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赛看欢迎访问: www.txtsk.com.cn《暗房》关于数码相机的88个名词解释1.ae锁ae是automaticexposure自动曝光控制装置的缩写,ae锁就是锁定于某一ae设置,用于自动曝光时人为控制曝光量,保证主体曝光正常。
使用ae锁有几点需要注意:1、手动方式或自拍时不能使用自动曝光(ae)锁。
2、按下自动曝光(ae)锁之后不要再调节光圈大小。
3、用闪光灯摄影时不要使用(ae)锁。
2.ccd中文译为电子耦合组件(chargedcoupleddevice),它就像传统相机的底片一样,是感应光线的电路装置,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颗颗微小的感应粒子,铺满在光学镜头后方,当光线与图像从镜头透过、投射到ccd表面时,ccd就会产生电流,将感应到的内容转换成数码资料储存起来。
ccd像素数目越多、单一像素尺寸越大,收集到的图像就会越清晰。
因此,尽管ccd数目并不是决定图像品质的唯一重点,我们仍然可以把它当成相机等级的重要判准之一。
3.cmosple-mentarymetal-oxicle-semiconductor,中文译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4.dpofdpof指的是数码打印顺序指令,用于在存储介质(影像记忆卡等)上记录信息。
在此格式下,你可以设定将数码相机拍摄的那些影像进行打印以及进行打印多少张。
5.exif所谓exif(exchangerableimagefileformatfordigitalstillcameras),就是由jeita(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制定的、决定记录jpeg图像和声音的文件上的附加信息的方式的规格。
6.exif2.2exif2.2版是一种新改版的数码相机文件格式,其中包含实现最佳打印所必需的各种拍摄信息。
7.ptpptp是英语图片传输协议(picturetransferprotocol)的缩写。
ptp是最早由柯达公司与微软协商制定的一种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图像设备在接入windowsxp系统之后可以更好地被系统和应用程序所共享,尤其在网络传输方面,系统可以直接访问这些设备用于建立网络相册时图片的上传、网上聊天时图片的传送等。
当然,这主要是为方便计算机知识不多的普通用户的,使相机、应用软件、网站结合在一起更容易地完成一些傻瓜式功能。
8.tiff格式tiff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图像格式,它的全称是taggedimagefileformat,文件扩展名为tif或tiff。
该格式支持256色、24位真彩色、32位色、48位色等多种色彩位,同时支持rgb、cmyk以及ycbcr等多种色彩模式,支持多平台。
tiff文件可以是不压缩的,文件体积较大,也可以是压缩的,支持raw、rle、lzw、jpeg、ccitt3组和4组等多种压缩方式9.wave这是录音时用的标准的windows文件格式,文件的扩展名为wav,数据本身的格式为pcm或压缩型。
10.图片传输协议图片传输协议英文全称为:picturetransferprotocol,缩写为ptp。
ptp是由柯达与微软协商制定的一种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图像设备在接入windowsxp系统之后可以更好地被系统和应用程序所共享,尤其在网络传输方面,系统可以直接访问这些设备用于建立网络相册时图片的上传、网上聊天时图片的传送等。
当然,这主要是为方便计算机知识不多的普通用户的,使相机、应用软件、网站等结合在一起更容易地完成一些傻瓜式功能。
11.图像储存格式由于数码相机拍下的图像文件很大,储存容量却有限,因此图像通常都会经过压缩再储存。
最常见的图像储存格式就是jpeg和tiff?,jpeg经过高度压缩,能使档案变为原先的1/4、1/8或1/16大小左右,因此可以省下不少储存空间,不过相对也会让原始图像资料有所损失,许多相机都会提供特定的压缩比例供使用者自己选择。
tiff文件几乎未经压缩,所以图像会比jpeg保持地更完整。
不过因为图像分辨率越高、压缩越小就越占记忆空间,所以拍照时必须兼顾对图像的品质要求与记忆卡容量。
举例来说,一张8mb的smartmedia内存卡存640×480分辨率、高压缩格式的照片可能可以存80张,可是如果存1024×768、未压缩格式的照片就只能存3张,差异其实非常大,因此拍摄前必须先预设储存模式或干脆准备好足够的内存卡。
12.无损和有损压缩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是数码图像文件压缩的两种类型。
无损压缩是对文件本身的压缩,和其它数据文件的压缩一样,是对文件的数据存储方式进行优化,采用某种算法表示重复的数据信息,文件可以完全还原,不会影响文件内容,对于数码图像而言,也就不会使图像细节有任何损失。
而有损压缩是对图像本身的改变,在保存图像时保留了较多的亮度信息,而将色相和色纯度的信息和周围的像素进行合并,合并的比例不同,压缩的比例也不同,由于信息量减少了,所以压缩比可以很高,图像质量也会相应的下降。
13.gt镜头gt镜头是指美能达独特设计的多片多组配合巧妙的镜头组件,镜头镜片使用高档低色散光学玻璃,其中包含多枚模铸成型非球面镜片等等。
也就是说美能达的g系列高档专业传统相机(银盐相机)使用的镜头称为af镜头,而美能达将生产g系列镜头的工艺技术应用于数码相机的设计生产中,所生产出的产品就称为gt镜头。
14.蔡司镜头即zeiss。
蔡司是一家致力於应用研究,对於光学、玻璃技术、精密技术以及电子等高品质的产品开发、制造、销售有贡献的德国企业,从1846年开始,carlzeiss已开设生产显微镜的工作坊。
zeiss镜头,专业的摄像,摄影镜头15.广角镜即wideangle,又叫短焦镜头。
广角镜因焦距非常短,所以投射到底片上的景物就变小了扩阔镜头拍摄角度,除可拍摄更多景物,更能在狭窄的环境下拍摄出宽阔角度的影像。
16.iesp自动聚焦iesp英语intelligentelectro‘ivepattern(智能电子选择模式)的缩写。
iesp自动聚焦是数码相机在对焦范围内做多重区块分割(有资料称分割方式为扇形分割),再将分割区块所测得焦点位置综合运算,根据主体的不同状态,确定最佳焦距位。
iesp自动聚焦在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的介绍中经常看到。
17.变焦镜头的另一个重点在变焦能力,所谓的变焦能力包括光学变焦(opticalzoom)与数码变焦(digitalzoom)两种。
两者虽然都有有助于望远拍摄时放大远方物体,但是只有光学变焦可以支持图像主体成像后,增加更多的像素,让主体不但变大,同时也相对更清晰。
通常变焦倍数大者越适合用于望远拍摄。
光学变焦同传统相机设计一样,取决于镜头的焦距,所以分辨率及画质不会改变。
数码变焦只能将原先的图像尺寸裁小,让图像在lcd屏幕上变得比较大,但并不会有助于使细节更清晰。
因此购买数码相机时,我们往往建议大家留意光学变焦的倍数。
目前中端相机普遍都有3倍左右的光学变焦,不过也有具超长变焦功能的产品,例如10倍光学变焦的机种。
18.光学变焦是依靠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变焦方式与35mm相机差不多,就是通过摄像头的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
如今的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大多在2倍-5倍之间,也有一些码相机拥有10倍的光学变焦效果。
家用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在10倍~22倍,能比较清楚的拍到70米外的东西。
使用增倍镜能够增大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
19.数字变焦即digitalzoom,实际上是画面的电子放大,把原来ccd影像感应器上的一部份像素使用插值处理手段做放大,将ccd影像感应器上的像素用插值算法将画面放大到整个画面。
通过数码变焦,拍摄的景物放大了,但它的清晰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有点像vcd或dvd中的zoom功能,所以数码变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目前数码相机的数码变焦一般在6倍左右,摄像机的数码变焦在44倍-600倍左右,实际使用中有40倍就足够了。
如果变焦倍数不够,我们可以在镜头前加一增倍镜。
如果拍摄的视角小,可以相应的加一广角镜。
20.智能变焦全新独有的sony智能变焦功能.可放大变焦拍摄,不会将微粒放大,令放大的影像也能保持原有的细致质素.智能变焦因应不同影像尺寸的选择,提供不同程度的强化变焦功能.有别于数码变焦,智能变焦能保持画质与原本影像相同。
21.程序式自动曝光程序式自动曝光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这种方式曝光时,相机不但能根据光线条件算出合适的曝光量,还能自动选择合适的曝光组合。
22.超焦距由于镜头的后景深比较大,人们称对焦点以后的能清晰成像的距离为超焦距。
傻瓜相机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镜头在一定距离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较清晰成像的特点,省去对焦功能,所以,一般低档的傻瓜相机并不能自动对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
正如前面所说的,清晰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超焦距范围内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于不在对焦点上,肯定是模糊的,,只是模糊的程度一般人能够接受而已,这就是傻瓜相机拍摄的底片不能放大得太大的原因。
23.插值插值(interpolation),有时也称为重置样本,是在不生成像素的情况下增加图像像素大小的一种方法,在周围像素色彩的基础上用数学公式计算丢失像素的色彩。
有些相机使用插值,人为地增加图像的分辨率。
24.超级had图像传感器内置应用superholeaccumulationdiode(had)电子画质提升技术的ccd影像感应器,提高ccd的感应性能及加强数码信号处理功能,有效地于拍摄影像时降噪及减低不必要的干扰,令画面更清晰明丽,色彩层次更分明,对现场光源不足或拍摄夜景时效果尤其显着。
25.ttl测光即ttllightmeasuring。
通过镜头测量通光量,与滤光镜的曝光,光圈焦距等参数无关。
测光方式分为平均,局部,中央重点测光等。
任何一种测光方法都大同小异,但像逆光这种照明法,被摄体的明暗反差出现极度的不同,或者是像显微摄影等方法,会出现不同的差别。
26.iso感光值iso感光值是传统相机底片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通常以iso数码表示,数码越大表示感旋光性越强,常用的表示方法有iso100、400、1000等,一般而言,感光度越高,底片的颗粒越粗,放大后的效果较差,而数码相机为也套用此iso值来标示测光系统所采用的曝光,基准iso越低,所需曝光量越高。
27.存储介质图像储存媒体为数码相机中储存图像的设备,一般我们称为记忆卡,而市面上数码相机所采用的记忆卡,主要有三种规格:smartmedia:体积小,价格较cf便宜,最大容量到64mb,可以磁盘转接卡、卡片阅读机或pcmcia做为转接设备。
pactflash:价格较高,较sm卡厚一点,容量较大,最大可到128mb,速度较快,转接设备为卡片阅读机及pcmcia。
memorystick:目前是sony专用的内存规格,只能用于sony的机器上。
28.cf闪存卡一种袖珍闪存卡,(pactflashcard)。
像pc卡那样插入数码相机,它可用适配器,(又称转接卡),使之适应标准的pc卡阅读器或其他的pc卡设备。
cf存储卡的部分结构采用强化玻璃及金属外壳,cf存储卡采用standardata/ide接口界面,配备有专门的pcm-cia适配器(转接卡),笔记本电脑的用户可直接在pcmcia插槽上使用,使数据很容易在数码相机与电脑之间传递。
29.sm闪存卡即smartmedia,智能媒体卡,一种存储媒介。
sm卡采用了ssfdg/flash内存卡,具有超小超薄超轻等特性,体积37(长)×45(宽)×0.76(厚)毫米,重量是1.8g,功耗低,容易升级,sm转换卡也有pcmcia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数据传送。
30.memorystickduomemorystickduo即微型记忆棒,微型记忆棒的体积和重量都为普通记忆棒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最大存储容量可以达到128mb。
31.优卡优卡是lexar公司生产的一种数码相机存储介质,外形和一般的cf卡相同,可以用在使用cf卡的数码相机、pda、mp3等数码设备上,同时可以直接通过usb接口与计算机系统联机,用作移动存储器。
32.数字胶卷数字胶卷是lexar公司生产的的一种数码相机的存储介质,同日立的sm卡、松下的sd卡、索尼的memorystick属同类的数字存储媒体。
33.pc卡转换器一种接插件,可以把cf卡或sm卡插入其中,然后,整体作为一个pc卡插入计算机的pcmica插口,这是常用于便携机的一种通用扩展接口,可以接入pcmica内存卡、pcmica硬盘、pcmica调制解调器等。
34.irda红外接口irda是infrareddataassociation(红外线数据标准协会)的英文缩写,irda红外接口是一种红外线无线传输协议以及基于该协议的无线传输接口。
支持irda接口的数码相机,可以无线地向支持irda通信的其它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或打印机传输数码照片。
35.lcd取景这是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必备的取景方式。
lcd取景唯一的优点正是改正普通光学取景唯一的缺点,然而它正像windows98一样,修正了windows95的bug同时产生了更多的bug。
再看看lcd取景的缺点:首先lcd是耗电大户,他要占用整部相机1/3以上的电量;其次lcd取景的姿势必须是双手前伸,与眼睛保持一定距离,此时相机无法获得稳定的三角支撑,用低速快门很难拍出稳定清晰的相片,最后是lcd上显示的画面色彩、对比度与实际在电脑中看到的实际影像误差较大,而且即使标称百万像素的lcd看上去画面仍然很粗糙,无法观察拍摄体细节,面对这种画面你很难对你照的照片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作出判断,所幸的是现在数码相机几乎同时配有普通光学取景和lcd取景,如果购买只有lcd取景器的数码相机有一定风险,除非您有足够把握能得到需要的效果。
36.lcd取景器即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屏。
有黑白和彩色,彩色中又有真彩和伪彩之分,伪彩便宜,但效果差。
数码相机中用于取景和回放的lcd几乎都是目前最好的tft真彩。
tftlcd中又有反射和透射两种,反射式反射正面的环境光工作,从不同角度观察差别较大,显示较暗,但省电,造价低;透射式靠背后的灯光工作,角度变化小,显示明亮,但极为费电。
37.oled为了形像说明oled构造,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比喻:每个oled单元就好比一块汉堡包,发光材料就是夹在中间的蔬菜。
每个oled的显示单元都能受控制地产生三种不同颜色的光。
oled与lcd一样,也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之分。
被动方式下由行列地址选中的单元被点亮。
主动方式下,oled单元后有一个薄膜晶体管(tft),发光单元在tft驱动下点亮。
主动式的oled比较省电,但被动式的oled显示性能更佳。
与lcd做比较,会发现oled优点不少。
oled可以自身发光,而lcd则不发光。
所以oled比lcd亮得多,对比度大,色彩效果好。
oled也没有视角范围的限制,视角一般可达到160度,这样从侧面也不会失真。
lcd需要背景灯光点亮,oled只需要点亮的单元才加电,并且电压较低,所以更加省电。
oled的重量还比lcd轻得多。
oled所需材料很少,制造工艺简单,量产时的成本要比lcd到少节省20%。
不过现在oled最主要的缺点是寿命比lcd短,目前只能达到5000小时,而lcd可达10000小时。
38.ttl单反式取景这是专业相机上必备的取景方式,也是真正没有误差的光学取景方式。
这种取景器的取景范围可达实拍画面的95%。
唯一缺点就是如果镜头过小,取景器会很暗,影响手动对焦。
幸好现在都具备自动对焦,这一缺点已无大碍。
当然,用了ttl单反取景器为了不至于过暗,厂家会用上大口径高级镜头,所以一般是半专业相机才配备此种镜头。
奥林巴斯(olympus)的相机上经常使用这种取景器。
39.电子取景电子取景器(evf),使用电子取景的视野率比光学取景器就大得多,如sonydsc-f707的evf的视野率就达到99%。
而电子取景器也较为实用,这种取景方式不仅价格较便宜,使用时很省电,而且能在任何环境光线下采用。
尽管取景器中的画面视角和色彩效果与最终结果不全相同,但使用一段时间后还是很快就会适应的。
40.光学取景器传统普及型相机里常用的那种通过一组与拍摄镜头无关(高档傻瓜机上常与变焦镜头连动)的透镜取景的部件,造价低,但有视差,所看到的并不完全是所拍到的。
41.普通光学取景这是最常见的取景方式,其唯一的缺点就是取景误差大。
用过数码相机的朋友一定知道,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器在近距离拍摄时,上下左右位置误差与实际拍摄景像的误差很大(远距离不是特别明显),一般说来光学取景器看到的景像约占实际拍摄景像的85%。
