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03-30 14:05:54

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书库欢迎访问: www.txtsk.com.cn土默热红学体系指要(1)土默热先生本非治红专家,但以其专攻明清史五十年之功力,一旦涉足红坛,便呈厚积薄发之态,一发而不可收,几年浸润的结果,竟得研红论文一百多篇。

通读这些论文,不难发现,先生治红的成果决无拾人牙慧之嫌,既不同于传统的索隐旧红学,也不同于现在统治红坛的所谓新红学,探微发隐,自圆其说,言人所未言,可谓别树一帜,自成体系。

由于不入流俗,很难归类于红学某流派,所以只好另题一名,姑称之为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先生的学术活动很繁忙,治红本属业余爱好,所以他的论文,是随着研究思路的跳跃,信手拈来,时断时续,并未形成一篇总其全部研究成果的文章。

如果仅凭对其中一篇或几篇文章的阅读,似乎很难得窥全豹;即使全部阅读一遍,倘若不加归纳分析,也不易从总体上把握精髓。

笔者不揣冒昧,将土默热先生的系列文章加以归纳综合,形成了这篇指要文章,希望对红界同仁能有所启发。

文中倘有错解误解之处,敬企土默热先生指正。

一、从历史分析和文学分析中产生了疑问土默热先生是对明清史研究有成的学者,所以,他读《红楼梦》,自然要用历史的深邃眼光,来分析书中描写的事件和人物。

通过对《红楼梦》历史背景和文学背景的深刻剖析,土默热先生发现,《红楼梦》的背景同曹雪芹生活的乾隆中期,无论如何对不上号。

因此,不可避免地对胡适先生当年的考证结论发生了怀疑。

这一时期,土默热先生先后撰写了《〈红楼梦〉创作背景分析》、《〈红楼梦〉文学考证》、《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等论文,对《红楼梦》的历史和文学背景,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刻的探讨。

从历史背景看,土默热先生发现,《红楼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形态,并非乾隆年间的盛世光景,而是清初顺治和康熙前期的末世光景。

土默热先生指出:《红楼梦》书中的所谓末世,并不是一家一族的末世,而是一个朝代、整个社会的末世。

在清初江南文人的笔下,把顺康年间称为末世决不是个别现象。

土默热先生经过认真考证,发现《红楼梦》书中记载的林四娘故事,是发生在顺治二年的事情,居然被作者当作新题目。

书中通过真真国女孩子诗隐写台湾,是康熙初期收复台湾历史事件的折射。

书中用民谣形式表现的护官符,是康熙朝南北党争时流传的真实民谣的改编。

从文学背景看,土默热先生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不会是作者凭空杜撰,必有其文学传承。

明末清初,在中国文学史上涌动着一股言情狂潮,《红楼梦》同《金瓶梅》、《牡丹亭》、《聊斋志异》、《长生殿》、《桃花扇》等言情文学名著一样,都是这股狂潮中的美丽浪花。

《红楼梦》书中提及的戏曲名称和唱词念白,都来源于康熙朝中期以前的作品。

书中主人公的异端思想,也是清初疑经编伪学术思潮的反映。

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文化整肃,特别是经过类似文化大革命的修《四库全书》事件,朝野中表现异端思想的书籍几乎被一网打尽,文坛风气一扫醉心言情的绮靡风气,变得正统、严肃而道学气十足。

《野叟曝言》、《儒林外史》等小说,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这一时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红楼梦》这样俗艳的文学作品,就像建国后到文革结束期间,不可能产生上世纪30年代鸳鸯蝴蝶派作品一样。

基于以上分析,土默热先生认为,《红楼梦》虽然是通过曹雪芹之手,在乾隆中期传抄开来的,但初创者不可能是曹雪芹。

曹雪芹只能是书中明文交代的披阅增删者。

红学界普遍接受的曹雪芹为避文网而故弄狡狯的说法,是自欺欺人,曹雪芹的大名就在书中明晃晃写着,在中国古典小说普遍不露作者姓名的惯例下,有如此笨拙而莫名其妙的故弄狡狯者么?二、突破口:《红楼梦》与《长生殿》比较研究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土默热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就是从比较文学入手的。

由于对明末清初的文学史比较熟悉,故此土默热先生内心中隐隐感到,《长生殿》传奇同《红楼梦》小说的关系,决非影响和模仿所能解释。

先生对两部作品,重新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为此创作的《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一文,是一篇考证《红楼梦》的力作,值得认真一读。

土默热红学体系指要(2)首先,两部作品的言情主题一致。

两部作品都宣扬纯情理想而不涉于淫乱。

《长生殿》创作中基于歌颂情种的理念而尽删太真秽事;《红楼梦》创作中针对皮肤滥淫而独创了意淫理念。

两部作品都是三角恋爱架构,男主人公都是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性格,经过女主人公的不懈努力,都是在盟誓之后,爱情方转为专一。

其次,两部作品的故事结构一致。

《红楼梦》的男女主人公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历劫造凡,《长生殿》的男女主人公是孔升真人和蓬莱仙子降临人世。

《红楼梦》故事发端在太虚幻境,《长生殿》故事发端在月宫仙境。

《红楼梦》有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拨弄男女主人公命运,《长生殿》是天孙织女和牛郎真人操控主人公遭际。

再次,两部作品的悲剧结局一致。

存世的《红楼梦》后四十回虽然作者有争议,但黛玉殉情、宝玉出走的悲剧下场应该没有疑问;而《长生殿》中太真缢死,明皇在无尽思念中凄惶以终的悲剧结局也是感人肺腑的。

有人说《长生殿》月宫重圆冲淡了悲剧结局,其实这种天上地下、死生不渝的爱情描写,更加深了悲剧效果。

《红楼梦》后四十回要如何描写宝黛爱情,不得而知。

但不论在人间用湘云代黛玉重圆,还是在太虚幻境灵魂重圆,都有端倪可寻,也都与《长生殿》一致。

除此之外,《红楼梦》中多数新颖的独创概念,都来源于《长生殿》:情根的提法,是《长生殿》所创;双星的概念,是《长生殿》的典故;离恨天、灌愁海、风月司等名词,出自于《长生殿》;奇缘、情种等说法,虽非《长生殿》首创,但在文学作品中,却是《长生殿》首先运用的。

《红楼梦》和《长生殿》两部作品,虽然体裁上一是小说,一是传奇;语言上一是白话,一是文言,但两部作品同属文学作品,又如此雷同,《红楼梦》小说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描写手法上,又烙着深深的戏剧印记,前者剿袭后者的痕迹如此明显,却不是一句影响所能解释的。

因此,土默热先生推断:两部作品很可能出自一人之手。

《长生殿》的作者是康熙年间的大文豪洪昇,没有争议,曹雪芹在世时,《长生殿》已上演了百年之久,因此他绝无可能是《长生殿》作者。

惟一可能的结论是,《红楼梦》的初创者,不是乾隆朝的曹雪芹,而是康熙朝的洪昇!三、《红楼梦》主题与洪昇家难关系推论基于以上推断,下一步顺理成章的工作,就是对洪昇身世的考证;就如同胡适先生当年在大胆假设之后,对曹雪芹身世的考证。

土默热先生在洪昇专家章培恒等人考证的基础上,重新阅读了存世的洪昇著作,以及王渔洋、金埴、僧智朴等人著作中对洪昇事迹的记载,并经过认真的证有、证无磨合,从而断定,《红楼梦》描写的美丽而悲凉的故事,就是洪昇对自己经历的家难的追踪蹑迹式的记载。

