罗——印第安人中,得到高度发展。
只有杀死一个敌人并曾以矛染过敌人血的战士,才有制备这样战利品的特权。
牺牲者的头发是细心分开的,从前额到颅切开,把头皮全部剥离头骨,仅留下眼睛和舌头,然后将其柔软部分用植物纤维缝在一起,嘴唇用竹片固定地连接起来。
把这‘皮袋’放在水中加热,在达到沸点前取出。
这时它们收缩为大约原大的三分之一……把热沙从颈部开口倒入,填满后的头又以热石使之铁化。
中国人在远古的时候同样有过猎头习俗。
考古挖掘证实,在邯郸涧沟龙山文化一处房基址发现过四颗人头,有砍伤痕迹与剥皮痕迹,显系砍死后又经剥皮,其作用是为了祭祀。
甲骨文中的囟字就当头颅讲,一般是指战俘的头颅,如……用危方囟于妣庚(《类纂》明续669),意思是说:用危方(商代一个部族名)敌人的头颅来祭祀老母;羌方囟其用,王受又(《类纂》甲506),意思是:用羌方(商代一部族名)人的头颅来祭祀。
西周金文中也有大量关于战争中猎获敌首的记载,例如出土的《多友鼎》记载:凡(以)公车折首二百又口又五人,执讯廿又二人,孚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文中执讯乃捕获敌人俘虏之意,折首者,斩首也,砍头也。
当然,古代祭祀并不是将头颅当作唯一的祭品,随祭祀内容不同,人的五脏都可以作为祭品的。
甲骨文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左一它右一反文)羌百……(《类纂》续2?29?3),~的意思是肢解,羌指羌方的战俘。
一次肢解上百人,真是残忍之极。
但在肢解的过程中,古人对人体生命构造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直到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周边一些落后的少数民族尚有此习俗,《魏书?獠》记载说:獠者,盖南蛮之别种……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祠。
所杀之人,美~~者,必剥其面皮,笼之干竹,乃燥,号之曰鬼,鼓舞祭祀,以求福利。
杀俘虏以祭祀的历史现象,持续了近千年,在这样漫长的历史中,即使不是有意去积累,人体解剖的知识也相当丰富。
甲骨文的心字说明,中国人不但知道心的确切形状,而且知道心与血液循环有关,甚至知道有几条血管出入心脏,故有心有七窍、心有四支之说。
很可能中国古代的解剖学成就要远胜于今天,《灵柩?经脉》曰: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 短,气之多少,十二经络多血少气,皆有大数。
当代的解剖学有一些就无法证明,比如关于气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气究竟是什么,可是在这则记载中,当时的人却不但知道气是什么,更知道气有多少。
经络我们也无法证实,但文中却明确记载,经过解剖可以知道经络的长短,真是不可思议。
可见中国的解剖学十分发达,但它的解剖方法、手段肯定与今天不同,它能解剖到我们今天无法证实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可以量化,即皆有大数。
不但如此,中医古代的外科手术也相当发达。
相传黄帝手下有一名医,叫俞~(左一足右一付),此人能依据五脏腧穴,割裂皮肤,解开肌肉,将人体的经脉调理顺畅(不知道他是怎么看见经络的),他还能打开颅骨治疗里面的疾病,甚至可以培炼病人的精气。
至于疏理膈膜,冲洗五脏六腑,更是小菜一碟。
还有一位名医叫伯高,更是一位解剖学专家,他曾仔细测量过人体各部位骨骼标准尺度,并以此计算经脉的长短。
最有意思的是,他还向黄帝详细讲述了人体各消化器官的大小、长短、部位和容量,他提出的消化道与食管长度的比例数同现代解剖学得出的结论基本相等。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有它自己的脉络,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看看物理学的发展吧,我们从平面几何,发展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波尔的量子力学,那一次的进步不是站在历史的肩头?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认为违背这一规律的知识都值得怀疑。
然而,当我们以这种思维来看待中医理论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冲突将无法表述。
如上所述,中国古代有极为发达的解剖学,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
如果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一套医学理论,那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怪就怪在,我们的祖先居然将自己辛苦得来的知识弃之不用,他们建立起来的医学竟然与解剖学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一、中医人体脏器与解剖学不相符。
几千年人体解剖的经验告诉我们,肝在腹部的右方,这是千真万确的。
但中医却告诉我们:现代解剖学讲得不对,应该是左肝右肺。
明朝大医学家朱溪丹曾有一治疗肝病的方子,名字就叫左金丹。
更有甚者,中医里还有在解剖刀下根本就不存在的器官。
比如说,中医认为人有六腑:大肠、小肠、胆、膀胱、胃、三焦。
前面五项都可以从解剖学上证实,而最后一项三焦腑,不论是用CT、X光、彩超,还是剖开肚皮看一看,保证找不到三焦,在这些手段下它根本不存在。
第二、中医脏器间的联系与解剖学不相符。
中医的各脏器是一张相互关联的大网,因此它的脏器功能比解剖学要大得多。
例如,心与肾各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解剖学上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可中医偏偏说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肺与大肠,一个管呼吸,一个管消化,但中医却要说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疗便秘可用清肺的方法。
第三、中医的人体组织结构解剖学无法证实。
在人体已有的组织结构中,中医与解剖学不对称,除此之外,中医还有解剖学无法证实的人体组织。
例如,中医的经络遍布人的全身,主宰人体的生命状态,但这样一个重要的生命组织,在解剖学上硬是找不到,西方科学家曾花费了老大的气力,动用了各种仪器,也只证明了经络是存在的,最终也没有作到实证。
中国政府也曾想用实证的方法找到经络,结果花费了几千万,也没能实证。
第四、中医的人体能量形式解剖学无法证明。
解剖学证实,人体需要从饮食中获取能量,而且科学技术能够识别这些能量的化学形式,比如维生素、低浓度脂蛋白等等。
而中医说人体需要精与气,可精与气并不是我们所知的任何东西,比如说气,它绝不是我们每时呼吸的空气,而是另外一种我们完全不知的能量形式,因而解剖学也没有办法确知它们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说 气没有解剖学意义,它在解剖学上是不存在的。
……中医像类似违反解剖学之处比比皆是,从头到尾。
中医不是建立在实体解剖基础上的医学,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正是这个事实却透着古怪,让人不可思议。
中华民族有丰富的解剖经验,而为什么中医恰恰不是建立在实体解剖基础上的呢?传统研究就这个问题提出以下两种解释:一是观察,从细致的观察中总结出了中医。
这派学者认为,古人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生命现象进行了大规模的观察,大到天体运行、气候寒暑、地域方位高下对人体的影响,小到情志喜怒、饮食寒温、劳逸动静给人体带来的变化,这些都成为认识内脏气血活动机制、状态的信息,例如藏象中的象,就是通过长期观察生命活动外观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征象,并与解剖脏腑相联系,再经整理、归纳,使之规范化而固定下来的。