42.多重测光模式配备三种测光模式:定点测光、中央偏重测光及多重测光模式,以满足不同的摄影条件及目的。
多重测光模式把影像分为49个区域,并对每一个区域进行测光,使拍摄影像获得均衡的曝光。
43.包围式曝光包围式曝光(bracketing)是相机的一种高级功能。
包围式曝光就是当你按下快门时,相机不是拍摄一张,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意图。
使用包围式曝光需要先设定为包围曝光模式,拍摄时象平常一样拍摄就行了。
包围式曝光一般使用于静止或慢速移动的拍摄对象,因为要连续拍摄多张,很难捕捉动体的最佳拍摄时机。
44.预闪曝光特设预闪曝光功能(pre-flashexposure),在一般的拍摄或微距拍摄时,使用预闪时所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能够更准确地测出闪光强度及曝光值,令拍摄的影像获得更佳的曝光程度。
45.防红眼功能指在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由于被摄者眼底血管的反光,使拍出照片上人的眼睛中有一个红点的现象。
但一般现在的主流数码相机都具有防红眼功能,不过如果不打开的话,依旧不会起作用。
46.防手震功能数码相机的防手震功能有两种:一是光学的,一是数码的。
光学的防手震和传统相机是一样的,是在成像光路中设置特使设计的镜片,能够感知相机的震动,并根据震动的特点与程度自动调整光路,使成像稳定。
而数码的防手震是通过软件计算的方法,利用成像扫描过程与机械快门开启的过程相互配合校正震动的影响,获取稳定的画面。
一般而言,设计精良的光学防手震系统效果要可靠、真实一些。
47.超级红外线夜摄功能sony首创的红外线夜摄功能,能够在全黑环境下进行拍摄,甚至连肉眼也不能分辨的物体,现在也可以清晰地拍摄下来。
配合慢速快门开关*使用,影像细致悦目,更胜以前。
红外线夜摄功能的慢速快门为2段选择,超级红外线夜摄功能的慢速快门为自动调节。
48.自动省电功能如果照相机在15秒以内无论何种原因没有使用,自动省电功能将起作用而关闭液晶显示(睡眠模式),这样可以避免电池不必要的耗电或者在照相机与电源ac适配器相连时防止电源电能消耗,当相机更长一段时间后还未使用时,自动省电功能将关闭相机电源,这个时间长度可以在相机上设定,可以是2到5分钟。
49.定焦相机是指使用固定焦距镜头的相机。
一般说来,使用定焦镜头的傻瓜相机要比同档价格的变焦傻瓜机体积小,成像质量也更胜一筹,选择这类相机的消费者看中的往往就是相机小巧的体积和出色的镜头质量。
50.变焦相机简单说就是指相机使用的镜头焦距可以调节改变,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镜头焦距来获得不同的视觉和拍摄效果。
现在的优秀变焦傻瓜相机不仅拥有完全令人放心和满意的优质变焦镜头,能让使用者通过变换焦距来调节构图从而获得更满意的拍摄结果,设计者也非常注重突出它们时尚小巧漂亮的外型特点。
51.单反相机单反就是指单镜头反光,即slr(singlelensreflex)。
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
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软片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便投影到软片上使胶片感光,尔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
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消除了旁轴平视取景照相机的视差现象,从学习摄影的角度来看,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
单镜头反光相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
52.数码相机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不论是外型或功能上都相同,主要都是在将动态或静态图像作瞬间捕捉并保存下来。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最显而易见的不同点就在储存媒介上,数码相机是利用可记录图像的磁盘片或记忆卡来存取图像,拍摄完毕之后则可以使用rs-232、epp、usb等标准计算机联机方式传输到计算机做处理,也可以由具有特殊功能的打印机直接打印出来,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当拍摄效果不满意时,可以及时删除并且重拍,同时在储存媒介上也不需要像传统相机一般时常购买底片,可以节省底片的费用,并且同时节省冲印费。
而在处理的效率方面,数码相机也比传统相机占了非常大的优势,过去一个活动下来所拍摄的数百张照片,假使透过传统相机的话,必须等待冲洗、邮寄的时间,而现在却只要透过数码相机将图像传至计算机中,再利用电子邮件邮寄就可以实时传给所参加的人员,因此数码相机在这个事事讲究效率的时代,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方便的图像设备之一。
53.红眼红眼是指数码相机在闪光灯模式下拍摄人像特写时,在照片上人眼的瞳孔呈现红色斑点的现象。
可以理解为在比较暗的环境中,人眼的瞳孔会放大,此时,如果闪光灯的光轴和相机镜头的光轴比较近,强烈的闪光灯光线会通过人的眼底反射入镜头,眼底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血管是红色的,所以就形成了红色的光斑。
防红眼是闪光灯的一种功能,是在正式闪光之前预闪一次,使人眼的瞳孔缩小,从而减轻红眼现象。
54.对比度对比度指的是一幅图像中明暗区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间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差异范围越大代表对比越大,差异范围越小代表对比越小,好的对比率120:1就可容易地显示生动、丰富的色彩,当对比率高达300:1时,便可支持各阶的颜色。
但对比率遭受和亮度相同的困境,现今尚无一套有效又公正的标准来衡量对比率,所以最好的辨识方式还是依靠使用者眼睛。
55.白平衡即whitebalance。
物体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产生改变,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
例如以钨丝灯(电灯泡)照明的环境拍出的照片可能偏黄,一般来说,ccd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
所以通过白平衡的修正,它会按目前画像中图像特质,立即调整整个图像红绿蓝三色的强度,以修正外部光线所造成的误差。
有些相机除了设计自动白平衡或特定色温白平衡功能外,也提供手动白平衡调整。
56.分辨率用于量度位图图像内数据量多少的一个参数。
通常表示成ppi(每英寸像素)。
包含的数据越多,图形文件的长度就越大,也能表现更丰富的细节。
但更大的文件也需要耗用更多的计算机资源,更多的ram,更大的硬盘空间等等。
在另一方面,假如图像包含的数据不够充分(图形分辨率较低),就会显得相当粗糙,特别是把图像放大为一个较大尺寸观看的时候。
所以在图片创建期间,我们必须根据图像最终的用途决定正确的分辨率。
这里的技巧是要首先保证图像包含足够多的数据,能满足最终输出的需要。
同时也要适量,尽量少占用一些计算机的资源。
通常,分辨率被表示成每一个方向上的像素数量,比如640x480等。
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同时表示成每英寸像素(ppi)以及图形的长度和宽度。
比如72ppi,和8x6英寸。
ppi和dpi(每英寸点数)经常都会出现混用现象。
从技术角度说,像素(p)只存在于计算机显示领域,而点(d)只出现于打印或印刷领域。
请读者注意分辨。
57.感光度感光度(sensitivity),根据光源的不同强度调节相机的感光能力。
用传统相机时,我们可因应拍摄环境的亮度来选购不同感光度(速度)的底片,例如一般阴天的环境可用iso200,黑暗如舞台,演唱会的环境可用iso400或更高,而数码相机内也有类似的功能,它借着改变感光芯片里讯号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来改变iso值,但当提升iso值时,放大器也会把讯号中的噪声放大,产生粗微粒的影像。
58.光圈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
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f1,f1。
4,f2,f2。
8,f4,f5。
6,f8,f11,f16,f22,f32,f44,f64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于f2.8-f16。
,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1/3级的调整。
59.光圈及快门优先进阶级以上的数码相机除了提供全自动(auto)模式,通常还会有光圈优先(aperturepriority)、快门优先(shutterpriority)两种选项,让你在某些场合可以先决定某光圈值或某快门值,然后分别搭配适合的快门或光圈,以呈现画面不同的景深(锐利度)或效果。
60.光圈先决曝光模式由我们先自行决定光圈f值后,相机测光系统依当时光线的情形,自动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可为精确无段式的快门速度)以配合。
设有曝光模式转盘的数码相机,通常都会在转盘上刻上’a’字母来代表光圈先决模式(见图四)。
光圈先决模式适合于重视景深效果的摄影。
由于数码相机的焦距比传统相机的焦距短很多,使镜头的口径开度小,故很难产生较窄的景深。
有部份数码相机会有一特别的人像曝光模式,利用内置程序令前景及后景模糊。
61.焦距如果你在相机的英文规格书上看过f=,那么后面接的数码通常就是它的焦长,即焦距长度。
如f=8-24mm,38-115mm(35mmequivalent),就是指这台相机的焦距长度为8-24mm,同时对角线的视角换算后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的38-115mm焦长。
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可对焦范围则是焦长的延伸,通常分为一般拍摄距离与近拍距离,相机的一般拍摄距离通常都标示为从某公分到无限远,而进阶级设计的产品则往往还会提供近距离拍摄功能(macro),以弥补一般拍摄模式下无法对焦的问题。
有些相机就非常强调具有支持1公分近拍的神奇能力,适合用来拍摄精细的物体。
62.景深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
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
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63.环形光灯环形闪光灯是直接安装在相机镜头上,发光管呈环形的一种灯具,功率较小,多配有效果灯,光线均匀没有阴影,非常适合微距摄影,在医学和科研领域非常有用。
在近距和微距摄影中,由于被摄体和距离镜头很近,普通闪光灯会产生浓重的阴影,曝光量也不容易控制,这时候常常用到环形闪光灯。
64.镜间焦平面快门镜间快门由一系列薄钢叶片组成,放置在镜头的单元之间。
快门释放按钮触发一根弹簧使叶片在曝光期间开启,然后闭合。
这种类型的快门又叫做叶片快门。
焦平面快门位于照相机里,正好在胶片的前面。
由于它就在焦点平面,也就是胶片位置的前面,因此而得名。
比较起来焦平面快门具有如下两个优点:首先,因为焦平面快门是装在相机机身里,而不是装在镜头里,这样可互换的镜头往往并不是太昂贵。
但对于叶片快门来说,快门就是镜头的一部分,因此包含叶片快门的镜头会比较昂贵。
其次,焦平面快门能够具有更快的曝光速度,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有必要知道一点焦平面快门的工作原理,焦平面快门的运转有些像一对卷轴式的窗帘。
首先,第一副帘拉起,快门打开并允许光线照射胶片。
然后,当预定的曝光结束之后,第二副帘跟随第一副帘运动并阻挡住光线。
这就是焦平面快门工作时幕帘越过胶片的速度具有上限的原因。
65.镜头的mtf镜头的mtf是反映镜头成像质量的一个测试参数和镜头对现实世界的再现能力,mtf的英文全称是modulartransferfunction。
镜头的mtf虽被除几个镜头生产商所采纳,但并不是国际标准。
由于数码相机是光电一体化的产品,尤其是非专业机型,镜头是不可更换的,成像不仅反映了镜头的成像性能,而mtf只是反映镜头成像质量好坏的参数之一。
66.镜头组数码相机的镜头由多片镜片组成,材质则分为玻璃与塑料两类。
有的厂商强调,他们的相机镜头以玻璃为材料,所以透光率佳、投射图像更清晰。
不过目前许多测试报告都显示,玻璃的透镜并不一定比塑料材料能带来更清晰的图像,同时玻璃镜头也可能增加相机重量,因此选购时还是应该做多面向观察,不要拘泥在镜头材质问题上。
67.口径口径(lensthread),相机镜头前端的直径。
68.快门是镜头前阻挡光线进来的装置,一般而言快门的时间范围越大越好。
秒数低适合拍运动中的物体,某款相机就强调快门最快能到1/16000秒,可轻松抓住急速移动的目标。
不过当你要拍的是夜晚的车水马龙,快门时间就要拉长,常见照片中丝绢般的水流效果也要用慢速快门才能拍出来。
至于单眼相机常见的b快门功能,虽然可由你自由决定曝光时间的长短,拍摄弹性更高,不过目前大多数的消费性数码相机都还不能支持,最多提供如2秒、8秒、16秒等较慢速度的默认值。
69.快门时滞时间相机在不使用对焦锁定功能同时保证在自动对焦工作状态下,从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到开始曝光的这段时间称为快门时滞时间。
70.快门先决曝光模式由我们先自行决定快门速度后,相机测光系统依当时光线的情形,自动选择适当的光圈f值(可为无段式的f值)以配合。
设有曝光模式转盘的数码相机,通常都会在转盘上刻上’s’字母来代表快门先决模式。
快门先决模式适合于需要控制快门的摄影。
利用高速快门可凝结动作,利用慢速快门可令行驶中的车辆变成光束。
71.快门延迟相机按下快门,这时相机自动对焦、测光、计算曝光量、选择合适曝光组合…进行数据计算和存储处理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快门延迟。
72.连拍速度连拍速度(burstspeed),数码相机由于拍摄要经过光电转换,a/d转换及媒体记录等过程,其中无论转换还是记录都需要花费时间,特别是记录花费时间较多。
因此,所有数码相机的连拍速度都不很快。
目前,数码相机中最快的连拍速度为7帧/秒,而且连拍3秒钟后必须再过几秒才能继续拍摄。
当然,连拍速度对于摄影记者和体育摄影受好者是必须注意的指标,而普通摄影场合可以不必考虑73.连续快拍模式过连续快拍模式,只须轻按按钮,即可连续拍摄,将连续动作生动地记录下来。
74.亮度亮度和对比有些相似,都是用来表示一幅图像中明暗区域的相互关系,不同的是亮度主要用来表示明暗色调间的平衡,也就是明暗色调间的强度,而对比决定的则是明暗层次的数目。
75.偏振镜偏振镜又称偏光镜,分为圆偏(cpl)和线偏(pl)两种,偏振镜是相机的附属配件。
光线本身是一种电磁波,经反射和漫射之后,某个方向的振动会减弱,从而成为偏振光,因而,光滑物体表面的反光和天空的漫射光就是偏振光,而这些光线会影响摄影成像的清晰度。
偏振镜可以选择让某个方向振动的光线通过,于是使用偏振镜可以减弱物体表面的反光,可以突出蓝天白云和压暗天空,在静物摄影和风光摄影中,偏振镜十分有用。
76.曝光补偿它也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2-3ev左右,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
77.曝光量曝光量是图像构成最原始的关键因素,它主要由光圈(aperture)以及快门(shutter)两方面决定。
78.全息自动对焦全息自动对焦功能(hologramaf),是一种崭新自动对焦光学系统,采用先进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利用激光点检测拍摄主体的边缘,就算在黑暗的环境亦能拍摄准确对焦的照片,有效拍摄距离达4.5米。
79.色彩深度色彩深度(depthofcolor),色彩深度又叫色彩位数,它是用来表示数码相机的色彩分辨能力。
红、绿、蓝三个颜色通道中每种颜色为n位的数码相机,总的色彩位数为3n,可以分辨的颜色总数为23n,如一个24位的数码相机可得到总数为2(24次方),即16777216种颜色。
数码相机的色彩位数越多,意味着可捕获的细节数量也越多。
通常数码相机有24位的色彩位数已足够,广告摄影等特殊行业用的数码相机,一般也只需30位或36位的色彩深度就可以。
80.闪光灯闪光灯也是加强曝光量的方式之一,尤其在昏暗的地方,打闪光灯有助于让景物更明亮。
不过在拍人物时,闪光灯的光线可能会在眼睛的瞳孔发生残留的现象,进而发生「红眼」的情形,因此许多相机商都将消除红眼这项功能加入设计,在闪光灯开启前先打出微弱光让瞳孔适应,然后再执行真正的闪光,避免红眼发生。
81.闪光灯的慢同步慢同步(slow)是相机与闪光灯配合实现的一种高级功能。
闪光灯的慢同步是指在清晨、傍晚或有一定灯光照明的晚上,适当降低快门速度,同时使用闪光灯,可以在保证主体曝光正常的同时使背景适当曝光,丰富画面效果。
慢同步有两种模式:前同步和后同步。
前同步指在快门完全开启后立即闪光,适用于一般情况,便于捕捉拍摄时机,例如人物的神态;后同步指在快门将要关闭的时候闪光,适用于拍摄动体,可以拉出动体的运动轨迹,形成强烈的动感效果。
82.闪光灯指数gn闪光灯指数gn是反映闪光灯功率大小的指数之一,好的闪光灯应该输出稳定并可调、色温标准(一般为5500k左右,与日光相同)、回电速度快、可转向、可改变光照范围等。
对于iso100感光度的胶卷或数码相机设置而言,gn=光圈系数x拍摄距离(米)。