洪昇出生于杭州一个百年望族。

《红楼梦》书中表现的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正是杭州的准确表达,在地名上具有排他的意义。

洪家在明代赫赫扬扬,已历百年,但到了清初,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加之放不下贵族的奢靡生活架子,故此正可谓外面上架子未倒,内囊上却渐渐尽上来了。

洪家把振兴家族的惟一希望寄托在洪昇身上。

但洪昇却醉心于花笺彩纸,一心创作传奇《长生殿》,无意仕途经济,就像《红楼梦》书中贾政斥责宝玉的那样:整天留心粉词艳曲,不务正业,使这个百年望族面临着继业无人的最深重危机。

随着三次家难的降临,洪氏家族这个百足之虫,终于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一次家难是天伦之变,由于家庭中别人挑拨,洪昇担心大杖临身,有性命之忧,遂抛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不得已逃离家庭,寄居北京,过了二十多年的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洪昇家出现了子孙流散危机。

第二次家难是破家之难,由于三藩之乱的牵连,洪昇的父母被充军宁古塔,家庭被官府抄没,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百年望族终于家亡人散各奔腾了。

第三次家难是斥革下狱之难,由于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洪昇被朝廷下狱治罪,并革去了国子监生的功名,洪昇从此永远失去了仕途经济前程,洪家也永远失去了复兴的最后一线希望。

土默热红学体系指要(3)洪与妻子黄蕙是亲表兄妹关系,从小青梅竹马,婚后伉俪情深,特别是在三次家难过程中,夫妻相濡以沫,共度了多少艰辛岁月。

洪昇有两个亲妹妹,兄妹们从小在杭州西溪的洪园中,度过了许多吟诗作画,联句酬唱的美好日子。

洪家的女子可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两个妹妹出嫁后,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都年轻轻地就悲惨死去了,洪昇为痛惜妹妹的惨死,不知洒下多少辛酸的眼泪。

从以上考证的事实不难看出,《红楼梦》的悲凉故事,实际上就是洪昇对自己遭逢的家难的忠实记载。

《红楼梦》故事同洪家的破家经历完全吻合,而同曹家的经历则对不上号。

《红楼梦》作者自云明确指出,创作此书的目的,一是把自己不肖、荒唐之罪,编述一记,告普天下人;二是记载当日女子的事迹,以显得自己家闺阁中历历有人,使之不被湮没无考。

对照洪昇的经历,这两个创作目的不是完全有充分理由么?土默热先生的系列论文中,有关这方面的考证文章最多,考证得也最细致。

如《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洪昇初创〈红楼梦〉的蛛丝马迹》、《洪昇家族与〈红楼梦〉家族之比较研究》、《甄士隐考证》、《〈红楼梦〉作者自云解读》、《三秋挽歌》、《封建大家庭矛盾综合症》、《〈红楼梦〉十个为什么》等。

四、《红楼梦》闺阁昭传创作目的与洪昇的闺友闺情《红楼梦》作者开篇就交代,创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当日的闺友闺情,是为了使当日心爱的姐妹们得以闺阁昭传。

作者要昭传的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女子,而是一干女子,用通俗的话说,是一大帮女子。

事实也是这样,书中仅正册、副册、又副册就记录了三十六个女子,更何况还有不入册的众多女子!任何一个高明的作家,要想写好这么多活泼可爱、活灵活现的青年女子,没有生活原型是不可能的,没有同生活原型的长期密切接触也是不可能的。

土默热先生指出,曹雪芹是个独生子,遗腹子,没有亲姐妹,也没有证据证明有众多的表姐妹,即使有少数几个远亲姐妹,他同这些女子也没有一起长期共同生活的可能,从这一点推论,曹雪芹不具备创作《红楼梦》的基本条件。

而洪昇作为一个百年望族的承重孙,作为一个风华绝代的翩翩佳公子,青少年时期确实同一大帮同年龄段的、有着很高文化素养的姐妹们有过美好的生活经历,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既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的生活基础,也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的初始动因,从一定意义上说,还是洪昇《红楼梦》作者身份的有力证据。

除上文提到的洪昇妻子和两个亲妹妹之外,土默热先生以其渊博的历史知识和古典文学功底,考证出《红楼梦》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原型,就是清初活跃在杭州文坛上的蕉园诗社前五子、后七子——十二个活生生的青年女诗人!这些女诗人都出生在名门望族,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她们的家族都是明朝的望族,在清初均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她们的家庭生活和个人婚姻生活都非常不幸,落得千红一哭的共同悲剧下场!这些女诗人与洪昇都是亲姐妹或表姐妹关系,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吟诗作画,一起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她们是第一个公开结社的女性文学团体,她们是第一个冲破世俗禁锢公然踏青踏雪、招摇过市的开放女性组织。

据土先生考证,她们在结社期间,每个人都为自己取了诗人的别号,并公开出版过个人诗集。

她们还不顾社会上的世俗禁区和偏见,公然集体评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她们经常和表哥洪昇、洪昌等人,一起在西溪的洪园、竹窗、柴门、花坞、山堂、水阁中游玩,春歌桃花,夏咏芙蓉,秋颂芦花,冬赞雪花,联袂寻梅赏菊,一起分韵赋诗。

她们一起游玩的这些地方,在《红楼梦》中则被写成了怡红园、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凸碧堂、凹晶馆等,构成了大观园的基本格局。

洪昇因家难被迫离家出走后远赴北京谋生,姐妹们也陆续出嫁,由于明末清初那特定的历史和时代原因,她们婚后都十分不幸,有的因为婚姻问题青年早死,有的因为家庭破产痛苦挣扎,有的因为官府抄家妻离子散,总之,这些聪明美丽的女诗人都没有逃脱悲剧命运!二十年后,洪昇返回故乡,重新安葬了自己的弟弟妹妹,在祭奠仪式上,洪昇痛哭失声,连续写了六首感天动地的悼亡诗!土默热红学体系指要(4)土默热先生这方面的考证文章很多,主要见《大观园诗社和蕉园诗社》、《〈红楼梦〉是蕉园姐妹传记性小说》、《妙玉与徐灿》等文章。

土先生进行了以上考证后指出,《红楼梦》作者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必须同时具备五方面条件:一是作者必须有这么多在一个共同故园生活的姐妹为原型;二是姐妹们必须普遍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并曾经结成文学团体;三是作者与姐妹们必须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感情基础;四是姐妹们的命运普遍不幸,具有共同进入所谓薄命司的悲剧命运;五是作者必须具有为姐妹们闺阁昭传的强烈愿望。

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在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真实地并与这五方面条件完全契合的青年女性人群,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只有洪昇和他的姐妹们,具备《红楼梦》人物原型的条件,只有洪昇,具备作者的资格!五、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考证断定洪昇是《红楼梦》的初创者。

那块自怨自艾的石头,简单地把《红楼梦》内容同洪昇经历对号入座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石头,并放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以证明《红楼梦》的作者确实是这一个而非另一个。

否则,封建社会中破家的纨绔子弟多矣,怎么能说只有洪昇才是《红楼梦》的初创者?读了土默热先生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新证》、《〈红楼梦〉诗词的离愁情结》、《〈红楼梦〉故事原型考》、《〈红楼梦〉创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推论》、《洪昇创作〈红楼梦〉始末》等论文后,我们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决无是其他人的可能,只能是遭逢苦难后逃到盘山逃禅的洪昇!据土默热先生考证,康熙二十九年春,洪昇因聚演《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遭遇了斥革下狱之难后,满腔悲愤,万念俱灰,骑着一头毛驴来到京东一百四十里的盘山,去投奔自己的老朋友——盘山青沟禅院的智朴和尚,倾诉委屈,并通过逃禅去寻求心理解脱。