这种象的实质,是生命活动中的综合信息,很难与单一解剖内脏实测的生理功能相对应,从而使藏象学与西医生理学从形式到内涵均有显著差别。
观察导致中医的产生!这可能吗?经络的源起一直是个谜,如果说古代人可以仅凭肉眼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创造经络学,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
再说,气在人体内运行,人们如何观察得知?左肝右肺又如何去解释?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精神之所舍也。
这一结论仅仅用观察能够说明吗?观察是古代人类最普遍的方法,从世界范围看,限于当时人类的总体思维水平,古人的观察只能直观地针对原型,并反映原型,比如说,古代的天文学就直接源于对天体的观测,但观察的结果要符合天体运行的规律,否则观察就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
我们不能在同等历史条件下,要求我们的祖先在对原型观测的过程中,得出一个与原型完全不相干的结论。
我们在此解释的是中医的特殊性,它从理论、观点、方法,甚至哲学都是极为特殊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已经超出了普遍性的范畴,所以我们不能用普遍性来解释它。
再说,既然观察是古代人最普通的一种方法,那么相同的观察就应该可以得出相近的结论,例如世界范围内的对一年四季变化的观察及结论都差不多。
如果中国可以通过观察生命外在现象得出中医理论,那么世界任何民族都可能得到中医理论。
但为什么在全世界里唯有中国人的观察得到了中医学,而其它民族没有产生类似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呢?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是思维,通过高度的抽象思维,创造了中医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是思维模式医学。
大约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觉得仅仅用观察来解释中医的起源和中医的特点远远不够,事实上观察的解释确实属于白日说梦。
所以有些研究者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认为中医不是物质模型医学,而是思维模型医学。
这派理论认为,《易》与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易经》属于象数符号模型,受此启发,中医一开始就采用思维模型的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医学体系,包括藏象模型、经络模型、气血模型等。
模型不等到于原型,它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统一性、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是人类思维的科学抽象和理论概括的反映。
思维模型医学有许多优点,比如,西医解剖学的内脏只不过是一种物质原型,并不能从中反应出功能和属性;而中医的五脏作为一种思维模型却能形象、简单地反映相关脏器的功能特点。
这个解释很有启发性,它不同于传统简单、呆板的解释,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中医的起源做了有益的探索。
我们应该鼓励这样有创见性的研究。
中国古老文化的研究,如果跳不出传统学术的圈子,我们只能在同一平面反复重复,炒炒冷饭,得出一些是事而非的结论,虽然教授、专家一个接一个,但对整个学术研究难有重大贡献。
但我们对思维模型的理论也有一些疑问,藏象、经络、气血等,它们是实有的还是虚构的?我们应该坚信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中医的经络、藏象、气血……不能在解剖学上得到验证,但不能否定它们的客观真实性。
比如说经络学,虽然目前尚无法实证,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实,经络现象是人体内的客观生命现象。
也就是说,现代解剖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完全反映人体的真实存在。
如果承认了以上这个事实,那么中医的源起可能并非思维模型医学,它应该也是原型医学,只是这个原型与解剖学揭示的原型不是一码事。
承认这一点,也就必然要承认另外一个推论:中国古代有比现代解剖学更先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全方位展示人体深层次的生命结构。
提出思维模型医学的学者,大约是不想承认后一个推论。
以上的两种解释并没有说服我们,相信也没有说服读者。
因为解释者们没有涉及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中医究竟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按上述解释者们的本意,中医依然是以解剖生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这事实上还是按照现代西医理论来解读中医。
无数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如果我们敢于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如果我们敢于做一个怀疑论者,如果我们敢于挑战自己的思维,那么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即承认事实。
中医不以解剖生理系统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恰恰说明中医的研究对象很可能根本不是解剖生理系统,而是另外一个我们不知道的真实系统。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系统究竟是什么呢?第二节 人体上的皮影戏http://book.51kang.com 2007-9-28 18:02:48小时候我们总爱玩这样一种游戏:将手电光照射在墙上,然后把手放在手电前面,双手不同的重叠,会在墙上显现出不同的图形,有时像狗,有时像狐狸,水平高超的人还可以弄出逼真的人物肖像。
但必须注意,不论多么相似,映在墙上的画面都是假象,狗并非是狗,人也并非是人。
说来很奇怪,在中医看来,最真实的人体解剖系统的一切,看起来都像是这墙上的影子,而不是造成影子的实体,而影子的背后则是另外一套生理系统。
必要提示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十分难以理解,它完全与我们已有的知识背道而驰,甚至是骇人听闻。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不得不将对中医的基本看法,用最浅显的语言告诉读者,以便读者在后面的内容中,可以理解我们的基本观点。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异形》,拍了大约三部,是经典的恐怖影片。
故事讲的是: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已经可以自由穿行于各个星系之间,而在茫茫的宇宙中,生活着另外一种高级星际生命,它可以钻进人的身体内部,像寄生虫一样,不但慢慢控制了人的机体,而且可以控制人的思想,最后使人变成异形。
类似的科幻影片还有许多,都讲另外一种生命寄居在我们的身体里。
这一主题再配上现代特技,确实可以将人吓个半死。
我们人类总认为自己的身体完全属于自己,其实不然,据科学统计,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每时每刻都居住着几千种细菌,它们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却是有害的,它们都是寄居生物,从某种角度讲,我们就是为它们服务的。
