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宋仕途全集 > 第十一章 名额

第十一章 名额

2025-03-30 15:05:13

贤侄,近日你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了吧?司马峰一边让沈欢坐下,一边开心地玩笑说道。

伯父见笑了!沈欢见对方亲热起来,也不客气,直接把院长两字给咽了下去,换上亲切的伯父。

司马峰正色道:老夫可没有开玩笑,你能凭一阙词声名远扬,那是你的才情,虽不至于骄傲自大,却也不必妄自菲薄。

另外,算是老夫给你的一点忠告,填词只为了陶冶情操,小道而已,万不可放浪其中,免得重演柳三变的悲情!沈欢心里一凛,柳永他不能不知道,后世词坛里,也只有他能与苏轼相抗衡,此人专业填词,名作颇多,词中声望,为宋代第一,就是苏轼成名后,也总是问人家他与柳永相比怎么样。

不过,作为一个文人,柳永的仕途是失败的,甚至可以说极其悲惨。

究其原因,却是本性使然,他放浪形骸,在词中有着不屑功名诋毁朝廷的句子,给仁宗这个皇帝看见了,在其参加科考时不取用也就罢了,这位老好人还说了一句且去填词。

说白了,挨皇帝惦记了,其他官员就是可惜你的才情,也得给你小鞋穿。

最后,柳永只能颇为自嘲地称自己是奉旨填词,一生流浪在青楼艺馆里头,最后死的时候没钱安葬,还是那些崇慕他的妓女们凑起财来才得以下葬。

想到柳永的惨状,沈欢的心头大是触动,宋代虽然有不以言杀士大夫的传统与祖训,可若是因言得罪了高官或者皇帝,那么,像柳永一样终生不用可能还是好的了,若是像苏轼一样,被流放到海南岛去钓鱼,那才是真正的悲惨。

看来自己以后要更加谨慎才得,万万不能栽在这里头。

多谢伯父教诲。

沈欢恭敬地接受。

司马峰笑着点头,大是宽慰,看着沈欢还存着稚气的脸庞,心里颇为感慨,此子虽幼,行事举动却颇为稳重,有老成之像,看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诚不我欺!如今见到这个学生出了名头,心里也甚是满意,总算对老朋友是有个交代了。

司马峰叹道:你伯父把你交给老夫,老夫总不能让你行差走错。

以后做什么事一定要谨慎,圣人也言,三思而后行,须紧记了。

沈欢当然又只能接受这个教诲,末了才问:伯父,你让我来,是有什么吩咐吗?司马峰沉吟一阵才反问:想必你也听说过本院与其他三院有着三年一期的比才会了吧?略有耳闻。

沈欢心里一突,一时想不明白司马峰突然提出此事是什么意思,不由紧张起来。

司马峰淡淡地道:你有何想法?伯父……您为何这般问?沈欢硬着头皮装傻,这事还真不好糊弄,若说对这个比才会他没有什么想法,那是骗人,自周季与他说过此事,就念念不忘了。

若能在这个会上出了风头,那才是一鸣惊人。

虽然凭着一首词获得了偌大名声,不过外面只是风闻而已,哪里比得上到时前辈高人云集的场面。

可也不好直接说出自己的本意,只好装作不知情了。

还真别说,稚嫩的脸蛋配上惶恐无措的表情,更有欺骗性,连司马峰这个目光如炯的人也给他骗了过去,以为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不得不说,沈欢此时的演技,就是去竞争后世的某某影帝也够格了。

司马峰又问:你难道就不想代表我院出战?须知到时达官贵人文人名士都有到场,如果你能得到他们的一二赏识,对你步入仕途也是莫大的助力。

沈欢干笑道:伯父说笑了,侄儿年幼,才学不高,加上我们书院各位师兄皆是一时俊彦,怎么也轮不到小侄吧?司马峰不满意了:刚才说让你不要妄自菲薄,谦虚谨慎没错,可若过了头,那就显得虚伪了,此过犹不及也。

另外,圣人也说,当仁不让于师。

有些东西,若是你不主动争取,永远也得不到。

沈欢这些年学古籍有成,闻言立刻就有了反驳的经典出处——《老子》里有说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然,想想而已,只供五脏六腑交流,却是不敢真的说出来。

其实他来到这个时代因为陌生感一直萦绕心间,做起事来不知道其中禁忌,人便也谨慎起来,奉行的教训就是棒打出头鸟,因此很多时候是做着缩头乌龟的。

今天司马峰教训他说要去争取,转念一想,心里触动不少,是啊,反正自己都准备捞取名声混上仕途了,若还怕这怕那,能成什么事。

反过来说,若名声大到一定程度,又还有什么需要怕的呢?这次沈欢恭敬地起身行礼说道:多谢夫子教导!司马峰摆手让他停止,才道:你可知比才会比的是什么项目吗?沈欢一时愣住了,周季说与他知道的时候,心情一时激动,倒忘了问比的是什么了,这些日子一是为中秋夜宴做准备,之后又为了那本《数学总则》闹心不已,因此至今只知道有那么一个比才会,比的是什么,还是一无所知。

