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閡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结合现代生活,可以这样理解上述经文:春夏养阳:春天应衣着宽松,头发蓬松,不宜穿紧身衣裤或头发紧扎;多些户外活动,比如放风筝、踏青等,多做舒张抻拉筋骨关节的运动,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吃些韭菜、香菜、香椿、荠菜、春笋、春茶等春季应时之品,少吃寒凉、温燥、腻滞难消化之品,最忌讳郁闷不解。
夏天不可过度使用空调,确保每天汗出;夏月气血外浮,脾胃虚弱,外强中干,伏阴在里,尤其不可多吃寒凉冰冻之品,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温暖脾胃,夏季常吃的凉拌菜中可以多放些生姜;腠理疏松,毛孔开张,应避免虚邪贼风、穿堂风,尤其不可冷风直吹头顶、脑后、颈椎、肚脐。
总之,春夏要使阳气生而勿伐,长而勿亢。
秋冬养阴:春捂秋冻,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升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
因此,初秋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入秋不宜马上进补,冬季进补,秋垫底,先让脾胃休息好,吃些滋润清淡的饮食,多喝些粥;秋游登高,赏菊望月,收敛心思,尽量平静。
冬天不宜早起冒寒运动及大汗淋漓,脚宜暖,头宜凉,早睡晚起,心思尽量沉静安定,适当进补,常吃萝卜。
总之,秋冬要使阳气藏而勿亏,收而勿僵。
四季养生,因果相连,环环相扣。
春天升发是夏季盛长的序曲;夏季消耗是秋季收敛的必需;秋季收敛是冬季潜藏的前奏;冬季潜藏是春季勃发的根基。
简单顺势大道至简,养生就是顺自然生命之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最能说明养生的真谛,因此,养生也叫顺生。
我们生活中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逆生,不合道不顺生,比如:暴饮暴食、饮食过于追求色香味、多吃膏粱厚味、嗜烟酗酒、功利浮躁、恣情纵欲、过度治疗、缺少运动,依赖汽车、空调、电脑、家电,夜生活过多等。
很多人一边恣情纵欲,放纵自己,沉浸在高度现代化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却又渴望、追求只有在自然环境及简单生活方式下才能获得的健康、思维和良好的生命体验;肉体感官要享受,头脑精神想清净。
很难!虽然有大隐隐于市之说,但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一边是快速发展的科技在不断催生出越来越疏离自然的生活方式,一边是现代医学又被逼得不断要研究治疗各种生活方式病,没完没了,何时是头!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谁也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就算能回答,也不能解决。
在不丹这个国家,人们生活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原始天然,朴实简单,幸福祥和,随遇而安,是世界上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多数民众都有良好的生命体验,真是一个养生的天堂。
我想这可能和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治国思想有很大关系。
而有的发达国家,平均寿命虽然长,但是人们活得并不开心,生活方式病很多,自杀率也很高。
平均寿命长应该与其医学科学的发达有关,许多人的生存依赖于先进的医疗技术,生存质量并不高,生命体验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