于是站在它们的角度,人类并不存在,只有食物才是真实的。
上述的科幻影片,大约就是从这个事实当中得到的灵感。
当然,我们不会在意身体中有一些像细菌这样的小生命,但我们肯定不希望这些小生命长得过大。
然而,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却不是科幻主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医学理论: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确实有一个另外的生命存在,我们只是它的工具,只是它的载体,只是它的奴奴隶而已。
这个生命,远古的时候人们将它称为灵魂,而在中医里,则将它称为藏象。
中医学的全部理论,都在讲述这一生命与我们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医并不是为我们人类解剖形体发明,而是为藏象生命发明的,因为它是一种可以独立于我们身体而存在的,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
这个看法是不是有点骇人听闻?但它确实不是我们的观点,而是《黄帝内经》中早就存在的观点。
请跟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不寻常的生命命题。
藏象者何?中国人做事总是讲出师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出师无名就要打败仗。
所以,我们也要首先为那个潜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另类高级生命起一个名号,类似张三李四之类,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才不至于混乱。
但起个什么名字呢?这个名字一定要概括它的主要特征,而且必须与中医有关系。
我们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词——藏象。
藏象这个词太古老了,仔细品一品,肯定能品出些许青铜器的味道。
而且这个词也太深奥了,它包含了中医几千年来的所有秘密,无论是否理解,请先记住这个词。
好啦!我们就将它命名为藏象生命体,在介绍这个生命的生理系统时,我们就将它称为藏象系统,而与它相对的,就是我们人类的解剖生理系统。
为什么我们要将它命名为藏象生命体呢?首先,藏象一词基本可以概括中医的所有内容。
如果要问中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过几天中医的人都能回答,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气血、阴阳、五行等等,这些确实是中医的内容,但太散乱。
《黄帝内经》中唯一能将这些散乱的内容统一在起来的就是藏象一词。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所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阴,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这是中医关于藏象的最完整记载,甚至是唯一的记载。
它涉及到五脏、六腑、血气、阴阳、五行、神魄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医的基本内容,而且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形态有功能。
难怪目前有许多学者都认为,藏象是中医的核心,还有的说它是基础理论的基础……反正中医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建立起来的。
其次,藏象论述的是一个完整的生理系统,包括形态、功能、精神,而且这个系统与解剖生理系统恰好对应,一个无形一个有形。
藏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释藏曰:藏,匿也。
就是隐密、藏匿的意思,《说文》中再没有第二个字义。
此书的作者许慎,是东汉时期人,与《内经》的成书几乎在同一时代,故而在中医里藏读cang,不读zang。
《黄帝内经》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几乎都用得是本意,例如。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素问?上古天直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灵枢?本藏》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但以上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藏字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指五藏(心肝脾肺肾,但这里的五藏绝不是解剖系统的五脏)。
所以藏象的核心是五藏,而不是六腑,它是五藏之象也。
那么什么又是象?在解释中医的象以前,我们将视线扩大一些,看一看《易经》中的象。
《系辞》曰:易者,象也。
有的书中就直接将《易经》称为易象,例如,《左传?昭公二年》记载说:见《易象》与《鲁春秋》。
这里的易象指的就是《易经》这部书。
孔颖达有一个更加确切的解释,他说:《易》文推衍爻卦,象物而为之辞……是故谓之《易象》。
现代人将易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象、形象的意思。
例如,人们在解释乾卦时就说:乾为天。
这类象又可分为有形之象和无形之象二种。
所谓的有形之象,就是有具体所指的象,如天、地、日、月等等。
所谓无形之象,这是指那些不能说出形状的东西,例如风、气等;一类是象征、取象,指卦爻中所象征、模拟的自然变化和人事凶吉。
例如,在说明离上乾下这一卦时,象曰:火在天上,大有。
在说明坤上艮下这一卦时则说:地中有山,谦。
象其实就是后人对《易经》内容的一种理解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象的本意应该是:好象是这样!比如说,当大家理解不了乾坤时,有人就说:乾坤嘛,就好象是天地。
也就是说,象实际上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当小学老师教拼音h时,就说:你们看它象什么呢?它象不象一把有靠背的椅子呢?这么一说,孩子就理解了。
所以广义地来说,象就是可以理解的比喻方法。
中医的象不是比喻,而是藏的印迹,或者是某种徵兆。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捉谜藏的游戏,几个孩子跑着躲起来,一个孩子找。
突然,找人的孩子发现前面的矮树林猛烈晃动,他跑过去一把拽住躲藏的小孩。
在这里,找人孩子并没有直接看到躲藏的孩子,他看到的只是小树在动。
树动就是象,是藏者之象。
那么什么又是藏象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话谁都能懂,小错最终会酿成大祸。
中医理论几千年无人能融会贯通,其实就是由无数的小错造成的,比如说,现代研究者对藏象一词的理解就是错误的,虽然这个错误很小,但类似的错误累积起来,最终的结果就是中医事业的停滞。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时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黄帝内经集注》曰:象者像也,论腑脏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
明?吴昆《内经素问吴注》曰:象,犹天象之象,可见者也。
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曰:象,象形也。