盘山的智朴和尚著有《盘山志》,根据这本志书的记载,这里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盘山有盘古寺(被乾隆皇帝误写为盘谷寺)相传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大荒山;盘山还有女娲庙,相传是娲皇炼五色石补天的地方,山中著名的摇动石,传说就是娲皇炼后未用的一块。

盘山有个砂岭,在明代大文人曹能始的游记中,砂岭地势险峻,而洪昇到此发现,砂岭乃入山坦途,遂向僧众发问,僧人告之:砂岭原来确实险峻,是后来僧众感到入山不便,聚众凿平,辟为坦途的。

洪昇遂把砂岭称为无稽的悬崖。

至于青埂峰,说来更是离奇,就是洪昇所投奔的盘山青沟寺的谐音。

何以寺庙称为峰呢?原来另有极为可信的过硬理由。

康熙皇帝曾到盘山游历,在青沟寺谈禅吟诗,心情大为高兴,御笔亲书户外一峰四字,赐给青沟和尚。

从此文人雅士都称青沟寺为青沟峰。

盘山后来不太有名了,但在乾隆朝以前,盘山是天下四大名山之一,盘山的掌故文人学子都耳熟能详。

后来随着盘山地位的衰落,这些掌故逐渐湮没无闻了。

但《盘山志》有详细记载,清初文人的文章中也多有记载。

《红楼梦》中使用这些掌故,进一步证实了《红楼梦》的初创者,就是到盘山逃禅的洪昇。

土默热先生推断,洪昇在盘山逃禅期间,坐在摇动石下抚今追昔,正是产生《红楼梦》创作冲动的最佳时间地点。

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娲皇炼而未用于补天的五彩石自况,也正是洪昇被革去功名后必然产生的心理反应。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写石头的故事,并说试谴愚衷的时间是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写作时正处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际,充分证明了小说创作的酝酿之初,是在康熙二十九年的盘山。

土默热先生对《红楼梦》书中的诗词经过精心解读,发现其中有明显的离愁情结,其中以黛玉诗最为浓郁,经常出现雁断、蜇鸣、砧声、秋声、游子、离人等古诗中描写离愁的常用典故。

其他如湘云、探春、宝钗乃至宝玉的诗,也不时有离愁别绪表现出来,流露一些思亲思乡的情绪。

黛玉父母双亡,少小离家,湘江旧迹已模糊,也无亲可思。

其他女儿和宝玉,就更谈不上有什么理由抒发离愁别绪了。

土默热红学体系指要(5)曹雪芹完全没有在书中流露离愁的理由,他自小离开南京,南京也谈不上是他的乡,所以无由产生乡愁;曹雪芹未闻有同父母长期离别的经历,所以更无由产生思亲之愁。

其实这种离愁正是作者洪昇的真实情绪流露。

洪昇因天伦之变被迫离乡离家,在燕京漂泊二十多年,期间自己和家庭都多灾多难,思亲思乡的离愁别绪,无时无刻不萦绕他的心头。

洪昇存世的大量诗作,其中以描写离愁的诗数量最多,也最真挚感人。

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酝酿创作《红楼梦》期间,应该是洪昇一生离愁最浓烈的时间,下山后洪昇就举家南返了。

因此,《红楼梦》诗词表现出与作品中人物不协调的离愁,就毫不奇怪了。

六、空空道人(情僧)、东鲁孔梅溪、吴玉峰访真解决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及其山下的石头之后,仍必须相应解决《红楼梦》中提及的为小说抄录问世的空空道人和为该书题名《风月宝鉴》的东鲁孔梅溪。

在这个红学不解之谜方面,更见土默热先生的考证功力之深。

先生的论文《空空道人考证》、《东鲁孔梅溪、吴玉峰考证》、《〈红楼梦〉版本源流探疑》等,不仅圆满地探究到与《红楼梦》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的原型来历,而且令人信服地、合理地解读了《红楼梦》的开卷第一回。

土默热先生以充分的证据,证明《红楼梦》书中的改名为情僧的空空道人,就是洪昇的老朋友——盘山青沟寺的智朴大师。

智朴和尚俗姓张,十五岁出家,三十五岁结庐盘山,法名拙庵,人们俗称他拙上人、拙和尚。

智朴和尚文学功底深厚,不仅同当朝大臣王士、宋荦等著名文人交往甚厚,连康熙皇帝也对他十分赏识,与著名权臣文士时相酬唱,是个名副其实的情僧。

令人诧异的是,他居然还真的有道人的名分。

开府江南的著名诗人宋荦,就称他为拙道人,当朝刑部尚书、诗坛领袖王士,也曾为他刊刻的道家经典《道德经》作序。

他的名字中的朴、拙二字,正应是空空二字的来历。

土默热先生推断,《红楼梦》书中记载的,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与石头一番对话之后,把石头所写的故事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正是康熙四十一年,拙道人到江南扫塔期间的真实经历。

拙道人在江南期间,普遍拜会了在京结识的老朋友朱彝尊、宋荦等人,还在苏州沧浪亭举办了酬唱诗会。

此时,正是洪昇经过十年辛苦,创作《红楼梦》刚刚杀青之际,以他们的关系,委托惯为他人刊刻书籍的拙道人,为《红楼梦》问世传奇,是合情合理的。

拙道人回京后,老朋友王士在写给他的信中,居然称他为净金圣叹,说明他正在评点一部文学作品准备问世传奇,此书应该就是从洪昇处从头至尾抄录回来的《红楼梦》。

对为《红楼梦》题名《风月宝鉴》的东鲁孔梅溪,土默热先生的考证更是令人啧啧称奇!他认为东鲁孔梅溪应是康熙朝刑部尚书,诗坛领袖王士,也就是洪昇的老师、智朴和尚的老朋友、大名鼎鼎的王渔洋!王士祖籍东鲁;曾任司寇之职,与孔子同;梅溪是宋代著名文人王十朋的号,代表王姓。

三句话合起来,就是山东王司寇,因此,《红楼梦》书中称他为东鲁孔梅溪,虽然隐晦,但很贴切。

以王士的阅历交往,拙道人求他为洪昇的作品题名,他应该不会拒绝;题名《风月宝鉴》,显示该书的教化意义,也符合他的身份。

为空空道人抄录回来的小说题名《红楼梦》的吴玉峰,书中记载是直道其名,并未隐晦。

他就是撰写《围炉诗话》的著名文人吴乔。

吴乔,又名吴殳,字修龄,号玉峰。

诗宗西昆艳体,为人狂放不羁,曾为清初南党领袖徐乾学的子弟讲过诗,并据此撰写成著名的《围炉诗话》。

由他题名《红楼梦》,展示该书的俗艳风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根据以上考证,土默热先生推断,《红楼梦》开卷第一回那大段关于此书出处的文字,实际上应是两篇序言,四个题名的综合。

作者自云后的一段话,是洪昇的自序。

空空道人同石兄的对话,是抄录问世者盘山智朴和尚的序言。

四个题名《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的题名者,分别是洪昇自己和智朴、吴乔、王士。

土默热红学体系指要(6)七、秦可卿的象征意义及意淫与爱红毛病诊断红学界最热闹、也是歧义最多的领域,就是对秦可卿的研究。

作者让这个人物,既兼具钗黛的形象,又让她为宝玉导淫;既指责她是败家的根本,又让她托付贾家后事。

对秦可卿的聚讼中,目前还没有一种令人信服的说法。

土默热先生通过对《长生殿》和《红楼梦》的比较研究,另辟蹊径,提出秦可卿只是象征性人物的说法,认为在她的身上,象征着《红楼梦》脱胎于《长生殿》,也象征着作者自己因醉心杨妃而败家的惨痛经历。

