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赛看欢迎访问: www.txtsk.com.cn《霸王项羽网游行》汉末时期的官职1、中央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
内官、外朝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省中(亦称禁中),因此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声官的区分。
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
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
它的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上书抬代表君主执掌,权力极大。
上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十八人。
沟通上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
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则由宦者承担。
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虽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级别最高、中常侍次之,但与君主的亲密程度,则以中常侍为最。
宫内省外的禁卫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勋与卫尉负责,光碌勋偏于内,卫尉偏于外。
光碌勋下属五官、左、右、虎贲、羽林等五名郎将,中郎将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
光碌勋的禁卫力量是郎官,卫尉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所以,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外官主要有三宫九卿,他们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员。
三宫指太尉、司徒、司空,他们的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
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
三公的属官有长史一名,掾属、令史、御属各二、三十名。
其中,长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属是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掾是正职,属是副职),除长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属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九卿是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卫尉掌宫省禁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
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下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外官(亦称列卿)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等。
其中,执金吾负责宫廷之外、都城之内的治安(都城门另有城门校尉负责守卫),将作大匠负责宗庙殿堂、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其副手为丞,下属的部门负责亦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大长秋主管皇后事物。
性质与就卿中的少府类似,由宦者担当。
皇位继承人太子正式确立之后,有专门隶属太子的东管宫。
其设官大体与政府类似,但分级没有后者细密。
东宫官职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在军事方面,相当三公的中央高级官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相当九卿的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设。
其属官与三公相同,唯在长史之下另有司马一人,主管军务;从事中郎二人,职掌参谋,均由朝廷任命。
将军直接领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别设校尉、司马、军侯、屯长等统兵官。
常备军由中央与地方军(郡国兵)组成。
中央军中,京师卫戍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野战部队(北军)由北军中侯统领。
北军下辖五个兵种的部,番号分别为屯骑(骑兵)、越骑(特种兵)、步兵、长水(水军)、射声(弓箭)。
长官为校尉,副职司马。
全军总数约五千人不到。
北军平十卒驻屯在京城长管君主宿卫、助理首都治安,发生战事就成为组建出征步枪队的核心。
地方上的郡国兵经东汉初期多次裁撤、削减,只剩下边郡与内地关隘的少数驻军。
遇有战乱,都是临时募兵或抽调京师北军出战。
2、地方东汉的行政区分为郡(国)、省二级。
郡之上还有监察区性质的州。
州的长官为刺史(中平五年改称州牧;京畿地区的司隶部长官特称校尉),其主要职责是巡察下属郡国政务,年终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汇报(上计),劾奏不称职的郡国长官。
属官有从事(亦称掾史)、假佐。
从事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部郡国从事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
治中别驾是州长官的主要助手,在从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书;兵曹掌军事,仅在有军务时设;部郡国从事,每郡国一人,负责纠劾郡国长官、按治郡僚属,其地位仅次于治中、别驾。
