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藏象食于天

2025-03-30 09:05:17

第一节 宇宙生命素http://book.51kang.com 2007-10-23 11:48:05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地球总人口嘴的面积总和是8平方公里,我们每一次嘴的一张一合间,地球上就会出现8平方公里的空白点,白茫茫,光秃秃的一片,一切能被我们消化的东西都一扫而光。

我们为什么要吃呢?道理很简单,我们身体赖以生存的所有能量,都来自饮食,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纤维、维生素……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命的能量。

那么,藏象生命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它吃什么呢?天食人六气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情节:有一少年,家破人亡,苦大仇深,被仇人追杀着亡命深山老林之中。

有一天,他饥寒交迫、奄奄一息之时,突然发现远处的山崖上坐着一个老者,对着一轮红日在呼吸吐呐。

于是他学着老者的样子,缓缓吐呐,只感觉有一股气在身体游走,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饥饿。

山中无日月,数年匆匆而过,这个少年居然练就了绝世武功,于是下山报仇血恨,后来竟然当上了武林盟主。

其实这一情节并非完全出于小说家的编造,在中国文化中本来就有此一说。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大户人家的奴仆,在主人下葬之时居然喝醉了酒,在墓中沉沉睡去。

其它人并不知道他在墓中,于是将大墓封上,将他活埋在墓中。

过了一段时间,奴仆醒来,大吃了一惊,但此时哭天呛地也已经晚了。

几天过去了,饥饿让他像发了疯一样,啃咬着墓里的一切……就在他快要饥饿而死的时候,借着墓中长明灯最后一丝亮光,他前面发现有一群乌龟,正闭着眼、伸着脖子,大口大口地吸气。

于是他学着乌龟的样子吸气,居然感觉不到饥饿。

十几年过去了,墓主人的老伴死了,家里人打开大墓合葬,居然发现这个人还活着。

于是有人将他的经历总结为龟息之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后来又发展成为避谷食气之术。

如果我们再追根溯源,这套说法其实来自于中医。

中医说:地食人以五味,天食人以六气,看来我们真的能靠喝西北风活着,也就是说,在空气中确实有某种东西,可以直接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能量。

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是不能靠喝西北风活着的,这中间肯定有某种误差。

其实按照我们对中医的理解,这个误差是不存在的。

人类的解剖生理系统不能靠喝西北风活着,这谁都知道,但人类的共生体——藏象系统却就是靠喝西北风活着的,当然它吃的不是风,而是精。

精是中医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最说不清楚的概念,它歧义百出,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人曾经统计过,在一部《内经》中,关于精的具体含义就有13项之多。

然而奇怪的是,现代人对精的本质的理解好象比较一致。

当代学者们认为,中医里所说的精气具有哲学含义,它是宇宙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万物的最原始物质。

故精是精微物质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切中医教课书的通行结论。

但这此精微物质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人们一般都辟口不谈。

我们对此类定义不感兴趣,因为精为宇宙的精微物质的解释,有点像循环概念,其实并没有解释什么,例如精微又是什么呢?精微是个形容词,是形容某些东西的细小程度的,例如《灵枢?营卫生会》化其精微,此微就是当形容词来使用的。

形容词可以作为定义来用吗?恐怕不能。

再者说,物质是个极大的概念,宇宙万物都是物质,所以把精定义为细小的物质能说明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定义方法,有点糊弄人。

那么精究竟是什么呢?《管子?内业》中有一段话谈到了精: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精也者,气之精也也就是说精这种东西充斥整个宇宙,无处不在,它既可被物体沉积成为物的一部分,又可以象物理学中的粒子一样穿行在宇宙中,但就是无法看到它,更别说抓住它。

中国人的天文学真的很奇特,古人们居然可以看到遥远宇宙天际中那些漂泊的粒子,而且这些粒子还可以进入人体,成为藏象系统最原始的能量。

其实在中国古代凡是谈到精的时候,都将其与宇宙相互联系,这说明精原产于宇宙,而不是地球的物质。

什么是原始的能量呢?大家都知道原材料一词的含义,比如说,粮食就是一种原材料,它既可以作为饮食给人提供能量,也可成为制药、造酒及化工原料。

石油也是一种原材料,它是燃料、电力、化学工业、制药、食品等等的原料。

宇宙中漂泊的这些粒子,当它进入第二生理系统后,就变成了某种原料。

而五藏既是贮藏车间,也是加工车间,在这里原始的宇宙之精被加工成对藏象系统有益的形式,比如说精可以转化成气——精化气;精也可以变成血(赤精)——精生血;还可以变成津液等等。

离开了这些原料,将意味着死亡。

天文学启示对人体如此重要的精究竟是什么呢?也许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首先我们想谈一下学习中医过程中的某种感受。

大家在学习中医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古代天文学,因为中医是一门很奇特的医学,中医与宇宙空间的关系远大于与地球表面的关系,在某种上我们可以将中医称为天文医学。

西医看人类生命,他是站在与我们平行的角度来观察,即西医对生命观察的角度不会离开地球表面。

而中医看人类生命,却是站在高高的外层空间,究竟有多高我们说不好,比如说,中医五运六气研究的就是河外星系统与人体五藏之间的关系,其中研究到室女星与五藏的关系。

室女星座是个星系统团,中间大约包含了2500多个像银河系统这样大的星系,它距离银河系有6000多万光年。

空间的维度局限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三维空间的生命一定比二维空间的生命更能了解生命的真义。

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都是站在三维空间里获得的,包括现代医学知识。

想想看,如果我们能站在地球之外,太阳系之外,甚至银河系之外,来看待人类的生命,我们的认识角度肯定会很不一样。

而中医恰恰就是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人类生命的。

所以对中医的理解决不能使用已经习惯的三维空间的思维,必须超越这个思维。

比如说,对于中医精的理解,我们就不能使用平常的思维,必须站在宇宙的高度,将我们的目光投射到遥远的宇宙空间去,因为《管子?内业》已经告诉了我们,精不源于地球的表面,而是源于遥远的宇宙,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这一观点也正在被现代科学证实。