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土默热先生的《爱红的毛病事出有因》、《究竟什么是意淫》、《〈风月宝鉴〉故事所隐何事》、《红海微澜,继起波涛》、《洪昇噩梦〈红楼梦〉》等考证文章中。

土默热先生认为,《红楼梦》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个主角的名字,都来源于《长生殿》中的天宝明皇、玉环妃子,所以秦可卿兼具钗黛的形象。

洪昇的言情创作生涯,开端在《长生殿》,成名在《长生殿》,肇祸也在《长生殿》,所以《红楼梦》书中让秦可卿象征性地引导宝玉领略风月滋味,让警幻仙姑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大淫人,让擅风情、秉月貌成了败家的根本。

秦可卿出殡时,让北静王路祭,并称赞宝玉,是因为洪昇创作《长生殿》,是在庄恭亲王世子的怂恿下进行的,洪昇被祸后,世子曾加慰问,史有记载。

至于为何让秦可卿死后嘱托贾家后事,土默热先生认为,《红楼梦》初稿中,秦可卿与元妃应为一人,是从《长生殿》中杨妃转化来的人物。

所以作者让他缢死,死后让她以皇家礼仪出殡。

但这样描写有干涉朝廷之嫌,所以修改时把元妃处理成主人公的姐姐;让秦可卿变成了东府的媳妇,致使元妃和秦可卿两人的死因都不明不白,引起诸多猜测。

但作者在对东府的描写中,还不时闪过隐写皇家的痕迹,如除夕祭宗祠、乌进孝进租等,都是皇家体制,决非公侯勋贵之家的事情。

在愚人贾瑞身上,作者让他取表字天祥,让他正照风月鉴而死,也隐约表达着作者对因《长生殿》致祸而产生的对朝廷的强烈愤恨和诅咒!《红楼梦》初稿中,元妃也是象征性人物,缢死的是元妃,嘱托后事的也是元妃,脱胎于《长生殿》的痕迹应该更为明显。

土默热先生对《红楼梦》中使用的意淫、爱红毛病等特殊的不近情理的专用语,也进行了独到而恰当的解释。

所谓意淫,就是言情文学创作或演出时作者的心理,既要表达至高无上的情,笔下又不能涉于淫乱,更不能为言情而实践皮肤滥淫。

所谓爱红毛病,就是隐指言情传奇创作演出,因为当时的戏剧界,表现男女情爱成风,传奇作者和优伶,都有吃女人口上胭脂的通俗说法。

《红楼梦》中醒目地使用这两个特殊词语,无非也是试图表示,《红楼梦》脱胎于《长生殿》,《红楼梦》作者是个在传奇创作中成就很高的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八、《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关系之考证土默热先生对《红楼梦》中一些非常奇怪的写作内容和手法,一度也感到十分困惑。

例如,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为什么一定要写成甄贾两个,并且要一个在长安大都、一个在南京?书中元妃的判词为什么研究了几十年,至今无人能够读懂?钗黛二人在太虚幻境为什么要合用一幅图画,合用一首判词?土默热先生感到,这些长期以来在红学界几乎成为死结的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似乎永远也无法解决,在曹雪芹家庭找不到答案,在洪昇家庭也找不到答案。

必须另辟蹊径,方可取得研究上的突破。

由于土默热先生是明清史专家,所以对明清易代时期的历史特别熟悉。

土默热先生通过大量的比较研究,发现乙酉事变(即清军下江南,南明小朝廷灭亡,这一年是1645年,即乙酉年,上一年便是甲申事变,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后,江南士大夫阶层对清政权多抱不合作态度,普遍持不食周粟的遗民思想。

这些知识分子不仅写下大量揭露清军残暴的作品,也写下大量探讨南明政权因为风云气少,儿女情多,导致快速灭亡教训的著作。

在这一时期,文人们对金陵城内秦淮八艳等著名诗妓与江南四公子等著名才子悲欢离合的故事情有独钟,往往借才子佳人题材来表现改朝换代的深刻历史教训。

与洪昇齐名的孔尚任所创作的《桃花扇》,便属于此类作品;洪昇本人的代表作《长生殿》,表面上是写唐朝安史之乱,骨子里也是感叹明清兴亡!那么,《红楼梦》在创作的某一时期,是否也可能是借香艳故事写明清兴亡感叹呢?土默热红学体系指要(7)土默热先生经过精心考证,终于发现,《红楼梦》书中一系列不可理解的内容,放在南明背景下面去研究,都能够得出十分合理并有充分说服力的结论。

例如,书中之所以让宝玉口中衔玉而生,并且刻意设计了真假两个宝玉,正是按照南明时期在北京和南京先后发生的两桩真假太子案而创作的。

书中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套用的是南明时期著名少年抗清义士夏完淳的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

元春本身也是按照南明时期的真假元妃(童妃)案创作的。

虎兕相逢是借用吴梅村的诗,代指清朝军队,此时大梦归说明是死于清军下江南这一特定时期。

元春生在大年初一,用的是孔子《春秋》的春王正月熟典,代指南明皇帝,三春去后诸芳尽,正是说鲁王、唐王、桂王三个南明政权先后覆亡后,抗清力量逐渐凋零的局面。

这些证据说明,《红楼梦》创作初期,确实是一部表达南明兴亡感叹的作品,只是后来作者把作品内容和主题改了,由主要写国恨改为主要写家难,但这些描写仍保留下来,所以成了无人可以读懂的死结。

土默热先生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发现《红楼梦》中好多诗词并非作者原创,而是按照南明时期的妓女才子诗仿作的。

例如,书中姐妹们分韵吟咏的《菊花诗》,原来是仿冒的董小宛、冒辟疆夫妇和他们的朋友杨龙友、梁湛至、郑超宗聚集在一起酬和的《菊花诗》。

《红楼梦》中姐妹们分韵所作的《海棠诗》,原来也是仿冒的柳如是、谢三宾、程松圆等人聚众酬唱的《海棠诗》。

这些《红楼梦》诗的原型的发现,更证实了《红楼梦》创作初期的南明背景。

土默热先生经过长期比较研究,发现《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爱情婚姻纠葛,初始时期是按照南明时期著名才妓柳如是,与著名抗清义士陈子龙和著名官僚文人钱谦益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创作的。

红楼是柳如是与陈子龙相爱并同居的场所,绛云是柳如是与钱谦益婚后居住的藏书楼名称,《红楼梦》书中连居室名称都是按照柳陈钱三人的生活轨迹命名的。

不仅如此,就连《红楼梦》这个总其全部的书名,都来自于陈子龙与柳如是同居时所写下的一首题目为《春日早起》的诗: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陈子龙与吴乔不仅共同诗宗西昆体,而且同是几社成员,私交甚密,吴乔对陈子龙的诗词文章极为熟悉。

由这个吴玉峰(吴乔)题名《红楼梦》,也正面回答了《红楼梦》作品的南明背景和陈柳原型。

土默热先生根据《红楼梦》的南明背景,对书中黛玉的《葬花词》进行了精辟分析:《葬花词》中,流露出浓烈的美人迟暮、漂泊无归情感以及对过去香巢、燕子的眷念之情,书中的林黛玉作为一个仅仅十三岁的闺中少女,无论如何是不应当有此经历及感情的。