摇摇头,说不清楚。

司马峰笑道:是六艺中的项目。

啊?沈欢先是吃惊,既而失望。

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

按《周礼-保氏》所说,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

沈欢想了半天,符合自己的项目只有数一项,其他骑马射箭音乐之类的东西,实在是七窍通了六窍,还是一窍未通。

可数这一项,虽然历朝历代都没有落下,却也是最不容易出彩的东西了,关注的人实在是少了点。

只因为是民生技艺,不得不学而已。

当然,也不是完全按古书六艺了。

司马峰慢吞吞的话又让沈欢燃起了希望,而且也不考校六项了,四家书院,只比四项而已,每项由每家书院各出一人应对,共四人。

至于题目,是由每家院长临时各出一题的。

啊?沈欢又吃了一惊,夫子,若是他们院长与学生作弊怎么办,提前把自己所想的题目说与学生知道,岂不是不公平么?你说什么胡话!司马峰瞪他一眼,每位院长都是大儒之人,德高望重,岂会行这些宵小之事!若是老夫,宁愿全部输掉,也不做这些丢人现眼之事!老夫相信其他院长也能恪守君子之道!沈欢撇撇嘴,不敢反驳,想说古人脑子呆楞傻嘛,又为自己的龌龊思想而惭愧,在后世,面对名利,各家出尽了手段的事那是司空见惯的。

单是一个高考,作弊者不知凡几,而且那些所谓的教育大头头还协同作弊呢!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再纠缠,沈欢只能转移话题道:伯父,只考四项,四家书院,如果每家各胜一场,岂不是平局收场?司马峰笑道:这不是很好吗?好?当然!司马峰有点语重心长了,比才会,一开始是为了给各家书院有个交流的机会,若是事事争强,岂不失了切磋的本意?这是我们各位院长不愿看到的,因此我们协商只考四项而已,这么多年来,还真出现不少你所说的情况,平手!贤侄呀,难道你忘了老夫与你说过的‘夫子之道’了吗?沈欢明白过来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个恕字,道尽了为人品性。

他不禁为这些有德古人赞叹了,虽然也有迂腐的地方,不过有时也很纯粹,不是吗?司马峰又道:这四项,有三项是从六艺中化来的,是乐、数、书,即音乐、算术、书法,这‘书’与六艺中的却是不同了,考时由一位院长指定一篇文章,由学生各自书写,书体不论,写完又让请来的仲裁各自评比,获得更多认同者为胜。

其他也是这样评比的。

至于最后一项,不在六艺之中,是后面加入进去的,为诗文。

诗文?沈欢奇了,这不是两项吗?自古诗文不分家。

当时立此的想法是若单为诗词,各人立点不同,难以评比,若加以为文一篇,则容易几分了。

沈欢大是兴奋,这后面一项,就像是为他量身打造的,单以诗文论,年轻一辈中,有谁可以与他这个满脑子后世千古名篇诗作的人相抗衡!心里有点窃喜了,恨不得大声向司马峰呼喊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司马峰又是沉吟片刻才道:这乐与书,都不是你擅长,与你无关,而且老夫心目中也有人选了。

至于‘数’……夫子,这‘数’一项,学生有个合适的人选推荐。

沈欢用了正式的称呼。

哦?就是那周季,他是经商世家,精于数据,前日学生见他管理帐本,极其擅长,若能以他出战,总比其他要好一点吧?沈欢在撒谎了,其实那天他看到的场景是周季面对一大堆帐本在愁眉苦脸,不过他与周季交好,也想为他争取个机会,再说了,若周季钻研了他写就的《数学总则》,能熟练运用其中计算公式,试问,这个时代的人出的数学题目,还能难得到他?有了这个自信,他推荐起来也理直气壮。

司马峰捋了一下须子,才道:商家出身之人,确实比其他学子精于数据,之前几届确实也是他们胜出居多,好吧,待老夫考究一番,若他真能胜任,由他出战也不无不可。

至于这诗文一项,老夫的本意是……沈欢紧张得大气也不敢出,屏着呼吸,继续听司马峰说道:本来老夫中意的是那个范一农,他诗文一道,确实也有出彩之处。

不过……沈欢见司马峰又停顿下来,恼得人差点要跳起来,总是掉人胃口,这算什么嘛,真想问问此老是不是学了后世电视剧每集结尾处总是要留个悬念的手法。

司马峰又盯着沈欢的目光,沉声问道:贤侄,你的想法是?沈欢这次学乖了,客气地道:小侄就怕有负伯父所望。

司马峰叹道:若是由写出《水调歌头》的人来对付这诗文,老夫想别人也不会有异议。

诗词之战,就是你写出来的比《水调歌头》差上两三分,胜算也还是颇大的。

至于文章,老夫观你行文,严谨有据,倒是颇像吾家司马君实,不过这些风格,若由人来评,不是很讨好。

沈欢听得司马峰拿他的文章来与司马光相提并论,吓了一跳,仔细一想,司马光其实著作颇丰,除了一部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外,还有不少文集,都甚为可观。

