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黄帝内经》是教人不生病的书,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书中关于养生的教诲很多。
最能说明《黄帝内经》基本思想的就是这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如果现代的中医生或西医生拥有先贤圣人们的这种思维,就会涌现出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名医大家。
如果在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科研中体现先贤圣人们的这种思维,可以说医学从此踏上了真正智慧科学的以道御术的阳关道。
二、养生有四大原则养心修德心主神,神在中医分为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
广义之神就是反映于外的整体生命现象,比如气机的升降出入,还有吃喝拉撒、呼吸心跳、思维情绪、体态动作,综合起来表现于外,一看就是一个大活人。
狭义之神是指精神、思维、意识、情感、性格等。
心主神,包括广义和狭义之神,但主要是指狭义之神。
生命体验大多数是精神情感体验,虽然躯体病痛也会造成生命质量的下降,但是与生俱来的生命之苦则主要来自精神情感体验,令生命充满痛苦,使生命质量下降。
《黄帝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持续的不良精神情感会明显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严重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畅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病痛,比如感冒、肝炎、胃病、月经病、头痛、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这些可以认为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
生命形神的痛苦均和神有关。
因此,在养生中养神始终重于养形,就算是治疗疾病,调神也很关键。
中医有病有十不治的说法:操欲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师巫祷赛,广行杀戮,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药而涤肠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十也。
十不治中,竟有七种为神不调,实际上,剩下的几条,也是不良心态指导下的行为。
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即养生之根本。
心神旷达安怡,体貌自然安详舒泰。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人生境遇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造化。
无心神呵护,养生免谈。
很多人觉得养生很难做到,效果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就是因为心神没有安抚好。
养生先养心神,养心神要先修德行。
德行好,犹如土地广袤,基础坚实,可孕育万物,能承载轻重。
心神要清、静、安、平、适度,没有广袤坚实的大地,是绝对结不出这个正果的。
清、静、安、平、适度很难做到,是生命难以承载的,必以厚德承载方可。
厚德载物、厚德载术、厚德载福、厚德养生。
德以润身,大德必得其寿。
可以说是:养生养德,并无二术。
什么是德呢?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