正确的解释只能是,这是表现柳如是与情人陈子龙生离死别后抒发内心感受的一首诗。

三月香巢已筑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却不料人去梁空巢也倾,说的是在家庭的干预下,陈子龙与柳如是无奈分手,同居的小红楼一片萧索寂寞的场景。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说的是陈柳分手后,柳如是受尽谢三宾等无耻官僚逼迫和李待问等昔日情人背叛后孤苦无依心情的真实流露。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似污淖陷渠沟则是表达柳如是坚持气节,不随流俗,不屈服压力,洁身自好的坚强性格。

土默热先生在对《红楼梦》的南明背景考证分析后指出:《红楼梦》绝无可能是曹雪芹创作的!一是时间不对,曹雪芹生活在乾隆中叶,这一时期文网严密,写南明题材是禁区,再加上时间已过了一百多年,事过境迁,文人们也没有感叹改朝换代的思想基础;二是身份不对,曹雪芹家是旗人,是清政权的创业者和受益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去表现怀念南明的思想感情。

《红楼梦》书中的南明背景是证据确凿的,不容否定,那么,只能由此得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的结论!而洪昇所处的那个时代,由于清政权建立伊始,战事频繁,朝廷又忙于笼络江南士大夫人心,所以文网相对宽松,写南明题材文学作品成为一种社会时髦,《红楼梦》产生于这一时期,是应运而生的,是顺理成章的。

土默热红学体系指要(8)由此,土默热先生进一步提出,中国古典文学史必须重写!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在明末清初,《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牡丹亭》等的创作时间虽然早于明末清初,但全部是这一时期的文人重新改写评点后方大规模流传的;《聊斋志异》、《桃花扇》、《长生殿》、《红楼梦》等全是这一时期的文人创作的。

当今的中国文学史,把《红楼梦》放在乾隆中叶,并因此把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定为乾隆中叶,这是很牵强的,也是违背文学发展规律的;乾隆中叶那种正统刻板的文学氛围,根本就不是中国古典文学产生高峰的恰当时机!恢复《红楼梦》产生的正确时代背景、作者身份、作品宗旨,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是至关重要的。

九、洪昇与曹寅的关系及《红楼梦》问世过程研究《红楼梦》书中在列举了石兄、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东鲁孔梅溪四人名字之后,用了一个后字,交代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撰成目录,分出章回,另题一名曰《金陵十二钗》。

有证据表明,《红楼梦》的确是从曹雪芹手传抄出去的。

对此,土默热先生也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分析,见《垂老著书恐惧成》、《何来著书黄叶村》、《〈红楼梦〉初稿是传奇体裁考辩》等文章。

据土默热先生考证,洪昇同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既是同时代人,又是好朋友。

二人都雅好传奇创作,文学修养都是当时一流人物,所以惺惺相惜,互相推重。

洪昇曾为曹寅的传奇《太平乐事》作序,甚为激赏。

曹寅曾花费巨资,在江宁织造府畅演三日《长生殿》,以上宾礼节招待洪昇。

洪昇到南京时,曹寅亲自到江关迎接。

洪昇随身携带行卷而来,曹寅读后大受感动,赋诗一首: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

礼法谁曾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

纵横捭阖人间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土默热先生分析此诗后认为,洪昇行卷中装的、曹寅拜读的应是《红楼梦》初创书稿。

洪昇在垂老之年写成的、描写称心岁月荒唐过事迹的作品,只能是《红楼梦》。

洪昇携书稿来南京,求曹寅刊刻出版的。

曹寅经常为江南贫困文人刊刻书稿,史有明载。

洪昇拜托曹寅刊刻《红楼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惜的是,归途中,洪昇就不幸坠水淹死了。

曹寅晚期也面临重重不如意事,无心刊刻如此卷帙浩繁的作品,不久也病死了。

随后曹家被抄,家业中落,无人也无能力刊刻《红楼梦》,书稿只能随着曹家还京而流落北京。

过了一个甲子时间,曹雪芹在穷急无聊之际,翻出了《红楼梦》书稿。

阅读之后,引起了内心强烈共鸣。

于是开始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并陆续传抄开来。

根据以上推理分析,土默热先生判断,《红楼梦》的不同版本,源流应该有两个:一个是空空道人智朴传抄问世的书名为《红楼梦》的版本,一个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书名为《石头记》的版本。

这同周春记载的,程本问世前,有人同时买到两本内容微有异同的书,一是八十回本《石头记》,一是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是完全一致的。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红学领域一个突出的矛盾:为什么早期红学资料记载的书名都是《红楼梦》,而至今发现的早期抄本,书名几乎都是《石头记》。

十、对新红学异化的检讨土默热先生在另辟蹊径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对新旧红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文章,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论。

先生认为,胡适大师把实证方法和朴学结合起来,用于《红楼梦》考证,方法是科学的,比起旧红学的附会方法,确实是一大进步。

但遗憾的是,胡适先生仅仅抓住《红楼梦》书中一个曹雪芹名字就大胆假设,把书中列在曹雪芹前边的石兄、空空道人、东鲁孔梅溪等名字抛开,然后戴着有色眼镜去翻阅曹家的陈年老账,进行所谓的小心考证,对史料记载曹家的内容,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有利于大胆假设的就采信,不利的就置之不理。

土默热先生指出,当胡适先生的考证结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遇到严峻挑战,可以说基本被推翻之后,笃信新红学的诸多学者,不是采取科学的态度重新研究,而是采用在胡适先生现成结论上打补丁的方法,试图弥补胡说的破绽。

他们始终在胡适先生假设的曹家店中打转转,有人说曹家经历过二次复兴,有人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老子曹,有人说作者是什么曹竹村,还有人说是什么曹家父子夫妻集体创作等等,不一而足。

但人们看到这些补丁上,都打着红学死结的印记。

土默热红学体系指要(9)土默热先生大声疾呼:要警惕新旧红学合流的趋势!新红学在异化,旧红学在蜕化,新旧红学确有并轨的迹象。

自命新红学传人的一些学者,泼掉了胡适先生的婴儿,却保留并弄浑了胡适先生的洗澡水。

他们固守着胡适先生的现成结论,却抛弃了胡说的考证方法。

旧红学也抛弃了蔡元培先生按正史严肃索隐的治学方法,转而用稗史、野史乃至传说进行荒唐的附会。

现在流行的所谓探佚派,就是新旧红学合流的产物,是在使用比旧红学更笨伯的猜笨谜方法,去做无须任何根据支持的探佚,居然搞出了什么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曹雪芹与皇后合谋毒死雍正,黛玉嫁给北静王后投水而死,等等荒谬绝伦的研究成果!土默热先生提醒,近年来文艺界兴起了一股戏说清宫秘史的歪风,尤其是对所谓雍正夺嫡的戏说,简直到了罔顾历史、随意编造渲染的程度。

近年来的好多红学论文,研究的注目点都放在了曹家与雍正的关系上,什么曹寅是太子党的人,曹家为塞思黑藏金狮子,曹雪芹参与了乾隆初的宫廷政变等等。

电视剧《红楼梦》、《纪晓岚》中,也大量出现《红楼梦》与宫廷内幕交织在一起的描写。

这些胡编乱造,容易起到搞乱学术、误导青年的不良后果,不能不引起学术界的警惕。

土默热先生检讨分析新红学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先生的各个考证文章中。

笔者曾对先生的观点进行过一些汇集整理,见以笔者名义推出的论文《红楼反面无秘史》、《新红学异化检讨》等。

土默热先生对新红学异化的检讨分析,虽然显得文笔辛辣刺激一些,为当今占据红坛的权威们难于接受,但笔者认为,这对红学界现状不啻一剂苦口良药。

2004年3月初稿,2005年8月二稿红楼梦?红楼梦!(1)前言 红楼梦?红楼梦?1. 红楼梦?红楼梦!《红楼梦》的书名从何而来?红楼梦一名究竟隐含何意?红学界已经争论好几十年了,迄今未见权威说法。