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内经讲义》第一版:对生活着的人体进行观察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的叫藏象学《内经选读》第四版:所以藏象的含义,就是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反映在体表的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推断内在脏腑的情况。
《任应秋论医集?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说:《内经》把从整体观察得来的人体生理知识,叫做‘藏象’。
藏即深藏于活体内的脏腑器官,象是内脏器官功能在机体外部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进行观察的。
‘藏象’的含义就是通过机体外部表征可以推导出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
在藏与象的关系中,我们要用藏来确定象,而不能反过来用象来确定藏。
现在许多学者将中医藏象直接等同于人体的解剖生理系统,部分原因是他们用象来确定藏。
因为如果从象的角度而言,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的运行状态都可以表现为某种外部特征,比如说,胃火常常可以从嘴上表现出来,座骨神经的毛病也可以通过大腿肌肉的麻木来表现。
象的范围比较宽,如果光研究象,我们可以称为人体象学。
但千万不要忘记,象的前面还有一个藏字,没有藏也就无所谓藏象了。
因此,必须根据藏来划象的范围,而不是根据象来圈定象的范围。
再者,象是个变动的表面特征,它不是藏象的本质,它与藏也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小树在晃动时,可能有多种情况,也许是藏得有人,也许是其它动物。
所以藏象的核心只能是五藏,而不能是别在将近2000年中,唐代王冰的说法几乎占了统治地位,其它人说过来,说过去,都没有超出王冰的意思。
通俗一点说,人的五脏六腑都在肚皮的里面,肉眼是看不到的,但这些器官活动的状态却可以反映在机体表面,比如拉肚子一定是肠胃出了问题,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这里的藏字可以转意为人的解剖生理系统,正象上面任应秋所理解的。
我们认为,以上这个理解是根本错误的,这种理解害了中医几千年,错就错在将藏象系统等同于解剖系统。
我们在夜晚远远看见前方有火光,那么从火光中你是否知道是什么东西燃烧发出的光呢?是木头、煤炭、塑料、橡胶、石油……?没错,疾病确实是身体状态之象,但产生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点搞不清楚,中医永远没有发展的可能。
藏象是系统正如大家上面看到的,藏象首先是个系统,《素问?六节藏象论》在论述藏象时,它包括了以五藏为中心的一个完整系统,也包括了这个系统的运行原则。
而这个系统却与已知的人体解剖生理系统不一样,它的功能比解剖五脏要大。
由于这个系统不可实证,看不见、摸不着,故而古人将其称为藏,意思是藏匿在解剖五脏背后的系统。
由于这个系统以神魂魄意志为核心,做而又称为五藏神。
其实许多人都同意藏象是个系统的观点,区别在于他们只承认藏象是个功能系统,即藏象是人体生理解剖系统的功能态,而不承认藏象是有别于生理解剖系统的另类生理系统,因为人们找不到藏象系统的组织形态。
但世界上没有形态的东西有功能吗?我们常说的人体特异功能,也是立足于人体而言的,如果人体不存在,哪来的特异功能呢?没有火焰,就没有热这种物理现象。
所以,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承认:藏象首先描述的是一种真实的生命生理形态或者生理组织结构,然后才是功能的阐述。
然而,千百年来令医学家们为难的是,虽然《内经》描述的就是一套生理系统,可是在解剖上却找不到这套生理系统,也就是说,从解剖的角度它不存在。
但在医疗实践中,我们却能感觉到它的作用。
不存在的东西却时时刻刻发生着作用,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个信念:不论藏象与我们已有的知识、观点如何冲突,但藏象向我们描述的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它就真真实实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每天都在正常运行。
而且还必须明确一点:藏象系统既不是理论模型,也不是思维模型(因为说理论模型或者思维模型,总让人感觉藏象本不存在,是人们脑子里创造出来的,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它是某种真实的原型,不论理解不理解,它也是一个原型。
那么,这个真实存在的藏象是什么呢?我们初步可以这样来定义:藏象是有别于现代解剖学的人体生理系统,即藏象是另类人体生理系统。
如果我们将解剖生理系统称之为人的第一生理系统的话,那么中医藏象就应该是人体的第二生理系统,而且它是个完全独立的生理系统。
说得再直接一些,藏象指的是潜藏在我们身体内部的另一种生命系统,因为这种生命是以五藏为其核心,而且最大特点是无形无证,故而称其为藏,当它与我们解剖形体发生作用时,那就是象。
藏象与电影我们将中医藏象提到了人体另类生理系统的高度,从这个高度,我们也许可以重建中医理论的新体系,避免以往许多中医理论说不清楚、道不明的缺陷,以更加简明、直观的形式向国民普及中医知识。
藏象是人体第二生理系统的观点不太好理解,也许会有许多人搞不清楚这个生理系统与熟知的解剖系统有什么关系。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的推论,我们用放电影来比喻中医藏象。
大家都喜欢看电影,我们常常痴迷电影中的情节,要么感动得热泪俱下,要么惊呀得张口结舌。
但如果静下心来细想,其实电影中的所有画面都是假的,中间的人物也是假的,电影正是通过这些虚假的画面再现了一个故事。
比如说《三国演义》电影剧,它通过无数个画面,再现了当时苍海横流、英雄备出的时代,把我们带进了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赤壁大战、六出祈山等历史事件中。
但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很少注意屏幕上的画面是怎么来的。
如果我们要对中医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那么只好说:中医就像正在放映的电影。
电影需要三个东西来组成,放影机、屏幕、电影画面。
屏幕上出现的是画面,但画面不能自然产生,它是由放影机投射出去的影子,它不是电影胶片,也不是拍摄电影时的实物原型,它是放影机工作状态的一种表现。
放影机才是电影的核心,它控制画面产生的质量,同时也决定屏幕接受画面的效果。
中医的藏就是放影机,它就是人体的第二生理系统。
中医的象类似电影的画面,它是藏工作状态的反映。
屏幕就像是人的解剖生理系统,但它不能代表放影机,只能作为电影画面的载体。
我们说人体的第二生理系统是无形,不可实证。
那么通过什么来认识第二生理系统呢?只有通过象。
所以象是第二生理系统工作状态的反映,也是我们理解、认识、把握第二生理系统(藏)的一种方法。
我们通过屏幕认识拍摄电影的导演和演员,同样通过象来认识第二生理系统。
藏和象的关系是藏决定象(身体的健康与否,疾病的方位、程度等等),象的好坏、大小、清晰程度都由藏来决定,没有放影机永远也不会有电影。
屏幕是画面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们才能看到放影机的工作状态。
画面的好坏可以影响屏幕,同样屏幕的好坏也可以影响画面。
但屏幕与放影机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解剖生理系统与第二生理是相对独立的,在离开对方的情况下都可以存在、运行,只是不能构成电影而已。
所以,中医的藏象有两层含义:对于五藏而言,解剖五脏就是象;对于整个第二生理系统而言,形体解剖上的一切生命表现都是象,即我们有形的人都是第二生理系统的工作状态的象,当象好的时候,我们就健康,但此地的健康并不简单指解剖器官的健康,而是指第二生理系统的健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中医不是以人的解剖形体作为核心,而是以藏象系统作为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并不是人的医学,而是藏象的医学、灵魂的医学、神的医学。