83.数码照片的紫边数码相机的紫边是指数码相机在拍摄取过程中由于被摄物体反差较大,在高光与低光部位交界处出现的色斑的现象即为数码相机的紫色(或其它颜色)。
紫边出现的原因与相机镜头的色散、ccd成像面积过小(成像单元密度大)、相机内部的信号处理算法等有关。
84.杂色或噪点杂色或噪点(noise),图像中不该出现的外来像素,通常由电子干扰产生。
看起来就像图像被弄脏了,布满一些细小的糙点。
85.数字机背数字机背又称数字后背,是有ccd芯片和数字处理等部分,而没有镜头等机构,只有加附于其他传统照相机机身上才能拍摄使用的装置,是加用于中幅照相机和大型照相机上,使中幅照相机和大型照相机可进行数字化拍摄的装置。
86.双模式指数码相机本身同时具备有数码相机的单张静态摄影与视讯摄影机的连续动态摄影两种模式。
87.伪色彩伪色彩指照片暗部出现的彩色条纹及噪点,这是由于暗部图像信号弱,信噪比降低,光电干扰信号显露出来造成的,由于是实际图像不应该有的干扰信号,故称伪色彩。
88.相当于35mm相机目前的数码相机的成像器件面积都小于普通的135胶卷的面积,所以其镜头焦距很短,说到其镜头焦距时常不说其实际的物理焦距,而说与其视角相当的35mm(国内的135)相机的镜头焦距,也就是说,其镜头的视角相当于xx。
数码摄影入门九法★数码摄影入门之一首先要清晰什么叫清晰,这是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因为我们的要求不同,我们对清晰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
这里联系到3个概念,即对焦精度、景深选择和抖动。
对焦精度,现在的dc都AF了没有什么可以说的,除非你要拍的主体不在相机的对焦范围里,或者现场极度昏暗,AF还是可以保证质量的。
除非你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获得超焦距等等,这些是高级手法,应该在无忌里讨论这里不讨论。
其次是景深,说道景深就需要给出另一个概念:弥散圆,名词解释:弥散圆:弥散圆.在焦点前后,光线不能汇聚到一个点,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扩大的圆形光斑,这个光斑的外圈就叫做弥散圆。
显然,当弥散圆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后,人眼将认为其是一个不可分辩的一个点。
这时我们就会觉得在焦段前后一段距离里所有的像都是清晰的。
这就产生了景深。
景深内的弥散圆称为就称为容许弥散圆可见容许弥散圆的概念是一个随着人观察分辩力的变化变化的,景深是随弥散圆的可接受程度在变化。
最后是抖动说一个故事,15年前我初学摄影是在高中的兴趣小组,老师是印尼的归国华侨。
那时的我根本没有兴趣听老师的理论课,仗着家境不错,就只会浪费胶片。
在一段时间的拍摄后,一次少年宫有一个摄影比赛(俺那年代惨啊,这种机会是已经极难得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了)黑白片子被要求必须放大到8寸以上才可以参加。
在老师的放大机下,我的片子里的对焦不实和抖动被无情的放大到足够让我沮丧的的程度!这时我才知道老师说的那些清规戒律有多重要。
对持稳相机,我现在可以达到:相对135的50mm焦距下,手持1/4秒可能在LCD上看不出抖,手持1/30放大到7寸内看不出抖,手持1/125秒放大到A3幅面肯定看不出抖。
正确的手持方法是用相机的眼平取景器,这时你的左手托住相机左肘紧紧的支撑在肋部形成一个3角,右手持握把手,右肘也紧紧的支撑在肋部也是一个3角,同时2支手臂也自然形成一个3角,有点物理知识的人应该已经感受到它的稳定了。
手部动作:拇指控制多功能拨盘,食指轻轻放在快门上,调匀呼吸,就像扣动枪机,做到有意瞄准,无意击发此时高手已经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十步一击,一击必杀!当然,绝对不抖是不可能,即使使用捷信,至少它还有按固有频率出现的震动吧,就看大家的要求了。
呵呵,题外说一个知识:最好防抖是使用专门设置的闪光灯,现在的闪光灯从点燃到熄灭可以轻易的达到1/1000秒以上,不少高级闪灯(这里说的高级是相对初级玩家的)达到1/1w秒也不希罕的,并且没有机械震动。
★数码摄影入门之二准确的曝光曝光的定义,如果予以科学的解释的话,即是:光线的强度乘以光线所作用的时间。
定义中的光线的强度,是指CCD受光线照射的强度,即照度(以I代表照度,单位是勒克司)。
定义中的光线所作用的时间,是指感光片受爱线照射的时间,即曝光时间(以T代表曝光时间,单位是秒)。
曝光量的计算单位是勒克司-秒。
以E代表曝光量,即可得到曝光公式如下: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时间)依据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则光强度愈大,曝光时间愈短;光强度愈小,曝光时间愈长。
如果光的强度增加一倍,曝光时间就需减少一半,假如光强度为2,时间为4,曝光量则为8;如果光强度为4,时间为2,曝光量仍为8。
富士S2Pro拍摄,先对水面点测,手动调整到该值,曝光出现剪影效果。
等量曝光我们清楚地了解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开戾得较大的光圈要比收缩得较小的光圈能让较多的光线通过镜头到达胶片上,较低的快门速度要比较高的快门速度能让光线较长时间地停留在CCD上。
由此可以演变为以下情况:光圈f/1.8与快门速度1/500秒相组合,和光圈f/4与快门速度1/100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样的。
它们又和中级光圈f/8与中等快门速度1/25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致的。
这就叫作等量曝光。
上述三组曝光组合的曝光量是相等的,体现在底片上的密度是一致的,体现在CCD上的影调层次、色调还原与再现是一致的。
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在画面效果上存在着两个重要差别:一是由于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二是由于快门速度的高低构成动体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
由等量曝光的原理使我们知道,不同曝光组合的等量曝光,可以获得底片密度相同的曝光效果。
然而,以摄影实践中,应该根据拍摄题材和被摄对象的不同,在可以产生相同密度的若干曝光组合中,选择最佳的一组曝光组合,来表现所拍摄的主题。
这就是选择曝光的概念。
贴一张我最近在曝光控制方面比较满意的pp,是室内离机闪光,先对闪光灯测光,然后对反光板测光,不断调整反光板的距离和角度使之光比相差2.5挡,后面背景在左上角有意受光产生虚影来平衡画面。
那些富有经验的摄影家,从摄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得知,尽管每组快门和光圈均能产生等量的曝光效果,而画面中景深与动体清晰程度却大不相同。
具体采用哪一种曝光组合,必须认真考虑。
是用较小的光圈去获取较深远的景物清晰范围呢?还是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去抓取被摄动体的凝固影像?或是用极短的景深使背景虚化以突出主体?还是以较慢的快门速度增强动体的动感?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摄影者动脑筋来思考并加以选择,这决不是那些自动相机所能解决的,因为自动相机并无思维能力。
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人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照相机去完成自己的构思,这或许就是相机的自动曝光与人的主动选择曝光的区别所在。
什么叫准确曝光。
正确曝光的含义简单说来应该是:在适当的时间里让CCD受到适当的光量照射。
说到曝光不得不先说说亚当斯的区域曝光。
风光摄影的泰斗美国摄影家A.Adams对摄影界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区域曝光的概念。
不说了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全部理解,里面的理论足可以写一本书了。
但现在我的拍摄都是建立在这部分的理解上。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多变的图像几何结构?学过素描的朋友会很容易理解。
图片无非是从白亮的高光到色彩饱和的中灰到全黑的暗部的连续的过渡。
这种过渡让我们分辨出物体的轮廓。
最传统的拍摄手法在数码领域依然是最有效的。
当你看到一个画面你想要表现什么,也就说你想要它体现最饱和的色彩和最丰富的细节,就对准它点测,然后按照测试值曝光,出来的片子一般就不会让你失望。
当然你如果希望其他部分也体现出一点细节,你就必须使用反光板、吸光板来使这些地方控制到你的CCD的宽容度的范围内,或者变换角度和等待光线的变化来减小光比。
反之也一样,你如果希望某部位出现纯黑、纯白,那就让这些部位偏离曝光值5档以上,就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
明白点测和手动对一台相机的重要了吧。
当然实际的拍摄没有这么简单。
特别使纪实类的片子。
你要限制光线,同时光线也在限制你,除非室内静物,完美的光线可遇不可求。
但机会往往稍纵即逝。
这时,经验变得很关键。
包围曝光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但不是万能,至少包围测光不能改变客观光比。
布勒松语你得不停的改变角度角度的改变不单单是为了改变构图,往往更多的是在改善光线对你的限制。
可以利用的东西太多,比如水面的反光,白色的墙壁等等包括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比如薄云可以使阳光变柔。
写到这里我有点写不下去了,还是水平太浅,有许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的思考还是重要。
还是这句老话,关键是相机后你的脑子。
★数码摄影入门之三黄金分割构图一词是英语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
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首先说构图里的分布和造型,这里不得不提到2个名词:九宫格和趣味中心说九宫格前先说著名的黄金分割自从古希腊人发现黄金分割以来这种比例就被认为是美学的最佳比例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实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
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
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
即:在直线段AB上以点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
实践证明,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
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谐调的比例。
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
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Le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
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方案,并视之为现代建筑美的尺度。
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
在实际运用中,黄金比多只采用近似值。
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数列2、3、5、8、13、21……得出2:3、3∶5、5∶8、8∶13、13∶21等比值作为近似值。
这种分割方法亦用于优选法。
再说说九宫格,九宫格的源头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构图模式,但巧的是它与黄金分割有着惊人的理论联系!大家们把画面的上下左右用黄金分割来做出4条线,我们惊奇的发现这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九宫格!人们发现在九宫格的4条线交汇的4个点是人们的视觉最敏感的地方,在国外的摄影理论里把这4个点称为趣味中心。
顾名思义,被反复证明的是当被摄主体处于或发布在这4个点附近最容易得到眼球:)★数码摄影入门之四对称平衡呼应说说对称、平衡和呼应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
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
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
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
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
1、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
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
如补色平衡(下图),所谓红花绿叶配就是这个道理。
同色平衡,穿黑色衣服的人一般不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
3、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
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
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4、空白。
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
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要使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
这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
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
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中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它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
一幅画面如被实体塞满,就会给人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
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盖房子如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使人走路不便;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显然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态……。
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
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
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a、对称式构图,对称一直是我们民族强调的东西,历来的皇宫。
都城都是对称布局的。
它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
b、虚实呼应式布局,就像江南园林。
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
一幅田园风光里比如左下角有一头耕牛,右上角的天空里最好应该有一片云。
对比和反差也是常用的平衡手法,记得有一幅名作是一只白胖的白人的手握着一个非洲饥民小孩的手(在网上我找不到这副pp,只能让大家想象了)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大小对比的效果,为了充分表现pp的内容,使观众对主体形象有鲜明印象,往往需要采用大与小,长与短等对比手法来加以表现。
★数码摄影入门之五线条与三角人们在构图中还经常采用一种定向线簇,它常常能收到光芒四射的效果。
在大多数情形下,它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其完整的效果形成了一种从主体沿着直线向外放射的气氛。
这是一种达到形象化效果的简易方法。
摄影构图的另一基本技巧,是运用能将观众带入画面的内引线条。
虽然内引线条有许多复杂的形式,但最易于识别和最易于获得成功的是C形、S形及富于透视感的斜线。
C形线条也是一种有效的内引线条,但拍摄时须注意透视线条不得从任何一个底角弓I入。
一般而论,内引线条不得从任何一角开始,而要从底边中心略偏一处的某测开始。
至于S形线条,也有人称之为形体线条。
这是霍加思最先作为一种优美的构图线条提出的。
因为它来自妇女的优美身段:一种稍稍拉长的S形。