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科学界的一个谜,在地球表面找不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到了宇宙。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天文研究人员就从宇宙光谱中发现,宇宙中存在甲基和氰基等分子。

这些分子的电磁辐射不在光学波段,而在厘米、毫米、亚毫米等波段,所以它们可以不受星际物质的吸收与阻挡的影响,而自由穿行于宇宙之中。

1944年,荷兰科学家范德胡斯特从理论上算出中性氢原子会辐射出21毫米谱线。

1957年美国天文学家汤斯开列出了17种可能被观测到的星际分子谱线的清单,此人由于在天文学上的贡献,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被列为上个世纪四大天文学发现之一。

在以后的年代里,天文学家从宇宙中观测到的分子有:1963年10月,首次在仙女座观测到羟基分子光谱;1968年,观测到了氨分子、水分子的光谱;1969年,又观测到了星际甲醛的有机分子光谱;1973年,又发现一种宇宙中广泛存在的有机分子光谱…………到1994年止,人类一共从宇宙中找到108种天文有机分子,此外还找到了50种由碳、氧、氢等元素组成的同位素,还有一些地球上没有自然样本的有机分子。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对研究星际生命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比如说,目前发现的星际分子几乎都是由六种基本元素构成的:氢、氧、碳、氮、硅,这个排列表中的前五种如果加上磷,它们就成了构成地球各种生命的基础资料。

再比如说,甲醛分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转变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则是生命物质的基本组成形式。

由于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尚未辩识的有机分子,它们很可能会组合成多种生命形式。

其次,这一天文发现还说明,宇宙中到处都充斥着有机分子,它们是构成生命、维持生命的最基本元素。

天文学研究表明,这些星际有机分子不能存在于高温的星球中,它们只能存在于温度较低的行星、暗物质、或者宇宙尘埃当中,甚至当恒星爆炸死亡之后,也可生成大量的有机分子。

所以在星系与星际之间、恒星与恒星之间,它们的数量非常庞大。

这些有机分子,它们随尘埃或气体飘泊,极不稳定,漫游在宇宙当中。

所以,我们提出宇宙生命素的假设。

宇宙中飘泊不定的有机分子、或者类似有机分子的生命基本元素,都可称为宇宙生命素。

我们同时认为,中医的精和气,就是这些源于宇宙的生命素,它们也可能是像上面谈到的有宇宙机分子,或者就是我们尚未认识的宇宙生命元素。

由于生命的构成不同,所以对宇宙生命素的需要也不相同。

人体藏象系统中的生命,它们可能来自与我们不同的地球环境,或者宇宙环境,所以它们需要这种生命素。

宇宙生命素以中国气的形式,从四面八方到达地球,据中医的确切记载,宇宙生命素经由五条通道扫过地球运行轨道,年年如此。

所以我们推测,在长期的地球生命进化当中,地球生物很可能已经进化出某种接受、贮藏、转化这些生命素的机能,否则就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宇宙生命素可以到达地球表面:美国芝加哥的一位医生,名叫威格尔斯沃思,他曾经在阿肯色作过一次实验。

他用铝做成几个盒子,并在这些盒子中装上同样的土壤,然后将一些盒子放到漆黑的酒窖中的通风管下,并用几根分开的铜丝与外面阳光下的金属相联,而另一些盒子则未与任何导体相联,同样也放到漆黑的酒窖中。

然后威格尔斯沃思在两组盒子内种下同样的稻种,结果,用铜丝与外面相联的盒子中的稻种都发芽了,而另外一组盒子则没有发芽,种子很快就烂掉了。

1971年10月,美国电子工程师乔治?劳伦斯在一处半沙漠地带作实验,想证明植物也可以通过电子来获得营养,他所使用的仪器与测谎仪为类似,不用与植物联接就能够捕捉到生命的信号。

正在实验休息时,突然仪器接收到了生命的信号,可是此时的仪器并没有对准任何生命,而是指向天空,信号延续了一个半小时。

这说明生命的信号来自天空。

1972年4月,劳伦斯带着改进后的仪器,来到了莫哈维沙漠的中部,这里30平方公里的范围都被火山熔岩覆盖,寸草不生。

劳伦斯挑了一个23英尺高的火山山包,将仪器对准了大熊星座,他要证实上一次的实验。

不久,他再一次听到生命的信号从空中传来。

这种宇宙生命素,极像我们正在谈到的精,它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

所以我们对精的定义是这样的:中医之精就是被人体吸纳的宇宙生命素,它是人体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的原始能量形式。

第二节 天地之气http://book.51kang.com 2007-10-23 15:03:56中医的难懂,除了指导思想以外,最让人头痛的是它的概念。

中医里的许多概念都是相互交错、互相含盖,一词多义。

有人曾经统计过,中医理论名词的多义率高达15?8%左右,而现代科学允许的概念的多义率只有0?3%。

如此一来,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都是望文生义。

中医里有精这个概念,但同时也有气这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在某种情况含义相互交错,但在某种情况下又完全同义。

在初次接触中医时,人们往往容易将中医的气理解为空气,其实这是错误的。

中医的气指的是宇宙之精,而不是平常意义下的空气,但宇宙之精又确确实实夹杂在空气当中。

所以我们只好这样来理解:凡是人呼吸的都是空气,凡是藏象生命需要的都是宇宙之精。

中医里谈到的气,绝大部分都属于后一种。

上一节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气就是宇宙精气,它是一切生命之源,故称宇宙生命素。

它飘荡在我们人体之外,充斥在整个宇宙之中。

气又可分为二大类,人体内之气与人体外之气,而人体以外的气又可分为天之气、地之气两种。

天 之 气让我们将天之气想象成风吧!当我们站在旷野中时,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时大时小,轻拂着我们的脸庞,掀动着我们的衣角。

我们能感觉到风中的湿气,也能体会到风中的温暖,更能触摸到风的压力。

突然,风变了,阵阵萧杀之气挟风而来,寒冷刺骨。

随着对风的认识,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风的故事:看天气预报时,得知有一股冷空气正在南下,屏幕上就会有一个箭头,指示冷空气南下的路径,标识着风的走向。