藏象是人体中另类实有的生理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有形态吗?第三节 同名双胞胎http://book.51kang.com 2007-10-23 11:39:00世界上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角度多种多样,每一个角度都是一扇门,认识佛教据说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而每个门里的风景都不相同,有的艳丽,有的雄壮,有的萧条……。
我们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中医学,从这个角度,我们得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在我们的身体内,还有一个独立于人类生命的另一高级生命,我们将它称为藏象生命体,它是个以五藏为核心,以经络为辅助,食天地之气的高级智慧寄生生物。
那么,这个生命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五藏非五脏藏象高级智慧生命,它是无形的,至少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上还不能明确证明它的存在,可是中医学却为我们勾画出它的一个基本轮廓,我们逐渐来整理中医的资料,努力将它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现在我们知道,藏象生命体是以五藏为中心。
那么什么又是五藏呢?紧急求救!我们遇到了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一对双胞胎,长得很相似,可麻烦的是他们竟然叫了同一个名字,都叫小六子。
如果有个姑娘爱上了其中一个,当她说:亲爱的小六子,我爱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即同一个名称,代表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而且这两个事物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某人,心眼很小,凡事都想不开,总爱自己生闷气。
有一天,他被单位解雇了,这件事让他十分气恼,常常自己躲在家里生闷气。
过了一段时间,他感到腹部胀满,胃的上部里有一个硬硬的东西往上撞,而且还干呕。
他到医院检查,但查不出什么毛病,做胃镜也没有发现胃里有硬块。
无奈中他找到中医。
中医说他是肝气横逆,导致胃气上冲。
他还不相信,赶紧去检查肝功能,又是验血又是扫描,结果也没有发现肝有什么毛病,于是又回来请教中医。
中医给他开了一副舒肝降逆,和胃开郁的中药,结果吃了几剂就好了。
在这个例子中,毛病确实出在肝气不舒上,但检查中肝是没有毛病的。
这里的肝,指的不是指解剖系统里的肝,而是五藏系统里的肝,其病位也可能不是解剖系统中肝的位置。
胃中的硬块也不在胃中,只是气结,说明胃也不是解剖系统中的胃,但呕吐、胀满又确实发生在解剖系统的胃中。
好啦!这就是我们遇到的问题。
肝和胃只有一个词,但在此例子中,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两重意思,肝气横逆指的不是解剖的肝脏,胃气上冲指的也不是解剖的胃,但我们又必须用相同的词来表示,真的让人很为难。
如果想说清楚,我们只能用肝1、肝2来表示,但这又会代来许多麻烦。
但大家必须明白,中医讲疾病时,有些指的是解剖系统的五脏,有些又指五藏系统中的五藏,一般来说,在讲病理、医理时,多指五藏系统,在讲病位时,多指解剖系统。
但具体用什么词来区分这两者,还请大家多指教。
上面这个例子也说明,在中医里,确实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生理系统,一个是解剖生理系统,一个是藏象生理系统。
虽然两者用词相同,但指示的对象则完全不同,中医五藏不等同于解剖五脏。
第一、在中医里五藏与五脏名同义不同。
《内经》中在使用五藏、五脏时比较混乱,有时用五脏,有时又用五藏,好象没有一定之规,二者都指心肝脾肺肾。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岐伯在回答黄帝提问藏象者何?时,已经明确地将五藏通义为五脏。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中总结说:不论是写作‘脏’,还是写作‘藏’,在读音与字意上,均同腑脏之‘脏’。
虽然五藏与五脏同名,但这两个词在本意上与现代解剖学上的五脏却不同义,这一点读者们必须切记。
因此人们在读《内经》时,最好将所有的五脏都读作五藏这样这可以避免引起混乱。
其实从《内经》的篇目标题可知,《内经》中直接用到五藏的篇目有很多,《五藏生成篇》、《五藏别论》、《六节藏象论》、《玉机藏真论》、《藏气法时论》等。
而整部《黄帝内经》没有以五脏而立篇名的。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五脏在内经中都应该称五藏,而不应该称五脏。
第二、中医五藏与解剖五脏不是一回事。
虽然《内经》之五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但它们绝不是解剖意义下的五脏,也可以说《内经》五藏并非血肉五脏。
1、《内经》五藏与解剖五脏不对应。
人体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在解剖上已经相当明确,它们在腹腔中有固定的位置,是不可更改的。
但《内经》五藏不能对应解剖学上的结果,左肝右肺就与解剖学相违背。
2、《内经》五藏在功能上要大于解剖五脏。
虽然五藏与五脏所指对象相同,但在功能上,五藏要大于五脏。
例如,在《内经》在论述心时,除了心生血、心主脉似乎与解剖学的心脏相同外,其它功能一概不同:《素问?宣明五气》:五藏所藏,心藏神……《素问?本病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心主脉《灵柩?邪客》心者……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味。
《素问?脉要精微》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小腹当有形也。
《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
从上引《内经》关于心脏的功能,它明显与解剖学心脏功能不对应,要远大于解剖功能的范围,其它各藏也有这类情况。
所以从功能上看,《内经》五藏与解剖五脏就不是一回事,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中。
第三、五藏应该化义为神、魂、魄、意、志。
解剖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及相关的生理功能,这点很确定。
但《内经》五藏却不仅仅指心肝脾肺肾,或者说它主要不是指心肝脾肺肾。
那么五藏主要指什么呢?现代有些人认为,《内经》中之所以要用藏,取意为五脏深藏于体内,外面看不见,故曰藏。
持这种看法的人还真不少。
但这样就不对了,大肠、小肠、三焦、胆、胃、膀胱等六腑同样深藏于人的体内,没有见过谁的胃长在体表的,为什么六腑不叫六藏呢?可见用字面意思来解释五藏是行不通的。
《内经》之所以称为五藏,那是有特指的,它指的就是神、魂、魄、意、志五神,称为藏象五神,或五藏神,除此之外的藏精、藏气、藏血都与藏神有关。
《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素问?经水》曰: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
《灵枢?本藏》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或者有人认为,神魂魄意志代表的只是人的精神现象,不能作为人体某种器官名称。