作为——种常用的构图线条,它确实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S形线条的魅力在利用线条进行构图时,有一点须引起注意,即画面中的直线,特别是和边框平行的直线,不能毫不间断地从画面的一边伸向另一边。
否则,很容易出现下列的情形:原来的意图是只想拍一张照片,而结果却好像是两张互不相关的底片印到了一张相纸上。
这个问题在拍摄自然景物时,例如在地平线居中,天空和地面各占一半画面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
如仍纠正这种毛病?在美国摄影家B-克莱门茨和D.罗森、菲尔德合著的《摄影构图学》一书中指出,只要使这种直线的延续性中断,而且使某一部分画面的图形伸进另一部分画面,照片的整体感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
对角线的构图是一种导向性很强的画面,使用这种构图往往是作者希望把读者的目光明显的导向某事物,或表现线条本身的魅力,因为大家都知道矩形画面里最长的线条就是对角线。
还有一个常用情况就是当2个趣味中心不明显但需要产生某种联系的时候,作者也需要一种形式来关联他们。
看图,是体现桥梁宏伟的名片,闪光的桥梁主体横跨2个角似乎要跨出画面的外面。
前文里提到的留空白,常见的留空白往往是一个几何体,而几何体里最简单,最善于表达情感的非3角形莫属,正3角形往往表达一种稳定的情绪,多用在建筑,成年男子,成功人士等场合。
这里如果有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还记得当年的课本里有一幅描写大庆劳模王进喜的图片就是使用里正三角的构图,表现主体的刚毅和力量。
非稳定的三角构图,可以活泼画面,多用在多变的女人身上,下图就是一个范例。
当然也有用这种构图来渲染一种不稳定的、烦躁的情绪,但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图片示范。
谁都知道,作曲家和钢琴几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把主人公安排在琴房这个环境,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关键是人物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大小问题。
纽曼的这种处理包含了某种艺术的辩证关系在内。
我们知道,有的物象在画面上占据面积大,可能是画面主体,也可能不是主体,有的虽然看来显得小,倒可能是主体,这就看作者如何处理作品题材内涵和动工构成因素了。
一般说来,有生命的、起主导作用的、运动着的、富有变化的,总是更重要、更突出些,相反的情况总是显得重要性不如前者。
而在艺术表现上,形体虽大,如果只是属于陪衬物体,又能起着引导视线、突出主体的作用,那么,大的看似为大,实际在观赏者心目中显得小,而小的表面看似小,实际上在观赏者心目中觉得很大。
纽曼正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这幅作品的人和物的关系的。
作者为什么只取钢琴的上部而不取下部,人物置于一角而不居中?我们认为,这出于以下考虑,一是琴面、琴盖、支柱有概括意义,已足以交待主人公的职业和身份;另一方面,从艺术上考虑,为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构成画面,人物、琴盖、支柱和琴面构成的三角构图,能够吸引人的视线,引导人们的视觉运动,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由人至支柱再到琴盖,两个三角形构图关系,这样既突出了主体,又为读者广泛联系和回味提供时空条件。
这是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数码摄影入门之六名家名言各大名家说构图有些人或许对构图有天赋。
不过,根据美国摄影家维利-奎克的看法,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摄影构图能力。
为此,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
他认为,依据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照片。
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点取得过高,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
他说:请记住,画家是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
他说: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
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
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摄影是减法的艺术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
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
这就是说,对主要被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边倾倒。
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称的位置。
这里的关系,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
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央远些的地方,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
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
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
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
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
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
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
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
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
此外,横幅画面可以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动态效果。
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图,从而为你增添摄影的乐趣。
达柯认为,有时如果线条与视觉产生了共鸣,一簇线条本身就能成为一个主体。
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
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
通过经常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
这就是我常说的用脑子拍照。
奥地利摄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对此也有同感,对于构图,他己达到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的境界,他认为、构图在于平衡,每个人对平衡的处理都各有不同。
正如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已没有招式名称,只凭自己的功力去化解。
他认为:你越能忘记你的器材,就越能集中你的题材和构图,这时相机只是你眼睛的延续,再没有其他意义。
小雅各布斯还认为:构图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
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
许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
在取景器中的某个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据摄影者个人的感受进行安排的。
就是所谓摄影里所有的控制是服务于你想表达的情绪。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
……构图中的对比,是指大与小、明与暗、近与远、主动与被动、平滑与粗糙、色彩的浓艳与轻淡等等的对比。
要多利用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它门使主体影响整个构图。
例如,恰当地利用对比法则,照片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
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对摄影构图作阐述。
他认为: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就像我们从哥士达心理学和信息学原理中所了解到的那样,构图可以用多种方法获得。
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
排列次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形态和色彩的疏密和对比也会产生排列次序。
排列次序是以一种美学上的均衡为基础的,而均衡则从复杂、矛盾和动态之中造就和谐。
他说:任何人,只要懂得把照片分成单个的构图成分,借以得出它在美学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来审查照片的具体效果,就都会成功地创作出好的作品。
要获得令人满意的照片构图,须经常分析照片。
他提出的分析照片构图的最重要标准是:1.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反差情况。
2.照片所传递的信息的价值以及类似事物。
3.照明和纵深。
4.突出的线条和照片的画幅。
对于如何获得较好的摄影构图,格鲁伊特提出了以下重要建议:a.画面所提供的信息不能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b.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要有助于传达照片的意图。
c.应当避免由于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含糊关系而可能产生的错觉。
d.明与暗的关系或者彩色对比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e.除了人物和环境在形式上的关系之外,对人物和环境的心理上的权衡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视觉印象都立即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
无偏好的估价意味着根本没有反应。
f.表现与我们熟悉的物体相类似的东西,使人容易辨认,从而能比较迅速地予以理解。
因此,重复内容是必要的。
g.照片的复杂程度一定不能太低(感官刺激不够),也不能太高(感官刺激过分)h.每个人对每幅照片的美学评价总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评价是受感情支配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认识,他的经历和他的敏感性。
i.形式主义和时髦风尚是不能持久的。
这种缺乏独创性的缺点,是不可能用技术补偿的。
j.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有助于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体现出明显的纵深感。
k.不寻常的透视效果,有助于使照片生动活泼。
l.有意识地使用突出的方向线和选择适合主体的画幅,会加强照片的效果。
★数码摄影入门之七用光的艺术说白了,玩摄影就是在玩光线。
就如同素描,光线的表现力就是一幅好pp的魂下面先讨论几个概念:任何一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和色调。
光的强度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各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度。
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呈现出物体的轮廓,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强光也可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色彩对比。
弱而散的光可以减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使物体表面看来平滑细致。
对于摄像的照明,在影室内,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
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
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
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弱光线的强度。
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
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
另外还有一种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阴天里的那种没有明显方向性的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
漫射光不像前面提到的那2种光源,它几乎是没有阴影的,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就是驾驭漫射光的高手。
★数码摄影入门之八光照度强弱光照度,即通常所说得勒克司度(lux),表示被摄主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光通量。
1勒克司相当于1流明/平方米,即被摄主体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距离一米、发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垂直照射的光通量。
光照度是衡量拍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室外光照度可达到100000lux以上,很容易形成明显的阴影,这并不一定是一个很理想的拍摄环境。
而大多数室内照度都在300lux以下。
照度不但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有关,而且和光源到被摄主体的距离也有关。
一般情况下,当被摄主体到光源的距离不变时,被摄主体的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相反,当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变,但与被摄主体距离发生变化时,被摄体上的照度大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使用闪灯时的光圈变化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来的。
还有一个法则就是:当一个光源照射于前后两个主体上时,光源越近,那么这两个主体获得的照度差异越大;光源越远,这两个主体接受到的照度越接近。
这样的变化在上期的构图里得到了运用不同的反差,会造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
说到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和上期说的概念做混淆,上期说的是光的方向性,照度是指强度。
2者有相当的联系,但,是不同的。
强光更加容易得到方向性,可是如果假如满屋这个方向都是5wlux的强光拍出来的pp也是没有方向的用光。
又比如在微距的环闪下所有的影子都被消灭此时又何来的方向?相反,窗边的肖像,不要看室内的照度相当弱,但是方向性极强,常常用于刻画成年人的稳重和矜持等。
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
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数码摄影入门之九光的方向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
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顺光相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使其朝向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