这说明风有走向,也有通道;春暖花开之际,我们到野地踏青,原本微风习习,突然平地会出现一股旋风,劈头盖脸卷来,搞得人满身灰土,老人们称它为贼风,因为它来的诡秘;预报说明天午后有五级大风,可清早起床出门就遇到七级大风,说明风来有迟早、风来有大小……让我们保留住关于风的知识,来研究一下人体外之气。

风是空气的波动,空气无所不在。

宇宙的精气也跟空气一样,充斥在整个宇宙中,当宇宙精气波动时,就称之为气,此为天之气。

气与风一样,也有通道、迟早、大小之分,还有风寒暑湿燥火热等特性。

尽管宇宙精气无所不在,充斥整个宇宙。

但影响我们地球的宇宙精气则是可数的,它们形成五条通道,每年扫过地球的公转轨道,进而影响我们人类的生老病死。

这五条通道是:苍天之气、~(左黄右今)天之气、丹天之气、玄天之气、素天之气。

《内经?五运行大论》中对这五种气有专门的论述: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左黄右今)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所谓戊已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我们根据这段文字描制一张图,图中的圆圈就是地球绕行太阳的公转轨道,圆圈之外排列的就是周天二十八宿:地球轨道外宇宙精气通道图也许大家对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不太清楚,无法理解这个图的真实含义,我们将它与目前天文学的星座作一个对比,可能有助于大家理解:丹天之气:牛女——奎璧(双鱼座——金牛座)黄天之气:心尾——角轸(摩羯、宝瓶座——人马座)素天之气:亢氐——毕昴(人马座——巨蟹座)苍天之气:柳鬼——危室(室女座——金牛座)玄天之气:张翼——娄胃(天蝎座——双子座)上述的这些星星,有的属于银河系,有的则为银河系之外的星系,称为河外星系,有的则是以星系团的面貌出现,例如室女座星系团就属于河外星系,它距离银河系大约6000多万光年,拥有2500多个星系,每一个星系都有银河系这么大。

宇宙精气不但影响着我们,同样也影响着宇宙中的所有生命,它是一切生命共有的生命之源。

如果宇宙中存在高级生命的话,尽管它与我们的生命结构可能极不相同,但他们同我们一样也从宇宙精气中获得生命,从这个角度说,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是同根生的亲兄弟。

上述五个宇宙精气通道,当它们扫过地球时,就受到地球轨道的角度、周长、轨道波动幅度、地球周边星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它的来量、大小、迟早都有区别。

这种区别对宇宙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我们人类而言则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会影响我们的生老病死,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中医将人体之外的天之气称为阳气,阳者,天气也。

为了研究宇宙精气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学中专门设置了一个专题,那就是五运六气。

五运研究的是地球轨道的变动情况,它包括岁运、主运、客运;六气研究的是宇宙精气的变动情况,它包括主气、客气、岁气、司天之气、在泉之气。

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要详细讲。

凡事都是辩证的,比如象股市,发财转运靠的是股市,但亏本跳楼也是因为股市。

人活着是因为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但食物同样可以使人患各种疾病,人体半数以上的疾病都与吃有关。

宇宙精气对人也一样,必须辩证的来看。

人体手三阳、足三阳六条阳经对应天之六气,经络将天之气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故中医讲天食人以五气。

但天之气对人体也有伤害,比如说,应该来的时候它没有来,应该早来的时候来得晚,应该来的少时来得多,等等,都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

即使天之气来的正常,但由于人体五藏、经络的变动、盛衰情况不同,天之气也会伤害到人体。

所以,中医在分析病因时分为阴病和阳病二种。

阴病因是与形体解剖系统有关联的疾病,它源自人的体内;阳病因则起源于宇宙精气对人体的影响,它源自人的体外。

在中医学的天文背景中,除了考虑遥远宇宙星系之外,地球周边的天体也被格外注意。

原因有二:第一、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不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可以吸取、截留、保存、再释放宇宙精气。

地球周边的星球虽然并不大,但对人类而言已经巨大无比了,所以在它们释放截留的宇宙精气时,对人类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其中有两个天体对人类的影响最大,一个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亮,一个是离我们最近、最大的恒星——太阳。

这两个天体释放出来的宇宙精气,中医称为日月精华。

《素问遗篇?剌法论》中记载小金丹的服法中就说:每日东望,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以咽之。

第二、在宇宙中,最基本的力量为引力,一切星球都要受引力的支配。

宇宙精气既然是宇宙中的某种物质,它也会受到星球间引力的影响。

地球周边的星球,由于运行周期各不相同,它们引力的复合作用,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地球:一是影响地球轨道的波动幅度,使地球在通过五条宇宙精气通道时角度不同;二是影响宇宙精气的走向,地球周边行星引力的作用可以使宇宙精气径行的路径发生偏差,故而中医说不及与太过而上应五星。

地 之 气天之气源自宇宙天际,地之气则源自地球的本身。

地之气又可分为地球之气,地表物之气二种。

宇宙精气飘荡在天际,一切物体及生命都可以将其截留、保存、再释放出来。

地球在宇宙中是个很普通的小行星,对宇宙、星系而言,它可以小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但在几十亿年的运行过程中,地球吸取截获了大量的宇宙精气,在它缓慢的释放过程中,对地球表面的所有生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医将地球再释放出来的宇宙精气称之为地气、大气,因为大气从下向上散发,故曰大气举之。

所以地球表面一切生命的过程,不但要受到宇宙精气的影响,也会受到地球大气的影响,例如中医在讨论地表植物成熟有多少时就明确地说:地气制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地球散发被截留的宇宙精气,受地球在轨道中的位置影响巨大,地球在轨道中的不同位置,标志着不同的季节,每年地气始于子,正月、二月……地气始发;三月、四月……地气定发;五月、六月……地气高;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九月、十月……地气始闭;十一月、十二月……地气合。

地之气的另一组成部分是地表物之气。

地球表面生长的动物、植物、矿物、水、地球大气等,同样可以吸取、截留、保存宇宙精气。

所不同的是,当宇宙精气处于流动状态时,被称为气,当宇宙精气被截留、保存时,则被称为精,精是气的一种状态。

我们人类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能够从地表物中提取出它们所截留的微弱宇宙精气,转化成人体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所需要的能量,这就是中药的理论源泉,天下之物皆可为药。

