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03-30 15:55:38

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赛看欢迎访问: www.txtsk.com.cn《改装大宋》历史上的潘美与戏剧中的潘仁美在民间评书杨家将中,潘美被丑化为奸邪疾功的大坏蛋。

其实潘美对宋朝功劳挺大,应该超过杨业。

《宋史》传中,潘美位于列传第十七的位置,而杨业仅在列传三十一,排名差了许多。

从列传功业上看,潘美抚陕帅袁彦,协平李重进,协征岭南,广北门役,征江南,说降陈,击北汉,战太原,抵辽军,其旧中战略功绩应远在杨业之上,而且较有政治眼光,可称得上政治家军事家了。

历史上的潘美既然是那样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又怎么变成反派人物的?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历史与演义的区别。

翻开《宋史》及《二十五史》那里对潘美的一生都作了公正的记载。

但到了元代,一些民间传说和小说中逐步出现攻击潘美的言辞。

元曲《八大王开诏救忠》就是其中之一。

该戏上演的是潘仁美因私仇谋害杨令公,命他在**日出战。

令公被困虎**牙峪,七郎突围求救,仁美不发一兵,反将七郎乱箭射死。

令公因无救兵被困,撞死李陵碑下。

六郎突围入京告状,八大王赵德昭奏仁美有罪被逮入狱。

寇准审问后定美为死罪问斩,适逢皇天大赦。

六郎为了报仇哭诉于八大王。

八大王密示六郎狱中杀仁美等三人后。

八大王始开读大赦诏书,并勉六郎擅杀之罪。

该出戏根本不顾历史事实,一味的胡编乱造。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其中破绽。

一、潘仁美和杨继业历史上都无此人,作者为避污蔑之嫌故在潘美和杨业中间各加一字。

二、作者利用古代戏曲惯用的手法,把陈家谷之战的失利归结为潘美在**日出战对我军不利上,这种迷信传说丝毫没有一点根据。

三、据史学家考证,杨业之子杨延朗后改名延昭(即杨六郎)根本没有参加陈家谷战役,文中只提及延玉没,更不存在七郎被射死的情节。

四、至于杨六郎下狱仁美等三人更是子虚乌有,可以想象,一个封建帝王之家还需要采取如此拙笨的手法来对潘美下毒手吗?假如八贤王真的那么去做不是对皇上两面三刀吗?由此可见所谓八大王开诏救忠本来就没有根据的,后经过历代戏作者和舞台演员的修改,以至越演越劣,他们的这些做法完全违背了历史的事实。

明清以来,又陆续上演了一些不同版本,不同戏曲和曲艺,也都大相径同。

潘美既然是个大忠臣,他们为什么要丑化潘美呢?首先要从那场战役说起。

雍熙三年(986),宋兵3路伐辽,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即主帅,杨业为副将,西路军出雁门后接连占领寰、朔及云、应等州。

七月份,契丹军主力发起反击,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并掩护云、应、朔等州百姓内迁。

在撤军过程中,监军王?没有采纳杨业建议,并强杨业出战,因地形对我军不利,又没有得到及时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被俘后绝食身亡。

应该说陈家谷战役的失利,潘美身为主帅是有责任的。

他的责任是没有制止王?作出的进攻的错误决定,让杨业冒进进军,杨业兵败后只顾执行朝廷决定安置百姓撤退,犯了接应不力的错误,潘美为此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

在当时的封建王朝中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此事客观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监军王诜是主要的责任人,潘美充其量只应负次要责任。

但是阴差阳错,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几经演绎的杨家将故事里却把罪过全推到了倒霉的潘美身上,真正的罪魁祸首王诜反而没人知道。

由于陈家谷战役的失败的导致了宋王朝北上计划的破灭。

北辽乘势不断骚扰中原大地,激发了百姓的爱国热情,人心思安的心理普遍存在。

杨业是为了捍卫大宋江山而死的,当然死得其所。

杨业战死除了忠君之外,还充满了民族的利益的色彩,在充满爱国热情的宋人来说当然是称道和歌颂的。

其次是舞台艺术设置需要。

但凡看过戏剧的人都知道,戏中人物分为末、净、生、旦、丑等。

这些角色实际是演员的分工,就象酒店的厨师和服务员一样,缺一不可。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角色已经设置而没戏可演的话其薪水如何开销,因此无论是编剧还是班主都要在歌颂英雄的同时拉出一个反派角色做铺垫,潘仁美就这样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历史上的赵德芳与戏剧中的八贤王赵德芳,宋太祖第四子。

宋太宗继位后被封为兴元尹。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

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

其六世孙为宋孝宗。

戏曲演义中,赵德芳也被后人虚构为,手持金锏,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常出现于杨家将的故事中。

八贤王与赵德芳,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

《宋史。

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岁。

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关于称呼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宋代皇室成员称呼的资料,本书中皇室成员的称呼也是参照了这些资料写的,有个例外就是宋代皇子间的称呼,赵德昭应该称呼赵德芳为四哥,但我写的时候为了方便就用的四弟这个称呼。

古代皇室成员彼此间的称呼并不一定很强调皇家身份,很多时候就跟平民用的没多大区别,父皇、母后等一般只用在书面语中或在正式场合提及时,起码在宋朝是这样。

一、父亲宋代皇子皇女对父亲的口语称呼不是父皇,而与寻常百姓一样,是爹爹。

例:上(高宗赵构)至,奉卮,白太后(韦氏)以烛颇惬圣意否?太后谓上曰:你爹爹每夜常设数百枝,诸人阁分亦然。

上因太后起更衣,微谓宪圣(吴后)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贵?――《四朝闻见录?宣政宫烛》二、母亲在平时口语中,宋代皇子皇女称嫡母(皇后)为娘娘或娘娘。