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两种。
正顺光就是顺着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
如果光源与相机处在相同的高度,那么,面向摄像机镜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影。
使用这样的光线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对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
在这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暗层次。
这里就不给图了,绝大多数的机载闪灯照明下的照片就是这种光线。
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相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
在进行拍摄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
多数情况下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
此时面对相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
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
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
台湾影楼那种很靓的照片大多是这种光线。
2、侧光侧光的光源是在相机与被摄主体形成的直线的侧面,从侧方照射向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
此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光线的照射,影子修长,投影明显,立体感很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
但由于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面。
不过许多情况下这种测光可以很好的表现粗糙表面的质感。
3、顶光、俯射光、仰射光顶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轮廓,和背景隔离开来。
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会使景物平面化,缺乏层次,色彩还效果也差,这种光线很少运用。
尤其是在那些到此一游的人像片里,正午的照射光线往往会使人物的鼻子下方和眼袋下面出现极重的阴影,非常难看,所以需要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
当然特殊情况下顶光运用的好也有成功的范例。
俯射光是这三种光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一般的照明在处理主光时,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30°~45°角的位置。
这样的光线,不但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会过于明显。
不过这种光线很少单独使用,大多是在影棚里与其他辅助光混合使用,如与侧顺光位配合等,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还是不给图,大家把自己的婚纱拿出来里面就有不少是广泛使用的,我的图片就不贴了,避免麻烦。
仰射光又叫底光、脚光,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光法。
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
一般电影中使用较多,为了刻画反面人物的阴险可憎,往往会使用很硬的底光。
这就不给图了,想要看效果的朋友可以在晚上面对镜子用手电从自己的下巴向上照看看效果。
不要用这种方法来吓mm哟!不道德的。
摄影中的逆光我个人认为是最俱表现力的一种光线,但使用上最复杂,难度也最高。
摄影必备常用知识详解(一)1、什么是全幅单反?全幅单反有何优势?什么是全幅单反相机?大家都知道,使用相机摄影都得要有记录影像的感光材料,传统相机的感光材料是胶片,数码相机的感光材料是感光元件(CCD或S),感光器面积的大小与35mm胶片面积相比,如果接近或相等,就是全幅规格,采用该规格尺寸的单反相机就是全幅单反相机。
举个例子:传统135相机底片尺寸为36×24mm,佳能EOS-5D数码单反机采用的CMOS尺寸为35.8×23.9mm,接近36×24mm的尺寸。
所以,佳能EOS-5D就属于全幅数码单反机。
全幅单反机的感光器面积由于与35mm胶片相等或相近,因此所配置的各种镜头的焦距也和传统相机一样。
基于现有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尺寸全幅感光元件制造困难,价格昂贵,因此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采用的感光元件都不是全幅的,其尺寸介于135相机底片和家用数码感光元件之间,最常见的就是APS-C规格。
全幅单反相机的优势因为35mm胶卷的广泛使用,让36×24mm成为一种规格。
在这个规格之下,35mm就成为了我们判定镜头视角的一个标准。
例如28mm镜头就可以实现广角,35mm为标准视角而50mm是比较接近人眼的视角等等。
不过到了数码时代,数码单反相机上采用的感光器目前更多的是采用非36×24mm尺寸,于是就有了倍率问题。
例如,APS-C尺寸,倍率1.5(佳能为1.6);4/3系统,倍率2;适马X3系统,倍率1.7;佳能APS-H尺寸;倍率1.3等。
以佳能EOS400D(APS-C画幅)及一支18-55mm镜头为例,乘以1.6倍率后,相机上镜头等效焦距将会变为28.8-88mm,但如果是全画幅单反搭配18-55mm镜头,其焦距将保持不变。
因此,全画幅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可以让老镜头物尽其用,还因为感光元件CCD/CMOS面积大,这样一来捕获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
说全画幅单反是未来数码单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原因也就在此。
相机小贴士:35mm胶卷的来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徕卡公司研制出拍摄35mm电影胶片(36×24mm)相机后,35mm胶卷又叫徕卡卷,后来世界各厂生产用于拍摄35mm胶片的照相机越来越多,徕卡卷这个名称已不能适应了,于是就按胶卷的宽度改为35Mm胶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后,为了区分35mm电影胶片和相机用35毫米散装胶卷,在胶卷盒上印有135的代号。
后来大家就公认把35mm胶卷称为135胶卷,把用135胶卷的相机称为135相机。
2、什么是镜头的放大倍率?微距摄影的应用用微距拍摄可以把很普通的东西拍成具有戏剧性的艺术场面。
微距特别擅长表现花鸟鱼虫等细小东西的局部,也更能体现出个人在意境、寓意中想表达的含义,而且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在选题、构图、用光方面的创意。
因此对于不少摄影入门爱好者来说,拍摄微距照片比较容易上手,而且也能够拍出一些效果不错的小品,稍稍加入后期PhotoShop的加工,就能成为很多人认可的佳作。
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欣赏者眼前。
在微距摄影中,有一个名词是必须要认识的,它就是放大率。
因为微距摄影其实就即如放大摄影,所以放大率直接影响著微距拍摄的效果。
由于放大率是由底片(或感光元件)表面所得的影像和实物主体大小的比例来定义,故此放大率是以一个比例来表达。
由于这缘故,放大率又称为影像比例。
平时经常听到镜头能拍到1:1、1:2的微距效果,这些比例便是指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
左边的数值代表底片上影像的大小,而右边的数值则代表实际被摄物的大小,当镜头能做到1:1的放大率时,即镜头可将被摄物的真实大小完全投射在底片(或感光元件)上。
比如:135胶片的面积为24×36mm,若我们使用的镜头能把一个面积同样为24×36mm的主体完整地记录在135胶片上,这支镜头的最大放大率就是1:1。
左边的数字越大表示放大倍率越高,2:1的放大倍率就比1:1高;反之,右边的数字越大则放大倍率越低。
举例说明: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10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1;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5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2;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2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5。
某个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是该镜头在最大焦距(定焦不存在),最近拍摄距离上达到的。
我们通常将最大放大倍率在1:4~1:1之间的能够在无限远合焦的摄影镜头称为微距镜头。
3、什么是增距镜?增距镜的缺点和使用事项什么是增距镜?增距镜又称望远转换镜或焦距增长器,它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光学器件,由多片光学镜片组成,其作用是增长原有镜头的焦距。
由于增距镜是一个呈凹透镜作用的光学系统,所以不能单独成像的,要与呈凸透镜作用的常规镜头一起使用才能得出清晰的物像。
增距镜的倍率有多种,目前最常见的有2倍(俗称增倍镜)、1.4倍和1.7倍,也有少量是3倍和1.6倍的。
镜片数一般为四至七片不等。
增距镜一边是卡口,与镜头的卡口一样,用于连接到照相机机身上;另一边是卡环,与单反相机机身上的卡环一样,用于连接镜头。
使用时,先将单反相机上的镜头卸下来,将增距镜接在机身上,然后再将镜头接在增距镜上,即增距镜在机身与镜头之间。
不同倍率的增距镜可以将原镜头的焦距扩展至不同的范围。
如一只2倍的增距镜可将50mm的标准镜头变成100mm的中焦镜头;而1.4倍的只能将它变成70mm的镜头。
但是增距镜只能用于50mm以上的镜头,如果与广角镜头合用时,可能会出现遮角现象。
接上增距镜后,原镜头上的一些参数是不会改变的,如最近对焦距离。
如果原镜头的最短聚焦距离为0.5米,加上增距镜后仍是0.5米,由于焦距增长,所以可以得到更大的影像。
增距镜的缺点增距镜有一个主要缺点:在加入了增距镜后,焦距增长了的组合镜头最大有效光圈减小了。
所减小的规律是将增距镜的倍率乘以原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即得出组合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
如一支70~210/4-5.6的变焦镜头,加入2倍的增距镜后,其组合镜头为140~420/8-11的长焦镜头;若用1.4倍的增距镜,则变成98~294/5.6-7.8的变焦镜头。
增长的规律是将增距镜倍率乘以原镜头的焦距,即得出最终的组合焦距。
由于这一缺点,在使用时要注意。
对于使用裂像屏手动对焦的单反相机来说,由于最大有效光圈缩小,透光量减少,在取景时有时会出现裂像一半是黑的情况,不利于对焦。
另一个不足就是,加入增距镜后,组合镜头的光学质量要比原镜头有所降低,如分辨率降低和反差减少。
无论增距镜做得多好,其光学质量肯定要比原镜头差得多。
一般宜采用较小的光圈,以提高影像的质量。
尽管如此,增距镜还是一种便宜的长焦镜头代用品,对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所损失的光学质量是不重要的,只要不将照片放得很大,用肉眼是比较难分辨出差别的。
但增距镜的价格就要便宜多了。
例如某一用户原有一支300/4.5的镜头,若购买一支600mm的镜头,其代价是很惨重的;所以购买增距镜对于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是很划算的,甚至连一些专业摄影师也采用增距镜来进行工作。
由于相机原厂家生产的增距镜数量少、兼容性不强和价格高,给镜头独立生产厂家提供了生产的空档。
目前生产AF增距镜的厂家主要有肯高、腾龙、适马、威达等。
由于AF增距镜和AF镜头内部都有集成电路芯片,在连接顺序上要加以注意,若使用不当,有可能会使相机功能的失常,产生紊乱。
正确的方法是先将增距镜装在镜头上,再将组合镜头装上相机机身上。
4、什么是像素?总像素和有效像素有何区别我们身边的世界在宏观上成连续的,好比时间永远在连续不停的流逝,但我们用来记录时间的钟表却不是连续的,比如我们常用的电子手表,可能是以秒为单位一格一格的前进,如果再细分可以以毫秒或者更小的单位来记录。
无论怎样,当我们细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主观上已经不再能够分辨变化的幅度,而觉得成为连续变化的了。
数码影像也一样,数码感光元件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个像素,它们排列成行列形式的矩阵以感受光线。
什么是像素?简单的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像素(Pixel),就是CCD上光电感应元件的数量,一个感光元件经过感光、光电信号转换、A/D转换等步骤以后,在输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个点,我们如果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
像素分为总像素和有效像素,目前市场上的数码相机标示的像素基本都是总像素。
像素数量的提高,有利于我们获得高精度的图像,但是像素数量不是衡量感光元件好坏的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像素质量,包括像素在感光元件上排列的均一性,色彩精确性,动态范围,噪声表现,以及包括色散、紫边、摩尔纹等在内的各种伪色失真。
总像素和有效像素在看各种数码相机参数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看见总像素和有效像素等名词,有时候出于宣传的目的,厂家并不说明有效像素,而仅仅用总像素来标明。
那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由于目前主要的感光元件都是马赛克形式的,每个像素实际上只能识别一种色彩信息,后期上需要借助周边像素的色彩信息来进行解码,还原本来的色彩。
所以边缘的像素需要额外的像素来提供这些色彩信息,也就是说,感光元件的最外周的像素是不能参与成像的,它们是负责提供色彩信息来对最终图像的最外周像素进行去马赛克解码的。
因此,总像素是大于有效像素的。
5、什么是噪点?噪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数码相机的噪点(noise)也称为噪声、噪音,主要是指CCD(CMOS)将光线作为接收信号接收并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图像中的粗糙部分,也指图像中不该出现的外来像素,通常由电子干扰产生。
看起来就像图像被弄脏了,布满一些细小的糙点。
我们平时所拍摄的数码照片如果用个人电脑将拍摄到的高画质图像缩小以后再看的话,也许就注意不到。
不过,如果将原图像放大,那么就会出现本来没有的颜色(假色),这种假色就是图像噪音。
除了噪点外,还有一种现像很容易噪点相混淆,这就是坏点。
在数码相机同一设置条件下,如果所拍的图像中杂点总是出现在同一个位置,就说明这台数码相机存在坏点,一般厂家对坏点的数量有规定,如果坏点数量超过了规定的数量,可以向经销商和厂家更换相机。
假如杂点并不是出现在相同的位置,则说明这些杂点是由于使用时形成的噪点。
噪点产生的原因:1、长时间曝光产生的图像噪音这种现像主要大部分出现在拍摄夜景,在图像的黑暗的夜空中,出线了一些孤立的亮点。
可以说其原因是由于CCD无法处理较慢的快门速度所带来的巨大的工作量,致使一些特定的像素失去控制而造成的。
为了防止产生这种图像噪音,部分数码相机中配备了被称为降噪的功能。
如果使用降噪功能,在记录图像之前就会利用数字处理方法来消除图像噪音,因此在保存完毕以前就需要花费一点额外的时间。
2、用JPEG格式对图像压缩而产生的图像噪音由于JPEG格式的图像在缩小图像尺寸后图像仍显得很自然,因此就可以利用特殊的方法来减小图像数据。
此时,它就会以上下左右8×8个像素为一个单位进行处理。
因此尤其是在8×8个像素边缘的位置就会与下一个8×8个像素单位发生不自然的结合。
由JPEG格式压缩而产生的图像噪音也被称为马赛克噪音(BlockNoise),压缩率越高,图像噪音就越明显。
虽然把图像缩小后这种噪音也会变得看不出来,但放大打印后,一进行色彩补偿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种图像噪音可以通过利用尽可能高的画质或者利用JPEG格式以外的方法来记录图像而得以解决。
3、模糊过滤造成的图像噪音模糊过滤造成的图像噪音和JPEG一样,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造成的图像噪音。
有时是在数码相机内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时是利用图像润色软件进行处理时产生的。