好啦!人体之外的气就讲到这里,我们将其归纳一下:\\第三节 千古谜底第四节 后天之精http://book.51kang.com 2007-10-23 15:40:54我们总是有许多的无奈:银行里有堆积如山的钱,可惜不是我们的;大街上总能看见许多绝色美人,可惜嫁给了别人;奥运会上有人百米速度只需9秒,但那是别人而不是我们。

看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可自己毫无胃口。

好东西如果拿不到自己手中,终归无用。

宇宙中充满了宇宙生命素,但如果它们到不了藏象系统中,也终归是无用的。

那么如何才能使宇宙精气转变为藏象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呢?精之源好啦!让我们来看藏象生命体如何吃东西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叫后天之精?凡是藏象生命体通过解剖形体,从人类饮食、呼吸中提取出来的精都叫后天之精,这是藏象系统能量的重要来源。

这种原材料从两个渠道进行藏象系统:第一个来源是脾胃。

人类每天都需要饮食,而藏象系统中的脾胃可以从人类饮食中提取出所需要的原始能量——精,这在《内经》中有大量的记载(记住:这里的脾胃并不是指解剖系统的脾胃,而是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奇病论》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

《玉玑真藏论》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肺朝百脉,输精气于皮毛。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阴阳应象大论》曰:形食味,化生精。

《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化其精微………………。

现在许多人将中医之精理解为可知的种种营养成分,比如说脂肪、蛋白、维生素等等,这是错误的。

精就是宇宙生命素,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它的化学成分,甚至它是否可以分解为化学成分也不清楚,但我们知道它源于遥远的星空。

为什么饮食中会有精呢?宇宙精气从五条气道扫过地球,地球表面的所有物质都可以将是截留、贮存,植物、动物、水、甚至岩石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截留不同的宇宙精气。

当我们人类将饮食吃进去以后,藏象中的脾就会从这些饮食中将截留的宇宙精气提取出来,供藏象系统之用。

大家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藏象脾化精与解剖生理系统消化、吸收营养不是一回事。

大家知道,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胃、大肠、小肠,而主要的营养吸收系统在大小肠,胃的主要功能不是吸收,而是分解食物。

人类的消化系统从饮食当中提取的有用物质很多,像水、脂肪、各种微量元素、糖、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等,以供肉体生理系统所用。

可是从上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脾藏从饮食中提取的能量与这些都不同。

脾取饮食之精,不从大小肠入手,而从胃入手,这说明两者所取不相同。

由此我们这样来推测:饮食入于胃,更多地保持了食物的原始状态(因为尚未经过充分消化),而脾藏所取很可能是食物中更加自然的精华部分,而不是消化后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

食物中的自然精华,大约就是我们假设的宇宙生命素,它被脾藏提取,转化成第二生理系统所需要的能量。

可见,人之饮食有二用:一是脾藏从胃中饮食当中提取出精,以供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之用,这叫取上游之水,灌藏象良田;二是胃、大肠、小肠从饮食中提取出脂肪、糖、维生素等供人类肉体生理系统之用。

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精与已知的饮食营养不同。

中医有一个观点人生十岁,五藏始定,也就是说在十岁之前,藏象系统并不从饮食中化生精。

如果精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营养成分,那么人体解剖生理系统早在十岁前就因缺少营养而死亡了。

古印度《五十奥义书?商枳略奥义书》中也谈到了类似中医气化的问题,它说:上气流行腹中者,分化纳于腹中水分、食物,而别出菁华。

此菁华其实就是中医里讲的精,它也同样出自食物、水分。

精是藏象系统的原始能量,难道它不能成为解剖系统(即第一生理系统)的能量形式吗?这涉及到生命体的不同构成。

在我们地球上,不同的生命体有不同的需要,所以猎豹就是肉食动物,而羚羊则是草食动物。

再说得深刻一些,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都是碳原子的产物,如果有一种生命属于其它原子构成,比如说硅原子,那么他的需要肯定与我们不同。

我们不清楚体内藏象系统的本质,但它肯定与我们生理解剖系统不同,所以它的需求也不同。

宇宙之精只能被藏象系统所用,而不能被解剖系统利用。

脾化精的另一个证明是气功。

早期的气功练习者当有了气感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气与饮食的关系。

如果此时练习者正在节食减肥,那么过一段时间,会感觉到身体上的气感在减退,原本较粗的气行线,会变得细弱起来,原先气可以到达的部位变得遥不可及。

这是因为气的一部分是由后天之精转化来的,当饮食减少,后天之精必然短缺,不能化生足量的经气,气也就相应地变弱了。

但如果坚持练习下去,在饮食不变的情况下,气感还会变强,而且越来越强,其原因就是我们的下一个问题。

第二个来源是肺。

我们说宇宙之精散布在空气当中,当肺进行呼吸时,藏象系统也会从空气中提取宇宙之精,这是中医后天之精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当然,《内经》中的后天之精的概念中并没有涉及肺的这一功能,但这是一个合理的推论,因为在《六节藏象论》中曾明确写道: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肺从空气中提取的宇宙之精,进入藏象系统后与来自脾胃的宇宙之精合化,最后形成了宗气或者叫大气。

这种气是藏象系统的根本推动力,是促使藏象系统运行的激发力量,如果肺气虚弱,则宗气生成不足,就会出现少气不足以息,语言低微,身倦乏力,脉沉微等现象。

中医将脾胃从地表物(饮食、药石)中化生的精以及从肺呼吸中化生的精统称为阴精,而将经络直接从空间吸取的精称为阳精,其实都是一个东西。

中医认为藏象系统采集阴精和阳精与地形、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因而直接影响人的寿命长短。

《素问?五政常大论》言: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歧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

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左热而右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又凉。

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帝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这段话讲的是地形高下,气候温凉与人体寿命的关系。

它的结论是,地势平坦、气候炎热地区的人寿命短,而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地区的人寿命长。