假佐是州长官的低级属官,主管文书,其中的典郡书佐分管州所属郡国的有关文书,每郡一人,由郡史轮流充当。
郡的长官称太守(因太守兼领武事,故别称郡将;州治所在郡的长官称尹),根据郡的大小、没恶,太守的级别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级。
郡内原设有专掌军事的都尉,在建武六年之后,边郡常设,内地大多不设。
每郡的都尉,为一至五千人不等。
都尉在一人以上时,在郡之下分设都尉辖区。
有时,在不足设郡的地方,亦设置过渡性的都尉区(属国都尉)进行管理,其性质相当小郡。
郡太守助手为郡丞(边郡为长史),由中央任命。
此外,郡府的僚属有:功曹,掌管郡内一切人事;主簿,掌管文书;督邮,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办理郡政,掾为正职,史为副职,每曹有办理文书的书佐。
又设三老,帮助推行政施和教化。
郡府僚属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的位以功曹最高,依次为主簿、督邮等。
郡都尉的僚属与太守类似,亦由郡都尉自行聘用。
分封给诸侯王的郡称国,其行政级别与郡相等。
王国的官属分两个系统,一是类似于郡官的民政系统,有相(相当太守)、长史(相当都尉),其属官亦与郡大体相同;一个是管理诸侯王生活、禁卫的官属,如郎中令(相当光禄勋)、仆(相当太仆)、治书(相当尚书)等。
此外,王国还设有类似于太傅的傅,负责辅导诸侯王,级别等同于王冠相。
分管少数民族的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级别与郡太守相当,其属官有从事、掾,无定员,根据事务多少而设。
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级别从千石至三百石不等。
下设属官有;丞一人,管理文书、仓狱;县尉一至二人,管理治安;主簿、功曹、掾、史,均与官类似;三老,掌教化。
县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但州郡也可以过问县的人事,县长官或丞、尉出缺又无合适人选的,上级机关可派出属官或另行任命他人代理。
县长官的行政事务,受郡府的监督,每年年终要向郡长官汇报功作(上计),听侯考核。
分封给列侯的县称侯国,其行政级别与县相等。
侯国的官属也像王国一样分两个系统:主管民政的是国相,相当于县令或县长,仅负责向列侯交纳租,行政上则听命于郡;列侯的家臣有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的侯国不置家丞)。
此外,与县的级别相当的地方行政单位还有道(境内有少数民族的县)、邑(封赐给公主的县)及郡所设的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
道、邑的官属与县、侯国差不多,郡在县境所设盐铁工官等,由县暑调拨属官理事,不另外设置官属。
县以下的行政单为有乡、亭、里,大体是百户为一里,十里为一停,十亭为一乡。
乡的长官为秩、啬夫,令有游徼掌治安、乡佐收税、三老掌教化;亭设亭长主管治安,令有亭侯、亭卒;里的长官为里魁。
乡、亭、里的官员一般由郡、县等上级机关任免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
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
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
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
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
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
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
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
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
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
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
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
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
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
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
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
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
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
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
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
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
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
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
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
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
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
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