可为什么明朝人评唐宋八大家时没有他的份呢?究其原因,因为风格问题。

司马光行文,严谨厚实,条理分明,谋略也高,但与其起几人的风格比起来,就不是很讨人喜欢了。

欧阳修就不用说了,得韩愈真传,文章高古;苏轼更不必说,博古通今,博取众长,自成一家;还有苏洵,下笔千万言,气势磅礴;王安石也有一套,尖刻凌厉,读之有豁然之感……这些人,风格鲜明,读之畅快,当然令人喜欢。

沈欢又有点为司马光可惜了,好在他是史派学者,一部《资治通鉴》就令他不朽了。

再一想到自己真作起来的文章,后世议论文讲究的就是有理有据,使之能自圆其说,一比较,还真有司马光的几分功力呢。

不过此时沈欢也算是清楚了,司马峰有让他出战诗文一项的意思,不由问道:伯父,这出战人选,可是由你定夺?司马峰不明所以,道:老夫身为院长,是有这个权力,不过往年还是让讲授夫子先自行推荐,通过比较,由老夫来做最后拍板。

沈欢闻言大是感动,哪里还不明白司马峰有徇私照顾自己的情分在其中,心里有了决定,坚定地说道:伯父,小侄承蒙你的照顾,却也不能令你难为。

说实在的,小侄是想得到这个比才名额,不过却是名正言顺的。

不如这样,先在我们分院小比一场,由小侄证明了在诗文这方面的功力后再行选定,伯父,可好?小比一场,你可有把握?司马峰凝重地问。

沈欢沉声道:若实力不济,他人不服,还由小侄出战比才会,也徒令伯父威望受损而已,如此小侄不敢为!好,好!司马峰更是快慰,此子年小有骨气,又体贴人心,有徒若此,还有何求,就依你之意,待老夫选定时间,通令全院,到时再做这个人选比才。

其实沈欢没有这般伟大气概的,不然也不会入嵩阳分院觊觎那个相当于保送生的推荐名额了,这次这样大方,除了三五分真的不希望司马峰为难外,更多的是自信——确切地说,是对脑子里不少诗文名篇有着莫大的信心,毕竟能让他记下的,一般都是千古名作。

大比之前有个小比,也不过是给他捞取更大名声的提供更多的机会而已,焉知不是他刻意为之?这通忽悠,他还真该窃喜了呢。

把小比确定下来后,司马峰觉得该交代的事也交代完了,之后吩咐几句勤奋苦学之外,就让沈欢出去了。

而沈欢,也开始恢复了书院的生活。

接下来几天,除了要应对别人的奉承有点苦恼外,还算平静的。

不过他此时说什么也不肯作些诗词出来,倒让人以为他已经江郎才尽或者上次只是灵感突来而已。

他们不了解看似年轻的沈欢有着多么大的心机。

接下来,周富贵许诺给他的两百贯钱,也由周季交到了沈欢的手中。

来到这个时代,沈欢第一次拥有这么一大笔款子,甚是激动,要知道,沈家贫穷,沈母织布,每次也不过换来几十文钱周济家用而已。

钱是用来买房子的,沈欢不敢乱用,一心开始寻找合适的房子来。

这方面周季是地头蛇,组成了找房二人组,经过询问周大老板这个老狐狸后,终于在潘楼街的东北角落里找到了一个急待出售的小四合院子。

占地不大,七八分而已,设备还算齐全,围了一圈,中是正堂,两边是厢房灶房,中间是个小院子,原主人植了几株花草,居然还颇有雅致。

据说,这里的原主人是一个小官,如今回老家了,要把房子卖出去。

沈欢看这里地势还比较好,虽然在角落里,不过出了小弄,即是潘楼大街,径直往东,离皇城也不远了。

出售之人见来人颇为意动,就狮子大开口,坐地起价,要钱一百五十贯。

沈欢吓了一跳,身上只有两百贯,而且买房之后,还需购置其他物事,怎么说也要三四十贯,若全部花完,在还没有其他收入的情况下,岂不是要喝西北风。

在开封,一个五口之家,一年下来,花费总也需要四五十贯才能撑得下来。

好在周季深得老父真传,杀价有方,直接回了一半的价,给钱八十贯。

主人当然不肯,周季再上升到九十,之后是一百,还是没有成交,最后一咬牙,给了一百一十贯。

主人犹豫了,最后看周季作势要走,只好一口成交。

沈欢见房子还算雅幽,有文人情调,计算了一番,除去买房与家具的钱财,还剩余财可以支撑一年,而他相信一年后自己也能有其他收入了,便也同意买下。

立好契约,房子就到手了。

之后再与周季买好其他简单器具,这面就算整顿好了。

而这时候,沈欢入嵩阳分院一月之期也到了,可以休假三天。

也该把母亲与小莲儿她们接到开封来了!沈欢心中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