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也就在百里瑶这个老家伙跟无敌吹侃什么天命大道的时候,无敌就算计了日后将这老头如何烹炸煎煮。
当然,按照当时无敌的想法,最好便是圈上一块地,盖一所将他和鬼谷子、老墨子一并抓来当老师授课。
可当他真正接触了鬼谷子之后,才知道这个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被多重蝴蝶效应所影响的时空。
因此,招揽鬼谷子和老墨子显然是不可能了,到是这个百里瑶还有那么点希望。
自打和魏国秘密签订了边境协议之后,河西的战事结束得相当迅速,几乎是秦军每到一地,当地的魏军便会望风而逃,便是临晋关这个原本按照协议应该又魏国来镇守的关隘,也不过在秦军的突袭之下坚守了两天而已。
当然,攻临晋关并没用上超级版的大将军炮,不然只怕一天它也守不住。
而班师回朝之后,还未进入栎阳城门,无敌便将增扩城市、改建街道,修建的国公令下发了出去,一刻功夫也耽误不得。
当即,百里瑶听闻无敌言道栎阳即将建成之事,面色立有诧异,出言问道:君上归国,不过月余,即便开建,也怕历时经年方可建成。
哈哈!无敌却是哈哈大笑,伸手将鬼谷子的四字真言叠好安放,便站起身来道:说是即将建成,其实房舍及一切应用之物都以齐备,只缺授课的教师和求学的士子而已。
前辈若是不信,随本公前往一观便知。
言罢,也不管这是原本准备就秦魏齐三国事态评议的重要场合,拖起百里瑶便自登门而去。
顿时间,一室之人都是愕然,唯独卫鞅和申不害两人见机敏捷,无敌才将举步他们便已经跟上。
无敌忙安慰道:前辈无需自责。
这栎阳还需前辈主理。
方可有所建树。
当下。
无敌便引着百里瑶参观去栎阳地内部。
无敌地庞大计划当然是需要一步一步来完善地。
因此眼下这个栎阳地主要作用便是安置一些愣头愣脑接着求贤令也不管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便屁颠屁颠跑来地各国士子。
让他们在这里继续充电、回炉、深造。
并且对他们进行专业地引导。
使他们可能成为能够被秦国所用地人才。
的教学设置。
目前主要是算数、文理、博物三个科目。
算数教授地自然就是算学,别看先秦时代的学子士人都很牛逼,只要读过几本书,背上一把铁剑就胆敢周游列国,可这些学子当中极少有人懂得算学,就算懂也只能是简单的加减,至于乘除和四则运算对他们来说就难度太高了。
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是这个时代对算数的运用还没有迫切的需求,在一个所谓的算学在一些士人的眼中看来,不过是商贾用来计算盈亏的市井之学罢了,他们要修习乃是治国安邦地大道,不屑去学这中市井之学。
而文理,当然也就是读书识字,春秋时代的文字主要还是由周室制定的大篆,但至战国时代,天下各国的文字都因为时间的关系开始自行演变,一些复杂的字体渐渐被演变、而一些简单的字体也因为书写的关系开始多样起来。
此时,秦国的官方字体已然还是周室地大篆,但山东六国的魏、齐、赵、楚、燕都衍生出了本国的字体。
周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O年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后,五百余年间经历了诸侯兼并的春秋时期和七国争霸的战国时期;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
据史料记载,当时宝的写法,就有194种形态。
眉字的写法有104种,寿字的写法也有百种以上。
有地字体柔婉流动¤密夸张,有地体势纵长,有的结构狂怪。
这虽对书法艺术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对思想交流带来了不便。
所以,才有了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以秦国大篆演变的小篆统一了天下的文字。
不过,无敌可没准备现在就挑起书同文车同轨的轩然大波,因此栎阳所教授的文字乃是秦国的官方大篆,毕竟天下各国来秦的士子当中就有不少人已经不识大篆,这样的人即便真是人才也不可能任他为官不是。
至于博物,便是天文地理之类的庞杂之学,这一门比较诡异,所以无敌准备先从各国来秦的士子当中物色几个墨家々家、杂家的士子先搞出一个章程,在来循序渐进。
也就在说话间,无敌引百里瑶进入了一间作为教室的大屋。
原本只有一扇正门大屋此时已经在墙上开出了六扇大窗,在大屋北向的墙上,有一面用厚木拼接,上了厚厚一层黑漆的木板。
无敌信步走上前去,从木板下方的一方木盒里取出了一块用石灰制成的石膏块,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简体秦字,向跟随参观的众人笑道:诸位可识得?众人一看讶然,自然都不识得,唯独玄奇却是看出了端倪,侧头上前思索起来。
无敌见状,便又在这个简体秦字的边上依序写出了他所知道的各种写法,直到写出了小篆体的秦字,玄奇和众人才恍然大悟。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和早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
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
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
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
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
笔势圆整。
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
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