这个结论与目前的研究正好吻合,1986年,国际自然医学会在全世界确定了四个长寿地区:巴基斯坦的洪萨、前苏联的格鲁吉亚、南美洲的厄瓜多尔、中国的新疆。

这些地区要么纬度偏高,要么地处山区。

对于这段话的理解,人们争论不休,我们也来凑个热闹。

我们认为,理解这话段要从宇宙精气运行与地球截留两个方面考虑。

中国的东南方基本上是平原,地势平坦,纬度较低,气候炎热。

在这个地理环境下,大气环流变动剧烈,热气从地表向空中升腾。

当宇宙之精经过这种地区的时候,在大气的推动下,往往从高空扫过,不容易在地表形成富积,因而地表物截留宇宙之精的机会就减少了许多,故而风水称气遇风则散。

另一方面,由于东南气候湿润、温度较高,人类可食性植物的生长期相对要短,这也影响了对宇宙精气的截留。

更重要的是,由于热气从地表向空中升腾,宇宙之精很难下降到地表,人体经络采集精气的机会相对减少。

这诸多的原因,造成了当地人寿命较短。

中国的西北部地区绝大多数属于高原和山区,地形复杂,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大气环流变动平缓。

当宇宙精气扫过这些地区的时候,极容易降至地表面,形成富积,故而这一带地区动物、植物、无机物、水中累积的宇宙精气要远远大于东南地区,当这些物质变为饮食进入人体以后,脾胃提取宇宙之精的功率就高得多。

另一方面,西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宇宙精气可以直接达到地面,人体经络就更容易从空间直接采集。

生活在这类地区的人,寿命也就相对长一些。

其实宇宙精气与地势、气候的关系,不但可以影响人们的寿命,它也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以建筑为例,东南方的建筑在审美上偏重的是细腻、精巧,不论是造形还是提花楼刻,样样都是精品,苏州的园林小桥流水配上纤细的太湖石,总给人小家碧玉的感觉。

西北方的建筑审美则偏重豪放、粗犷,建筑物与配套家俱上也很少有像东南方那样精美的图案。

南北的两种风格差异,其实根源在于心智的差异,而心智的差异则来源于对精的获取差异。

东南方由于地形、气候的特点,人体的藏象系统获得后天之精的机会相对较弱,点点滴都是宝贝,需要细嚼慢品。

这种生理上的特点,影响了人们的心智,从而产生了细腻、精致的文化追求趋势。

而西北方的人,由于藏象系统获得后天之精的机会相对较多,不会对藏象系统产生过重的负担,从而形成了豪放、粗犷的性格。

精之化脾胃与肺化生来的精在体内又是如何运作的呢?首先是藏精。

精的最大特征是藏(贮藏),脾藏所化精,贮藏于五藏中,《灵枢?本神》曰: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藏精于肝……南方赤色……藏精于心……中央黄色……藏精于脾……西方白色……藏精于肺……北方黑色……藏精于肾……五藏就像是五个容器、五个钱罐、五个大库房,将精藏于其中,当需要时,再拿出来将它变成各种东西。

但不能将藏精理解绝对化,五脏藏精一说,并不能将其理解为藏而不流,此藏字应该理解为蓄。

比如说,肾就象是一个水库,来水都存于库中,但库中水也灌溉周围土地,当灌溉有余,则水还流向库中。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原始的精不可流动,只能贮藏。

但精转化为其它能量时却是可以流动的。

比如电力只能存于金属导线中,它不可脱离金属导线满世界乱跑,但当它转化为机械动能的时候,比如说电力车的动力,它就可以满世界乱跑了。

精也是一样,它只能存身于五藏中,当它转变为其它能量或者物质时,就可以脱离五藏容器变成运动态。

比如说,它进入经络后就可以变成气,在全身川流不息,故曰精化气;而当它变成血的时候,也可以涓涓流行于全身,故曰精生血。

由谁来使精发生变化呢?由五藏。

五藏不但像五个大仓库,而且它也是五个生产车间,而产生的原料就是已经贮藏的精,产品则各不相同,可能是血,也可能是气,还可能是津液。

这五个车间并不是同时开工,而是像值勤一样,轮换着开工生产。

春天的时候肝值勤,负责生产整个藏象系统所需要的物质,既生产经气,也生产血和津液。

夏天的时候心当值,长夏的时候脾当值,秋天的时候肺当值,冬天的时候则肾当班。

比如血就可生于多个部位:《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血生于中焦《灵枢?邪客》曰:营气者……化而为血。

血生于营气。

《灵枢?营卫生会》曰:此所受气者……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

血生于心肺。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血生于肝。

后天之精转化的气存于五藏的,称为五藏之气,行于经络者称为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又分为营气、卫气,营气行于脉内,一日夜五十周;卫气行于脉外,一日夜也是五十周。

当十二经络充满时,其气又可溢向奇经八脉。

但气与精毕竟不同,精藏而气行;气行经络,精藏五藏。

气的最大特点是运动,每时每刻都穿行于经络、五藏间,片刻不能停滞,一停留则为病。

这个特点恰恰是精没有的。

精的最大特点则是藏,它由脾生成后就藏于五藏间,当它进入经络时,就变化成气的形态。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停于五藏者,谓之精,藏者为精;行于经络及五藏者,谓之气,行者为气。

《内经》在人体各部位上都使用气概念,不但五藏、六腑有气,皮骨毛发都有气,看似很混乱,其实有章可循。

人体第二生理系统由无数经脉、络脉将全身串联为一个整体。

由于气在经络中运行,经行至何处,何处受气,行于六腑,则六腑受气,行于皮毛,则皮毛受气。

所以全身之气,分则无数,合则为一。

我们之所以将精称为第二生理系统的原始能量,而不是终极能量,因为精它是可变的,它是许多生理功能产生的基础。

如果谁对这点还不了解,那么你就将精想象为现实生活中的电力吧。

电是工业社会的基础能源,也可称为原始能量。

当它流入我们家庭,可以点亮灯,从而转变成光能;当它流入热水器后,又能变成热能;当它进入电冰箱时,则可转化为冷能;当它进入工厂后,则可变成更多种类的动力。

关于精的形态,《内经》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总观经文,精应该是液体形态,肾主水,也主藏精,可见精与水形态相同,或者说精只可以在液态中存在;汗者,精气也、精生血,都可证精为液体形态,它与血、津、汗、液同态。

