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谨慎监管投资原则逐渐取代简单的数量限制。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介绍的,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在保险资金投资监管方面都采用比较具体的数量限制,比如,规定保险资金投资的范围,对某些种类的投资、资产规定出一个最高、最低的投资比率限制等。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样的数量限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与严格的数量控制相比,谨慎监管原则更加强调保险投资的分散化,要求保险公司及其投资托管人谨慎地选择一个最能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而不具体规定各种投资工具的比例,其更注重对保险的动态风险进行控制。
(2)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匹配越来越受重视。
对保险公司而言,维持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是偿付顺利实现,避免流动性危机的基本保证。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保险公司在进行资金投资时,需要对各类资金来源的性质加以充分的考虑,以资产负债的合理匹配及风险控制为原则,来确定可投资的工具范围以及相应的投资比例。
(3)对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投资监管开始出现。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许多国家的保险监管当局已经允许保险公司在投资和风险控制方面使用衍生性金融产品,由于衍生性金融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各国监管当局正尝试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对于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投资规模、投资额度以及资金来源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避免保险公司在进行衍生产品投资时遭遇过大的风险。
当然,在当前我国市场主体自我约束不足,外部监管相对薄弱的时候,严格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管理还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个人投资者1. 个人投资者的含义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市场参与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即以自然人身份从事有价证券买卖的投资者。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证券市场出现了证券投资机构化的趋势。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机构投资者市场份额20世纪70年代为30%,90年代初已发展到70%,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证券市场的主要力量。
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可概括如下:常从过去股价变动中发掘简单的规律。
缺乏专业的估价知识,对股票的看法容易受到小道消息或传媒等的影响,并且行为短期。
股票投资过于集中。
倾向于过早实现盈利而回避损失。
个人投资者作为市场中庞大的投资群体,其投资行为的取向虽然不一定对市场起主导作用,但却可以从他们的投资行为上看出一个市场的规范程度、理性程度、文明程度与成熟程度。
2. 个人投资者的特征个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投资过程中通常具有以下几个重要行为特征。
(1)从众跟风行为。
个人投资者比较分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大机构投资者往往善于利用他们的各方面优势,制造出一些容易使人冲动的市场气氛,致使散户时而蜂拥追涨,时而又一拥而出杀跌。
具有从众心理的个人投资者往往认为,大多数人看多或看空的东西一定是对的,恰恰没有认清市场运行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只有少数人在关键时刻才会正确。
很多个人投资者通过学习,也掌握了很多分析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分析水平。
可当自己精心研究了一只股票,准备买进时,只要听旁边的股民随便说说这只股票不好,不如某某有题材……就立即放弃买入,或改买别人推荐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