有的学者在南宋诗人蔡京的诗中发现了红楼梦一词,但蔡京与《红楼梦》作者相隔几近千年,毫无关系;找不到根据,有些学者就按字面含义,或猜富室闺阁,或猜皇宫内院,或猜寺庙道观,皆无可靠根据,属于臆测附会而已。

从《红楼梦》作品所蕴涵的重大意义看,《红楼梦》书名及其含义,必非作者灵机一动、信手拈来,必经过作者深思熟虑,以现实重大事件或具有重要影响的现实人物为寄托,方如此命名的。

所以,考证《红楼梦》书名的来源及其含义,应该在明末清初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无须云里雾里漫天撒网。

笔者经过精心考证,有力地证明了,《红楼梦》的名称,来源于明末清初的大诗人、几社领袖、复社骨干、民族英雄陈子龙的一首诗: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陈子龙 《春日早起》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陈子龙和当时的江南名妓杨影怜,演出了一场英雄爱美人的凄婉故事。

杨影怜就是后来的著名才妓柳如是,是一个著名的风尘才女兼侠女,可谓明末清初风尘花王。

明崇祯八年,风华正茂的陈子龙与晃若天仙的杨影怜,在松江城南门外的小红楼同居了。

男女双方都是才貌双全的一流人物,柔情缱绻,风流倜傥,自不待言。

柳如是的诗歌才能,主要就是向陈子龙学来的,她的诗,有明显的云间派风格。

迫于陈子龙妻子和家庭的压力,二人同居一段时间后,无奈分手了。

这段短暂的小红楼生活,对二人来说,都是一段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而又酸楚的红楼梦。

上述陈子龙的《春日早起》诗,就是在二人分手后,怀念昨夜红楼梦的作品。

杨影怜后来虽然另嫁了钱谦益,但对早年恋人陈子龙终生念念不忘,尤其是陈子龙为抵抗清兵牺牲后,杨影怜的思念之情更加深刻强烈。

分手后,她以《望江南》词牌,以人去也开头,一连写了十五首怀念陈子龙的词,词中意韵缠绵感伤,十分动人,词本身也写得很漂亮。

由此,我们不难推测,《红楼梦》的创作本意,是要写陈子龙与杨影怜的红楼梦,写他们的缠绵相恋和刻骨相思。

由于他们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悲剧,所以,也正是《红楼梦》中的所谓木石前盟。

2. 绛云轩?绛云楼!《红楼梦》书中,贾宝玉搬入大观园之前的居所,名叫绛云轩,搬进大观园后,住怡红院,绛即红色,意思没变。

但奇怪的是,在大观园与姐妹们一起作诗时,他仍旧使用绛洞花王的别称,并特意通过李纨之口,说这是他的旧日称呼。

问题是,书中在大观园起诗社之前,并未交代宝玉有此称呼;宝玉在姐妹中甘充厮役,诗才亦属孙山,何敢称花王?另外,古人形容女人如花似玉,宝玉无论如何也是男身,没有称花王的权利。

我们不妨联想一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花王、花魁,她们指的是什么?是风尘女子中的翘楚,色艺队里的班头!所以《红楼梦》中的所谓花王,在创作之初,必是指一个色艺出类拔萃的风尘女子。

如前所述,我们推测《红楼梦》原来是一部描写杨影怜与陈子龙爱情故事的作品,那么,可否进一步推测,原来书中的第一主角绛洞花王,是指杨影怜呢?完全有此可能,有确凿证据可以支持这一推测。

杨影怜与陈子龙分手后,几经周折,最后嫁给了钱谦益。

钱谦益乃明朝东林党、清朝复社的领袖,雄居文坛霸主长达五十年,是个名动天下的老名士。

由于二人年龄相差三十六岁,钱对杨爱护有加,怜惜备至,并按照佛家如是我闻的意思,为她改名柳如是,号河东君,并让她住在我闻室。

为了金屋藏娇,钱谦益又专门建造了一座雕梁画栋、精美异常的三层楼房,供夫妻二人居住,并储藏一万多卷珍贵的孤本藏书。

楼房建成后,钱谦益让柳如是为楼房取名并书写牌匾。

柳如是便以小红楼的红色,与自己早期名字中的云字,为该楼取名绛云楼,她题写的绛云两个大字牌匾,字体刚劲秀媚,很受世人推重。

红楼梦?红楼梦!(2)看,又是一座红楼!这座绛云楼在清初名气大得很,天下名士无人不知绛云楼中的领袖群伦的名士钱谦益,也无人不晓绛云楼中的花王兼诗魂柳如是!河东君的名字,当时在风尘女子中名气最大,特别是她的诗、词、曲、赋,几乎令天下须眉男子,一齐俯首,崇拜有加!钱柳二人,对在绛云楼中的这段夫妇酬唱、风流蕴籍的生活,也都终身怀念。

直到死前,钱谦益还在诗中写道:老大聊为秉烛游,青春浑似在红楼。

蒲团历历前尘事,好梦何曾逐水流!分析至此,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所写的绛云轩,实际上就是以绛云楼为底本的,书中的绛洞花王,是以柳如是为原型的,这恰好应了李纨旧日名字的说法。

这个旧日,并非宝玉的旧日,而是旧日的花王柳如是。

钱柳在绛云楼中的这段姻缘,正是《红楼梦》中金玉良缘的出处,这段梦幻般的生活,又是一段红楼梦!3. 蕉园诗?蕉园史!十分可惜,绛云楼中经历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生活后,灾难发生了!顺治七年十月初二,绛云楼不慎失火,楼中的万卷珍贵藏书,连同钱谦益倾数年功力撰写的二百五十卷明史稿,一同葬身火海!钱氏毕生热中修明史,在崇祯年间,他撰写的明史稿,以及大量珍贵资料,存放在太液池边的蕉园,结果被李自成退出北京时所放的一把大火焚毁了,当时就令钱氏痛心疾首!这次,存放在绛云楼的明史稿再次被焚毁,令钱氏几乎痛不欲生!他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一首题为《蕉园》的诗:蕉园焚稿总凋零,况复中州野食亭。

东观西清何处所,不知汗简为谁青?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到,所谓蕉园,代表的是绿色;所谓绛云,代表的是红色。

红色与绿色都被大火焚毁了,代表着明史被毁。

联想到《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贾宝玉顽强地坚持使用红香绿玉,而元妃却果决地改为怡红快绿,难道不发人深省么?红香绿玉代表的是明史,去掉了香玉,就是在修明史时,没有了香玉曾经参与的蕉园和绛云楼的明史。

所谓香玉,就是柳如是的代称,《红楼梦》中隐约指出,林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而林小姐,恰恰是以柳如是为原型创作的人物。