其实这是个习惯问题,现代人们一提到床,马上会想到睡觉时的床,脑海中不会再有第二个念头,其实在唐代以前,当人们说床时,指的却是某种板凳,这种板凳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故而又称胡床。
根据《内经》的通篇理论构架,五藏可以通义为神、魂、魄、意、志。
最主要的是,在《内经》中五藏是个系统,而不仅仅是五个点或者五种精神现象,它们是一个运作正常的系统,完全有器官的功能与作用,只是很难讲述它们的形态组织。
生命之轮藏象五藏也指心肝脾肺肾,但它又不是我们熟悉的解剖意义下的心肝脾肺肾,完全是两回事,这一点大家必须明确。
其实藏象中的五藏有两层含义:五藏的第一层含义,它主要指藏象系统中的五条经络,即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这五条经络的不健康状况,都可以反映到解剖五脏中。
比如说,当手太阴肺经遭遇伤寒、温热,它会表现于肺部。
五藏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藏象系统作用于人类解剖形体上的五个功能点,或者说五个功能的折射区。
举个例子,从地球向月球发射五道激光束,这五道激光束落在月球表面上会有五个落点。
光在月球上的五个落点,就是解剖系统的五脏,而地球上的五个光源则是藏象系统的五藏。
也就是说,我们是藏象系统的影子,解剖五脏是藏象五藏的影子。
因此,藏象五藏与解剖五脏没有一一对应的空间关系。
当我们说藏象五藏中的肝时,绝不在解剖五脏肝的位置上。
那么,藏象五藏在人体中的什么位置呢?它又是个什么样的形状呢?根据中医的理论,我们认为藏象五藏就在人体的中部,大致相当于腰部,其形状则象个圆轮。
在中医五藏学说中,心是其余各藏的领导者,心者,君主之官、藏真通于心、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肺是仅次于心的藏(脏),它好象朝中宰相,古代时右为上,故左肝右肺。
肝的地位居肺之下,脾又再次之,肾主外。
各藏按照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排列,我们意外地发现,五藏像个轮,其形状好象佛教中的万字符,我们把这个轮称为生命之轮。
生命之轮此轮是个立体结构,心居此轮正中,五藏相互间由三焦经相连(三焦分上、中、下,完全可以联系五藏),构成生克、胜复诸多关系。
每藏中又有两条经络通向全身,肺(肺经与大肠经)、肝(肝经、胆经)、脾(脾经、胃经)、肾(肾经、膀胱经),心除了包括心经、小肠经外,还包括心包络,正好构成十二条经络,各经之间又有络相联,构成一个如环无端的网络系统。
(有人说,你不是反对五藏中包括六腑的吗?怎么在经络上又提六腑经?经络和六腑不是一回事,我们下面将要讲到。
)进出口贸易我们人类的天性是自私的,不论考虑什么事,总是首先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比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自然的平衡。
但中医却恰恰相反,人类解剖肉体永远不是被中医考虑的第一因素,而是一个次要的因素。
这一点虽然对我们人类的自尊心打击很大,但必须接受,这是理解中医的关键。
人体解剖五脏只是藏象五藏的影子,那么它们究竟是个什么工作关系呢?首先,解剖五脏是藏象五藏的入口。
站在中国的角度,从美国买来货物并运回中国的码头,叫进口贸易。
如果站在藏象系统的角度看,藏象系统利用人体提取它所需要的能量,也可以叫进口,解剖五脏就是藏象五藏的进口码头。
那么藏象进口什么呢?进口一种叫宇宙之精的东西。
比如说,脾脏就是一个重要的进口码头,人食物中所含的宇宙精气,通过脾脏这个码头输送到藏象系统中去,进一步转化为赤精、津液、阴气这些东西。
此外,肺与肾也是重要的进口码头。
但大家都知道,进口贸易中也有风险。
前些年中国北方的杨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有种专门吃杨树的害虫——天牛泛滥成灾,砍树是为了彻底消灭天牛。
但天牛这种害虫中国原来是没有的,它们就是通过进口贸易的木材来到中国。
当藏象通过解剖五脏的码头进口宇宙之精时,会不时地会将一些有害的东西,通过食物、呼吸、饮水等引进到藏象系统中,而这些东西一旦进入,就会导致藏象系统的阴阳平衡被打破,这就是疾病。
同时,如果码头不好,也会导致进口货物的损坏、变形。
比如中国某厂从美国进口了一台锅炉,在卸船时由于桥吊的故障,导致锅炉严重损坏,等到了工厂使用时,发生了锅炉爆炸事件。
如果解剖五脏发生病变,一来可以影响进口数量,二来解剖五脏的病变也会影响藏象五藏,同样可以产生疾病。
其次,解剖五脏又是藏象五藏的出口。
这说起来让我们的自尊心简直难以接受,我们的解剖五脏居然是藏象五藏的排污口。
在临床上,当手太阴肺经感受风寒,或者被温热侵入后,藏象系统自己的康复机制就起作用了,将疾病从本系统中驱逐出去,而出口就是解剖的肺脏,此时我们就会发热、气短、痰多、咳嗽等等,这都是病邪被驱逐出藏象系统的表现。
这种例子还有许多,例如,当太阳经有病邪时,它一面会通过膀胱这个出口将病邪排出系统,但如果病邪严重,它也会将病邪驱逐到阳明经中,通过胃这个出口排出系统。
看来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自私的,它们不是消灭贼,而是把贼赶到了别人家院里。
所以有病最好去针灸,针灸是在藏象系统中消灭疾病,而不是把疾病赶到解剖系统中来。
第三、五藏并不是总在利用我们的五脏,它对我们的五脏也有维护的功能。
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将会看到,藏象系统对肉体有着十分强大的修复功能,它实际在支配我们解剖形体的运行。
例如,当一个人得了肺癌,病位直接在解剖的肺部,但中医的用药绝大部分却不是针对解剖的肺,而是针对藏象系统的肺藏或者整个藏象。
这说明,许多解剖系统中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调节藏象系统来治愈。
所以藏象在利用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它们来达到治愈解剖系统疾病的目的。
中医就是一个中介的医学,通过这套医学,我们双方都可以达到目的。
第四节 生命之树http://book.51kang.com 2007-10-23 11:36:33如果地球上除了我们人类,光秃秃的一片,那么这个世界肯定没有意思,很易发生视力疲劳,就如同美国机遇号传回来的火星照片。
世界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在于生命的多样性,天空中有飞动的鸟,大海中有游动的鱼,陆地上有奔跑的兽,这个世界才是美丽的。
所以了解世界,在某个方面说其实就是了解生命,唯有生命能让我们感动,唯有生命才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经过几万年的不断认识,我们对地球上生命有所了解,但正是这种了解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在意识的深处,我们愿意相信: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生物都与我们的认识相似。
于是人们在幻想外星生命时,总是在其中加入人的因素,例如,美国第一部反映外星生物的电影《IT外星人》中的外星生物,怎么看都与人类有几分相似,差别只是在比例上,或者数量上,比如外星人的头和眼睛都很大,手指只有二根。
其它的文章、电影在描绘外星生物时,也或多或少受地球生物形式的影响,例如《异形》中的外星生物像蜢蚱,《黑衣警探》中的外星生物,有的像虫,有的像章鱼等等。
其实将来真正面对外星生物时,我们可能会大失所望的感觉,因为生物的多样性远远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
那么,我们体内的藏象生命体究竟是个什么样呢?我们目前只知道,它与我们解剖生命的形式绝不相同,也知道它的核心是个立体的圆轮,但它的整个生命形态我们并不知道。
要想彻底了解藏象生命的形式,我们必须知道它究竟包括那么部分,然后才能勾画出它的形象。