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
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
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
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
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
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
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
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
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
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
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
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
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部上设营编制为5000人,二营为军。
曲下设5屯,每屯100人,屯下设2队,队下什和伍。
伍设伍长,什设什长,队设队率,斗食。
屯设屯长200石,曲设军候秩600石,部营设司马千石,可领兵作战。
督尉(仅边郡设置)比二千石,校尉,中郎将以上皆二千石。
建安年前,曹操对军队编制进行了革新。
军队的军职升迁制度如下: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军阶方面,别部司马及以下都是低级军职;都尉至裨、偏将军都是中级军职,其中都尉、校尉、中郎将平级,各有职所,裨将原是名称不是职位,即处于辅佐地位的将军,汉末三国才出现;杂号将军及以上就是高级军职,名副其实的正式将军。
具体军职设置方面,都尉、校尉、中郎将、将军诸职前面应该都加有名号,史书往往省略其名号,如典韦传未记其校尉名号,但在《三国志•;少帝纪》里面记载为武猛校尉。
将军1.杂号将军,如讨逆奋武等。
2.镇边将军,如镇北镇东等。
3.征边将军,如征南将军等。
4.前后左右将军,(不常设)5.卫将军6.车骑将军7.骠骑将军8.大将军兵种步兵营,主要武器,长矛.长戟,环手刀,手戟,盾牌。
(戟是步兵对战骑兵主要武器)射声营,主要武器,蹶张弩(仅禁军和边军配置)射程200步以上。
每步约1.4米.步长弓射程100步左右,环手刀。
骑兵有屯骑营,(汉武帝时为骁骑),越骑营,长水营(匈奴,乌桓胡骑),其中越骑配臂张弩。
近战武器有环手刀,手戟,长矛,长戟,马槊。
另有斥候,辎重营,兵曹营(壮丁运送粮草—)汉武时期5万骑兵征30万壮丁运送粮草辎重,消耗非常。
军费一金(斤)10000钱战马=匹/2~10万钱好马=匹/20万钱以上牛=头/4000~8000钱猪=头/600~1800钱羊=只/300~500钱军犬、猎犬=只/1200~2000钱军用剑=把/700~900钱军用刀=把/660~800钱弓=把/500~600钱弩=把/2000~20000钱弓箭=枝/10钱弩箭=枝/9钱盔甲=套/6800~8200钱马甲=套/7100~8600钱每个士兵耗粮=1.8石/月,21.6石/年,合4220钱/年;每个士兵耗食盐=3升/月,3.6斗/年,合288钱/年。
每个士兵衣物=3400钱/年每个士兵每年生活费约8000钱每匹战马耗粮=3.3石/月,39.6石/年,合7920钱/年。
安葬费=人/3400钱将领抚恤金=人/10~60万钱食物类:主食:1石=1斛1石米=17~20公斤左右,1石稻谷=13~15公斤左右粱米(优良小米)=石/400钱左右黍米(黄米)=石/300钱左右大麦=石/220钱左右粟米(小米)=石/220钱左右谷=石/220钱左右豆豉=石/500钱左右10斤肉≈1石谷(有记载10斤肉合1石谷的价格)副食:醇酒=斗/50钱米酒=斗/30钱行酒=斗/10钱饼=册/30~50钱牛肉=斤/20钱猪、羊肉=斤/14~16钱盐=石/800钱*******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6400克,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斛=20450,1斗=2045,1升=204.5,1合=20.45毫升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333,1尺=33.3,1寸=3.33,1分=0.333厘米大亩=0.6916市亩小亩100步一亩,合0.2882市亩关于亩产汉代正常年景一般田地一市亩(现代)产粟94—188市斤(现代),平均约为140市斤。
小麦100—200市斤,平均约为150市斤.东吴的钟离牧躬自垦田,种稻二十馀亩应该是种的比较认真的,而且是第一年种,土地的肥力不会有问题,结果得六十斛米,换算下来亩产为四斛一斗至六斛之间。
又察吴孙皓时,常岁无水旱,苗稼丰美而实不成,百姓以饥,阖境皆然,连岁不已。
可见东吴的粮食收获情况是比较差的。
这样看来,东吴的粮食亩产量在六斛以下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现在的一亩地是六百六十六平方米亩产水稻是一千五百~一千六百斤左右,折合成魏晋时期的计量单位是三十八斛三斗左右,再对古今亩地大小面积换算下来二十九斛一斗/魏晋亩,出米率为七成二,粳米出米率是六成八;小麦亩产是七百五十斤左右,即十八斛五斗,对面积换算之后则为十四斛一斗/魏晋亩******秦代统一货币,实行黄金和铜钱并行的二等币制。
汉承秦制,因循未改,在两汉四百余年中,除短暂时间发生过币制混乱的情形外,没有超出过黄金和铜钱二等币制的范围。
汉代作为货币的黄金,以斤为计算单位,一斤金又称为一金。
《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说: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黄金一斤。
颜师古注:以斤名金。
又《史记》卷三十《平准书》《正义》引臣瓒也说:汉以一斤金为一金。
两汉朝廷常常以大量黄金赏赐贵族大臣,无一例外都是以斤为计算单位的。
汉初铜钱形制屡变,但从汉武帝时行五铢钱以后,即成定制,所以五铢钱外的钱币,都未通行多久。
汉钱以钱为计算单位,千钱称为一贯或一缗。
