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讼师 > 第548章 烧饼娘子(二)

第548章 烧饼娘子(二)

2025-03-21 22:23:50

崔巧的烧饼摊子还在原来的位置上,现在已经过了早饭时间,摊子前面没有人。

她坐在炉子前打盹儿,面上显着憔悴而疲惫。

娘,忽然,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从她家的院子里跑出来,一边跑一边喊道:奶奶要喝水,我给她倒水了呢。

小男孩蹬蹬跑过去,崔巧惊醒,看见儿子就笑了起来,抱着他道:我儿真乖,都能帮娘的忙了。

娘,你是不是很累?小男孩子问道。

崔巧摇头,不累的,为了小宝,娘永远都不会累。

小男孩笑嘻嘻的。

杜先生,有人从杜九言身后走过来,她转过头去,笑着道:柴保长。

柴保长道:您今天还是查案子吗,有什么事,可需要我帮忙?正想去找您。

走,一边走一边说。

杜九言和柴保长往枯井边上走,当时将尸体捞上以后,井底有没有细细查过呢?柴保长点头,我记得查过的,前后下去过两回,但应该没找什么有用的东西。

井底有老鼠吗?杜九言问道。

柴保长回道:下面没什么水了,就井底一些烂泥,老鼠肯定有的。

嗯。

杜九言随口问道:崔巧很辛苦啊,她一个人照顾老小,还要卖烧饼。

柴保长没多想,随口答道:是啊,胡饮以前一年还回来两次,但今年过年都没有回来。

她一女人女人撑着家,确实苦啊。

她几个孩子?杜九言问道。

柴保长回道:就一个儿子,刚才您看到了吧,今年才两岁。

说起来这事儿还是命苦,她十六岁嫁过来,七八年都没有孩子,好不容易前两年怀上了,生了这个儿子,胡家也算是有后了。

难怪了,以崔巧的年纪,如果成亲早些,孩子估摸着要有八九岁才对,这个儿子,年纪太小了。

那是什么原因不能生呢,夫妻两个聚少离多?柴保长回道:我一个大老爷们不大清楚,我帮您问问。

说着,随手敲了自家的门,他内人出来,手里正抱着孙子在喂糕点,看见杜九言愣了一下,正要说话,柴保长已经道:这是杜先生。

说起来,你可知道崔巧和胡饮前面七八年为什么没孩子吗?问这个啊,柴太太道:崔巧不能生,看了一堆大夫吃药,这才生了小宝。

她就是个辛苦的命,也得亏她能忍能吃苦,换做别人可真是要受不住的。

杜九言问道:不是说送子娘娘庙很灵的吗,没有去过吗?娘娘庙里也有和尚,她昨天没有去问的原因,是因为娘娘庙就在城内,对城内的案件应该有所了解才对。

不过,她现在改变了主意,应该去问问的。

哪能不能去呢。

哪个庙都去了,各式各样的婆子也不知道瞧了多少个。

好在最后观音菩萨可怜她,给了她一个儿子,也是皆大欢喜了。

杜九言拱手道谢,她去的最多的是哪个庙呢?送子娘娘庙,是有孕的人去求子。

要是不怀孕,就去钟山庙里求菩萨。

那边灵的很呢。

柴太太道:就隔壁的那个梧桐巷里的刘家,家里媳妇十多年不生,夫妻两个人吵吵闹闹五六年,这不,前年讨了个狐狸精回来,也是两年不生,去年去拜了几回菩萨,回来就有了。

刚生了个大胖小子,白白嫩嫩的,讨喜的很。

杜九言笑了起来,就梧桐巷里吗?那可真是苦尽甘来了。

也算是吧,不过高氏以后就要可怜了,上面照顾老的,下面还要照顾小的,不但如此,连后面讨的狐狸精也要她照顾。

这哪是正妻哦,分明就是个老妈子。

女人就是命苦,不说了,说了我就来气。

柴太太说的气呼呼的,抱着孙子回去了。

柴保长很尴尬,对不住啊杜先生,她一向都是这样,风一阵雨一阵,神神叨叨的。

柴太太是心善,见不得不平事。

杜九言刚说完,柴太太又出来了,问道:杜先生,我想起来您就是那个说女人也是人的杜先生,对吧。

你什么脑子,到现在才想起来。

柴保长道。

柴太太白了他一眼,又激动地道:杜先生,您要不去帮帮高氏?帮她和离得了,好好的女人年纪也不大,还不如带着嫁妆回家过。

她要是有这个意愿,可以让她去三尺堂找我。

杜九言道:能帮我一定会帮的。

柴太太很高兴,我回头碰见她就告诉她去。

杜九言颔首。

你就挑事。

她过的好不好要你挑,要是把人夫妻两个挑散了,打你家来,我可不管你。

柴保长道。

柴太太啐了一口,唬道:打就打,我还怕他不成。

赶紧做你的事去,听你说话就头疼。

柴保长拉着杜九言走,杜先生,您别听这娘们胡咧咧。