对于尺寸较小的图像,为了使图像显得更清晰而强调其色彩边缘时就会产生图像噪音。
所谓的清晰处理就是指数码相机具有的强调图像色彩边缘的功能和图像编辑软件的模糊过滤(UnsharpMask)功能。
在不同款式的数码相机中也有一些相机会对整个图像进行色彩边缘的强调。
而处理以后就会在原来的边缘外侧出现其他颜色的色线。
如果将图像尺寸缩小以后用于因特网的话,图像不是总觉得会变得模糊不清吗?此时如果利用模糊过滤功能对图像进行清晰处理,图像看起来效果就会好一些。
不过由于产生了图像噪音,在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处理时,这种图像噪音就显得很麻烦。
切忌不要因为处理过度而使图像显得过于粗糙。
6、什么是色温?色温与白平衡有什么关系?在摄影领域,光源色大多是根据它们的色温来定义的。
色温的单位是开尔文,英文简称为K,在不同温度下呈现出的色彩就是色温。
当一个黑色物体受热后便开始发光,它会先变成暗红色,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会变成黄色,然后变成白色,最后就会变成蓝色,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灯泡中的灯丝,不过由于受到温度的限制,大家一般不会看到它变成蓝色。
总之,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
光源色愈偏蓝,色温愈高,偏红则色温愈低。
在一天当中,天空的光源色也随时间变化:日出后40分钟光色较黄,色温3,000K;正午阳光雪白,上升至4,800~5,800K,阴天正午时分则约6,500K;日落前光色偏红,色温又降至纸2,200K。
不同光源环境的色温表那么,什么是白平衡呢?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在人眼中灯光和日光下的色彩都正常,而在白炽灯下拍出的照片会偏红,在钨丝灯照明下拍出的照片会偏黄,原因就是因为人的大脑具有对环境颜色进行修正的能力,而相机的CCD等传感器并具备这种功能,因此就必须对它输出的信号进行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白平衡。
从上面两个名词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色温和白平衡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但是,对于数码相机而言,修正白平衡,其实就是通过调节色温来实现,因此它们又有相关性。
在很多数码相机的白平衡选项中都具有5种以上的模式,大致有自动、白天、阴天、白炽灯、荧光灯等等。
因此大家可以根据身处的环境对相机进行调节,例如在室内进行拍摄,就要根据室内灯具的光源进行选择,一般有钨丝灯和荧光灯两种,在荧光灯模式下白色物体会偏蓝。
而在钨丝灯模式下,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则会加强图像的蓝色,以保证色彩的还原。
在一些高级DC和DV中,如果您对预设的白平衡模式不满意,还可以使用手动白平衡调节方式。
大家需要找一个白色参照物,如白纸—类的东西,专业一些的用户推荐使用18%中灰板,您只要用相机镜头对着它就可以进行白平衡手动设定了。
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是白色的纸呢,其它颜色的不可以吗?其实只要相机的白平衡系统能正确还原白色,其它颜色的色彩还原就正确了。
不知道大家看明白了没有,色温和白平衡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可能您又会问了,相机功能自带的白平衡选项已经够用了,为什么有的相机还有色温手动调节呢?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
白平衡选项是一种自动功能,广泛应用于业余相机中;而色温调节属于手动功能,是对自动白平衡的一种补充,一般只在专业相机才有。
7、什么是景深?其特点和应用方法有哪些?简单的说,景深(depthoffield)就是聚焦清晰的焦点前后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这段距离的特点是实焦点后面清晰的距离要长于前面清晰的距离,对于任意口径来说,其焦点之后的景深大约是焦点前面景深的2倍。
清晰范围前后较短的,我们一般称之为景深浅(或景深短);而清晰范围较大的,我们一般称之为景深深(或景深长)。
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几方面的标准,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必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的概念,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复杂的技术问题。
例如:你在动物园将镜头焦点调在老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
而这时老虎的嘴巴,还有其身后的树皮,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
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的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
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老虎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因此,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部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被拍摄到景物。
景深规则一: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口径是影响景深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唯一可以在不用改变拍摄位置和透视角度的情况下达到改变景深效果的方法(如下图),如f16或f22光圈,产生广泛的清晰调焦范围。
相反,f2.8或f4产生短浅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范围要小得多。
但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于数码单反相机和具有光圈优先AE功能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机。
创作一幅作品而非简单地拍照,光圈的选择就是一个基本的要素。
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时,你也应该在可行的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光圈和速度的组合。
景深规则二:焦距越大,景深越小这是最便于得到浅景深效果的方法,也是人像摄影虚化北京的一大绝招。
当婚礼的最高潮,您将相机的变焦推到长焦端,您会惊奇地发现,喧闹的背景和混乱的现场都已经离您远去,留下的只有新娘和新娘脸上洋溢出的微笑。
景深规则三:距离越近,景深越小这是拍摄花朵等小物件时的最佳方法,在最广角端近距离拍摄是数码相机的优势之一,而对于拥有消费级数码相机的众多家庭用户来说,合理利用这一规则可以使您在拍摄中更加如鱼得水。
基于以上分析,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
采用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镜头+超焦距聚焦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
目前,一般家用数码相机都是大景深,很难拍出背景虚化的照片,只有在用微距拍摄的时候才能看出背景虚化的效果。
8、什么是分辨率?分辨率和像素有何关系?简单的说,像素(Pixel)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就是CCD或CMOS上光电感应元件的数量总和。
说到像素就不得不说说分辨率了,因为两者密不可分!什么是分辨率?所谓分辨率指的是单位长度中所具有或撷取的像素数目。
分辨率与像素一样,也分为很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影像分辨率,我们通常说的数码相机输出照片最大分辨率,指的就是影像分辨率,单位是ppi(Pixelperinch)。
打印分辨率也是很常见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打印机或者冲印设备的输出分辨率,单位是dpi(Dotperinch)。
显示器分辨率,就是Windows桌面的大小,常见的设定有640×480、800×600、1024×768等等。
屏幕字型分辨率:PC的字型分辨率是96dpi,Mac的字型分辨率是72dpi。
当然还会有其他输出设备的分辨率,由于种类繁多,在此就不详细说明了。
影像分辨率和像素的关系在大部分数码相机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分辨率拍摄图片,一台数码相机的像素越高,其图片的分辨率越大。
分辨率和图片的像素有直接的关系,一张分辨率为640×480的图片,它的乘积就达到了307,200像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0万像素,而一张分辨率为1600×1200的图片,它的像素就是200万。
这样,我们就知道,分辨率表示的是图片在长和宽上占的点数的单位。
因此可以看出,像素越高,最大输出的影像分辨率也越高;分辨率越大,图片的面积越大。
打印分辨率和像素的关系打印分辨率,关系到我们冲印照片的大小,因此也是比较重要的。
计算方法其实也很简单:8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有效像素795万,最大输出3260×2440的照片:宽:3260(Pixels)÷300(dpi)=10.8高:2440(Pixels)÷300(dpi)=8.1也就是说,如果用300dpi输出分辨率冲印照片,最大能冲印10.8×8英寸的照片。
(注:人眼能分辨出的最大分辨率是300dpi,超过这个分辨率,人的眼睛是无法看出差别的,也就是说300dpi和600dpi在人眼看来是没有差别的,所以现在的冲印设备最大的设计输出分辨率,就是300dpi,当然每个人对于清晰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能达到200dpi就能让大部分人满意,所以800万像素图片即使冲印到16寸的照片,在大部分人看来仍然还是很清晰的。
)总结:如上所述,打印尺寸与影像分辨率有莫大的关系,只要影像分辨率改变了,打印的尺寸便会跟着变化,而像素和影像分辨率又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三者可以互相转换的,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像素。
9、解读包围式曝光,如何运用包围式曝光?什么是包围式曝光?包围式曝光(Bracketing)也称为阶梯式曝光、括弧式曝光等,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几个不同变化的曝光组合来对某一对象实施曝光的拍摄方法。
它是数码相机内置的一种高级功能。
与普通拍摄不同的是,当使用这种能按下快门时,数码相机不是拍摄一张照片,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意图。
普通数码相机的曝光级差可选择设置1/3,2/3或1EV,一般可以拍摄3张。
如何运用包围式曝光?之所以要用包围式曝光,主要是用来对付一些比较重要同时亮度比较复杂,而摄影者一时无法确定合适曝光量的题材。
因为数码照片曝光准确与否对后期输出照片的质量关系密切,所以对照片有较高要求的摄影者都很重视准确曝光,通过包围式曝光可确保你在一组不同曝光组合的照片中选择到具有最合适曝光量的照片。
包围式曝光一般应用于静止或慢速移动的拍摄对象,因为要连续拍摄多张,很难捕捉动体的最佳拍摄时机。
另外,在拍摄彩色反转片时也经常会用到这个功能。
在一些特定的重要场合拍摄数码照片时,为了保证照片质量,保证拍摄成功率,使用包围式曝光可说是一个有效措施,因此一般数码相机上都有该项功能,通过主菜单或相关选项控制,在使用后要注意及时取消,以免影响以后的及时抓拍等。
要想开启包围式曝光需要预先设定好相机模式,这样在拍摄时就像平常使用一样就行了。
但在实际拍摄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1.注意对象特征一般来说,被摄景物在亮度相对均匀的前提下才可采用包围曝光,以确保获得准确曝光。
但是真正面对主体与背景亮度悬殊,需要做一定曝光补偿的对象时,仅仅靠半档到一档的曝光偏差往往是不够的,仍然需要预先作相应的曝光补偿后才动用包围式曝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准确曝光。
比如说像拍摄高调对象或低调对象时,就要预先做适当的正负曝光补偿后才采取包围曝光。
因为原来的补偿值很可能要大于你的包围值。
2.注意硬件特征首先要注意储存卡的容量,在储存容量不够时就要谨慎使用,以免不必要地浪费空间,导致进退两难而无法完成拍摄任务;其次要注意电量。
有些相机的电池不大稳定,在接近耗尽时说没电就没电了。
尤其是在你连续拍摄3张时就好像进行强放电一样,电池能很可能一下子消耗殆尽而无法恢复,这样就很可能将你的拍摄计划打乱。
3.注意区分曝光模式一些相机上还支持有包围式闪光曝光功能,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包围式闪光曝光与包围式曝光略有不同。
包围式闪光曝光是通过控制闪光灯的输出来完成包围式曝光,虽然工作原理和操作方式上都与包围式曝光相同,因为加入了闪光灯的元素,更适合在弱光条件下使用。
10、什么是摩尔纹?如何减轻或消除摩尔纹?什么是摩尔纹?在数码影像中,如果主体中有密纹的纹理,常常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水波一样的条纹和奇怪的色彩,这就是摩尔纹(moiré)。
无论是用高级数码相机拍摄的影像,或是扫描的影像,均有可能出现该现象。
当物体上的细致图样(如织物上的编织纹路,或建筑物上非常靠近的平行线)与成像元件上的图样相重叠时,可产生此现象。
如果两个图样重叠,通常会产生另一种新图样。
这种新图样通常叫作摩尔波纹。
为了减少(或消除)摩尔纹,相机中安装了一种特殊的防混叠滤光镜。
如果安装的滤光镜的防混叠效果太强,就会产生整体疲软的图像效果,但不会有摩尔纹。
如果滤光镜的防混叠效果较弱,那么图像较为清晰,但在某些情况下出现摩尔纹的可能性较大。
尼康相机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尽量产生最清晰的图像,同时尽可能消除摩尔波纹。
尽管如此,在某些情况下摩尔纹仍会出现在图像中,这是无法避免的。
减轻或消除摩尔纹要减少摩尔纹,可采用以下方法:1、改变相机角度。
由于相机与物体的角度会导致摩尔波纹,稍微改变相机的角度(通过旋转相机)可以消除或改变存在的任何摩尔波纹。
2、改变相机位置。
此外,通过左右或上下移动来改变角度关系,可以减少摩尔波纹。
3、改变焦点。
细致图样上过于清晰的焦点和高度细节可能会导致摩尔波纹,稍微改变焦点可改变清晰度,进而帮助消除摩尔波纹。
4、改变镜头焦长。
可用不同的镜头或焦长设定,来改变或消除摩尔波纹。
5、用软件处理。
如NikonCapture或Photoshop插件等,消除最终影像上出现的任何摩尔波纹。
当然,要消除任何情况下的所有摩尔波纹是不可能的,但一般情况下,带一点细小摩尔波纹的清晰影像要比柔焦镜镜头影像好。
用数码相机与扫描仪生成的所有影像均可能出现摩尔波纹,但使用SLR数码相机系统时最可能出现此波纹,因为其镜头、传感器和软件均是为产生最清晰、最准确的影像而设计的。
如果要查看影像是否存在摩尔波纹,务必在计算机屏幕(或相机LCD)中查看完整、100%比例的影像。
如果在屏幕中缩小查看影像,可能出现由显示器网格图样导致的虚假摩尔波纹。
11、什么是偏振镜?偏振镜的用途和应用方法偏振镜又称偏光镜,是一种常用滤镜,在彩色和黑白摄影中常用来消除或减弱非金属表面的强反光,从而消除或减轻光斑,还可用来拍摄玻璃后面的物品,或表现强反光处的物体的质感。
在一些特殊摄影中,偏振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了解偏振镜的结构。
偏振镜呈灰色,由镜片主体和一个与其相连并可旋转的后座框两部分组成。
偏振镜的镜片主体由极细的水晶玻璃组成光栅。
旋转时,偏振镜的光栅将那些不与它平行的偏振光线阻挡住。
因此,偏振镜能够控制和选择记录在胶片上的与它平行反射光(此反射光为偏振光)的数量。
实际上,这就是偏振镜能够消除或减弱非金属表面反光的道理。
我们在翻拍图片和资料时,常常会碰到由于被摄纸张表面反光,使图片和资料的某些部位曝光不正确。
表现在扩印出的照片中的这些部位偏淡,降低了清晰程度和色彩饱和度。
如用装有偏振镜的镜头去对准图片拍摄,转动偏振镜片对光,不但原有的反光消失,而且饱和度也增加了。
需要提醒的是使用偏振镜要作相应的曝光补偿。
当我们在拍摄金属小工艺品、手表、钱币时,金属的表面也常有反光。
偏振镜对金属反光无能为力,要消除这些反光又该用何办法呢?我们知道,自然光经过金属表面反射后,仍然为非偏振光;而自然光经过非金属表面反射后却是偏振光。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用白纸、白色有机玻璃、白塑料板等非金属作为反光材料,将自然光或灯光(灯光也不是偏振光)反射至金属表面,再用其表面的反射光作为金属物品的照明光,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偏振镜来消除这些金属表面的反射光,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摄影必备常用知识详解(二)12、什么是ND中灰镜?谈中灰镜的用途和种类我们都知道,单反相机的曝光值是由光圈和快门控制,加上感光度,这三者的组合可以保证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得到正确的曝光。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仅仅通过光圈和快门去控制光线,仍然会受到一些限制。