汉简是汉武帝以后的文物,物价大都是用五铢钱计算的,这给我们今天考释汉简中的物价以很大的方便。
汉代金、钱二等币之比价,有很严格的规定:一斤黄金等于一万铜钱。
所有汉代文献都反映了这样的比值。
如《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说:黄金一斤,值钱万。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正义》说:汉以一斤金为千金,当一万钱也。
这里的千字当是一字之误,即是说一斤金为一金,当一万钱。
又如何休《公羊解诂》隐公五年云: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
何休说的今,是指东汉。
李剑农曾说:盖在汉时,金与钱,同为法定之币,金一斤与钱万,亦为法定之比值。
这个意见是很对的。
汉代文献中的黄金、金,是否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金,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但汉代作为货币的黄金,一斤等于一万钱,则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历史上的最强武将。
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
号西楚霸王。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项羽,原籍秦时的下相(今江苏宿迁),自汉以后经多次调整,九六年宿迁成立二级市,以项王故里为市区。
一种说法认为霸王故里就在当今新沂马陵山镇。
汉书记载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是谓以霸道取天下,以王道治天下)国家:西楚爵位:霸王、鲁公谥号:西楚霸王(称王时亦自号西楚霸王)身份:将门之后---义军首领(前209-前207)---诸侯上将军(前207-前206)---西楚霸王(前206-前202)身高:据《史记》记载,身高八尺有余,汉书记载为八尺二寸,合今1.8942米父名:项超叔父:项梁宠妾:虞姬座骑:踏雪乌骓马兵器:楚戟(演义为虎头盘龙戟)项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独爱百兵之霸——戟!传说项羽起兵之前会稽郡曾天降陨石,后项梁私下请当地铸造兵器的名人们来用此石取铁为项羽锻造兵器,经九天九夜终锻成一杆巨型虎头盘龙戟,长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仅杆就有碗口般粗细,项羽为其起名曰鬼神!此戟常人需两人齐力方可抬动,然项羽天生神力使此戟只用单手,后来更自创出一套无敌的招数单手十八挑!(以上来自于苏州评话)铠甲:乌金甲(在锻造中加入乌金强化坚固性,乌金甲为黑色)、虎皮红战袍特征:中国史书上记载项羽目有重瞳。
目有重瞳(其实是一种病)者,中国史书上记载有重瞳的只六个人:仓颉、虞舜、项羽、吕光、鱼俱罗、李煜。
仓颉是黄帝时代的造字圣人;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吕光则是十六国时期横扫西域的后凉国王;鱼俱罗相传是击杀猛将李元霸隋朝名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着名的词人,文学家;项羽则是旷古绝今的西楚霸王。
初平二年(191),麴义叛韩馥,并败之,因与袁绍相结,协迫韩馥,遂使袁绍领冀州牧。
南匈奴单于劫张杨以叛,袁绍使麴义追于邺南,击破之。
界桥之战,麴义先登与瓒战,生擒严纲,拔其牙门,瓒军败走勃海。
公孙瓒杀刘虞,袁绍遣麴义及虞子刘和、从事鲜于辅合兵共攻瓒,破之于鲍丘,瓒走保易京。
相持岁余,麴义粮尽,士卒饥困,率余众退走,遭公孙瓒追击而尽失辎重。
麴义后恃功而骄恣,被袁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麴义,凉州金城人也。
汉平原鞠谭之后,其子避难,改曰麴氏,世为金城著姓。
义少好弓马,结羌中豪帅,晓习羌斗,所部宗兵以骁锐闻。
中平黄巾乱,邻郡皇甫嵩以左中郎将征讨,募精勇于凉州,义以宗兵千余从之,随击黄巾于冀州,数有战功。
嵩征还长安,义留属冀州牧韩馥。
初平二年,渤海太守袁绍客冀州,绍四世三公,海内之望,豪杰多与之相结,义亦阴自托于绍。
为馥所觉,整兵与战,义击破馥军,与绍相结。
会公孙瓒亦率大众来冀,馥内外交困,遂让州于绍,义率众归绍。
初,公孙瓒破青州黄巾三十万,意志张远,自置冀,青,兖三州刺史。
初平三年,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
绍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
瓒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
绍令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
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
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
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
义追至界桥;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馀众皆复散走。
绍见瓒破,不为备,独以常从百余人出,卒为瓒二千余骑所围,赖义救得免。
绍复遣义及刘虞子和会同建忠将军鲜于辅攻瓒,瓒军数败,乃走还易京固守。
义粮乏退军,为瓒袭得其车重。
兴平二年,义合乌丸十万骑,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瓒遂保易京,终至破败。
初,义自恃功高,未得重赏,且出于凉州,心不自安,乃内与黑山张燕相结。
初平四年三月,绍大会宾徒于薄落津。
义众反于魏郡,与黑山贼于毒等数万人共覆邺城,杀郡守。
欲劫夺绍家,绍家赖贼中名陶升者得免。
绍克复邺,责义,义谢以未知,绍以大事未定,原不问,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讨黑山。
黑山平,而义恃功骄恣,绍甚忌之,加以前事,虑其刚猛反复,遂召而杀之,并其众。
义族子演,光等,留金城。
建安中杀郡守反,为苏则所破,演降,光避入羌中,羌人斩送其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