藏象不包括六腑首先我们来重温一下藏象的内容。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下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已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苍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有人据此认为,藏象应该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六腑。
但我们认为,藏象不应该包括六腑,理由如下:1、从行文上看,上述经文主要在论述五藏,最后一句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苍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其实讲的是脾,因为脾与六腑有相同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对脾的论述,而且它所列举的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都是脾藏的基本特征。
2、上面提到的六腑其实不全,还缺了一个胆。
因为在胆的归属上,《内经》本身就有分歧,一会说胆属于六腑,一会又说胆属于奇恒之腑。
这样一个残缺不全的六腑,不能作为藏象系统的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它残缺不全,这也能反过来证明,上引经文的最后一句讲的还是五藏,而不是六腑。
3、我们上面说到,五藏可以化意为神、魂、魄、意、志,而这五者都属于某种精神因素,也就是说精神现象是五藏的本质。
六腑在功能上与上述五藏的特点相去很远,《灵枢?经水》明确说:五脏者,全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水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
十分明显,五藏与六腑不在一个界定的范围内。
也许有人说:《内经》中明确记载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三焦,怎么能说藏象不包括六腑呢?我们认为,这段记载只能证明五藏在运行时与六腑有关联,但不能作为六腑是藏象内容的证据。
而且《素问?五藏生成论》也记载:心合脉……肺合皮……肝合筋……脾合肉……肾合骨,难道皮肉、毛发也应该包括在藏象里吗?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医藏象系统中不包括六腑,藏象不包括奇恒之腑现在理论界说藏象包括奇恒之腑,是因为《内经》中在论述藏象时,曾经谈到毛、皮、骨、筋、髓、脉、胆,这些都属于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我们认为,中医藏象不应该包括奇恒之腑在内,原因有二条:1、奇恒之腑名称的出现,是在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里,而且根据记载可知,当时对脏腑的划分很混乱,医师们(方士)没有统一的概念,例如,胆既已经属于六腑,但又出现在奇恒之腑内。
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内,社会上的医学资料杂乱,同一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与称谓。
这一现象反而证明了我们的假设:中医并非我们这代文明发明的,而是从别的地方或文明继承而来,由于继承的渠道不同、理解不同,造成医学资料的杂乱。
因此,极有可能在历史上奇恒之腑就不属于藏象。
而且在《内经》藏象的有关论述中,也没有明确将它包括在藏象内,上文两个藏字的含义,与五藏之藏是有区别的。
2、奇恒之腑的论述仅见于《素问?五脏别论》,古人在使用别论、别栽集等极有讲究,它一般是佚文、有争议等内容。
可见奇恒之腑在当时它就不入正论,纯属于旁枝,这与藏象、六腑等的正统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藏象包括经络《六节藏象论》中没有明确说藏象包括经络,所以历史上就有争论。
有的人认为,藏象理应包括经络;有的人则认为,《内经》中没有明确记载,所以经络不应该包括在藏象中。
《内经讲义》第一版中说藏象包括经络,但在第二版、第五版中却明确藏象不包括经络,任应秋认为藏象应该包括经络。
我们认为,藏象中包含经络,理由有二:1、《内经》中有记载,例如,《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经隧,以行血气。
文中明确记载五脏之道,皆出经隧,五藏系统是通过经络而通连全身。
此类记载,在《内经》中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2、如果藏象是个生理系统,它的运行没有经络是不行的,五藏按照五行运行,相互之间都有联系,这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例如心之主为肾,肺金遇脾土而生,遇心火而克等等。
五藏之间的相互联系靠什么呢?靠的就是经络,没有了经络,五藏仅仅是五个点,而不能形成一个系统。
而且人体十二条正经络如环无端,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网络。
手阳明大肠经进入胸腔络肺,又在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除了交于大肠经,其分支还络于脾;手太阳小肠经,上络于手少阳阴心经,下交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上络肾,下交于手少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交于足少阳胆经,络于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交于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
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经络已将六腑串连在一起,为什么六腑就不能是五藏系统呢?阳光可以通过皮肤转化为钙,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说阳光也是人体生理系统的一部分。
虽然经络在经行路线上串连了六腑,但从概念界定、功能等方面,它都与藏象根本不同,所以它们本身并不属于藏象系统。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它沿着京兰线开往兰州,沿途要经过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区的无数城镇,这些城镇为铁路提供客源、货源、水、燃料等,保证火车的正常运行。
但这些城镇本身却并不属于铁路系统。
所以尽管经络串连了六腑,但六腑却并不属于藏象系统,它们永远属于解剖意义上的第一生理系统。
通过我们的分析,藏象系统的内容如下:五藏、阴阳、五行、经络。
在藏象的四项内容中,阴阳是一个理论框架,并不表现为某种组织结构,五行只是藏象的关系图谱,也不表现为组织结构。
这样一来,真正构成藏象的核心只有两项,即五藏与经络。
藏象像棵树在黄河的岸边生长着一种柳树,它与普通的柳树不太一样,它没有明显的树干,长出地面的就是许多的柳条,这些柳条十分柔软,在风中轻舞,象女人的腰肢,当地人常用这些柔软的柳条来编织。
柳条的下面其实就是树根的顶部,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再往下,就是四通八达的树根,有主根,也有须根。
中医藏象的有形结构其实只有两部分,五藏与经络,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关于五藏的形态在上节我们已经论述过了,五藏像个立体的圆轮,我们称它为生命之轮。
如果将藏象这一系统形象化的话,我们可以将生命比作一棵大树,确切地说是黄河岸边的柳树。
五藏就处于树根顶端,它是一个按照五行生克、胜复运行的生命之轮。
每一藏又主管两条经络通于全身,有通于头部的,也有通于足部的,每条经络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
