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海以后,巴金投入了孤岛的文化工作。
一方面分担文化生活出版社的部分编辑工作,将另一部分时间花在写作上。
他的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最后一部《秋》,1940年5月脱稿,7月初就在上海的书店发行了。
他高兴自己又完成了一件工作。
这时,巴金思念在昆明的萧珊,又担心法国战败以后滇越铁路会被切断,便决心放下《火》第一部的写作,先去看望分别了一些时日的未婚妻。
他把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事务托付给了朋友陆蠡,带上特别用词典纸为自己加印的那一册织锦封面精装本《秋》,带着刚写成的《火》的第十一章稿子上路了。
他走的和萧珊同样的路线,乘英商怡和公司的海轮经香港前往海防。
三哥尧林和陆蠡到码头送行。
当时没有想到,五年之后当他重来上海的时候,陆蠡已经遭了日本宪兵队的毒手,三哥正在病床上等着他来送别。
这次去昆明是1940年7月。
去海防的护照和船票由中国旅行社代办,签证也不用自己费神,一路上有同行的旅伴互相照顾,很顺利地经过海防、河口,到达了昆明。
火车一到站,他就看见萧珊在月台上迎候。
她领着他到找好的旅馆休息。
不久,开明书店昆明分店经理卢芷芬安排他住进了武成路书店附近,花树繁茂的花园里的一间玻璃房子,房子很宽敞。
他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清静的写作环境。
这时正是学校放暑假期间,萧珊每天来看他,一起出去游山玩水,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西山龙门等地。
他们还是武成路上一间出名的牛肉馆的常客。
这是他们少有的一段安适的生活。
每天,当萧珊回校以后,巴金就在这屋子里埋头写他的《火》。
这书原先在《文丛》上发表过六章,从上海带了一章出来,在昆明补写了十一章,不到两个月就把第一部写成了。
这年12月,由重庆开明书店出版。
这一次巴金在昆明停留了三个月。
到10月,敌机对昆明的轰炸更频繁了。
那时防空力量薄弱,敌机常常是二三十架一齐来,投下炸弹就扬长而去。
巴金目睹了轰炸之后的惨状:肢体不全的死伤者,倒塌和焚烧着的房屋,无家可归的灾民痛悼遭难亲人的啼哭……他写下了《先死者》、《轰炸中》、《轰炸中及其它》、《大黄狗》、《十月十七日》等散文,强烈控诉了敌机轰炸后方平民的暴行。
这些文章,后来编入了1941年6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杂文集《无题》中。
只有《寂静的园子》和《大黄狗》这两篇编入了散文集《龙·虎·狗》。
10月末,巴金经沈从文的朋友帮忙,买到了欧亚航空公司的机票,从昆明飞到了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