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没有留给这些观众太多的参观时间。
等我们全部从火车上下来,他们就开始清点人数。
确认了从泥丸号上下来的人都在这里之后,又押着我们开始了新的行军。
走了大约4英里,一片巨大的木板房营区映入我们眼帘。
6英寸高的木制栅栏围绕着营区,栅栏的顶部竖着2英寸高的有刺铁丝网。
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靠近大牟田煤矿的17号战俘营,原先是日本人的兵营。
木结构的兵舍主要分布在营区的右边,战俘的淋浴室和食堂在营区中间,左边是日本指挥官的办公室、日本看守的宿舍和餐厅。
日本人点数分组,50人一个营房。
我被分到了4号营房。
264号代表着我,我想不到要在这里度过3年的漫长岁月。
战俘的营房一共有35个。
所有的营房都是一样的,约有65英尺长,15英尺宽,走廊大约有3英尺宽,贯穿整个营房。
一个营房分为7个房间,第一个房间住着日本看守,剩下的6个房间我们住,8个人一间。
房间的门槛大约1英尺高。
房间的门是日本传统的拉门,木质骨架,上面糊上白纸。
开门的时候,就把门向左或者向右拉开就可以了。
除了门以外,房间的后墙上还有一扇可以打开的大窗户,也是用纸糊的。
很有代表性的稻草席子直接铺在冰冷的木地板上。
日本人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条稍微厚一点的质地粗糙的毯子当被子。
几张破破烂烂的稻草薄垫子就是我们的床,我们每人一个。
天气转冷时,冷风从破裂的纸缝中吹进来,透心凉,我们只能挤在一起,依靠体温,相互取暖。
在营房的正前方,是我们的公厕。
厕所与营房同宽,分成四小间。
便池是蹲坑型的,大便完毕,没有水冲。
这种厕所极其原始和肮脏,夏天苍蝇满天飞,便池里白白胖胖的蛆虫在粪便里泛滥成灾。
我们是第一批到达这里的战俘。
1944年初,又有800名美国战俘、200名澳大利亚战俘、150名左右的爪哇战俘来到这里,他们是在苏门答腊战役中被俘的。
1945年2月,最后一批战俘,95名美国人,逃过了炸弹和鱼雷的袭击,从菲律宾来到这里。
他们这一批是100人,有5名战俘死在了魔鬼航船上。
他们的到来,使得17号集中营的战俘总数超过了1700人。
当天晚上日本人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日式饭盒,大约7英寸长,4英寸宽,2英寸高,盖子大约有1英寸高。
饭盒是用木头做的,外表漆成有光泽的深棕色。
第二天早上,日本兵说,我们将要去大牟田煤矿工作。
他严厉地告诫我们,只要看到日本军官或者士兵,都必须停下来行军礼,或者鞠躬,即使不在营区,在外面的大街上也要如此。
如果日本哨兵,不在哨位上,也必须停下来,向哨位鞠躬。
如果不服从这条规定,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日本兵把我们分成三队,一队负责勘探,一队负责建筑,一队负责采煤。
勘探队要在坚硬的岩石中寻找新的矿脉;建筑队要在矿洞里搭建起承受顶板重量的支撑壁或者柱子(采矿术语,支护);采煤队负责在工作面上爆破、挖煤。
临走之前,日本兵交代说,你们要全部下井,这几天不要你们做太多的工作,你们要留心学,熟悉工作流程,找到工作的感觉。
在这里译者有必要对于大牟田煤矿做一些必要的说明。
三池煤矿是三井公司在福冈县大牟田市开办的,日本当时最大的煤矿。
1917年由美国工程师设计建造,巅峰时期有9条隧道深入大牟田湾700英尺以下的深处。
1923年关东大地震,破坏了大牟田的岩层,三井公司被迫关闭一些底层深处的矿井和隧道,宣布它们太危险,任何人不得进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