精不但可以生化气血、津液,它还是五藏神安定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可以将精理解为某种胶合剂,它将两套生理系统结合在一起,组成藏象系统。

所以精失就会导致五藏神位移,魂魄飞扬,意志恍乱,智虑去身;精伤则虚,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精并则影响五藏神,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虚而相并者也所谓的并就是有余,精有余则伤气,气伤则情志乱。

精脱者,耳聋原料是为生产准备的,只要开工生产,就会有原料的消耗。

精是藏象系统能量的原材料,藏象系统在运行中不断在消耗着这些材料。

我们以临床上的具体病例,来说明之:例如,当太阳经被病邪侵入时,藏象系统中的阳气就奋力将邪病驱逐,此时人就会发热。

阳气蒸腾着经络中的阴气(营气),使其转变为津液裹挟着病邪排出体外,这是就汗。

如果我们用麻黄、桂枝一类的药发汗太过,太阳经中的阴气就必然减少,为了平衡,阳明中的阴气就得过来补充,当补充过猛,胃中就会感到气上逆,发生呕吐。

如果发汗太多,其它经络补充不足,太阳经中阳气就会自行胀膨,以弥补阴气缺少的空缺,此时就会出现心烦而热,胸口闷塞。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阴气就被消耗掉了。

此外久病、劳逸过度都会导致精的大量消耗,但最大的消耗在人类情志变化和生殖过程。

中医特别注意人类情志对身体的影响。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对藏象系统的伤害远大于解剖生理系统的有形疾病,所以在中医阴病因中,最主要的就是强调了情志对疾病的关系。

情志过激,首先是伤气,而气为精所化,本质则是伤精。

恐惧不解则伤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悲伤痛哭一场后,常常感到萎靡不振,懒言少语,精神恍惚,这就是伤了气,以致气虚神疲。

生殖是精的另外一个耗散大户。

构成生殖之精的,主要是先天之精,但也有一部是由精化成气(精化气),再由气凝聚而成的精(气化精)。

这种精是相当贵宝的,如果在生殖过程中不被消耗掉,这种后天之精最终可以转化为先天之精,增长人类的寿命。

但许多人不知珍惜,反而任意浪费这些宝贵的精,甚至还透支使用,致使先天之精越来越虚,不但会缩短寿命,还会带来其它疾病。

第五节 先天之精http://book.51kang.com 2007-10-23 15:45:53我们说,藏象生命体是寄生于我们身体内的另一类高级生命。

其实这个观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记载,可是历来厚古薄今的先生们就是不肯相信,或者说不敢相信,尤其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是无人敢信。

那么,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藏象是何时出现的呢?常先身生中医在这点上说得十分明确:藏象生命在人类形体生命尚未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

请看以下这段资料:《灵枢?决气》说: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从上面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以上资料其实是在论述两种生命的出现,一种是人类的肉体生命,一种是我们不知道的生命体,资料中称之为精。

这两种生命的出现有先有后。

当人类男女交合,卵子与精子结合的瞬间,一个新的人类肉体生命就诞生了。

但此时,我们还没有肉体组织,我们是以遗传密码的形式存在着,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身体。

然而,就在卵子受精的瞬间,藏象生命体却已经产生。

有证据说,当卵子受精的瞬间,当细胞一分为二的时候,任督二脉就出现了。

而且它一经产生,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五藏,也有经络。

它的经络系统,尤其是手三阳、足三阳六条经络,从出现的瞬间已经开始工作,不断地从宇宙当中吸取着宇宙之精,来维持着藏象生命体的能量需求。

所以藏象生命体的成形时间要早于人类肉体,故曰常先身生。

这里涉及到一个最不易回答的问题,那就是藏象生命是怎么来的?它与人类的生殖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藏象生命是种活着的共生体,它也有自己出现、成长、衰亡的过程,因此它也要繁殖,也要子子孙孙延续下去。

但它的繁殖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这一点我们并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它与人类共生,因此在繁殖机会上二者也是同步的,当人类的卵子受精的一瞬时(两神相博),藏象生命也同时诞生。

甚至存在另一种可能,人类的繁殖成功率完全受控于藏象生命。

藏象生命体虽然成形要早于人类肉体,但其生理的成熟期却比人类要晚。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出生之时,解剖五脏系统除了肾以外,心、肺、肝、脾的功能基本建全,否则这些生物就不能生存下来。

但藏象生命的生理系统的成熟期,却比我们人类要长。

请看以下这条资料:《灵枢?天年》说:人生十岁,五脏(藏)始定。

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这条记载与人类解剖生理系统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本条资料说人生十岁,五藏始定,并将此作为乃成为人的标准,而它的具体指标是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

换句话说,在五藏始定之前,我们人类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分裂的,两套生命系统没有结合在一起。

此时的人类没有心中无神,体内无魂,乃是一个纯纯粹粹的人类。

五藏始定标志着两套生命系统正式结合,这种结合有两种意义:第一、标志着藏象生命体开始从人类饮食中提取精气,后天之精进入藏象系统,故而血气已和,荣卫已通;第二、标志着藏象生命体开始接管、控制人类的精神世界,故而神气舍心,魂魄毕具。

只有到此时,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在这里,中医将藏象五藏与人类解剖五脏,无形中做了一个对比,而对比的标准则是系统能够正常、自主地工作。

如果我们把常先身生的精的出现,看成是藏象生命诞生的时间,那么,人生十岁,五藏始定就可以看成是藏象生命生理系统成熟的时间,到了这个时候,藏象生命才可以从人类的脾胃当中提取必要的能量,才能称得上是一个自主的生命体。