例:……上(仁宗)由是怨章献(刘太后),而亲章惠(杨太后),谓章献为大娘,谓章惠为小娘。

――《涑水纪闻》章献既没,或疑章懿之丧。

仁宗遣李用和发其丧,视之容貌如生,使者驰入奏,仁皇于章献御前焚香泣告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

仁宗谓刘氏为大娘娘,杨氏为小娘娘。

――《龙川别志》治平时,英宗疾既愈,犹不得近嫔御。

慈圣(曹太后)一日使亲近密以情谕之曰:‘官家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耶?’宣仁(高皇后)不乐曰:‘奏知娘娘,新妇嫁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他官家。

’――《铁围山丛谈》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

――《铁围山丛谈》皇子皇女称身份为妃嫔的生母为姐姐。

例:太母(朱太妃)语哲宗:只十二哥是姐姐肚皮里出来,你立取十二哥即稳便。

(当时哲宗病危,朱太妃在他病榻前要求他传位于自己所生的十二哥简王似。

结果引起向太后强烈不满,不顾宰相章敦的反对坚持立了端王赵佶。

)――《曾公遗录》上(高宗)尝语宪圣曰:极知汝相同劳苦,反与后进者齿,朕甚有愧。

俟姐姐归(原注:谓太后),尔其选已。

宪圣再拜,对曰: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省。

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里泪下。

臣妾诚梦不到此。

――《四朝闻见录?宪圣不妒忌之行》三、祖父曾祖父为公公,祖父为翁翁或大爹爹。

例:宪圣叱王立侍,因责王以我见你公公,又见你大爹爹,见你爷,今又却见你。

言讫,泣数行下。

――《四朝闻见录?宁皇即位》光宗,孝宗第三子。

初庄文既薨,孝庙白德寿(高宗)立光宗。

宣琐之夕,德寿故召魏王燕宿于禁内。

次日归邸,则储册已行。

魏邸复入见高庙曰:翁翁留恺,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

帝漫抚之曰:儿谓官家好做?做时烦恼去。

(魏王恺是孝宗次子,庄文太子薨,恺次当立,但孝宗以三子恭王英武类己,竟立之。

故魏王向高宗抱怨说爷爷留他是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

)――《西湖志余》四、祖母曾祖母为大妈妈。

例:嘉王连称:告大妈妈(原注:宪圣),臣做不得,做不得。

宪圣命?胄:取黄袍来,我自与他着。

王遂掣?胄肘环殿柱。

(嘉王是光宗之子,宪圣吴后的曾孙。

)――《四朝闻见录?宁皇即位》祖母为娘娘。

例:神庙一日被金甲诣慈寿宫,见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曹后迎笑曰:汝被甲甚好,虽然,使汝衣此等物,则国家何堪矣。

神庙默然,遂卸金甲。

――《铁围山丛谈》另,既然神宗称曹太皇太后为娘娘,高太后称其为娘娘,想来皇子皇女称嫡母为娘娘的几率应该比娘娘大。

在两宋民间,对祖母的称呼除娘娘外,还有婆婆、太婆、妈妈等。

妈妈也可以用来称呼母亲。

五、兄弟姐妹宋皇子之间皆以哥称呼,无论长幼,按排行区分,如大哥、三哥、九哥,神宗赵顼比岐王颢大,但他也是称颢为二哥而不是二弟。

皇帝也同样如此称皇子,如赵佶称赵构为九哥,赵构称赵瑗为大哥。

公主之间称姐或姊,也按排行分。

六、子女对父辈的自称皇帝和宗室在身为帝后的父母、祖父母面前自称为臣,而不是儿臣。

公主平时没很多限制,口语可以称我,但正式上表章时要称妾。

在神宗朝之前,长公主本来有表章不称妾的特权,但后来礼院议谓:男子、妇人,凡于所尊称臣若妾,义实相对。

今宗室伯叔近臣悉皆称臣,即公主理宜称妾。

况家人之礼,难施于朝廷。

请自大长公主而下,凡上笺表,各据国封称妾。

神宗从所请。

七、嫔妃自称嫔妃对帝后自称为臣妾或妾。

也有称奴家或奴奴者,但那似乎是在其品阶不高的情况下。

皇后在皇帝面前也自称为臣妾。

嫔妃平时自称也可称本位,但不是本宫,因为在宋代,嫔妃居处不能称宫,只称阁、阁分或位。

例:奏曲罢,婉容(高宗大刘妃)进茶讫,遂奏太后云: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琼华、绿华,并能琴阮、下棋、写字、画竹、背诵古文,欲得就纳与官家则剧。

遂令各呈伎艺,并自进自制阮谱三十曲。

――《武林旧事》八、太后自称皇太后、太皇太后自称为老身。

例:皇太后向氏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

章敦厉声曰:当立母弟简王似。

太后曰: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

太皇太后(高氏)谕曰:今病势有加,与公等必不相见,且善辅佐官家。

又曰: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

乃呼左右赐社饭,曰:明年社饭,当思老身也。

――《续资治通鉴》九、皇帝自称朕。

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可以稍加留意,其实皇帝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这样自称,用朕是在朝堂之上、与大臣议事,或在较正式的场合对宫眷谈正事时。

平时回到宫里与家人轻松闲谈,大多时候还是用最简单的字自称――我。

十、对皇帝的称呼除皇子皇女外,无论是太后、皇后、妃嫔、大臣、宦官、宫女还是平民,平时都称皇帝为官家,也可称大家,禁中人私下议及时也称官里。

但在朝堂上或上奏章时,要称之为陛下。

大臣与皇帝议事时一般也是称陛下。

总之,相较于官家,陛下是种更正式、慎重的称谓。

皇后一般称皇帝官家,但若在正式场合或谈很严肃的事时也会称其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