所谓的藏象系统就是指五藏及经络构成的系统。
藏象的这个组织结构多么令人惊奇,它居然像个树形状,这与我们已知的人体生理结构是那么的不同,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怪物。
但不论多么不可思义,它却是记载于《黄帝内经》中的,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最大的人体生命之谜,中医就是以这个系统作为自已的研究对象的。
中医的全部奥秘就在藏象——第二生理系统上,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中医理论的全部。
因为中医并不是以解剖实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是以第二生理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这个系统,是个相对独立的生理系统。
它依赖于人体解剖五脏,但又独立于解剖五脏,它既包含了解剖五脏的生理功能,又大于解剖五脏的生理功能。
它虽然仅涉及到五藏,但又通过五藏的运行及经络调控着人体全身的功能。
这个系统十分简单,比我们已知的解剖生理系统要简单得多,它只包括五藏与经络。
但简单的系统却是高效的,这个系统蕴藏着无限的能量,中医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调动这个系统的能量来治愈疾病,人体特异功能也是这个系统能量的外在表现形式,一切宗教的目的和方法,也在于开发、利用这个系统中的能量。
由于中医是以第二生理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理论上,中医没有明确的病位,即病因与疾病的表现很可能不在一个区域中,比如腰痛的原因也许是肾的毛病,也许是肝的毛病,甚至也可能是膀胱上的毛病,但不论毛病在何处,它都体现在五藏及经络中。
反过来说,任何身体的疾病都可以通过五藏的调节来治愈。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五脏者,中之守也、五脏者,身之强也,并进一步说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强者生,失强者死。
傲然独立我们以上谈到了许多两个生理系统的不同点,但它们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相互独立。
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傲然独立于解剖生理系统,它并不一定依赖解剖系统的存在而存在,当解剖系统不存在的时候,它依然可以存在,同样,当藏象系统不存在的情况下,解剖系统照样可以单独存在。
现在的许多研究者,都过分重视阴阳(两个生理系统)的互根关系,即它们相互依存,强调了互为前提,并绝对地认为两者如果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其实阴阳(两个生理系统)的互根关系,并不伴随人类生命的全程,它只出现在生命的一个阶段,尽管这个阶段可能很长。
在人类生命的两头,即生和死的一段时间内,阴阳互根关系是不存在的。
这有点像天文物理学。
大家知道,现代天文物理学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它依然不是成熟的天文物理学,因为当今物理学法则只能对宇宙存在时期做出解释,当涉及到宇宙大爆炸和宇宙的灭亡,所有的物理学法则都会失去了作用。
阴阳互根的理论也同现代物理学一样,它是生命存在一个时期内的表现,而不是生命的全程表现。
就现有的中医资料而言,在人类生命的两头,阴阳(两个生理系统)并不存在互根的关系,而表现为相互的独立。
证据之一、《黄帝内经》有本证。
《灵枢?天年》记载说:人生十岁,五脏(藏)始定,气血已通……百岁,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这段经文描述了生命的两个阶段,从生命的初始到五藏始定年为一个阶段,从天年已尽到死亡又是一个阶段,这恰好是生命的两头。
而在这两头,阴阳没有互根关系,而是各自独立的。
何以见得呢?大家知道,解剖五脏的生理功能绝大部分一出生就是健全的,比如心肺肝脾的功能,从一出生就可以正常运行,否则这个人就不能存活下去。
在人体解剖器官中,唯有肾及相关的性器官成熟比较晚,女子大约14岁,男子大约16岁。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人生十岁,五脏(藏)始定,讲的是藏象作为一个生理系统的成熟时间,而绝不是解剖生理系统的成熟时间。
那么也就是说,在生命的头10年(这只是个约数,各人五藏始定年均不同),藏象系统还没有成熟,其标志有三:后天之精没有进入藏象,不能对解剖生理产生全面控制,不能对人类精神实施全面控制。
在这个阶段,两者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存在、独立动作的,不存在所谓的互根关系。
(人)百岁,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的百岁也不是恰好一百岁的意思,它是个约数,指的是人的天年,即120岁。
神气是藏象五神的总称,它可以代表整个藏象系统。
何谓天年?就是先天之精(阳气)耗散的理论数,也是藏象系统存在的理论数。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活到了天年之数,此时神气(先天之精)耗散已尽,藏象系统离我们而去,但此刻,解剖生理系统依然可能单独继续存在,直至最后的消亡。
透过生命的两端,我们看到了生命存在的真相,人体两个生理系统完全可以自主存在。
此时我们想到了宇宙中的双子星,天狼星和它的伴星性质完全不同,天狼星是颗普通的恒星,而它的伴星则是颗白矮星。
这两颗星完全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当一颗星爆炸消失,并不影响另一颗星的存在。
证据之二、经络可以离开肢体而存在。
在论述藏象组织结构时,我们说经络是藏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唯一的辅助部分,因此经络现象可以代表藏象系统的存在。
实验证实,经络可以完全脱离形体而存在,并运行正常。
据报道,北京市中医院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针剌载肢病人的残端,循经传感线可以通向已经不存在的肢体,这证明了在离体的载肢中,依然存在经络现象。
另一项低电阻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对18位骨肿瘤患者截肢前后所做的低电阻实验表明,肢体在离体后24小时中,其低电阻值与正常肢体相同,这证明在离体的肢体中依然存在经络现象。
这两个实验有点吓人,实验结果严重冲击着我们的基础观念。
但作为一个实事求是的研究者,又必须承认现实,然后做出相应合理的解释。
这两个实验,至少说明以下三个事实:第一、在离体的肢体中存在经络现象,此时肢体的生命已经不存在了,但经络依然存在,这个事实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经络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类的肉体,也就是说,经络有独立于肉体的一面。
这个结论完全符合我们的假设。
第二、既然经络可以不依赖我们的肉体生命而存在,这就证明,经络本身也是一种活着的生命形式。
这反过来证明,在我们人类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内就已经有两种生命形式并存,一种是我们的肉体生命形式,一种是经络所代表的生命形式。
第三、肉体生命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经络所代表的生命死亡,它可能与我们有完全不同的生命法则,它可能在肉体死亡后还会存在相当一时间。
所以目前人类普遍持有的死亡标准、概念,并不符合生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