也就是说,藏象生命的生理系统,它诞生比我们早,但成熟期比我们人类要长得多。

自然界有这样一个规律,越高等的动物,其成熟期越长,相反,越低等的动物其成熟期越短。

为什么藏象生命要等到人生十岁才开始利用解剖生理系统呢?这只能是推测。

一方面,人生十岁之前,藏象生命系统本身还没有最终成熟,不能有效利用解剖生理系统提取宇宙之精;另一方面,这阶段是小儿身体快速发展的时间,人体的一切解剖生理器官,都在为这一任务加紧工作,没有能力兼顾藏象生命体的需要。

因此,所谓的先天之精,其实就是藏象生命系统通过经络获得的宇宙生命素,它在后天之精出现以前就存在,故称为先天之精。

实际上,当我们成熟之后,即可以向藏象系统提供后天之精时,经络系统也一直在不断获取宇宙之精,但此时却不称先天之精。

阳气之源阴阳是一种分类的方法,中医里几乎将所有可分的东西都分成阴与阳二类。

这种分类法的根源就在于人体存在两个生理系统的事实。

气按照一定的原则,也可分阴阳,意思则包括三个层面:1、天之气为阳,地之气则为阴。

2、源于经络直接吸取的气为阳,而源于后天之精化生的气为阴。

3、主要用于维护藏象系统的气为阳,而主要用于维护两套生命结合的气为阴。

其实这两类分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先天之精源于藏象系统,是维护藏象系统自身运行的能量,而藏象系统很可能来自于遥远的宇宙深处,故先天阳气与宇宙精气是相同的。

后天之精则来自于二次加工,它与地球二次散发的宇宙精气等同,所以它们同为阴气。

对于阴阳之气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这些货币就如同经络中流动的气一样,推动经济的发展。

如果在战争中,一个国家占领了另一个国家,占领国绝不会自己出钱养着被占领国的人民。

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占领国要从被占领国掠夺财富,其次被占领国必须在占领国的指导下发展经济,自己养活自己。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了中国,但日本绝不会用日元来养活中国人,所以它在中国发行了伪币,来解决被占领国的经济问题,同时解决占领者本身的经济问题,这就是以战养战策略。

阳气是一种货币,它养活着藏象系统自己。

但是,当藏象系统必须与人类解剖肉体共生时,它绝对不会用自己的阳气来解决共生体的能量问题,也不想为这种寄居生活埋单。

于是它进化出一种策略,从人类的饮食中提取阴气,就如同日本当时发行的伪币一样。

一方面,藏象系统从阴气中获得利益,比如说,阴气有脾胃和肺两个来源,其中肺由于直接呼吸空气,直接接触宇宙之精,故而肺气中的一部分,就通过手太阴经转达化为了阳气,被掠夺走了。

《阴阳清浊》曰:肺之浊气,下注于经(手太阳),内积于海。

另一方面,它又用阴气来解决寄居生活中必须支出的费用,比如控制肉体必须支出的种种消耗,例如津液、血、汗等等的消耗,这就如同占领军要支出行政费、安全费、建设费、发展费等等一样。

所以中医里阴气和阳气的作用和来源根本不同,阳气是维系统藏象系统自身的基础能量,它如何被制造、如何运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阴气是维系两个生命系统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它是由藏象系统从人类饮食中被提取出来的。

中医里讨论、利用更多地是阴气,而不是阳气,因为阴气与解剖形体的关系更大、更直接。

当然为了维护共生关系,阳气也不能一毛不拨。

首先,它是共生系统的领导者、指挥者。

如果我们将五藏比喻成五个加工厂,那么阳气就是总工程师,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流通等等问题,都要由阳气来决定。

其次,它是藏象系统自身的保卫者,也可以将它看成是藏象系统的免疫力。

纵观整个中医学,其实我们更多的疾病出在阴上,而不是出在阳上,当未经加工,或者加工不当的宇宙精气进入藏象系统,即为疾病。

如果病邪一但侵入藏象系统,此时解剖肉体的免疫力不起关键作用,只有阳气可以奋起驱逐病邪。

再者,它是藏象系统精神的截体。

藏象系统是一个活着的高级智慧生命,而中医所说的阳气,就如同它的神经一样,负截着藏象的精神潜流。

这股精神的潜流,就是支配共生关系的中枢。

正如我们的生命有始有终一样,藏象生命它也有始终点,当藏象生命系统的经络不能吸取宇宙之精而化生阳气时,或者人类行为导致阳气过度消耗之时,藏象生命也就走向了它的终点。

也就是说,阳气也有消耗。

藏象生命体寄居于人类肉体中,不是它愿意过这种寄居的生活,而是宇宙环境迫使它不得不如此。

因为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之精已经变得稀薄起来,光凭经络是不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的,它必须开辟第二能量来源,在正常工作之外找个兼职,赚点外快,补贴补贴家用,所以它选择了寄居。

由此可见,阳气是极为宝贵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阳气都来自藏象生命体的经络系统,只有一小部分是由后天之精转化而来的。

而且,藏象生命体本身也有一个衰老的周期,大约以128年作为一个生命周期,随着它自身的衰老,经络吸取宇宙精气的能力会越来越弱。

虽然人们一生都在耗散阳气,但耗散的速率是可变的。

在人体初孕到婴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后天之精不到位(后天之精的大部分只能从饮食中化取),或者说来量不足,人体第二生理系统主要靠先天之精——阳气来维护,它的耗散量就会相对大一些。

正如一对羽毛球双打运动员,如果一个较弱,另一个就要付出更多的能量。

什么时候后天之精可以完全到位?因人而异。

《内经》说:人生十岁,五藏始定但这是一个最高的限数,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标准数。

即每个人五藏始定的年岁均不同,但相差最大不过9年,有的人1岁定五藏,有的人9岁才能定五藏,但相隔最多不超过10年。

等人的五藏始定之后,脾藏才能化出足额的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到位之后,阳气的耗散速率就相对变缓,形成一个理论上的固定速率。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它决定人类寿命的长短,决定人体的衰老程度,决定着身体的健康程度,原则上最好不要耗散这些宝贵的阳气。

但藏象生命作为寄居者,它又必须为这种寄居生活付出代价——阳气的消耗,根据中医的理论,其中阳气最主要的消耗大户就是生殖。

阳气的作用,除了维持藏象生命体自身的运行、传导精神之外,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主管生殖,中医将其称为天葵。