比如,在晴天下,我们可以利用慢速快门来拍摄流水,使之呈现出一种丝状柔顺的效果。
但是,理论归理论,在实际的拍摄中,却容易碰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
比如,如果在光线充足的晴天使用慢速快门,为了保证不发生过曝光,我们只能通过缩小光圈的方式来阻止光线的进入,以至于往往会使用F22甚至更小的光圈。
但是,这样做也有其局限性。
有时候甚至已经使用了镜头的最小光圈和最低感光度,但还是无法使快门速度降低到可以拍摄出丝状流水的水平。
退一步说,就算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快门速度降低到了合适的水平,却不得不发现,在镜头的最小光圈下,镜头的成像素质会严重下降,分辨率降低、反差降低等等,拍摄出来的画面质量也严重下降。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一种附加的镜片来人为地阻挡光线,这种镜片就叫做中性灰度镜什么是ND中灰镜?中性灰度镜又称中灰密度镜,简称ND镜,是一块灰色纯透明的高级光学玻璃。
其作用就是通过削弱通过镜头的光量来降低曝光量。
这种滤光作用是非选择性的,也就是说,ND镜对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的减少能力是同等的、均匀的,只起到减弱光线的作用,而对原物体的颜色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可以真实再现景物的反差,彩色摄影和黑白摄影同样适用。
根据阻挡光线能力的强弱,中性灰度镜有多种密度可供选择,如ND2、ND4、ND8(分别延长1档、2档和3档快门速度),也可以多片中性灰度镜组合使用。
不难看出,ND后面的那个数字,即代表了ND镜阻挡光线的能力。
ND镜仅仅降低光线的强大,所以,它并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的色彩,也不会影响到相机的白平衡和自动曝光。
使用了ND镜,不会对被摄物体的颜色和反差产生任何的影响。
另外,由于单反相机是通过镜头进行测光的,因此ND镜不会对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产生任何的影响。
总之,在需要人为地使用慢速快门,或者降低外来光线的情况下,ND镜就是非常实用的附加镜片。
当然,由于不同的镜头口径不同,所以ND镜也有不同的口径,在使用时需根据镜头的口径选择不同口径的ND镜。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ND镜叫渐变镜,其中应用比较多的是中灰渐变镜,简称GND镜,它一半透光一半阻光,阻挡进入镜头的其中一部份光线,是风光摄影的必备滤镜。
GND镜用来平衡画面上下或左右两部份的反差,常用来降低天空的亮度,减少天空与地面的反差。
可以在保证下半部分的正常曝光外,有效压暗上部天空的亮度,使作品明暗过渡柔和,能有效突出云彩的质感。
GND镜有不同型号,灰度也不尽相同,从深灰逐渐过渡到无色,通常是测出画面的反差后再决定使用,按无灰度部份的测光值曝光,必要时作些修正。
13、什么是渐变镜?渐变镜的效果和使用方法拍摄风景照片,光源不由得我们控制,唯有在镜头前面做点功夫。
要拍摄有水平、有要求的风景照片,加上各种适合滤镜是必然动作。
除了偏光镜、ND减光镜以外,各种渐变镜也是拍摄风景的重要工具。
认识不同的渐变镜使用方法,大家自然能够拍出与明不同的风景照片。
什么是渐变镜?大部份滤镜都是对照片平均作用的,例如大家常用的旋入式的PL偏振镜、星镜、ND镜等等,整片都是平均的。
而渐变镜对照片的作用则有渐进效果,滤镜的作用只在其中一边,另一边对照片没有影响。
以用途分类的话,常见的渐变镜有灰色渐变镜、蓝色渐变镜、灰茶色渐变镜、橙色渐变镜等等。
渐变镜又可有分为旋入式和插入式设计两种,由于采用插入式设计的渐变镜比较容易改变角度,可以通过上、下移位改变渐变的比例,因此非常受摄影爱好者的欢迎。
除了渐变镜之外,插入式设计的滤镜系统也有提供ND、星镜等平均作用滤镜。
插入式设计渐变镜可利用托架固定在镜头前面,托架同时可安装多片滤镜一起使用灰色渐变镜效果在户外拍摄时,天空与地面的光差很多时都相当之大。
由于相机感光组件的宽容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拍到天空、地面都同时曝光正常的照片。
要天空曝光准确,地面就会曝光不足而变成一片瘀黑;要地面曝光准确,又会使天空曝光过度而变成死白一片。
尤其是在多云、日出日落等时候,这个光差问题便更加严重。
在这种环境下,改变感光度、调较曝光补偿,甚至加装PL偏振镜等都帮不上忙。
这时只要加上渐层减光滤镜,将减光的一边向上,天空的光度便会减低,而地面的光度则没有影响,天空与地面的光差得以减低,令照片中天空与地面的层次都能够完全重现。
由于目前所有数码相机都是采用TTL测光设计的,即使加上渐变减光滤镜也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曝光补偿。
除了在拍摄多云、日出日落等时候加上渐变减光滤镜外,在天晴的日子拍摄时加上这种滤镜也可使天空的色彩饱和度更高,使天空呈现更深的蓝色,看起来也就更加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渐层减光滤镜之外,大家拍摄风景时还可以加上其它有颜色的渐层滤镜以改变天空的色彩,加强照片的气氛。
渐变蓝是另一种较常用的渐层滤镜,在霞气较大、天色不佳的日子,灰白的天空实在是大剎风景。
这时大家可以加上渐变蓝滤镜,将天空回复蓝色,加强蓝天白云的效果之余,又不会影响地面的色调。
如果拍摄日出、日落的话,渐变橙是相当有用的滤镜,可以令日落时的单色调效果更为强烈。
此外,不少摄影师拍摄阴天、多云的题材时都会加上棕色渐变镜,以表达出怀旧、Moody的效果。
大家甚至可以将两片颜色渐层滤镜同时使用,在照片的上、下半部表现不同的色彩,令照片的画意更加突出。
14、什么是TTL测光?相机有哪几种测光方式?什么是TTL测光?TTL是英文ThroughTheLens的缩写,即是通过镜头的意思。
相机的TTL测光功能,是指根据通过单镜头反光相机摄镜头后的光束测光,并由所测定结果来自动确定曝光。
同样都是TTL测光,由于测光元件在照相机内所放置的位置不同,测光方式也就产生很大差别。
测光方式大致分为分区综合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局部测光三种。
分区综合测光方式在使用时可不必小心谨慎,只凭照相机测光就可以。
但是,在被摄景物内有很大的明暗差别时,如逆光人像等,分区综合测光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局部测光方式,必须注意要测光的是被摄景物的哪一部分,并且总是有意识地对准该部分。
为了防止测出最亮或最暗部分,要适当移动相机,因此不能同时决定测光和构图的情况时常发生。
中央重点测光方式不具有上述两者中间的性质,是以画面中央区域为主(权重较大)为主、周边部分为辅进行测光。
现代相机分区测光的精度越来越高,它是将画面分成若干区,对各区同时测光后,由计量中央处理器进行综合计算,平判断出主体的实际位置和大小,得出最佳的曝光值。
比较起来,这种方式的测光精度比其它两种方式更常用。
尽管各厂家对分区测光的名称不同,但是测光原理基本相同。
佳能为评价测光,尼康为矩阵测光,美能达为蜂巢式测光。
15、什么是单次自动对焦和连续自动对焦?自动对焦操作已成为目前数码相机的基本功能,而在数码单反相机和高端消费级数码相机中,自动对焦方式又包括以下三种方式:1.单次自动对焦(AF-S)2.连续自动对焦(AF-C)3.智能自动对焦(AF-A)什么是单次自动对焦?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最为常用的单次自动对焦。
其工作过程是通过半按快门来启动,在焦点未对准确前对焦过程一直在继续。
一旦处理器认为焦点准确以后,只要将快门完全按下就完成了一次拍摄过程,同时自动对焦系统停止工作。
如果在对焦完成提示音之后,全部按下快门之前,被摄物体移动了。
由于是单次自动对焦所以在完全按下快门之后就可能看到一张模糊的图片。
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说话,这么说是为了更好为说明连续自动对焦做个铺垫。
由于单次自动对焦的特点所至,在拍摄静止不动的物体时,如风景、微距摄影、人物合影等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这种对焦完毕后焦点自动锁定,只要半按快门不放,就可以重新构图拍摄的方式操作非常简便。
什么是连续自动对焦?我们再来看看最适合拍摄运动中物体的连续自动对焦。
由于上面说到的单次自动对焦方式不能很好的跟踪运动中的物体,给一些拍摄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也就产生了连续自动对焦方式。
与单次自动对焦不同的是,连续自动对焦在处理器认为对焦准确后,自动对焦系统继续工作,焦点也没有被锁定。
其目的在于当被摄体移动时,自动对焦系统能够实时根据焦点的变化驱动镜头调节,从而使被摄物一直保持清晰状态。
当然,相机的对焦框也要实时的对准被摄体,这样在完全按下快门的时候就不用担心被摄物对焦不准确的问题了。
连续自动对焦多用在处于运动中的物体拍摄,比如体育比赛中拍摄运动员、新闻发布会中拍摄发言人以及捕捉运动中的动物的精彩瞬间等等。
并且,针对于数码相机无需胶片的优势,只要结合高速的连拍功能就可以比较轻松的拍摄出一组精彩照片。
什么是智能自动对焦?最后,我们要来看看智能自动对焦是如何工作的。
智能自动对焦,是一种可根据被摄主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相机自动选择单次拍摄自动对焦模式或连续随动自动对焦模式,并能自动启动追踪对焦模式追踪高速运动被摄体焦点的智能型的自动对焦控制功能。
从理论上说,如果有了单次自动对焦和连续自动对焦,就应该能够满足各种不同拍摄场景的需要了。
但是在长期的实际拍摄过程中,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长期处于连续自动对焦的数码相机的耗电量比较大的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怕出现一个可能随时移动的被摄物从相对静止状态转换到运动状态,或者相反的情况。
而智能对焦的出现很好的折中解决了上面提到的问题。
这种将单次自动对焦和连续自动对焦结合起来的方式,更适合在被摄物动静不断切换的场景下使用。
相机能够根据被摄物的移动速度自动选择对焦方式,内部的测距组件一直不断地测量自动对焦区域内的影像,并实时传送到处理器中。
当被摄物静止不动时选择单次自动对焦,当被摄物运动时,选择连续自动对焦。
由于切换工作交由处理器来完成,因此您只需要按动快门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前两种提到的自动对焦方式是最普遍、最常用的,相机厂商基本上都按照上述名称命名。
而第三种提到的方式无论各家起什么样的名字,其工作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
佳能称为人工智能伺服对焦,尼康称为最近主体先决的动态自动对焦,索尼/美能达称为自动切换对焦,等等。
16、什么是曝光补偿?如何运用好曝光补偿?什么是曝光补偿?摄影其实就是摄影者运用自已掌握的摄影技术通过摄影器材对环境光线的计算、捕捉景物成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与设备的光圈值(控制单位时间进入相机的光通量)、快门速度(曝光时间)以及ISO(感光度,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有关。
如今的传统设备以及DC都会通过自己的内部程序,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自动调整光圈、快门甚至ISO值。
但在复杂的光线及强对比高反差环境下,P(程序自动曝光)挡拍出的照片往往差强人意,效果不是最佳。
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这就是曝光补偿EV(exposevalue)。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
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
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
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
以下是需要进行曝光补偿的典型拍摄场景。
正向补偿:1.拍摄文字时(白纸上的黑字)2.背光的人像3.极亮的景色(如雪地)与高反射程度的物体4.天空晴朗时负向补偿:1.聚光照明的拍摄物、特别是以暗色为背景时2.拍摄文字时(黑纸上的白字)3.低反射程度的景物,如拍摄绿色或暗色叶子的照片为什么要进行曝光补偿?人眼是通过对环境光线稳定值来调整瞳孔大小的,18%的中灰度是我们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平均光线值,在人眼瞳孔调整范围之内还无法达到这个稳定值的话,人眼就会降低对环境的正确判断识别能力。
摄影设备就是依据这个原理来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的,相机在半按快门后即完成对光线的测定,经程序计算后自动调整光圈、快门、ISO值等待下一步操作。
简单地讲:程序自动曝光拍摄出的照片上明亮物体、黑暗物体能表现出18%的中灰度色调。
同人眼一样,在这个值之外的环境光线,相机就无法正确在底片/CCD上正确表达出来。
曝光补偿的几种方法曝光补偿、调整的手段很多,一般的有闪光灯、摄影灯、反光板的外源光线补偿;调整光圈值、曝光时间的光通量参数补偿。
上面这几种补偿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分类到光线补偿或曝光控制的概念中去。
还有就是EV的调整补偿。
外源光线类的闪光灯光线补偿,在缺乏其他补光光源情况下补光偏硬,往往会在被摄对象的背景上留下明显的阴影,同时会使被摄主体高反射部分失去层次,失真严重,所以一般很少采用。
摄影灯可以营造出很好的拍摄效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摄影棚之内。
补光效果柔和的反光板对于小场景人像类摄影应用广泛,常用于主体面部补光,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光圈以及快门的光通量参数调整,往往由于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景深,以及运动物体因素影响,实际运用中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对于现在普及设备来讲,最常用到的手法是进行EV的调整,以期达到曝光补偿的目的。
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多具备±2.0EV调节范围,高档些的DC可达可达±3.0EV。
考验一台DC的指标之一就是它的手动调节功能,而在EV调整中调整精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的以0.3或0.5为级别。
级差越小越能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意图。
正确使用曝光补偿功能对于初学者来讲,曝光补偿一般用于静物、景物拍摄的场合。
这个场合适合你从容进行参数调整,用不同的补偿值拍摄多张片子,从中选择最佳作品出来。
正确调整EV值:在典型欠曝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如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场景等)使用EV+,在典型过曝场景(物体暗部的区域较多,如密林、阴影中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写等)使用EV-。
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暗减。
需要注意的是DC无论在P挡还是S/A挡下,当对EV值进行调整时,相机的光圈/快门参数也会有相应的变化:P挡下EV调整时,相机光圈、快门都会做出自动调整;A挡下光圈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快门的速度变化;S挡下快门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光圈大小变化。
但是这些光圈、快门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后的曝光补偿效果。
M挡下拍摄的特殊效果在DC的M挡下,光圈和快门的速度都可以分别调整的,而对光圈/快门的配置进行相关设定后,DC的测光完成时,会根据对环境光线的计算自动给出一个EV补偿参数,这个参数是无法手动调整的。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利用其补偿极值外的参数溢出达到创作目的:即利用数码相机无法达到的EV补偿值之外的部分实现创作目的,这时的EV值在LCD的显示上呈现红色(参数溢出)。
拍摄后期的曝光补偿处理对于在特定场合下需要捕捉一瞬间的场景,而无法及时对相机进行EV调整的图片,我们还可以在后期用PHOTOSHOP以及ACDSEE来处理。
17、么是色彩空间?sRGB与AdobeRGB的关系彩色摄影的出现,使我们用照相机记录下这个美丽缤纷的世界成为了可能。
