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飞宇长篇处女作: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全集 > 《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第二章(4)

《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第二章(4)

2025-03-30 14:40:26

亮亮被母亲抱得很疼,她的泪眼望着远处,说:你到底离开我了。

耿东亮抬起头,他听不懂母亲的话。

高中毕业对耿东亮来说是一次机遇。

他必须考上大学。

这既是母亲对他的惟一命令,也是耿东亮未来生活的惟一出路。

希望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他必须考上。

什么叫到死丝方尽,什么叫绵绵无绝期,最现实的注解就是过分的母性与近乎蛮横的母爱。

母亲还在吐丝,母亲还在结茧,你在哪里咬破,母亲就会不声不响地在哪里修补。

她修补的样子缓慢而又让人心痛,你一反抗她就会把那种近乎自戕的难受弄给你看。

让你再也下不了口。

耿东亮的迎考复习近乎玩命。

母爱要求他必须上大学,而离开母亲则成了成全母爱的最大动力。

但是母亲有要求,儿子不许离开这个城市。

儿子答应了。

离开这个家比离开这个城市重要一万倍。

耿东亮的哥哥早就被送到少年体校去了,成了足球场上一名出色的左后卫。

耿东亮成了独子。

不离开这个家,母亲一定会把他结成一只蚕茧的,在家里的某一个角落束之高阁。

耿东亮的复习类似于地下隧道的漫长爬行,考上的那一天就是这个隧道的洞口。

他走出隧道的时候一定有一轮初生的朝阳和一片开阔的草场在那里等他,然后,他只要迈出去,一切就解脱了,明亮了,通畅了,自由了。

目光可以驰骋,心情可以纵横,呼吸可以廓开了。

他考上了。

天哪。

上帝呀。

观音菩萨。

万能的安拉。

离开家,大学生活是多么的美妙啊!

但是大学生活还不到两月,耿东亮就让炳璋逮住了,无意中被发现了。

这个发现让炳璋充满激情。

他将用一生中最后的智慧全部的经验重塑耿东亮,他的爱、激情、希望、严厉全部倾注到这个腼腆的学生身上了。

耿东亮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另一条隧道,一条更深的、更为漫长的隧道。

耿东亮甚至都没有来得及选择,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隧道已经把他吞没了。

他只能往前走。

隧道的尽头有炳璋的理想与愿望,他将沿着炳璋的理想与愿望穿过这条隧道。

那里有一个被设定的耿东亮在等待他。

帅气却又羞怯的耿东亮几乎拿炳璋的屋子当成自己的家了。

炳璋生过三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唱歌的料。

老大做了俄语翻译,老二在日本热衷于时装,老三却到期货交易所去了,都是让炳璋很生气的事。

用炳璋的话说,叫做:全像她们的妈。

师母虞积藻则永远是愉悦的、机智的,她时常会用家史里头的一些旧典故回击炳璋,一两句话就能让炳璋哑口无言。

耿东亮听不懂他们的对话,然而耿东亮参与了他们的宁静与幸福,便跟在后头笑,仿佛都是这个家里的一分子。

星期六的晚上炳璋的家里有时会聚上四五个学生,虞积藻会把气氛弄得非常好,又家常又不同寻常。

然而耿东亮看得出来,炳璋和积藻更喜爱他,即使在拿他取笑的时候也是把握了分寸的,总能让耿东亮笑得出声来,炳璋在忘乎所以的时候有一分格外的可爱,开些不着边际的玩笑。

他会突然命令某一个同学唱一首情歌,然后把家里的小花猫抱到钢琴上去,为其做钢琴伴奏。

这样的时候耿东亮总是坐在沙发里头,默默地看着别人笑。

一副替别人高兴的样子。

炳璋说:耿东亮,你怎么失恋了?耿东亮就会笑笑,红了脸,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天生就是这种样子的。

炳璋则显得很不满意,说:你这么胆小,将来怎么登台啊!

但是耿东亮不怕登台,从小就这样。

这个寡言的年轻人登上舞台之后反而有一种近乎木讷的镇定,一开口就会被调子带跑了。

唱歌不同于和人对话,曲子和歌词可不会刁难他,反诘他,让他无所适从。

而歌唱似乎也成了最为安全、最为无虑的开口方式了。

除了歌唱,他就不再说什么了,耿东亮从小就斗不过别人,别人一开口往往就能把他噎住的,他只能把别人的话告诉母亲,母亲则会告诉他,下一次你应当这么回击,或者你应当这样这样说。

可是下一次别人往往也不那样说了,母亲的话只好撂在肚子里头。

可是唱歌就不一样了,曲子永远都是那样的,而歌词却只可能永远是这样。

炳璋对耿东亮的要求有些特别,耿东亮必须每天去,先还课(还课,即学生先把老师上一节课的内容演示一遍,还给老师),后上课。

而所谓的还课和上课差不多都是同一个内容,唱琶音。

唱琶音的过程不是连续的、贯穿的,炳璋会时常地停下来,指指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那通常是耿东亮没有放松或稳住的位置。

然后重来。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往复的、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给人以遥遥无期的印象。

耿东亮站在琴边,宛如一个木偶人,顺从炳璋的调试与摆弄。

炳璋却充满了激情。

他弯下腰,像一个吝啬鬼面对了珠光宝气,有一种无处下手的满足感与兴奋感。

在耿东亮状态良好的时候,炳璋会情不自禁地回过头去,拿眼睛找他的妻子,轻声说:……你听听,他的F至A多么出色,咽部从来遮不住它们,有一种天然力量和光彩……这种时候他会兴奋异常,手指的表情变得分外丰富,像猫,轻巧灵活地左右腾挪。

他就会用这方式表达自己的即时心情。

孩子,十五年,最多二十年你会成为最优秀的高音!炳璋热情洋溢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