就是嫌自己日子过的太平静了,非得弄的鸡飞狗跳才高兴。

杜九言到是挺喜欢柴太太的。

两个人回到枯井,自然没有额外的收获,杜九言辞了柴保长,去了崔巧的烧饼摊子。

杜先生,崔巧看见她笑着道:您来查案子吗?杜九言笑着点头,刚才看到你儿子了,很可爱啊。

是啊,虽然年纪小,可能说会道,也不知道像谁。

说到儿子,崔巧很高兴。

杜九言笑着道:他爹不回来吗,在什么地方做事?他……崔巧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其实,他去年八月份,修城墙的时候被石头砸死了。

我没敢对外说,怕大家知道传到我婆母耳朵里,要是她知道了,肯定受不了。

崔巧说着,垂着头用袖子抹着眼泪。

杜九言到是没有想到她男人已经死了,沉默了一会儿,她问道:你婆母吃药一个月要多少钱?一个月十五副药,一副药就要四百文钱。

以前日子好的时候,还能放两根参须,现在不敢放,实在是……吃不起了。

崔巧道。

什么病?就是年轻的时候亏着身子了,现在夜里睡不着,吃了东西就吐。

大夫说了,要是放在有钱人家,吃个半年的好药补一补就过去了。

崔巧说着红了眼睛,可、可我们吃不起。

好药的话,多少钱一副要吃多久呢?杜九言问道。

大夫说九两银子一副,用的最好的人参最好的配药,连着吃三个月就肯定没事。

崔巧说着苦笑了一下,让杜先生您笑话了。

九两银子一副药,要吃三个月,那要四百多两银子了。

这对于他们来说,确实只能兴叹了。

你去找大夫来,让大夫再给你婆母瞧瞧。

药费我帮你出了。

杜九言道。

崔巧一愣,要很多钱的,使不得……使不得。

去吧。

先听听大夫怎么说。

杜九言道。

崔巧犹豫着看着杜九言,这……这怎么好意思,我……没事。

我帮你看着摊子,你早去早回。

杜九言说着,拿着凳子坐下来。

崔巧擦了擦手,将围裙接下来,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过了一会儿带了一位提着药箱的老大夫过来,对方一看到杜九言,就激动地道:真的是杜先生!我还以为崔娘子是骗老夫的呢。

是我。

您先给崔娘子的婆母看病,诊断一下她现在的病情。

老大夫应是,大家一起去了崔巧的家中。

家里是个紧凑的四合院,正院加耳房一共六间,堂屋里都是老旧的家具,崔氏的婆母王氏住在东面的厢房里,房间里是一股浓浓的药味。

杜九言进去,就看到老太太正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打着盹儿,脸色蜡黄,枯瘦虚弱。

老大夫诊脉,回头和杜九言说了一串关于病情的描述,给了结论,也不是大病,就是年轻的时候亏的厉害,现在年纪大了,这些亏的病就一起出来了。

这就跟漏雨的屋顶,这里一个洞那边一个坑,没什么好地方了。

杜九言颔首,能修补好吗?想全部修补好,可要费不少银子。

老夫就算便宜点算一算,这一副药少不得七八两银子。

两天一副药至少连吃三个月。

三个月后呢?杜九言问道。

三个月后老夫能保证她能下地走动干个家务,做个饭。

但要想生龙活虎,老夫也不敢打包票。

按老夫说,就普通药吊着命,哪天去了大家都轻松。

要不然这么多钱花她身上,这儿孙怎么办,背一身的债,下半辈子也不要活了。

老大夫叹了口气。

崔巧在一边擦着眼泪。

您正常开药吧,多少钱回头去和我结账。

杜九言道。

老大夫也是一愣,很暧昧地看了一眼崔巧和杜九言,顿了顿点头道:有杜先生出面,那老夫这就开方子。

又和崔巧道:你一会儿去医馆取药回来,我再教你怎么煎。

崔巧应是送老大夫出去。

杜九言就坐在崔巧婆母的床边,打量着她的房间。

王氏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看着杜九言问道:是胡饮回来了吗?我不是,他还没有回来。

杜九言道。

王氏道:您是杜先生?是,我是杜九言。

王氏挣扎想要坐起来,又躺了回去,巧儿和我说了。

我一条老命不值得花这么多钱!您挣钱也不容易,真的,不需要花钱,我也就早死几天晚死几天而已了。

杜九言道:性命的贵重和年纪没有关系,您好好吃药。

王氏低声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