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偶像的说服能力。
即使孩子对偶像的崇拜不是那么狂热,但是作为公众人物(或是著名的动漫人物),他们的事迹、成绩是摆在那里令人信服的。
只要你能把想要孩子做的事和这位偶像的成功联系到一起,孩子就会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无需你苦口婆心地讲什么大道理。
利用偶像的遥远距离。
难道每位偶像都恰到好处地符合你的要求,正好做到了你希望孩子做到的某件事?不一定。
这时候就需要利用偶像和我们的距离,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只要能自圆其说,孩子一样乐意听从。
8我的孩子叫雷锋主角:儿子 年龄:10岁全球变暖是个严肃的话题,但除了匹夫有责地忧心忡忡一番外,它显得那么遥远和宏大,轮不到我等升斗小民插手。
可是夏日炎炎,骄阳似火的恶果却摆在我面前,而且急需解决。
自从入夏以来,不断上升的高温严重影响了儿子的胃口,晚饭除了勉强喝下一碗半碗白粥,吃一两筷子凉拌菜,就再也不肯吃任何东西,哪怕我做平时他最喜欢的菜也没用。
放暑假才半个月,眼见着儿子瘦了一圈,下巴都尖了,我心疼死了。
妈妈,我吃饱了。
再吃点儿吧。
妈妈,我真的吃饱了。
今天妈妈可是专门为你做的可乐鸡翅哦,你看多好吃。
妈妈,我实在吃不下了。
再吃一点点,就一个鸡翅好不好?我说吃不下就是吃不下了!不管我怎么说,儿子就是油盐不进,弄得我十分沮丧。
心里的委屈刚在脸上表露出来,老公就来路见不平、英雄救美了:听话!妈妈那么辛苦专门为你做菜,还这样不吃那样不吃,快点儿把这个鸡翅吃了,不然不让你看动画片。
可惜这位英雄的教育方式实在有点儿简单粗暴,儿子小嘴一扁,眼圈一红,眼看金豆子就要往下掉。
最后还得我来打圆场:别凶孩子,吃饱了就算了,别逼他。
鸡翅最后还是没有成功进入儿子的肚子。
儿子苦夏,我这个当妈的一筹莫展,我的两位女性密友也帮不上忙。
珍珍正在减肥和对肉食的热爱中挣扎,不能理解为何有人不爱吃肉;表姐则在考虑是不是要送小表侄去一个收费不菲的健康减肥夏令营,和我自然更没什么共同语言。
她们都说:愁什么?小孩子吃长饭,热过了几天就长回来了,不差这一两顿。
反正又不是不吃饭,少吃点儿算什么?我甚是不赞同这个意见,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一顿都马虎不得。
可是说少了、说轻了没效果,说多了、说重了孩子会烦、会委屈,怎么办?硬的不成,那就来软的吧。
父母习惯了在孩子面前处于优势地位,惯性思维是如何让孩子服从我们的命令,一旦不能百分百照做就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语气难免就变得不好听,脸上也会露出不耐烦、暴躁、生气等神色。
孩子是敏感的,他觉得为了一件自己没有错的事情——他没有胃口吃不下是事实,并不是捏造的,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没有做错事——遭到父母这样的对待,无疑是委屈的,甚至会降低对父母的信赖、亲近度,学会隐藏自己的心思。
如果一个饮食问题没解决又弄出一个心理问题,那肯定得不偿失。
软处理就是放弃父母一贯的优势,把自己变为孩子面前的弱者,向他求助。
看到自己一贯仰望的、敬佩的、视为无所不能的父母向自己求援,会大大满足孩子的自尊心,为了那份我能做爸爸妈妈做不到的事情、我有能力帮助爸爸妈妈的成就感,他会乐于付出,去主动勉强自己完成一些他本来不太想做的事情。
软处理做得好,别说多吃点儿饭菜,更难的事情孩子都会抢着去做。
唉,怎么办呢,愁死我了。
我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我本来也很想帮你,可是我实在不行了。
老公也很会演戏。
儿子的好奇心成功地被挑起了:妈妈,什么事情啊?你看剩了这么多菜,妈妈都吃不完。
我指指桌上的菜肴,可是不吃就浪费了,妈妈好心痛。
一定要吃掉!我夹了一块鱼,没精打采地咀嚼着:唉,撑死我了,怎么才能吃光呢?老公也夹了一块鱼和我一唱一和:要是再有人能吃点儿就好了。
哪怕帮帮忙吃一点点也好啊。
我来!儿子的助人为乐精神被彻底激发了,也夹了一块鱼大口吃起来。
从那天起,儿子扮演了整整一个假期的活雷锋,每天都要帮我处理好多剩菜。
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个买萝卜都要顺人家几棵葱的精明妈妈,怎么会突然估不准家里一天到底该买多少菜呢?聪明妈妈智慧书虽然说人是铁饭是钢,但并不表示主食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就能代替一切。
肉类里面的大量蛋白质和蔬菜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品,缺少任何一种都可能造成孩子生长发育受阻。
近年来瘦身和养生风渐盛,不少人误以为少食、吃素、清淡饮食是最健康的,但这因人而异。
小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非常需要许多都市成年人视为洪水猛兽的糖、脂肪、蛋白质等,如果没有足够的补充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这种情况,很可能导致在身高、体重、智力上低于同龄儿童水准。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没有足够的脂肪则难以进行第二性征的发育,女孩会出现初潮推迟、来潮后闭经、月经不规则等现象,男孩则难以出现第二性征甚至因此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一定要注意孩子摄入营养的全面和数量,不要因为一些针对成年人的营养过剩的观念导致孩子错误的饮食习惯。
示弱能让孩子主动起来向他求援。
主动向孩子求援会带给孩子极大的成就感,从而变得愿意面对自己原本不想面对的问题。
平等对待。
让孩子觉得你把他当做成年人平等看待,这种自豪感会让他主动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以一种新的姿态面对小时候不愿或者不能完成的问题。
诠释责任。
让孩子了解家庭概念,理解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尽什么样的责任。
这样不但能让孩子变得主动,还能加强孩子的责任心和家庭观,使心理成长更健康。