人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地追求,希望能够更真实、准确地记录下自然界瞬息万变的色彩变幻。
进入数码摄影时代,数码影像以数字的方式记录影像的色彩,数码摄影使我们获得更加准确的色彩成为可能。
什么是色彩空间?在数码摄影中,数码相机对于所拍摄的影像色彩的管理,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色彩空间。
色彩空间这一概念不仅出现在数码照相机中,在所有需要对色彩进行管理的数码影像产品,比如:打印机、扫描仪、显示器中,都存在着色彩空间这个选项。
色彩空间(ColorSpace),又称为色域空间,它表示的是一个彩色影像所能够表现的色彩范围。
CMYK和RGB是两种不同的色彩空间,CMYK是印刷机和打印机等输出设备上常用的色彩空间;而RGB则又被细分为:AdobeRGB、AppleRGB、ColorMatchRGB、CIERGB以及sRGB等多种不同的色彩空间。
其中,AppleRGB是苹果公司的苹果显示器默认的色彩空间,普遍应用于平面设计以及印刷的照排;CIERGB是国际色彩组织制定的色彩空间标准。
对于数码相机来说,以AdobeRGB和sRGB这两种色彩空间最为常见。
sRGB与AdobeRGB的关系AdobeRGB和sRGB色彩空间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开发时间和开发厂家不同。
sRGB色彩空间是美国的惠普公司和微软公司于1997年共同开发的标准色彩空间(standardRedGreenBlue),由于这两家公司的实力强,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有很高的份额。
而AdobeRGB色彩空间是由美国以开发Photoshop软件而闻名的Adobe公司1998年推出的色彩空间标准,它拥有宽广的色彩空间和良好的色彩层次表现,与sRGB色彩空间相比,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AdobeRGB还包含了sRGB所有完全覆盖的CMYK色彩空间。
这使得AdobeRG8色彩空间在印刷等领域具有更明显优势。
两种色彩空间对比其次,两种色彩空间所包含的色彩范围不同。
AdobeRGB有更加宽广的色彩空间能再现更鲜艳的色彩,因为AdobeRGB比sRGB具有现大的色彩空间。
此外,在图像处理和编辑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
再次,应用范围不同。
sRGB意为标准RGB色彩空间,这一标准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他许许多多的硬件及软件开发商也都采用了sRGB色彩空间做为其产品的色彩空间标准,逐步成为许多扫描仪、低档打印机和软件的默认色彩空间,同样采用sRGB色彩空间的设备之间,可以实现色彩相互模拟。
同时,sRGB这一色彩空间也是为Web设计者而设计的。
相反,大部分显示屏无法再现sRGB的色彩空间,如果没有进行色彩管理,在电脑显示屏显示的话,比sRGB图像更浅。
数码相机如何选择色彩空间?通过对AdobeRGB和sRGB色彩空间的比较,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采用AdobeRGB色彩空间的影像,其色彩及层次的表现要明显优于采用sRG8色彩空间的影像。
目前,专业数码单反光相机以及高端民用数码相机基本上都有AdobeRGB和sRGB这两种色彩空间可供选择,而对于普通家用数码相机来说,生产厂商往往只固定采用了sRGB这一种作为照相机的色彩空间标准。
这一点从色彩表现能力这个角度,也反映了数码单反与家用相机之间的档次差异。
既然这样,那么是否可以说:在使用专业数码单反相机以及高端民用数码相机时,在色彩空间的设置中,始终选择AdobeRGB色彩空间来拍摄,一定会比选择sRGB色彩空间拍摄更加优越呢?如果单就影像的色彩质量来考虑,那么,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只要选择AdobeRGB色彩空间来拍摄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考虑到数码影像在各种处理系统之间的匹配问题,回答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否则,数码单反照相机也就没有必要设置两种色彩空间了,只要设置一个AdobeRGB色彩空间不就足够了吗?由于数码影像将在各种关联的设备中得到应用,而各种不同的数码影像处理设备都有各自的色彩空间,因此,色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工作。
如果我们拍摄的数码影像仅仅是为了扩印成照片,或供网页设计或是教学中的投影演示之用,那么,由于数码彩色照片扩印机、数码投影仪、电脑显示屏这些设备采用的都是sRGS的色彩空间,因此,在拍摄时就应该直接选择sRGB色彩空间,这样不仅会带来方便,而且还能够避免色彩空间转换过程中的色彩损失。
而对于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或广告等商业摄影的摄影者来说,如果在拍摄时并不能确定摄影作品的用途,而影像将要长期保存的;或是常常要用于平面设计、印刷等出版物的,那么,毫无疑问,你应该在数码照相机中选择使用AdobeRGB色彩空间,它将能获得更佳的色彩层次,并能够在印刷品中得以表现。
而且,随着今后技术水平的提高,使用具有更丰富色彩的AdobeRGB色彩空间的数码影像处理设备一定会越来越多。
18、镜头标识名词解释:佳能CANON镜头篇按字母顺序排序AFD:弧形马达(英文:Arc-FormDrive)为早期EF镜头的AF驱动而开发的弧形直流马达。
与USM马达不同,AFD马达对焦是有声的。
DO: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英文:Multi-LayerDiffractiveOpticalElement)佳能于2000年9月4日,宣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片用于照相机摄影镜头中的多层衍射光学元件。
多层衍射光学镜片同时具有萤石和非球面镜片的特性,所以该镜片的推出,是光学工业的一个里程碑。
衍射光学元件最重要的特性是波长合成结像的位置与折射光学元件的位置是反向的。
在同一个光学系统中,将一片MLDOE与一片折射光学元件组合在一起,就能比萤石元件更有效地校正色散(色彩扩散)。
而且,通过调整衍射光栅的节距(间隙),衍射光学元件可以具有与研磨及抛光的非球面镜片同样的光学特性,有效地校正球面以及其他像差。
代表镜头:EF400mmF4DOISUSMEF:电子对焦(英文:ElectronicFocus)佳能EOS相机的卡口名称,也是EOS原厂镜头的系列名称。
EMD:电磁光圈(英文:Electronic-MagneticDiaphragm)所有EF镜头的电磁驱动光圈控制元件,是变形步进马达和光圈叶片的一体化组件,用数字信号控制,灵敏度和精确度都很高。
FL:莹石(英文:Fluorite)莹石是一种氟化钙晶体,具有极低的色散,其控制色差的能力比UD镜片还要好。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莹石不是玻璃,而是一种晶体。
它的折射率很低(1.4),而且不受潮湿影响。
莹石镜片一般不会暴露在外,所以你不大会直接接触到。
莹石镜片不如普通玻璃耐冲击,但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易碎,所以在使用中并不需要特殊的照顾。
FTM:全时手动对焦(英文:Full-timeManualFocusing)全时手动对焦功能,即无论什么时候,即使是镜头正在自动对焦时,都能用手动调节对焦,不会损坏镜头。
L:豪华(英文:Luxury)佳能专业镜头的标志。
和消费级镜头相比,L头带有研磨非球面镜片、UD(低色散)、SUD(超低色散)或者Fluorite(萤石)镜片,这些是镜头出色的光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通常镜头的构造质量也要优秀很多。
其标志为镜头前端的红色标线,是佳能的高档专业镜头。
代表镜头:EF70-200mmF2.8LUIS:影像稳定器(英文:ImageStabilizer)影像稳定器是通过修正光学部件的运动减小手颤动对成像的影响,所以也称防手震镜头。
在IS镜头中,装有一个陀螺传感器,能检测手的振动并把它转化为电信号,这个信号经过镜头内置的计算机处理,控制一组修正光学部件作与胶片平面平行的移动,抵消手颤动引起的成像光线偏移。
这个系统能够有效地改善手持拍摄的效果,对一般情况而言,IS镜头允许您使用比理论上低两级的快门速度。
也就是说,您用普通300毫米镜头时,只能选择1/250秒以上的速度,而使用300毫米IS镜头就可以用1/60秒拍出清晰的照片。
代表镜头:EF28-135mmF3.5-5.6UISMM:微型马达(英文:Micro-Motor)这是传统的带传动轴的马达,比较费电,不支持全时手动(FTM),多用于廉价的低档次镜头。
SF:柔焦镜头(英文:SoftFocus)使用这种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与相机移动或调焦不实的效果大不相同,它利用刻意设计的球面像差,而使被摄景物既焦点清晰又柔和漂亮。
柔焦的效果视光圈大小及专门的调节装置而有强弱之分。
代表镜头:EF135mmF2.8SFS-UD:高性能超低色散镜片(英文:SuperUltra-lowDispersion)一片S-UD大体与一片萤石镜片的效果相近。
TS:移轴镜头(英文:TiltShift)移动镜头光轴调整透视的镜头。
移轴镜头的作用,除了纠正透视变形,还能调整焦平面位置。
正常情况下,相机焦平面与胶片平面平行,用大光圈拍摄,焦平面的景物清晰,焦外模糊;若用移轴镜头调整焦平面,能改变清晰点。
显然,移轴镜头最合适建筑、风景和商业摄影。
EF移轴镜头不支持AF功能,佳能的TS镜头目前有TS-E24mmF3.5L、TS-E45mmF2.8和TS-E90mmF2.8三款。
UD:超低色散镜片(英文:Ultra-lowDispersion)一种特殊类型的光学玻璃,由于能够控制光谱中光线的色散现象,被广泛用于镜头的色差控制。
两片UD一起使用大体与使用一片萤石镜片的效果相近。
USM/U:超声波马达(英文:UltrasonicMotor)大部分EF镜头使用的AF对焦马达类型,利用频率在超声波区域的振动源转动的马达,是实现宁静、高速AF的主要部件。
EF镜头的超声波马达有两种,环形超声波马达(Ring-USM)和微型超声波马达(Micro-USM)。
采用超声波马达的镜头在前端有一黄色环,标记着ULTRASONIC。
环形超声波马达是佳能中高级USM镜头使用的对焦马达,其驱动组件是环形的,在驱动时不需要使用任何齿轮之类的传动件。
因扭矩很大,所以启动和制动的速度比一般的对焦马达快很多。
代表镜头:EF24-85mmF3.5-4.5U全时手动只能在环形超声波马达头中实现,要注意如EF200mmF1.8L、EF500mmF4.5L和EF600mmF4L、EF50mmF1.0L、EF85mmF1.2L等不能实现全时手动。
微型超声波马达是一种小型圆柱状超声波马达,在速度和安静程度上不如环形超声波马达,而且不能全时手动对焦,但因其较低的制造成本,所以较多用在中低档的EF镜头上。
19、镜头标识名词解释:尼康NIKON镜头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序AI:自动最大光圈传递技术(AutomaticIndexing)发布于1977年,是尼康F卡口的第一次大变动。
AI是指将镜头的最大光圈值传递给测光系统以便进行正常曝光测量的过程和方法。
当一个AI镜头被装在兼容AI技术的机身上时,该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在机械连动拨杆的自动接合和驱动下传递给机身的测光系统,以实现全开光圈测光。
尼康F2A、F2AS、NikkormatEL2、FT3和FM是第一批获益于这项技术的机身。
代表镜头:AI50/1.4。
AI-S:自动快门指数传递技术(AutomaticIndexingShutter)在1981年,尼康对全线AI镜头卡口进行了修改,以便使它能够与即将投入使用的FA高速程序曝光方式完全兼容,这些修改后的新镜头就是AI-S卡口Nikkor镜头。
根据镜头光圈环和光圈直读环上的橙色最小光圈数字以及插刀卡口上的打磨凹槽,非常容易识别。
当AI-S镜头用于尼康FA机身时,它能够根据自身的焦距向机身提供信息以选择正常程序或高速程序,在快门速度优先自动曝光方式时,它们能够在非常宽的光照范围内提供一致的曝光控制。
(因为AI-S镜头是为FA上的曝光自动化而定制的,因此机身的自动曝光连动拨杆能够非常流畅地控制AI-S镜头的光圈,以达到更为快速而精确的曝光控制)。
代表镜头:AI-S50/1.4。
AF-S:静音马达(SilentWaveMotor)代表该镜头是装载了静音马达(SilentWaveMotor,S),这种马达等同于佳能的超音波马达(ultrasonicmotor),可以由行波(travellingwaves)提供能量进行光学聚焦,可高精确和宁静地快速聚焦,可全时手动对焦。
可支持AF-S镜头自动对焦的相机有F5、F4、F100、F80;F90X/F90;所有D系列数码单反相机。
其它机身可以使用,也可以测光,但不能自动对焦。
代表镜头:AF-S28-70/2.8ED。
CRC:近摄校正(CloseRangeCorrection)采用浮动镜片设计,保证近摄时光学素质不下降,如AI-S24/2.8、AF85/1.4D之类均采用了CRC技术。
D型镜头:焦点距离数据传递技术(Distance)1992年推出,代表镜头可回传对焦距离信息,作为3D(景物的亮度、景物对比度、景物的距离)矩阵测光的参考以及TTL均衡闪光的控制。
代表镜头:AF24-85/2.8-4D。
DC:散焦影像控制(Defocus-imageControl)尼康公司独创的镜头,可提供与众不同的散焦影像控制功能。
镜头的前端有一个散焦定位转环,该环上的光圈值从F2到F5.6共4挡,分别标在环的左右,用R(后景散焦)与F(前景散焦)来指示。
这是一种特殊的定焦镜头,其最大特点在于容许对特定被摄体的背景或前景进行模糊控制,以便求得最佳的焦外成像,这一点在拍摄人像时非常有价值,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根据所想要表现的来控制照片的各个部分,这也是其它厂家同类镜头所无法比拟的。
目前尼康只有2支DC镜头:AF105/2DC、AF105/2DC。
DX镜头:尼康APS-C型数码单反专用镜头2003年1月,尼康专为D系列APS-C型数码相机设计开发的DX格式镜头,具有更轻巧的结构和特殊的镜片镀膜,并有效提升画面中心及边缘的成像质量。
由于像场也太小,无法涵盖35mm全画幅胶片,因此其它传统光学机身无法使用。
代表镜头:AF-SDX17-55/2.8G。
ED:超低色散镜片(Extra-lowDispersion)是指这支镜头内含ED镜片,最大限度降低镜头色差(chromaticaberration),从而保证镜头有优异的光学表现。
代表镜头:AF80-200/2.8DED。
G型镜头:无光圈调节环镜头与D型镜头不同的是,该种镜头无光圈环设计,光圈调整必须由机身来完成,同时支持3D矩阵测光。
这样的设计减轻了镜头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种镜头与F5、F100、F80、PRONEA以及D系列数码单反机身完全兼容,对于F4、F90F90X、F70、F801和F-601等机身,只能使用程序曝光和快门优先曝光模式。
与余下的其它机身不兼容。
G型镜头操作更为简便,理论上没有误操作,因为它无需手动设置最小光圈。
这是塑料AF镜头的延续,针对那些几乎从不手动设置镜头的摄影者。
目前尼康有将G型头推广的趋势。
代表镜头:AF28-100/F3.5-5.6G。
IF:内对焦技术(InternalFocusing)所谓内对焦是指镜头在对焦时,前后组镜片都不移动,而由镜头内部的一个对焦镜片组(focuslensgroup)的浮动来完成对焦,对焦时镜头长度保持不变。
IF技术的采用使快速而安静的对焦变为可能。
代表镜头:AF85/1.4DIF。
IX镜头:APS相机专用镜头1996年,尼康为APS相机Pronea发布的价廉、紧凑的镜头。
性状与塑料AF-D镜头相同,不能适配于非APS机身。
减少了预留给反光镜的空间,意味着这类镜头不同用于35mm相机,而且像场也太小,不足以涵盖35mm胶片。
但是标准的AF镜头却可以用于APS相机。
Micro:微距镜头是指这只镜头是微距镜头,或有微距拍摄的功能。
代表镜头:AF105/2.8DMicro。
P型镜头:内置CPU镜头机身内置聚焦马达是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但这个策略对巨大的望远自动镜头并不能很灵,这使得尼康新机身无法高效使用望远镜头。
1998年,尼康发布了内置了CPU手动聚焦长焦镜头(P),以满足AF机身先进的自动曝光功能,从而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尽管P型镜头看起来和AI-S镜头是一样的,但这些镜头却拥有AF镜头的电子和大部分性能。
目前只有3支P型镜头:P500/4IFED、P1200-1700/5.6-8IFED和P45/2.8。
PC:移轴镜头(Shift)移动镜头光轴调整透视的镜头,多用于建筑摄影。
RF:后组对焦技术(RearFocusing)与IF不同的是,RF镜头由后组镜片(rearlensgroups)完成对焦。
由于后组镜片比前组镜片要小,易于驱动,所以保证了迅捷的对焦速度,而且镜头长度一样不变。
RF对改善成像质量亦有贡献。
代表镜头:AF85/1.8D。
S:轻薄(Slim)尼康一些薄型镜头的标志,例如AI-S50/1.8S。
SIC:超级复合镀膜(SuperIntergratedCoating)TC:增距镜(Teleconvertor)VR:电子减震系统(VibrationReduction)尼康防手震镜头的代号,可用于手持摄影在低速快门时,增加画面的稳定性。
能支持VR的机身有F5、F100、F80以及D系列数码单反相机。
其它机身可以使用镜头,但不支持VR功能。
代表镜头:AF80-400/4.5-5.6DED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