柳如是逝世于康熙三年,就在她逝世前后,在杭州的西溪,出现了一个女子文学团体,取名为蕉园诗社。

该诗社的发起人是著名的女诗人林以宁,参加人都是林以宁的表姐妹和妯娌、姑嫂,这些人都是杭州明末四大家族的女眷,具有强烈的明朝遗民思想。

这个诗社为什么要以蕉园命名?毫无疑问,是受了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影响。

诗社的宗旨,一定是悲悼明末清初的这段惨痛历史。

笔者曾经考证,《红楼梦》书中大观园的海棠社和桃花社,就是作者根据这个蕉园诗社的原型创作的。

现在仔细看来,《红楼梦》中好多姐妹的诗,都留有柳如是诗的明显痕迹。

譬如,林黛玉咏柳絮的唐多令,就明显带着柳如是的《渔家傲 扬花》的痕迹:百尺章台缭乱吹,重重帘幕弄春晖。

怜他漂泊奈他飞。

淡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

天涯心事少人知。

4. 芙蓉诔?芙蓉峡!就是这个林以宁,不仅工诗词,善绘画,还精通戏曲传奇的创作。

她曾经写过一个《芙蓉峡》的传奇剧本,内容今天已经失传了,只留下一个剧名。

《芙蓉峡》剧本最大的可能是描写什么、歌颂什么呢?还需要在林以宁身上找线索。

我们知道,林以宁是前蕉园五子的成员之一,是后蕉园七子的发起人和社长。

蕉园诗社的取名,绝对同她的意志有关!她之所以把诗社命名蕉园,来历就在钱柳哀叹蕉园、绛云被焚毁的诗篇。

林以宁一生出版过两部诗集,一部名为《凤潇楼集》,是用她在诗社所使用的室名命名的。

另一部诗集名为《墨庄诗抄》,考定其来源就颇费周折了。

原来,柳如是在世时,有个工诗善画的才子叫苏墨庄。

他写的新柳诗,颇为钱翁称赞;他为柳如是画的肖像,柳如是十分欣赏。

由此推测,林以宁应该是看了墨庄的画,读了墨庄的诗,怀着对柳如是的满腔感情,才用墨庄二字为自己的诗集命名的。

红楼梦?红楼梦!(3)柳如是生前,绝对是诗魂、花王,不论是前期木石前盟,还是后期金玉良缘,陈子龙和钱谦益的诗中,都用芙蓉来形容她,称赞她。

所以,林以宁的《芙蓉峡》,最大的可能就是以侠女柳如是为原型,创作的传奇剧本。

柳如是的一生,确实可以称为风尘侠女,她曾经为反清复明,捐献出自己一生积攒的百宝箱;她曾经为犒劳张名振的水师,亲自到军中慰劳娘子军。

柳如是的最终下场很悲惨,情人陈子龙为抗清,壮年牺牲;丈夫钱谦益晚年,为反清复明搞得穷困潦倒。

丈夫死后,家中马上发生了家难,为了保护子女,为了追随情人和丈夫,柳如是毅然自缢在钱家的正堂荣木堂中!时年仅四十七岁。

谈到柳如是惨死,令人不得不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芙蓉诔。

红学界公认,此诔明诔晴雯,暗诔黛玉;其实,作者真正诔的,还是芙蓉峡女柳如是!芙蓉诔中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些比方,正是柳如是逝世后诗人吊唁她时的评价。

花原自怯,岂耐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诼谣蹊诟,出自帏屏,荆棘蓬榛,蔓延户牍。

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

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故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

钳皮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尤未释!诔中的花和柳字,明显代表柳如是,帷屏中充满谣言荆棘,正是家难时的真实写照。

这就明显看出,《芙蓉诔》是为柳如是遭遇家难不幸自缢而打抱不平了!否则,晴雯之恨,怎比长沙太傅贾谊?宝玉作诔,也不至于要把王夫人比作悍妇,并要剖心解恨了!后面,宝玉见到黛玉,把诔文中的字句,又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看得就更清楚了。

《红楼梦》作者小柳如是二十七岁,虽然极为崇拜热爱这个花王,但生不逢时,当然无缘了;但对这位花王的不得其死,还是有充满同情泪水的薄命感叹的。

我很怀疑,这是柳如是逝世的当时,《红楼梦》作者所写的一篇真实诔文,在创作《红楼梦》时,用到这里罢了。

5. 杨柳情?杨柳恨!笔者曾经考证,《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昇,洪昇创作《红楼梦》,是为自己和诸多姐妹们的悲惨遭遇做忠实记录,以抒发胸中的情和恨!那么,洪昇在《红楼梦》中写自己和写柳如是,又是什么关系呢?洪昇在青年时期,曾经下力气收集过柳如是的事迹,有他的《子夜歌》为证:可怜短檠灯,荧荧照故寝。

翠帷白玉床,珠被黄金枕。

一日不见君,一宵不成寐。

秋雨复春风,安得不憔悴。

待欢欢不来,唤欢欢不语。

白门杨柳边,定有留欢处。

冉冉芙蓉花,零落秋江水。

欢总不怜侬,侬自为欢死。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年轻人写的情诗,认真研究,却决非如此。

诗中的白门杨柳是有特指的名词,钱谦益《有学集》中,就有传语白门杨柳色,桃花春水是吾庐的句子,显然是特指他的爱妻柳如是。

诗中的欢字,并非谁的姓名,而是乐府杨判儿中所指那个莲花绕床,抱莲子眠的人物化身。

莲花就是芙蓉,陈子龙和钱谦益,都经常用这首《杨判儿》,形容自己是欢,对方是莲,以宣扬自己和花王的亲密关系。

回头看洪昇的诗,暗示的正是自己与柳如是的关系,虽然生不同时,无缘交好,但他非常崇拜柳如是,经常在白门杨柳处把心留住,热心收集柳如是的事迹,一天见不到柳如是的故事,一夜就睡不着觉,搞的自己都因此而憔悴了。

洪昇为什么如此崇拜柳如是,除了当时江南文人的共同爱好之外,还有柳如是与洪昇家乡的特殊关系。

柳如是曾先后三次在杭州居住,居住地点都在洪昇的家乡西溪。

西溪号称副西湖,风光十分优美,秋雪庵、花坞、藕香桥、蓼汀花溆等,都是西溪著名的景点。

柳如是的两部诗集,都出版于西溪,其中《西湖草》,是专门歌咏杭州的诗集。

柳如是逝世时,洪昇已经二十岁了,正是一个天真烂漫的文学青年,对江南有口皆碑的柳如是的事迹,洪昇焉得不关心?洪昇收集柳如是的事迹,似乎是要以其为原型,创作一部文学作品。

前面说过,蕉园诗社的西泠十二钗,都是洪昇的表姐妹,其中创作《芙蓉峡》的林以宁,就是洪昇的亲表妹,洪昇与这个表妹关系甚笃,也可能是为表妹创作《芙蓉峡》收集素材。

红楼梦?红楼梦!(4)康熙十年,洪昇遭逢家难,被迫逃往北京,过了二十年颠沛流离、潦倒贫困的生活。

其间,由于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下狱斥革;由于受三藩之乱牵连,家庭也被官府查抄,父母被充军发配,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经历了这场人生梦幻之后,洪昇于康熙三十一年返回故乡。

映入洪昇眼帘的是昔日的蕉园诗社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至此都落了个悲惨命运!面对此情此景,洪昇决心为姐妹们闺阁昭传,重新创作《红楼梦》。

昔日构思的《红楼梦》,本来是以陈杨的木石前盟和钱柳的金玉姻缘为原型创作的,洪昇离家前或者没来得及创作,或者交给表妹林以宁创作了《芙蓉峡》。

在原来的基础上,洪昇改变了创作思路,他要把原来的构思(或者《芙蓉峡》剧本)改造成一部主要描写自己和姐妹们事迹的小说。

小说的背景改为以西溪风光为原型的大观园,把荣木堂改为荣禧堂(荣木堂乃柳如是吊死之地,过于悲了,所以易木为禧),把绛云楼改为绛云轩,都照搬到荣府和大观园。

这部小说的名称,仍用《红楼梦》,因为红楼本来就有富室闺阁的含义,姐妹们的人生梦幻,也是红楼梦!柳如是的婚姻爱情关系,本来是一女二男的三角关系,洪昇与姐妹们,却是一男二女甚至多女的关系。