女子14岁天葵至,生育能力成熟,男子16岁天葵至,故能有子。

所以一个人性欲过强,房事过度,就大量在耗散这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过度耗散的结果就是身体的衰老。

英国科学家发现,如果女性的生殖年龄被推迟,或者生育胎数减少,那么她们的寿命将会高出平均值。

现代科学也证明,性活动与衰老有密切的关系。

1985年,美国曾经进行过一次统计,男婴预期平均寿命比女婴少7年,类似的差别也见于别的国家。

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容易衰老呢?动物学的实验告诉我们,这是因为雄性为生殖负出的代价更大,这种代价不但是体力、智力方面的,更可怕的是生命的代价。

例如,求爱的雄性舞蛛会很快衰老,有些人认为它们是被雌蛛吃掉了,其实不然,它们一般死于衰老,在求爱过后迅速衰老而死亡,而雌舞蛛却能活几十年,与更多的年轻雄性交配。

一般来讲,如果在性成熟开始前阉割雄性动物,它们的寿命都会出奇地长,可达原来的2倍。

由于藏象系统在人五藏始定之后,需要先天与后天之精的同时维护,因而,当解剖生理系统或者藏象系统因为疾病的原故,不能提供充足的后天之精时,先天之精就要投入更多的能量来维持系统的平衡,这也会加速了先天之精的耗散率。

所以在中医所有脉象中,最主要的脉有三个,即神、根、气,神为心脉,根为肾脉,气则为脾脉。

无论再严重的疾病,如果脾脉充盈有力,则意味着后天之精的供给源源不断,藏象系统有充足的能量战胜疾病。

如果脾脉无力或者极不正常,那意味着藏象系统将得不到后天之精,疾病会向不好的方面发展。

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历史上有一些学派专门强调脾胃的重要性。

阳气不能药补中国的道教很有意思,它是宗教,但也是科学,它的整体理论其实就是建立在人体科学的基础之上,所以读着道藏,总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比如说,世界上的其它宗教都在研究人死了以后该怎么办?,唯独道教却在拼命研究我如何才能不死?为了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道教认为只要能做到补脑还阳,就可以长生久视。

其实道家关于人类生命的看法,也源出于中医。

因为在中医看来,决定人类本质并不是解剖肉体,而是藏象系统。

而在藏象系统中,最宝贵的就是阳气。

如此一来,许多人都认为,如果我们能不断地用药物补充阳气,那么一定可以活得更长久、更健康。

关于阳气能否后天补偿的问题,我们与传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传统研究者认为,阳气可以从后天之精中得到补偿,即可以作加法。

我们认为,先天之精在普通的情况下是不能后天补偿的,它只能作减法。

同样的道理,人体内藏象系统的阳气也是不能后天补充的,因为阳气是由先天之精转化而来的。

这就如同人民币与美元一样,中国人是不能制造美元的。

有人说在中医的药方中有许多都是补阳气的,例如李东垣的保元汤、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都有补阳气的功能,怎么能说阳气不可后天补助呢?其实仔细看这些方子的药物组成,绝大部分是属于补阴气的药物,我们以金匮益肾丸为例,此方虽然名为补肾阳,但它的主药熟地黄、山萸肉都是补益肾阴统摄精气的,山药、茯芩则健脾渗湿,泽泻则泻肾中水邪,丹皮清肝胆相火,唯有桂枝补命门真火。

但在其他许多组方里,桂枝一药它有通阳的作用,而很少有补阳的作用。

再比如说附子一药,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功效,在许多药方中都有此药,如桂枝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

研究这些药方,其实附子并没有直接补阳气的作用,但有回阳、助阳、温阳、通阳的功能。

如果有人认为桂枝、附子一类药真的能补元阳,那就太傻了。

因此,我们依然坚持一般情况下阳气不可后天补助,更不能用药物来补助。

那么通常我们所说的补阳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上面说到,藏象中的阴阳之气是平衡,那一方太多太少,都属于不正常状态,都会产生疾病现象。

但作为一个有自主的生命系统,它又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

当阴气长期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阳气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消耗也会更大。

因此,从系统的角度讲,当我们补阴气时,就会自然减少阳气的消耗。

所以补阳实际意味着阳气支出恢复正常,而不能看作阳气从1增加到了2,中医的补阳只有在这个意义下才能说得通。

再者,阳气与阴气有完全不同的生理功能,二者之间绝不能相互转化。

由经络系统化生的阳气不但后天不能补,其实也不用补,因为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我们并不缺少阳气,而是缺少由后天之精化生的阴气。

许多医生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人体实际上是阳有余而阴不足,我们生病、衰老的根源恰恰是因为阴气不足所至,而不是因为阳气的亏虚。

例如,老年人的脉象一般比较宏大,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衰老始于脾胃,我们的脾不能化生更多的宇宙之精,导致藏象系统中阴气产生不足,阳气就会要接替阴气的工作,年岁越大,脾精越不足,故而脉宏。

这正好符合我们的推论。

因为按照藏象的设计,经络和阳气可以稳定工作至人的天年(120多岁),而我们许多人都活不到这个年岁。

所以阳气根本就不用后天补助,一般情况下源于阳气的疾病并非缺少了阳气,而是发生阳气不通、潜伏、不振等现象,所以中医用药中更多的不是补阳,而是升阳、通阳、助阳等等。

以上说的是在一般意义下先天之精、阳气不可后天补助。

那么是否还有特殊的情况可以补助先天之精呢?这个在中医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论述,但人们从中医理论中推导出的结论却是肯定的,并将其付诸实践,那就是气功。

中医在讲精和气的相互关系时,曾经讲到精化气,并且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说明这一点,但中医还讲到气也可转化成精气化精。

如果前者是正化,那么后者则为反化。

气功练习者认为,当练习到一定的程度,后天之气就可以凝聚成精,此种精当为先天之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先天之精作加法。

但这种程度一般人难以达到,所以他们的感受也不具有普遍性,也没有统计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