于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就出现了男女身份的转换。

洪昇把体现木石前盟的角色,主要交给了以林以宁为原型的林黛玉,让她成了芙蓉的代表;把体现金玉良缘的角色主要交给了以钱凤纶为原型的薛宝钗,让她成了蘼芜的代表;原来构思的第一主角柳如是,转女为男,变成了以自己为原型的贾宝玉,仍旧代表着花王。

于是,《红楼梦》中就出现了今天的一系列矛盾的形象:宝玉住在绛云轩,男子得了个爱红的毛病,堂堂须眉却被封为绛洞花王。

宝钗成了雪满山中高士卧的钱谦益混合柳如是的形象,老成,世故,博学,多财,热心仕途经济;林黛玉成了月明林下美人来的杨影怜混合陈子龙形象,聪明,敏感,多情,伤感,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账话。

6. 甄英莲?真影怜!我们回过头来,再来分析《红楼梦》中那个可怜的小丫头甄英莲。

她被拐子拐卖,连自己的父母和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了。

被薛蟠强夺后,被迫为妾,并被改名为香菱。

在她的身上,正暗示着《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柳如是以前叫杨影怜,如何被卖给人家做妾,完全无考,就连这个杨影怜的名字,也是沦落风尘后自己取的,她本来姓什么,叫什么名,大概自己也说不清。

前面说过,薛宝钗代表着金玉良缘的形象,于是作者让她成了薛蟠的妾,正是暗示她是钱谦益的妾。

她曾经向林黛玉学诗,也正是暗示她在木石前盟时,向陈子龙学诗成魔,并成为几社女社员的经历。

《红楼梦》中的甄英莲,与当时的杨影怜的经历,是完全吻合的。

但改名为香菱后,她暗示的角色,就发生了重大转变。

香菱的谐音是湘灵。

湘灵是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青年时的恋人,就是白诗中用花非花,雾非雾形容的那个女子。

白居易终身都对这个初恋情人刻骨铭心地思念,他创作的《长恨歌》,表面上写杨贵妃,骨子里是写恋人湘灵。

无独有偶,洪昇有个表妹冯又令,也是蕉园诗社的女诗人,她在诗社的别号是湘灵楼,她的诗集名《湘灵集》。

这是巧合么?显然不是。

洪昇前半生热中于创作《长生殿》,他描写李杨爱情,删去了所有淫秽情节,只按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纯真的情,他当然应该熟知那个白居易热恋的湘灵。

冯又令取别号湘灵,只能说明,当年她与表哥洪昇有着青年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冯又令是《红楼梦》中湘云的原型,湘云与宝玉关系之微妙,大家都清楚。

英莲(影怜)变成了香菱,代表着《红楼梦》由描写柳如是的故事,向仿照《长生殿》描写洪昇自己和蕉园姐妹们爱情纠葛故事的转变。

但好在原来柳如是的故事和现在自己的故事,主题都一样,都是悲金悼玉的一曲悲歌,在自己和姐妹们的形象中,保留一些柳如是的事迹和作品也无妨。

更何况,不论转变过程如何细致认真,原来柳如是的痕迹也是涂抹不尽的。

好在能够更好地表现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的兴亡感叹,符合表达国仇家恨的创作目的,作品也显得更丰富完满!红楼梦?红楼梦!(5)7. 三生石?大荒石!读者朋友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两块石头,一块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神瑛侍者,一块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那块女娲所炼但弃置此地未用的补天石。

这两块石头究竟是一是二,红学界争论得煞是热闹。

但不论是一块说,还是两块说,都拿不出什么可信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当你知道洪昇创作《红楼梦》的两个阶段之后,这个问题就真相大白了!所谓三生石畔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还泪的故事,是《红楼梦》创作的第一阶段产物,神瑛和绛珠,分别代表的是陈子龙和柳如是;而大荒山那块慨叹无才补天的五色石,是《红楼梦》创作的第二阶段产物,代表的是作者洪昇自己。

柳如是与陈子龙悲欢离合的故事,确实符合中国传统三生石上旧精魂的哀婉缠绵情趣。

两人分手后,柳如是与钱谦益缔结了金玉姻缘,但由于钱谦益降清,陈子龙抗清,陈子龙认为柳如是是无瑕白璧遭泥陷,心中十分愤恨,在苏州虎丘的生公石上,写下了一首题为《虎丘生公石上寄赠大宗伯钱牧斋盛京荣归之作》的讽刺诗:入洛纷纷兴太浓,莼鲈此日又相逢。

黑头早已羞江总,青史何曾用蔡邕。

昔去幸宽沉白马,今来应愧卖卢龙。

最怜攀折章台柳,憔悴西风问阿侬。

这首诗令钱谦益无地自容,也使柳如是脸上阵阵发烧。

她真正心意相投、呼吸相通的人,还是这个在生公石上写诗的人,诗虽然主要是讽刺钱谦益,但结尾也指斥了自己的白璧之瑕。

这应该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木石前盟的真正出处。

至于那块大荒山顽石,他慨叹的主要是枉入红尘,无才补天的愤慨心情。

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叹息自己无才补天是有特定含义的,就是在科举中怀才不遇,没有走仕途经济道路的机会。

洪昇家难后为什么要到北京去?因为他是国子监生,要在那里学习,等待朝廷选用或者参加科举考试。

但不幸的是,机会始终没有向他招手,厄运却不期而至了。

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因为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革去了国子监生功名,终生不得录用!这时的洪昇,把自己比喻为五彩石,慨叹无才补天,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由此推测,《红楼梦》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洪昇逃出家庭前,此时的洪昇,生活优裕,风流倜傥,但心中又充满了兴亡感叹。

这种心境下,最容易与柳如是的事迹发生心理共鸣,完全可能大量收集了柳如是的事迹,大量阅读了柳如是的诗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凡还泪的结构,描写陈杨木石前盟和钱柳金玉良缘的故事。

作品的名字,就应该是《红楼梦》,因为出处就在木石的小红楼和金玉的绛云楼。

第二阶段是康熙三十一年后,洪昇被革去功名,赶出北京,无奈回到故乡。

归乡后,发现昔日情投意合的蕉园姐妹们早已风流云散,个个命运悲惨。

此时洪昇的心境,与当年醉心柳如是故事时已经发生了天壤变化,他现在要慨叹的是自己无才补天,是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自己家庭和四大家族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昇重新拣起昔日创作的《红楼梦》初稿(或者是林以宁创作的《芙蓉峡》),把作品的主人公由柳陈钱等人,换成了自己(宝玉)、林以宁(黛玉)、钱静婉(宝钗),添写了冯又令(湘云)、自己的两个妹妹(迎春、探春)等,重新创作了《红楼梦》。

好在闺阁之梦亦可称为红楼梦,所以作品的名字依旧。

这样两个阶段创作出来的《红楼梦》,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矛盾之处,如宝玉的女性化,宝钗的道学气,黛玉的无缘无故哭泣伤感等等。

这些都是原来柳陈钱三个主角身上的性格,不可避免地反映在新的三个主角身上。

原作品中的神瑛绛珠、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白首双星等主要架构,也保留了下来,不可避免地给今天的红学研究,带来那么多歧异和争论。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读者朋友可以自己试着分析一下,看《红楼梦》中的各种谜团是否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破解。

作者2006年1月于长春《红楼梦》五个书名与五个题名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